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7231

大小:51.6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5-01-03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雅礼教育集团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课内相关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②复举剑拟之(比画)③然后践华为城(踏)④致万乘之势(导致)⑤系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⑥举天下之豪杰(举荐)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③⑤D.②④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害,嫉妒。句意: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②正确。句意:又举起剑来比画着要砍苏武。③正确。句意: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④致,达到。句意: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⑤正确。句意: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⑥举,全,整个。句意:全天下的英雄豪杰。全部正确的是②③⑤。故选C。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厚币委质事楚B.前以降及物故C.倔起阡陌之中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质”通“贽”,见面礼。句意: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B.“以”通“已”,表示已经。句意: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C.“倔”通“崛”,奋起、兴起。句意: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D.无通假字。句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的父亲的志向。故选D。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举贤以自佐B.子卿尚复谁为乎C.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举贤以佐自。句意:选拔那些贤德有才能的人来辅助自己。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施仁义而攻守之势异也。句意:不施行仁义而导致进攻和防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D.省略句,正常语序:(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句意:庄宗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故选D。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他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干瘦。B.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的伤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见面讨论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再说,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像是原来的样子。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生的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见面讨论虞常的罪”错误。“会”,一起、共同;“论”,审处。句意:苏武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要通过这个让苏武投降。故选B。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的对话类似于《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B. 《过秦论》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历史事实高度概括,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并讲究细节的准确。C.《苏武传》中“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对李陵,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D.《五代史伶官传序》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国家兴亡之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为当权者提供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错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取向,是两种价值观的体现,不能理解成“对立”。B.“并讲究细节的准确”错误。作者不讲究细节的准确。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手法,将一些细节主观化,以达到为论点服务的目的。C.“对李陵,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应该是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相对委婉柔和;而对卫律,行文多用贬抑之语。故选D。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材料二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因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深意。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8.《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答案】6.C7.B8.①“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 ②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竹交相辉映,于小园中有山川之趣;③“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遮映”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④“潇湘馆”的陈设简约,而有雅致清幽之意境,虚实相生,空灵相成。【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途径之一”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可见,应是“唯一途径”。B.“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有“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可见,并没有与绘画、诗词比较哪一个更能体现“空”的精髓。C.正确。材料二“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可知。D.“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只对抽象艺术和写实艺术部分做了比较,并未得出整体上孰优孰劣的判断;同时,“因此”也有误,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不可替代”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讲到了假山、回廊、小桥等陈设的美学意义和亭“有着独有的地位”,而并不能推出这些是不可替代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可见,“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正体现了“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的空灵之美;由“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可见,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竹交相辉映,于小园中有山川之趣,正体现了“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的空灵之美; 由“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可见,“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遮映”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正体现了“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空灵之美;由“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可见,“潇湘馆”的陈设简约,而有雅致清幽之意境,虚实相生,空灵相成,正体现了“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的空灵之美。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我师傅杨宝丰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家去找。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那你娘去哪儿了?”“找我爹去了。”“那你爹去哪儿了?”“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 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师傅紧皱眉头。她喋喋不休。