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2426

大小:49.9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永州一中2024年上期高二入学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题,共48分)1.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C.民族认同不断增强D.大一统国家的构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秦朝郡县制、焚书坑儒和汉代独尊儒术,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观念在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实践,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构建,D项正确;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家国同构形成于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认同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孟子·离娄》载:“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这一主张()A.奠定了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B.强调了推行仁政的积极作用C.重申了道德教化的政治意义D.体现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鉴于夏商暴政而亡的教训,孟子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顺民意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进而得天下,材料强调了推行仁政的积极作用,B项正确。在西周初期就有“敬天保民”的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孟子强调统治者应该得民与得民心,未提及道德教化的政治意义,排除C项;老子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3.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秦朝政治经济制度消亡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前期,由于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政府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士农工商大都追求财富和权力。但是西汉后期,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影响增多,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D项正确;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符合西汉前期的状况,但不符合后期的状况,排除A项;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国策,对功利思想的变化影响不大,排除B项;汉承秦制,汉代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并没有消亡,排除C项。故选D项。4.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A.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B.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C.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D.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明时期(中国)。据材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及所学知识可知,晚明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较为尖锐,程朱理学日益僵化,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伴随着传教士带来西方的科技,晚明部分士人想通过西方的科技解决自身社会问题,A项正确;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但没有传播启蒙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在18世纪达到高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依然领先于世界,没有出现逆转,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部分士人的主张,不能反映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潮,排除D项。故选A项。5.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A.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B.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D.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A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6.有学者认为∶“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了四通八达并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A.泉州、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B.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海十分频繁C.瓷器成为了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D.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达到巅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了四通八达并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可知,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非常繁荣,但无法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达到巅峰,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是主要的贸易港口城市,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说明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海十分频繁,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宋元时期,瓷器成为了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排除C项。故选D项。7.下图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坚守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1年。根据材料“(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可见,该思想家(冯桂芬)认为中国政府在人才的使用、地面上下的资源的全部开发、统治者和人民的沟通和互动、风俗文化与道德水准上与西方存在差距。结合所学可知,与洋务派相比他见到了器械和技术,即派富国强兵之术之外,更深层次的制度方面的问题,是对其思想的超越阐释,D项正确;题干设问是“主张的特色在于”,“中体西用”的内涵的完整阐述在材料中无法看到,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该思想家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排除B项;无论洋务派,还是该思想家(冯桂芬)都主张对中国伦理纲常传统文化的固守,排除C项。故选D项。8.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一份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叛徒,通过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民,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揭贴所揭露的内容反映了()A.官府借告示揭露殖民者给中国带来灾难B.西方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C.以华制华是外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方式D.劳务输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5年(中国)。根据材料“外国殖民者……把这些受骗者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可知,殖民者的目的是掠夺人口,填补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短缺,从而实现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反映了资本主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揭帖的作者是绅商群体,属于民间自发行为,与官府无关,排除A项;以华制华是外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后期采取的侵略中国的策略之一,与材料显示时间1855年不符,排除C项;1855年清政府限制华工外出,因此劳务输出不可能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9.亚里士多德在“临终遗嘱”中明确要求子嗣:“那些曾服侍过我的奴隶,没有一个可以卖掉,让他们留下来,当他们达到要求的年龄,根据他们的服务释放他们。”该遗嘱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雅典()A.人文素养影响奴隶主决策B.繁荣的基础是奴隶制经济C.理性主义是社会主流思想D.社会身份认同的界限模糊【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欧洲)。根据材料“些曾服侍过我的奴隶,没有一个可以卖掉,让他们留下来,当他们达到要求的年龄,根据他们的服务释放他们。”可知,亚里士多德在“临终遗嘱”中,要求子嗣善待仆人与奴隶,这体现了对于人类价值与地位的尊重,A项正确;“繁荣的基础是奴隶制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理性主义在启蒙运动后才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本题主旨“人文主义”,而“社会身份认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0.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A.遏止土地兼并现象B.保障国家财源稳定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集权统治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加帝国)。根据材料“皇帝……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可知,土地归国家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可见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保障国家的财源稳定,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在印加帝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所以不涉及遏止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C项;集权统治长治久安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1.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氏姓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B.完善社会等级秩序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由材料可知,公元8世纪,天皇组织编纂姓氏录,并且将天下氏族分成三个等级,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以强化天皇专制统治,C项正确;日本的封建统治制度在7世纪大化改新后就已确立,排除A项;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这一时期日本处于封建社会,不可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2.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A.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B.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C.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D.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原因题。时空是16世纪(西班牙)。据材料“……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可知西班牙通过国王命令和颁布法律,促进了不同种族间的融合,有利于推动拉美混合文明的形成,C项正确;印第安文明已经遭到西班牙等国的严重破坏,并未正常发展,排除A项;西班牙在拉美地区实行的是殖民统治,这些规定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排除B项;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A.旨在说明美国多元文化是由殖民活动造成的B.强调美国不同族群间存在着文化认同的问题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征D.体现了尊重美国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学者将美国文化比作交响乐,各族群比作不同的天然乐器,虽然存在差异但却演奏出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体现了尊重美国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D项正确;美国文化是多样性,但材料看不出是殖民活动造就的,排除A项;材料观点是尊重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强调族群的文化认同问题,排除B项;材料正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尊重这一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所示是德国科隆大主教(1722—1725 )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他穿着象征着智慧和地位的“中式丝质睡袍”,正用中国瓷器享受着一杯异域饮料,是茶、咖啡或是巧克力。该画作体现出()A.欧亚非人民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B.