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3723
大小:2.06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4-09-04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最适合题目要求的选项选出来,写在后面的答题卡中。)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2021年8月,新疆哈密首次发现恐龙新属种化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哈密曾经是翼龙繁衍生息的乐土,堪称“翼龙的伊甸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恐龙化石的发现指示当时哈密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为()A.寒冷湿润B.寒冷干燥C.温暖湿润D.炎热干燥2.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A.裸子植物繁盛B.为铁矿成矿期C.联合古陆形成D.灵长动物出现【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恐龙生活在温暖湿润的地理环境,地表植被茂密,动物多种多样,这些动物、植被为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恐龙便大量繁殖,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所以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荣,重要的铁矿产形成期是前寒武纪,B错误。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期间,C错误。灵长动物出现新生代,D错误。故选:A。【点睛】古中生代是恐龙繁盛的时期,到了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3.“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A.适宜的温度条件B.适中的日地距离C.安全的宇宙环境D.稳定的太阳光照 4.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A.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B.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C.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D.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答案】3.A4.B【解析】【3题详解】"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地球自转停止,地球的公转以及轨道没有发生变化,日地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并没有改变,BCD错误;地球不自转,因为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周期变为一年,地表温度在白昼期过高,黑夜期过低,昼夜温差变大,温度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A正确。故选A。【4题详解】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A错误;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B正确;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八大行星都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C错误;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击,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地球温度的三大因素: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适宜;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可以起到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适中,可以避免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幅度过大。海洋爬行类动物是指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爬行动物。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陈列的乌沙安顺龙化石发现于贵州安顺地区,这是约2.4亿年前生活在三叠纪的海洋爬行类动物的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乌沙安顺龙类动物,繁盛于()A.鱼形动物时代B.两栖动物时代C爬行动物时代D.哺乳动物时代6.安顺地区发现大量乌沙安顺龙化石,推测2.4亿年前此处曾为()A.热带地区B.森林地带C.高原地带 D.海洋环境【答案】5.C6.D【解析】【5题详解】根据材料,乌沙安顺龙类动物化石,是约2.4亿年前生活在三叠纪的海洋爬行类动物的化石。爬行动物时代是在三叠纪,所以乌沙安顺龙类动物,繁盛于爬行动物时代,C正确;鱼形动物时代和两栖动物时代都是晚古生代,AB错误;哺乳动物时代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C。【6题详解】根据材料,乌沙安顺龙类动物化石,是约2.4亿年前生活在三叠纪的海洋爬行类动物的化石。所以可推测2.4亿年前此处曾是海洋环境,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距今25--4.38亿年前,为包括元古代的震旦代和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藻类是元古代海洋中的主要生物。距今4.38--3.55亿年间,为志留纪、泥盆纪时期,生物发展史上有两大变革,其一是生物开始离开海洋,向陆地发展。其二是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距今3.55--2.5亿年的石炭纪、二迭纪时期,陆生生物飞跃发展。距今2.5--0.65亿年前为中生代,分为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点是继续向适应陆生生活演化,裸子植物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更能适应陆生生活,形成茂密的森林。动物界中爬行动物也迅速发展,演化出种类繁多的恐龙,成为动物界霸主。中生代末期,生物界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极度繁荣的恐龙突然绝灭;海域里很多无脊椎动物如海蕾、海林檎、菊石、箭石等遭淘汰。从0.65亿年前到今天为新生代,进入新生代,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成为植物界的新霸主。哺乳动物爆炸性大发展,成了陆上霸主。2022年3月5日云南普洱市江城县(22.34°N,101.65°E)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完成下面小题。7.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8.该次地震最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A.海啸B.滑坡C.泥石流D.火山喷发9.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①在室外,迅速转移到空旷地带②在室外,尽快躲到高大建筑旁边③在室内,躲到大房间内④在室内,躲在卫生间或厨房等小空间内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答案】7.A8.B9.D【解析】【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震源深度6千米,发生在云南普洱市江城县,属于陆地区域,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因此震源应该位于地壳,不可能位于地核、下地幔和软流层,A对,BCD错误。