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6738

大小:52.26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10-29

上传者:用户名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雅礼中学2023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检测试题语文试卷分值:150分时量:150分钟一、暑假作业相关知识内容(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例句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很多人觉得食品添加剂不是好东西,希望“零添加”,但他们不知道,有些添加剂对身体有益。A.多个粮食出口国禁止粮食出口,联合国表示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B.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D.“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零添加”引号表示强调。A.“粮食危机”中引号作用为强调。B.“修辞立其诚”中引号作用为引用。C.“大师”中引号作用为讽刺反语。D.“嫦娥四号”中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故选A。2.下列各项中,使用修辞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浪涛比作雪;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一苇”比喻像苇叶一样的小船;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蜉蝣”“沧海一粟”比喻渺小的生命;D.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樯橹”代指战船。故选D。 3.下列句子摘自暑假作业“文言文阅读”中,其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訾:毁谤,非议②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敝:谦词③我守臣不容他适,子军中总督,自宜行适:到,往④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比:近来⑤窃见关东困极,百姓离灾离:遭受;遭遇⑥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特:突出,特别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②敝:破败。句意: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⑥特:只。句意:招致家国覆灭的例子太多了,岂只一个智伯呢!排除这两个句子。故选A。4.下面是从暑假作业“诗歌鉴赏”中摘选出来的诗句或词句,其中翻译错误的一项中()A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元稹《画松》)译文:才悟到平庸低下的思想品格和艺术修养,难以描绘出松树高凌云宵烟霞的气质B.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译文: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C.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李频《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译文:我原来也曾深陷狱中,被俗吏所困,所以我要规劝老百姓为人本分,勤于耕种。D.常日念君归去好,而今却恨中年。笑江头、明月更多情,今宵缺(辛弃疾《满江红·送汤朝关自便归金坛》)译文:平日祝您早日归家,而今天中年作别,令人伤怀。笑今晚江头明月也多情地为我们分别而未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狱”,案件;“元本”,原本。句意:我原来也曾当官断案,现在我要规劝老百姓耕种,因为我原本也是一个农民。故选C。 5.将下面句子排列成一个语段,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既有多元一体等一般性的规律②茶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③主要体现在族群性、社会性、生活性、传承性上④这些特殊性恰恰是茶文化的人文价值之所在⑤也是茶成为独特的文明载体和文化符号的根本原因⑥也有其特殊性A.④①⑤②③⑥B.④①②③⑥⑤C.②①⑤④③⑥D.②①⑥③④⑤【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②是整个语段的中心话题,应放在句首,排除AB;①中“既有……一般性的规律”与⑥“也有其特殊性”为并列关系,由一般到特殊,⑥应在①后,排除C。④中“这些特殊性”指③中的“族群性、社会性、生活性、传承性”,④在③后。正确语序为:②①⑥③④⑤。故选D。二、信息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未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酪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10期)6.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能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C. 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答案】6.B7.B8.A【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B.“南北纬30°到60°之间”和“由西向东流动”理解错误,“建筑师”在文中指的是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季风。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说法错误,原文中“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最终导致的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是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并非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C.“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错误,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带状分布,不是由下到上立体分布;D.“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错误,单一化,“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不仅仅因为“地域空间广阔”,不能忽视人类的主动性。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推断不当。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的阻挡,黄土高原的土层可能会更薄,农耕文明也可能会受到影响。故选A。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断路武俊岒 太阳淡黄淡黄的像个煎饼,悬在高高的青天上让我够不着。一家五口人,一天没吃饭了。小三,现在啥时辰了?