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师傅说:“不能。”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没有照片我画不了。”“我是小卿。”她说。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便自作主张把母亲的所有照片付之一炬。B.舅妈提供的泛黄照片很不清晰,以致“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C.师傅作画时,“我”很骄傲于师傅的画技,感觉“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D.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心情复杂而沉重,欲诉无言。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让读者通过“我”的所见所知,了解到师傅、小卿等人的一些故事,这样既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又留下艺术想象空间。B.舅妈开头说小姑子“任性”,又在师傅作画途中喋喋不休地数落小姑子“不守着自己的小家”,直接表现了小卿母亲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形象。C. 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D.小说虽然没有描写小卿母亲和师傅的实际革命行动,却通过为小卿母亲画像这条明线,钩沉出隐藏在背后的革命故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11.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意思丰富,对其中的“无法完成”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2.小说结尾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9.D10.B11.①小卿毁掉第一次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②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③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法完成。④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12.①揭开谜底,让情节合理化。女孩的孤苦身世、离奇失踪的画稿、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师傅的消失不见等,都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真相。②表现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③彰显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先烈们仅留一张照片,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④激发读者情感体验。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于细节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带给读者巨大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错,小卿不愿相信自己母亲已死才烧毁照片的。B.“舅妈提供的泛黄照片很不清晰,以致‘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错,因果错误,“我”的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是因为他认出照片中的战友,情感复杂。C.“骄傲于师傅的画技”错,“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隐晦地表达画者的情感和被画者的美好。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直接”错,此处是通过舅妈的数落侧面表现人物。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意蕴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内容上看,体现在画像两次被烧掉,第一次是小卿烧的,“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第二次是师傅烧的,“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小卿毁掉第一次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从时代背景来看,画像不能完成:由“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师傅烧掉画像后再也没有继续,是因为当时革命尚未胜利,形势复杂,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由情节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在烈士纪念堂,“我”见到了师傅和小卿母亲的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法完成。由人物形象刻画而言,“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师傅和小卿的父母为了革命而牺牲,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情节安排的用意的能力。揭开谜底,让情节合理化。小说开头通过小卿舅妈的诉说,读者得知小卿悲苦的身世,她的母亲究竟是否还活着?师傅作画时一反常态,先是“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作画的过程非常艰难“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画稿两次被烧掉,一次是小卿,一次是师傅;最后师傅离奇失踪“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这些设置的悬念,直到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真相。表现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原来小卿的父母和“我”师傅都是革命者,先烈们仅留一张照片,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 由“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于细节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带给读者巨大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为文经画天下之便宜足以见其康天下之心。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而绛灌②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不得与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摅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故予之穷饿,足以知人之穷者,亦必若此。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呜呼!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然世之知者,其谁欤?虽不吾知,谁患耶!(选自曾巩《读贾谊传》,有删改)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进行填涂。余悲A贾生B之不遇C观D其E为文F经画G天下之H便宜I足以见J其康天下之心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古代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还从事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工作。B.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后世沿用,一般记载帝王诸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C.“东阳侯、冯敬之属”与“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两句中“属”字含义相同。D.“虽强之不合”与“始以强壮出”(《苏武传》)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生于洛阳,少有才名,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深受器重,后又被汉文帝征为廷尉。B.贾谊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朝中大臣嫉妒贾谊而诋毁他,而后贾谊也因此被汉文帝疏远。C.曾巩悲叹贾谊遭遇,读贾谊之文,从中感受到其安定天下之志、忧国伤时之心,深为触动。D.曾巩认为古代诗文多为处境困窘之人所写,只要要旨不违背道义,那么都是有可取之处的。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2)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答案】13.CFI14.C15.A16.(1)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2)又曾经学习写文章,而知道处境困窘之人的言辞,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因此对于贾生稍微有些了解。【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同情贾生生不逢时。看他写的文章,筹划天下的随机应变的措施,足以看出他想要安定天下的想法。“贾生之不遇”是“悲”的宾语,后面C处断开;“观其为文”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天下之便宜”是“经画”宾语,后面I处断开。故选CFI。【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错误。一类人;撰写。句意: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屈原写草稿还没写完。