中西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D.东方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市场优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中式丝质睡袍”、“用中国瓷器享受着一杯异域饮料,是茶、咖啡或是巧克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在欧洲的主教可以穿着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茶或者咖啡,反映出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C项正确;A项趋于一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仅有中西交流,更有来自非洲的咖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的全球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并非传统手工业的优势,排除D项。故选C项。15.二战后,国际移民伴随着资本、商品、文化等要素的加速流动而不断高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工人不愿意从事低报酬、不稳定、没有技术的工作,这种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不断涌入。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互补性B.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存度提高D.南北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展【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二战后,国际移民伴随着资本、商品、文化等要素的加速流动而不断高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工人不愿意从事低报酬、不稳定、没有技术的工作,这种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不断涌入。”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世界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推动了人口的流动,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发达国家有充足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和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经验,这些恰恰是发展中国家缺乏的,但正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才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经济互补性,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带来的影响之一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存度提高,材料设问是材料现象的原因,并非影响,排除C项;“南北合作”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等领域内的广泛合作,与国际移民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国际贸易发展趋于平衡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D.世界各国已经连为一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无法体现国际贸易趋于平衡和殖民体系的确立,排除BC项;各国连为一体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材料二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1)方式:设立村学、家墊授徒(或民间私学);书院讲学;编写启蒙性教育课本。 背景:崇文抑武政策,文人阶级的壮大;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普及;科举制的盛行;造纸术、印刷技术的发展;理学兴起,教化深入社会基层。(2)示例论题:汉唐文化:统-与兼容并存。阐释: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迄于隋唐,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指导思想来统治和治理国家,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统一性。虽然汉武帝尊崇儒术,但是一些思想学派转人民间继续发展。西汉末年,佛教传人中国;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并延续至唐代。三教之间既相互辩驳,又相互吸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象,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兼容性。总之,汉唐文化的统一性与兼容性并存,并在统一与兼容中获得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材料“参与着不少村学、家塾”可分析出设立村学、家塾授徒(或民间私学);根据材料“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可分析出书院讲学;根据材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可分析出编写启蒙性教育课本。第二小问背景:结合崇文抑武政策可分析出崇文抑武政策,文人阶级的壮大;结合理学的发展可分析出理学兴起,教化深入社会基层;结合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可分析出科举制的盛行;根据材料“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可分析出教育普及;结合商品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印刷术发展可分析出造纸术、印刷技术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为历史事物阐释类论证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可以得出论题: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阐释: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和兼容两个监督进行阐释。统一角度,侧重政府采取统一的文化政策,典型代表如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迄于隋唐,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指导思想来统治和治理国家,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统一性。兼容性则从主流思想对其它思想的借鉴吸收角度分析,如虽然汉武帝尊崇儒术,但是一些思想学派转人民间继续发展。西汉末年,佛教传人中国;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并延续至唐代。三教之间既相互辩驳,又相互吸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象,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兼容性。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总之,汉唐文化的统一性与兼容性并存,并在统一与兼容中获得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材料二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任答两点即可)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任答两点即可)认识: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第二小问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华工调查录》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可得出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根据材料“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可得出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华人移民美国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主要特征代表名言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选择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论题: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社会出现大变革,秦朝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创新了政治制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汉承秦制,设立中外朝和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唐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保证皇权有效运行,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董仲舒为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道、法和阴阳五行家等诸家思想,形成了汉代新儒学,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隋唐之后,三教合一趋势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为了加强政治和思想统治,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克服儒学自身的理论弱点,面对佛道挑战,宋代理学家做出了又一次理论创新,理学诞生了。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学在自我批判和创新中,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诞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华文明总是在传承创新中前行,并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文明。示例二:选取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论题: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并互相诘难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之路,中国出口的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而中国引进了国外的技术、文化、农作物新品种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总之,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格局,在促进世界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其它论题: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促进了社会进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是中华文明繁荣的不竭动力;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文明延续与发展的重要特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特征一 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适应了时代要求,在进行阐述时,主要结合中国古代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要求,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进行说明即可。如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朝制度、三省六部制等,思想方面的董仲舒新儒学、程朱理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等。这些政治和经济上的创新都是对在继承中,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发展。可进行阐述如下: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社会出现大变革,秦朝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创新了政治制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汉承秦制,设立中外朝和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唐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保证皇权有效运行,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董仲舒为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道、法和阴阳五行家等诸家思想,形成了汉代新儒学,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隋唐之后,三教合一趋势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为了加强政治和思想统治,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克服儒学自身的理论弱点,面对佛道挑战,宋代理学家做出了又一次理论创新,理学诞生了。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学在自我批判和创新中,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诞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据材料“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交融,推动了中华文明创新和发展,据此可概括论点: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在阐述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相吸收、影响,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如百家争鸣。中华文化吸收其他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如佛教本土化、程朱理学、外国的技术、农作物等。可进行阐述如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并互相诘难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之路,中国出口的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而中国引进了国外的技术、文化、农作物新品种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