我费了点劲站起未,走到院门外,看见良雨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粗粗的炊烟。我回到屋里,说,良雨家生火做饭呢。爹爹说,良雨这保长,没有白当。保长,是啥官呢?日本人的狗!爹爹恨恨地说。爹爹又说,走,小三,咱爷俩撞一个饭门去。爹爹右手摸起一根棍子,拄着,哆嗦着往前慢走。村子里不见人影。(1)一条狗贴着墙根直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双爪乱创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出村,往北走,就是辛庄了。我知道,那个村子里有他的一个姨表弟,叫辛希才。(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鬼子炮楼里传出。我身子一缩,爹爹用左手拉着我,说,别怕,离我们远着呢。土路两边的榆树、槐树,叶子都被吃光了。爹爹看着绿油油的麦子,轻轻地说,今年的麦子比去年的长得好。长得好有啥用,长得好日本鬼子抢得更欢。爹爹听了,生气地说,也是,去年一亩地打了25斤,鬼子收走了22斤。存心不让咱们活啊。辛庄大街上的景象,与我们村一样:一条狗在墙根慢走,一只母鸡在柴垛根上创食。晌午了。爹爹在一家大门朝东的大门前停下,伸出左手,晃动门鼻。门,不情愿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比我个头高点的小女孩探出头来,皱着眉头打量我们。小霞,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良士大爷。从大门到堂屋门口,最多十米远吧,但爹爹走得却是那样艰难。他高高瘦瘦的身子弯得像只河虾,右手拄着的棍子与他的脚步并不配合。快走到堂屋门口时,希才叔从屋里走到亮光里。希才叔用眼睛的余光扫着爹爹,不冷不热地说,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爹爹听了,高大的身子似乎矮下去一截。爹爹定定地站着,过了吃几口窝头的工夫,才慢慢走进屋里。爹爹一屁股坐在小椅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脸上出现羞愧的红色。希才叔从凳子上拿下一把茶壶,从一个瓦罐里取出一点茶叶,放进茶壶里。希才叔说,这是良雨给我的菊花茶。 我的肠子不争气地响了起来。爹爹的脸讪讪的,吞吐一会儿,说,老弟,你三侄他,一天没吃饭了。小霞,过来。希才叔说,让你娘弄点吃的,给小三。这时,希才叔对爹爹说,大哥,不是当弟弟的说你,你的脾气得改改,不能一头撞到南墙上不拐弯。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良雨与你没出五服吧,他当保长,只要你不与他对着干,他会照顾你的。爹爹的泪水像是两条羞怯的小虫子,从眼睛里爬出一小会儿后,倏地一下飞走。爹爹仰脸长叹,说,求求你,别提良雨了,好不?这次,轮到希才叔摇头了。希才叔猛地端起茶杯,一口喝干,冲着屋外高叫,好了吗?你吱啦怪叫什么,大歉年的,谁家有余粮啊?婶子说着话,低头急步进屋。她把手里的叠篮子往我面前一顿,转身离去。我面前有八九片地瓜干。这地瓜干本是干的,在水里泡一会儿,洒点水,在锅里氽一氽,就可以吃了。地瓜干虽然有淡淡的甜味,但干面干面的,噎人,不喝水咽不下去。我的眼前,只剩下一片地瓜干了。我本来想给爹爹剩下三两片的,可我只顾自己,一口气吃得只剩下一片。小霞,希才叔说,你去厨房,让你娘蒸几个窝头,给你大爷吃。因为大人要说话,我就站起来,向大门口走去。走到院子中间时,我听到爹爹微弱、硬气的声音:哪怕饿死,我也不当狗。小霞她娘右手端着叠篮子,上面有三个牛眼大小的窝头。她还是低着头,不用正眼看我爹爹。小霞她娘把盛着窝头的叠篮子摔在桌子上,用白眼珠子看了看我爹爹,张嘴想说什么。希才叔大声说,你快回厨房吧。爹爹虽然没用眼睛,但用耳朵也听出了小霞她娘动作里的真意。爹爹猛然站起来,伸手摸起棍子,说,弟弟,哥走了。谢谢你让小三吃了一顿饱饭。这个恩情,小三不会忘记。希才叔急了,站起来,把爹爹一下子按在椅子上。这三个窝头,你说什么也得吃下去。爹爹的眼睛看向窝头。就在爹爹的手伸向窝头的时候,良雨走进了院子。爹爹的手缩了回去。爹爹的眼睛里,燃烧起愤怒的火焰。嘴里轻轻地说出三个字:狗汉奸!希才叔嗔怪地瞪了爹爹一眼,说,你吃你的,我们出去说话。爹爹站起来,右手拄棍。我赶快扶住爹爹的左臂。我吃了饭,身上有劲了。良雨与希才叔说话的声音虽然小,但我听清了,爹爹也听清了。良雨对希才叔说,你只要加入新民会(汉奸组织),可以少缴五亩地的麦子。希才叔说,我听你的,加入。 我与爹爹走出院子。走出十几米远,我回头一望,看到希才叔家屋顶上有炊烟急急地冒出。小三,我不怕饿。我活了三十六岁,挨过好几次饿了。我一生下来,你奶奶就让我拜村西的老榆树为干娘。每到歉年时,村里人爬到老榆树上,捋树叶吃。日本鬼子攻下聊城的第二年,来到咱寿张,把老榆树锯掉,修炮楼用了。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我说,爹爹,我明白了。小三,记住,咱老武家没有姓辛的这门亲戚,以后不再来往了。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爹出门时摸起一根棍子,既表明了饥饿让他的身体虚弱,也为后文小说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B.“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希才叔的话语中既有热情的寒暄,也有对父子“撞饭”的恼怒。C.把叠篮子摔在桌上以及用白眼珠子看爹的行为,写活了小霞他娘对“爹”不与良雨合作的不满。D.希才叔呵斥小霞他娘以及把“爹”按在椅子上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希才叔人性的复杂。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比喻生动贴切,巧妙新奇,既细腻刻画了一个孩子正处在饥饿中的心理,也确立了小说的叙述视角。B.“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短促的节奏,适时的停顿,加强了凝重的语气,传达出父亲的信念。C.小说经常在对话中交代情节,不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节省了叙述篇幅,还使故事在平叙中延宕,悬念迭出。D.小说风格朴素,恰当使用方言,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取得生动鲜活的效果,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11.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构筑了意蕴丰富的典型环境,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1)一条狗贴着墙根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2)啪——一声抢响,从东边二里外的鬼子炮楼里传出。12.小说标题“断路”,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9.D10.C11.(1)这是一处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村中鸡狗萎靡的情景,表现了到处没粮的现实,凸显出敌占区了无生机的萧条状况。(2)这是一处社会环境描写,说明敌占区民众生活中时刻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凸显出敌占区敌我冲突的尖锐。12. ①从故事层面看,“断路”就是中断关系,小说中指父亲与当了汉奸的表弟辛希才断绝了亲戚关系。②从象征层面看,在抗战沦陷区那个特定环境中,与有粮有权的汉奸亲戚“断路”意味着断绝了自己的生存之路,象征了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③“断路”还意味着“生路”,有了以父亲“良士”为代表的有家国情怀的普通人与生存机遇的“断路”,中华民族才能走向生路。【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为后文小说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因为饥饿让他的身体虚弱,所以爹出门时摸起一根棍子,并没有为后文小说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后面情节的发展虽然提到棍子,但情节的发展和棍子没有关系。