故选A。【8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震发生在云南,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震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滑坡,B正确;云南距海较远,不会引发海啸,A错;泥石流需要暴涨洪水或者暴雨天气出现,材料中无体现天气状况,排除C;地震一般不会引起火山喷发,D错。故选B。【9题详解】当发生地震时,在室内应躲到墙角或者卫生间,这些地方容易撑起一个求生空间,大房间面积较大,不利于躲避坍塌的建筑物,③错,④对;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防止坍塌造成的伤害,尽量到开阔的地方,①对,②错;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综上所述,应选则②③,D对,ABC错,故选D。【点睛】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10.某国际天文研究团队最新发现,距离地球约8000光年的一颗恒星可能产生伽马射线暴。专家认为被伽马射线暴扫过的星球生命会消失,幸运的是,该恒星潜在的伽马射线暴方向并没有对准地球,这颗恒星位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答案】C【解析】【详解】由天体系统的大小可知,日地距离1.5亿千米,太阳系直径4光年,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该恒星距离地球8000光年,已超出地月系、太阳系的范围,但仍属于银河系范围内,不属于河外星系。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图)。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面向全球进行直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空间站所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12.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干扰空间站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A.云雾B.流星C.太阳活动D.太阳辐射【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并列关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空间站围绕地球公转,属于地球的卫星(人造),因此,空间站所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12题详解】天气现象不会影响无线电信号的传播与接收,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流星和太阳辐射都不影响电离层,故BD选项错误;当太阳活动爆发,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暴发的大量带电粒子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因此,最有可能干扰空间站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太阳活动,故C选项正确。故选C。【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下列图左为我国某地天空观测到的“双星伴月”奇观,图右为太阳系部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左观测的时间可能为()A.清晨B.正午C.黄昏D.子夜14.观测到图左奇观时,月球可能位于轨道上的位置及观测方位()A.月球1西南B.月球2西北C.月球3东南D.月球4东南【答案】13.A14.D【解析】【13题详解】黄昏时,能够观察到农历上半月蛾眉月从西边天空缓缓落下,明亮面朝西,北半球观测时月亮在南天,故明亮面朝右;清晨时,能够观察到农历下半月的蛾眉月从东边地平线上升起,明亮面朝东,北半球观测明亮面朝左。根据以上结论,A正确,C错误。正午阳光强烈,肉眼一般无法观测月亮和金星,B错;下半月的残月蛾眉月月出时间是黎明附近,子夜时,无法观测月亮,D错。故选A。【14题详解】月球位于月球2、月球3位置时,面对地球一面反射阳光面积大,地球上观测到的月相为凸月,与图左不符,B、C错误。由月球公转方向可知,月球位于月球1位置时,月相为农历上半月的蛾眉月,且月球、金星和木星不在同一观测方向上,不能被同时观测到,A错误。月球位于月球4位置时,月相为农历下半月的蛾眉月,月出方位在清晨的东南方向,此时月球、金星和木星可以同时观测,D正确。故选D。【点睛】蛾眉月,农历月底和月初的月亮或月相。形状如同眉毛,由此得名。分为新月蛾眉月和残月蛾眉月。新月蛾眉月于月初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月面朝西,呈反C状。残月蛾眉月是在月末的黎明,出现在东方天空,月面朝东,呈C状。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媒体报道了相关事宜,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着陆的返回舱外表看起来“颜值”不是那么高。时隔一个月,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当日,多地网友在夜空中拍到我国空间站过境祖国上空,直呼美极了。读下面两幅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图1中的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与其成因类似的是()A.流星B.极光C.彗星D.磁暴16.按照天体类型,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属于()A.恒星B.行星C.流星D.卫星【答案】15.A16.D【解析】【15题详解】图中的“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是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形成的,原因类似于流星,A正确;与极光、彗星、磁暴无关,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按照天体类型,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属于卫星,原因是其围绕地球转动,属于人造天体,D正确。空间站本身不发光、不发热,并非恒星,A错误;行星是天然天体,空间站是人造天体,B错误;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埃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引力吸引,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光迹,C错误。故选D。【点睛】天体又称为星体,指太空中的物体,更广泛的解释就是宇宙中的所有个体。天体的集聚,从而形成了各种天文状态的研究对象。天体,是对宇宙空间物质的真实存在而言的,也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人类发射并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等则被称为人造天体。 在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种植+光伏发电”(下图)可实现完美结合。光伏农业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气温越高,光伏而板发电效率降得越多,温度每升高1℃,发电效率就会下降约0.4%到0.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制约我国西北地区光伏产业进一步推广的因素有()A.技术难度大B.投资成本高C.碳排放量大D.劳动力不足18.有关西北地区“沙漠+种植+光伏发电”模式,叙述合理的是()A.增加了发电成本B.不利于作物生长C.降低了发电效率D.高效利用水资源19.在确保有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太阳能面板的发电效率最高的时段是()A.夏天清晨B.冬天清晨C.夏天正午D.