D.正确。强迫;身体强壮,这里指壮年。句意:即使强迫他,(他)也不同流合污。/当初壮年出使。故选C。【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后又被汉文帝征为廷尉”张冠李戴,原文“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可见被征为廷尉的不是贾谊,而是吴公。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本”,本原;“具”,详细、全部;“所以”,表原因;“状”,情形。(2)“穷人”,处境困窘之人;“然”,这样;“是以”,因此;“少”,稍微。参考译文:材料一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手下任职,非常器重他。汉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以前和李斯同乡,又曾经向李斯学习,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廷尉就提到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他,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贾谊却能一一应对,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意思。博士们从此就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汉文帝很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升到太中大夫。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任命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赋来凭吊屈原。一年多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里。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了半夜,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前移动。听完之后,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材料二 我同情贾生生不逢时。看他写的文章,筹划天下的随机应变的措施,足以看出他想要安定天下的想法。看他过湘水作赋来凭吊屈原,足以看出他的忧国伤时,而对他的文气有所触动。后人责怪他稍有不得志就写这样的忧愁怨恨的文章,是不知道写作古诗的,都是古代处境困窘之人的言辞,只要是不违背道义的,都有可取之处。贾生年轻多才,见文帝极力陈述天下的事,毅然没有什么偏私回避的。而在朝廷上遇到绛侯灌婴这些武夫,就好像把圆放进方框,即使强迫他,(他)也不同流合污,所以朝廷贬谪他。他不能够参与朝廷的事,(于是作文)来抒发他内心所想要表达的看法。那时他一时之间不能表达的看法,还可以通过文章来发表意蕴,那么贾生的志向,难道是可以责备的吗?所以我处境困窘,足以凭借来知道别人的处境困窘,也一定像这样。又曾经学习写文章,而知道处境困窘之人的言辞,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因此对于贾生稍微有些了解。唉!假使贾谊完成了他的抱负,成就了他的功业,应该有可以述说的地方,又怎么会用(写文章的)空话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呢?我之所以同情自己,也像这样。然而世上了解我的人,又有谁呢?虽然没有人了解我,谁又担心什么呢!五、古诗文默写与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9分)(一)名篇名句默写(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怨生”,而导致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的诚实与忠心不被善待,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4)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很普遍。对此,孔子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应该推己及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5)孔子论政,认为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国家,不仅需要谨慎认真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信而见疑②.忠而被谤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⑤.忧劳可以兴国⑥.逸豫可以亡身⑦.不患人之不己知⑧.患不知人也⑨.节用而爱人⑩.使民以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谤、弩、逸豫、患。(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至①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②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③。注释:①这两首诗均作于上元元年(760)左右,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客”是远亲崔明府(杜甫母亲姓崔)来看望他。②诗题里的“宾”,当指“贵介之宾”。③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空间上由外而内,时间上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B.《客至》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有客不常来和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下文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宾至》首联中“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的地理位置偏僻,少有外人来拜访,意在表达诗人因受到冷落而产生的孤独与凄凉之感。D.《宾至》一方面写自己,字里行间透露出失意诗人的个性和情怀;一方面写客人,如“漫劳车马驻江干”的“车马”暗示了客人身份的尊贵。19.两首诗同写迎客、招待之事,对客人表现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尾联分析。【答案】18.C19.①《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②《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诗人因受到冷落而产生的孤独与凄凉之感”错误。本句的意思是幽居偏僻草堂来访的客甚少,写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有造访之人,此句暗含突然有贵客来访,诗人没有想到,意在表明主人拙于应酬,亦点明来客是一位不速之客。故选C。【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客至》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表现了二人之间诚挚、真率的友情。本联突出了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写在告别的时候,诗人仍谦谨送客: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本联暗示出上文客人的“竟日淹留”,并未有与作者谈论诗文的兴趣和共鸣,再来亦只能赏花,表示作者一种客气的轻视与谢绝,表明作者与客人没有共同的兴趣和追求,流露出诗人清高的性格。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表现了主人与宾客之间的疏离与客气,也表现主人对客人的敬而远之。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②,凝聚成中华文化③的历史长河。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B.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C.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D.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答案】20.①.浩如烟海(卷帙浩繁、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②.字里行间③. 绵延不绝(源远流长)21.B【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形容中华传统典籍丰富,可用“浩如烟海(卷帙浩繁、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浩如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第二处,语境是说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都高度浓缩在文化经典的文字里,可填“字里行间”。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第三处,语境形容中华文化延续不断绝,或历史久远,可用“绵延不绝(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连绵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语序不当,应该是“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绝不是……而且是”搭配不当,把“而且是”改成“而是”;“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成分残缺,应在最后加上“宝库”。全部改对的是B项。故选B。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追根溯源,“流量”一词很早就被用来形容水。从严格学术定义看,流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一过水断面的水体体积。算出流量能干啥?其实,流量是了解河流的重要指标。每月流量相加,①,我们就知道了河流一年有多少水,水利部门可以开展水量配置、调度。