B.“热情的寒暄”错误,小说中说的是“希才叔用眼睛的余光扫着爹爹,不冷不热地说,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恼怒”错误,结合下文希才叔让小霞娘弄吃的可知,希才叔对“我”和爹爹“撞饭”感到不高兴、无奈,但谈不上“恼怒”。C.“对‘爹’不与良雨合作的不满”错误,结合前文“你怪叫什么?大歉年的,谁家有余粮啊?婶子……进屋”可知,小霞她娘主要是对“我”和爹爹“撞饭”有所不满。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悬念迭出”错误,小说中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自然向前发展,没有设置悬念。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狗贴着墙根走”,母鸡在刨食,这些都是自然环境描写。本来应该是充满田园生机的场景,而狗“没有了往日的活跃”,鸡“一只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由此看出它们也饿的很厉害了,也就萎靡不振。这是一处环境描写表现了到处没粮的现实,凸显出敌占区了无生机的萧条状况。“枪响”,“东边二里外的鬼子炮楼里传出”,这是社会环境描写。“我身子一缩”,具体化了生活中时刻弥漫着的紧张气氛,说明敌人在我们的领土上时刻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凸显出敌占区敌我冲突的尖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断路”就是中断关系。从小说具体内容看,“小三,记住,咱老武家没有姓辛的这门亲戚,以后不再来往了”,因为辛希才当了汉奸,“你只要加入新民会(汉奸组织),可以少缴五亩地的麦子。希才叔说,我听你的,加入”。“断路”指父亲与当了汉奸的表弟辛希才断绝了亲戚关系。 “断路”是父亲的主动选择,可以含屈忍辱讨到亲戚家里讨要口吃的,不至于被饿死;但亲戚当了汉奸,就是饿死也不能再来往——在抗战沦陷区那个特定环境中,与有粮有权的汉奸亲戚“断路”意味着断绝了自己的生存之路,但宁可饿死也要保持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而这正象征了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断路”还意味着“置于死地后后生”,正是因了一个个有骨气的有家国情怀的普通人“断路”的选择,才会于绝地另觅活路,苦难的中华民族才能走向生路的希望。四、古文阅读与默写(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泰,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三: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3.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病的一项是()A.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B.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C.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D.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B.“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B.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C.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D.苏轼写《六国论》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答案】13.C14.C15.B16.(1)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2)因而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此四者”的“者”指的是“……人”,作“不失职”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D;“虐用其民”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B;“不减始皇二世”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B;“然”表转折,一般用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B;“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作判断句的上句,“者”后断开,排除B;“多”和“以客”都是“养”的状语,“多”前断开,排除D。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错误。迅速;招致。句意: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才招致灭亡的祸患。D.正确。这样;对,正确。句意: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缘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以”,凭着;“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大天下”;第一个“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2)“盖”,表原因,因而;“咎”,责怪;“疏”,不周密(或太粗疏);“知”,了解。参考译文:材料一: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材料二:我曾经读《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而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诸侯国,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天下的诸侯国,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人得以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材料三: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罗、供养贤才。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二)名篇名句默写(9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说明开始时做得好的很多,能坚持到最后的却很少。(2)从《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已经完全沉醉于月下洞庭的美景中,甚至忘记了时间。(3)《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宫室依地而建,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扣舷独啸④.不知今夕何夕⑤.各抱地势⑥.钩心斗角⑦.以吾一日长乎尔⑧.毋吾以也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繁”“舷”“钩”“毋”“劫”等。五、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文翁翻教授④,不敢倚先贤。