冬天正午【答案】17.B18.D19.B【解析】【分析】【17题详解】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太阳辐射较强,太阳能资源丰富,而光伏发电是一项投资巨大的项目,西北地区由于资金力量较弱,因此会制约光伏电站进一步扩大规模,B正确;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技术难度并不算很大,A错误;碳排放量大与光伏电站扩大规模并无关系,C错误;光伏电站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并不高,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18题详解】“沙漠+种植+光伏发电”模式并没有增加发电成本,A错误;光伏电板可以遮挡太阳光照,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干旱地区土地保湿,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B错误,D正确;发电效率受自然条件影响,与该模式无关,C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D。【19题详解】 从材料可知气温越高,光伏而板发电效率降得越多,温度每升高1℃,发电效率就会下降约0.4%到0.5%,因此夏季比冬季的效率低,清晨和正午相比,正午的效率更低,综合分析可得冬季清晨的发电效率最高,B正确。A、C、D错误。【点睛】太阳光伏系统,也称为光生伏特,简称光伏,是指利用光伏半导体材料的光生伏打效应而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的设施。光伏设施的核心是太阳能电池板。用来发电的半导体材料主要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及碲化镉等。由于近年来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光伏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碳、氢、氧是煤炭有机质的主体,占95%以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煤炭主要分布在地球的()A.地核B.下地幔C.上地幔D.地壳21.煤炭中的碳元素直接来自()A.岩石圈B.生物圈C.大气圈D.水圈22.古生代的石炭纪,主要的成煤植物是()A.蕨类植物B.裸子植物C.被子植物D.藻类植物【答案】20.D21.B22.A【解析】【20题详解】煤炭是古代植物在地质时期被掩埋后变化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地壳中,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21题详解】煤炭是地质时期植物遗体演化而来,所以煤炭中的碳元素直接来源是生物圈,B选项正确。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不是煤炭中的碳元素的直接来源,A、C、D选项错误。【22题详解】古生代的石炭纪,主要的植物类型为蕨类植物,因此成煤植物主要是蕨类植物,A选项正确。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B选项错误。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C选项错误,藻类植物出现在太古代,D选项错误。【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23年9月29 日恰逢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赏满月”(又称望月)是节日期间的重要民俗。完成下面小题。23.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在天气晴朗的夜空,2023年10月7日我们看到的月相最接近()A.B.C.D.24.要在2023年10月7日晴朗的天空用相机记录月相的完整运行轨迹,适宜选择的时间段是()A.子夜→清晨B.清晨→正午C.正午→日落D.日落→子夜25.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答案】23.C24.A25.A【解析】【23题详解】9月29日为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则10月7日为八月廿三,为下弦月,只能看到月亮半圆形亮面。北半球下半月观测月亮,月亮在东南天,左侧即东侧为明亮面,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24题详解】下弦月出现在后半夜,日出后太阳光照强,遮蔽月光,故观察时间应为子夜之后至清晨,A对,BCD错。故选A。【25题详解】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时,面对地球的月面永远是同一面,月球本身不发光,故想要在地球观测到望月,需要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完整的被阳光照亮,并反射阳光,因此,地球应在月球和太阳中间,三者基本位于一条直线,此时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能完全被阳光照亮,则太阳和地球在月球的同侧,综上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天空,西半边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天空,东半边亮。上弦月一般是初七初八时有,下弦月是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有。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实验项目-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在西藏阿里进行。这种探测是用地下爆破的方法,通过追踪反射信号,探明数十千米地下的结构,用科学家的话说就是“给地球深层做一个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018年6月2 日,吉林大学主要承担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宣布完钻井深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材料二2022年1月14-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两天剧烈喷发,首都努库阿洛法出现1.2米高的海啸,喷发的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海面升起。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用材料一中的方法为什么能勘探到中国的地下资源?(2)根据材料二说出此次海底火山喷发的岩浆可能来自哪一层。(填字母)(3)分别说出图示不连续界面F和不连续界面G的名称以及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4)根据材料二指出此次海底火山喷发主要影响的地球外部圈层。【答案】(1)地震波产生的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三台物质,而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随通过物质性质不同而变换,以此探测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固态矿产等。(2)D(3)F为莫霍面,G为古登堡面。在莫霍面F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增大;在古登堡面G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骤降。(4)水圈,生物圈,大气圈。【解析】【分析】本题以球深部探测计划实验项目和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喷发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地震波传播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爆破能产生地震波,通过追踪反射信号,进行探测。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随通过物质性质不同而变换,横纵波的传播特点,可以判读地下物质形态,从而探测矿产。【小问2详解】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下80-400千米左右深度,结合图示可知,应为D层。