每月流量比照,就能清晰了解河流流量大小变化,推断出河流丰季和枯季,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此外,②。无论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阶段,还是运行阶段,流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根据概念可知,只要获取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两者相乘就可以测出流量,这就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流速面积法。其实,流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战国时期,慎到曾在黄河龙门用“流浮竹” 测定河水流速,形成浮标法测量的雏形,但浮标法测量精度稍差。一系列高技术仪器的应用,比如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应用,让流量测定更快捷更准确。特别是近些年来,卫星、无人机、无人船等纷纷加入流量测定队伍,测量实现了“天—空—地”一体立体化监测,可更快更好地为流域规划、河流治理、防汛抗旱、工程建管、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坚实支撑。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①可以算出河流全年径流量②水利工程建设也离不开流量③流量如何测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上文写“每月流量相加”,下文写“我们就知道了河流一年有多少水”,可知,本空内容应为每月的流量相加之后的结果,也就是下文提到的河流一年的水量,关键信息是“得出河流全年的流量”,故填写“可以算出河流全年径流量”。第二空。根据本段内容,本段开头“算出流量能干啥”是总领句。“流量是了解河流的重要指标”和本空要填写的句子为分别从两个方面说明流量的用处,故其句式形式应和“流量是了解河流的重要指标”相呼应。根据下文“无论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阶段,还是运行阶段,流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在内容上,本空的内容是强调“水利工程”也与具体流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故填写“水利工程建设也离不开流量”。第三空。根据本段语境,本空填写的内容应为全段的总领句,且形式为问句。根据下文“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流速面积法”“流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可知,本空内容应为流量是怎样测定的。故填写“流量如何测定”或者“流量是怎样测定的”。七、《论语》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23.阅读下列一则《论语》,回答问题。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历代解说《论语》者屡有其人,各家解读也略有出入。关于此则中的“学则不固”,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为: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但钱穆的《论语新解》则把“固”理解为固陋,即固执浅陋。句子解释为:能向学,可不固陋。标点符号也与杨伯峻版不同,钱穆的版本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关于此则中“学则不固”的解释,你同意谁的理解?请联系这两个版本的标点符号,说说你的理由。【答案】示例1:更同意杨伯峻的理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两句中间是逗号,表明两个句子是承接关系,“固”作巩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理由:“不重”就是轻浮,如果举止轻浮,那他的心很难沉淀下来,所学自然不会巩固。 示例2:更同意钱穆的理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中间是句号,表明“学则不固”单独成句,学了就可以不固陋。理由:君子有学才不会固执自己的见解,才可以有容乃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词语含义的理解和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如更同意杨伯峻的理解,需要结合两句中间的“逗号”,阐述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比如两句中间是逗号,表明是承接关系;理由则需要分析上句对下句的影响,即如果一个人不庄重,没有威严,对学习会有哪些影响。如更同意钱穆的理解,需要结合两句中间的“句号”,解释“学则不固”是独立成句的;理由也只需要解释“学”和“不固”的关系。八、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坚持正确历史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诚哉斯言,历史是经验,有了这些经验,我们的目光才会更加开阔;历史是故事,有了这些故事,我们的生命才更加充实、丰满;历史是情愫,有了这些情愫,我们的精神世界才得以延伸……不忘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忘掉我们的来路,我们将找不到未来的出路。中华民族是⼀个有着优秀传统⽂化和高度文明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更犹如滔滔江水,淘不尽千古英雄,淘不尽万种风情。我们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隋唐时期,中国可谓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曾使多少⼈引以为豪。然而,到了清代,统治者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到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的角角落落的时候,等到⼀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签订的时候,“大清帝国”的美梦也就⾛到了尽头。他们没有铭记历史的经验,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历史是⼀杯老酒,一要忘记它的迷醉,二要记住的它的芳香。 每年我们都纪念九一八事变,就是要不断地提醒每一个人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要把抗日战争给予我们丰富经验和重要启示,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实际行动。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要务,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巩固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大业。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也许“⼀切都会过去”,也许“⼀切都不会过去”。过去的是当时的事与景,过不去的是当时的事与景留给我们的触动与记忆。懂得珍存过去,拥有历史的⼈,不但有远见,而且会成熟,更具有对世界认识与探索的实力,每⼀个过去都可能是一份经验,历史越多,经验越多,经受的苦难越多,能承受的也就越多,要走的路就越广大,越绵长。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个全新的世界,面对的是⼀个全新的时代,登高才能望远,鉴往才能开来。先烈们的奋斗与牺牲的精神必须长久地植根于我们的记忆里,发扬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因为它能激励我们做好每⼀件事情,使我们让每一天都充实。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去创造祖国的辉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借助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充分彰显了铭记历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指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是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真正呈现给人们的从来都不是故纸堆,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过的道路,是世道变迁、兴衰成败的规律,是前人留下的“百科全书”。正因为如此,“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到多远的未来”。但同时,我们弘扬铭记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历史本身,更是为当下与未来寻求一瓶最好的清醒剂。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所以,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历史教训尤应汲取。我们只有站在时代最前沿,不断发掘和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结构。例如论证“我们应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可在文章的开头简洁引用材料,亮明观点;之后对比阐述不铭记历史,不以史为鉴的后果,可结合《阿房宫赋》中的秦朝不以史为鉴而灭国的事例,阐述不以史为鉴的弊端;最后论述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的意义。结合举例论证,以透彻说理,如我们应该借鉴隋朝暴政导致灭国的教训,强调治国应该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也可列举清朝落后就要挨打的事例,努力发展经济和科技,增强综合国力,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立意:1.学习借鉴历史,汲取前行力量。2.向史而新,接续谱写新时代华章。3.鉴往事知来者,方能行远。4.习史照人生,鉴史强家国。5.知史以明鉴,察古以知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