【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输橦布:织布纳税。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教授:此处指教化百姓。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途艰难的深深忧虑。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的送别名篇。19.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答案】18.C19.(1)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友人赴任的祝福。(2)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有激励之意。(3)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途艰难的深深忧虑”说法错误。颈联写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是为了表现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诗人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这两联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祝福之情。此处是借景抒情。第三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此处是叙事抒情。 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用典故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此处是用典抒情。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方世界常常将“不同的”看成是“对立的”,认为这些要素相互矛盾,难以共存。在历史发展的问题上,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及其制度体系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因而对其他的历史实践,甚至蓄意抹杀一些成功的道路探索。中国先贤对于“和”有着独特的哲学认知,我们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视野对“不同的”东西保持开放与包容,以的胸襟兼容并蓄,从而实现“″“协和万邦”的稳定格局。()。而这一观点,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理论上的呼应。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虽然有着内在的动力结构、相同的价值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却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势态,呈现出不同的道路模式。马克思主义拒绝把历史道路看成是僵化的公式或模板,而是强调从辩证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尊重各国的具体实际,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从事实上也可以看出,这种“”的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全新趋势,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屑一顾海纳百川同而不和并驾齐驱B.视而不见虚怀若谷和而不同并驾齐驱C.不屑一顾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并行不悖D.视而不见虚怀若谷同而不和并行不悖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对立,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B.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C.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D.我们更看重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而不是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多样性的统一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B.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C.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D.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答案】20.C21.A22.C 【解析】【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①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视而不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根据语境,从下文“甚至蓄意抹杀一些成功的道路探索”看,这里带有轻视的意味,应选“不屑一顾”。②海纳百川: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根据后面的“兼容并蓄”,应选“海纳百川”。③同而不和:比喻表面赞同内心却不能与人和善。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前文有“兼容并蓄”,后文有“‘协和万邦’的稳定格局”,根据语境应选“和而不同”。④并驾齐驱: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语境没有涉及力量、才能、地位,故选用“并行不悖”。故选C。【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根据上文内容,特别是“中国先贤对于‘和’有着独特的哲学认知,我们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视野对‘不同的’东西保持开放与包容”一句,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句是否定“对立”的,“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的语意和文意相悖,所以排除B、C项;另外,从下文“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理论上的呼应”“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看,对“多样性统一”应是肯定的,再排除D项。故选A。【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本题中,画线句语病有两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前缺少介词,“提出了启示”搭配不当,应针对这两处进行修改。A项,语序不当,“不仅”“更”是递进关系的连词,“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才是更进一层的语意,把“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互换。B项,语序不当,同A项;搭配不当,“提出”和“启示”不搭配,“提出”应改成“提供”。C项,正确。D项,搭配不当,“提出”改为“提供”。 故选C。