【小问3详解】读图可见,C的深度不一,C位于地下100千米以上,应为莫霍面,在莫霍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加快;G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应为古登堡面,在古登堡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骤降。【小问4详解】由材料可知,该火山爆发于海洋底部,喷出的岩浆和其他物质首先影响海洋及海洋中的生物,因此会影响水圈和生物圈,由材料可知,喷发的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海面升起,说明此次火山喷发的物质脱离海洋进入了大气圈,因此影响了大气圈。故该火山喷发对地球三个外部圈层都产生了影响。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能量,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下图为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变化。(1)说明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2)比较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3)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4)当太阳大气不稳定时,对地球可能带来哪些影响?【答案】(1)太阳辐射强度自日出后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并在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此后又逐渐减小。(太阳辐射强度自日出至正午前后逐渐增强,正午前后至日落时分逐渐减弱) (2)差异: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比前一天小。原因:第二天可能是多云或阴雨天气,云层较厚;云层削弱了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少。(3)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4)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地球的气候;增大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的发生概率。【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辐射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小问1详解】一个地区,在天气稳定的情况下,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读图可知:7:00时左右太阳从地平面升起,随着时间推移,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大,太阳辐射也越来越强;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也最强;过了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至17:00时左右日落,太阳辐射也逐渐减小至17:00时左右日落。【小问2详解】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天气、海拔等。两图为同一地区,纬度、海拔一致,读图可知: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小(或者第一天太阳辐射强度大)。可能因为第二天是阴雨天,云层较厚,反射了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少,因此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小。【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能量巨大的太阳辐射对地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太阳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能量。太阳辐射为地球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光和热。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电站的能量来源。生产生活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都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的太阳能。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小问4详解】太阳大气不稳定时,释放能量不稳定,产生的现象为太阳活动。产生的辐射能到达地球,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干扰无线电通信,干扰电子设备,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太阳风倒带地球时,受地磁场作用,偏向基地上空,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世界上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级变化,都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影响了地球气候,在太阳活动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下图示意太阳系(不代表实际比例)。(1)说出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名称(2)描述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3)据图说明与地球相比火星上没有生命的主要原因。(4)举例说明太阳对地球宇宙环境有利影响。【答案】(1)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3)火星比地球距太阳远,表面温度低;可能缺少液态水存在;火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小,对大气吸引力小,火星表面大气层较薄,大气中可能氧气不足。(4)太阳给地球提供光照和热量,维持地表温度;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是形成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系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太阳系,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小问1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问2详解】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特征;绕日运行的轨道近乎在同一平面上,具共面性特征;绕日运行轨道形状都是近似于圆的椭圆,具有近圆性特征。【小问3详解】地球生命存在条件:温度适宜、液态水及可呼吸的大气;火星与地球相比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从生命存在条件的角度分析。火星在地球轨道的外侧,比地球距太阳远,表面温度低;没有适宜的温度,可能缺少液态水存在;火星比地球体积小,质量小,万有引力小,对大气吸引力小,火星表面大气层较薄,大气中可能氧气不足,缺少可呼吸的大气成份。 【小问4详解】太阳是地球能量的源泉,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太阳稳定,太阳给地球提供光照和热量,维持地表温度;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是形成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环流及人类活动的动力,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