【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七、《红楼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23.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文段中,薛宝钗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请推想薛宝钗会有怎样的反应,并根据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说理由。【答案】薛宝钗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有所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解答本题,考生要考虑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以及语段大意突出写什么。通过对本短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把握语境。节选文字围绕刘姥姥在贾府用饭出丑,写众人大笑的场面,整个片段围绕着“笑”来写,引起发笑的人是刘姥姥,长辈和众姐妹都在场。在这样一个场合,薛宝钗的反应要符合她的身份、性格特点,如稳重平和、淡然隐忍等。据此分析即可。八、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最近,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即“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些博主将很久以前的某个朴实平凡的瞬间、某个看似寻常的决定,改编成各种文案,配上音乐,使其与现在取得成功的情形构成鲜明反差,博主们所晒的事情虽各不相同,但都让人感觉犹如幸运女神突然降临,使人生有了别样的精彩一般。由于该话题很能让人共情,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已超过48亿。与此同时,有一些网友不禁感叹,“为什么别人命运的齿轮转出了火星,而自己的齿轮却停滞不前”“平庸的我连条文案都不配有,我的命运齿轮是生锈了吗?”。对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一话题,你有什么思考和见解?请联系材料,结合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和理解,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转动齿轮的,是自己站在人生的路口回头观望,不禁感叹当初一个小小的决定与瞬间,竟对今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人说,那是幸运女神的眷顾,是命运齿轮的转动,但是亲历那个瞬间、作出那个决定、在前路未卜时仍又义无反顾尝试的人,是自己。命运的齿轮,由自己转动。转与不转,这是个问题。诚然,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但或许不是因为缺少机会,而是因为许多人面对未知的机会时,缺少转动那枚齿轮的好奇与勇气。假如牛顿穿越到现代,他也许会在网络上发表:“树上的苹果砸在我的头上,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被苹果砸到头的牛顿,他开始好奇物理运动的规律与法则,他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面对着这枚齿轮,牛顿没有像许多人一样视而不见,而是义无反顾地用双手转动了齿轮,即使前路未卜,仍勇往直前。道路的尽头,便是“万有引力定律”。苹果的下坠,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牛顿能够得出万有引力定律,更多的是因为他对未知现象的探索。命运的齿轮或许就在我们面前,觉察并勇敢地转动齿轮,才是关键。转转不已,方见真章。这世上不缺少勇于探索的人,但成功的人依旧是少数。为什么?也许在迷雾笼罩的未来中,有些人丢了初心,失了方向,止步不前,只在内心无能地咆哮幸运女神的狠心。对于海伦·凯勒来说,她的启蒙教师或许就是她命运的齿轮。在启蒙老师的帮助与教导下,海伦知道了不时拂过脸颊带来丝丝冷意的是风,轻柔无形的是水。海伦勾勒出这世界的模样,心中燃起了对生活对光明的向往,也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诞生。正是因为海伦不曾放弃对光明的追求,才写出了如此具有力量的作品。假如海伦被生活的苦难打倒在地,不再相信她与老师一同构造的美好世界,那么想必她的名字也会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海伦怀着持久热烈的情感转动着齿轮,最终迎来了属于她的光明。命运的齿轮无处不在,但转动它们的,只能是自己。在感慨自己人生失意之前,不妨仔细想想,是否曾经将机会如同废物般丢弃,是否在长久的耐力赛中失去了动力。抓住机会并为之付出努力,才是转动命运齿轮的秘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博主们的文案引出了“命运的齿轮”这个话题,而网友的感叹可能也是很多人的感慨,“自己的齿轮却停滞不前”“我的命运齿轮是生锈了吗?”,虽是调侃,也包含着对幸运降临、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期待。命运的齿轮是一个深奥而又引人思考的话题。人们常常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何时开始转动,以及是否有某种力量在背后操控着一切。命运并非突然降临,而是由我们生活中的一系列选择和决定所塑造。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在无数个微小的决策中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决策可能在我们意识之外发生。命运的齿轮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我们的命运受到遗传、环境、教育、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轨迹。命运的齿轮并非由单一的力量所主宰,而是由众多的因素共同推动。命运的齿轮是动态变化的。命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会对命运产生影响,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本注定的轨迹。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塑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齿轮需要我们的努力和智慧。尽管命运有其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和智慧来影响和引导自己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长和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应对命运的挑战。写作时可以首先阐明命运的齿轮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概念,它不仅受到我们的选择和行动的影响,还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然后论述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塑造自己的命运。此处可以通过例证,引证等方法充分论证如何推动自己命运的齿轮,如毛泽东、钱学森、史铁生、袁隆平等均可作为例证。最后总结,无论命运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梦想。立意:1.命运若齿轮,努力推动之。2.把握机会,推动命运齿轮。3.不断努力,让命运齿轮转起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