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576069

大小:383.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4-08-31

上传者:老李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牡丹江二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A.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B.“炎黄”本是同一部落C.华夏族主体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D.从古至今就是这么流传的2.《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A.禅让制开始出现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C.分封制开始出现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3.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下()A.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4.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右图是仰韶村遗址出土的月牙纹彩陶罐,表面打磨光滑,腹部装饰了一圈类似月牙的纹饰,鼓腹平底,呈红褐色。这说明仰韶文化时期()A.掌握了彩绘陶器制作技术B.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部落之间存在频繁的战争D.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5.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内容,它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实现统一,定都咸阳◆设置郡县,统一文字◆北击匈奴,修筑长城A.西周B.秦朝C.唐朝D.明朝6.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始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8.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9.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0.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A.民本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B.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C.儒家道统思想被普遍接受D.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11.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要理解和体贴他人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12.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C.秦朝实行暴政政策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3.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时的青铜器之一,内底铸铭文12行122个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通过何尊铭文我们可以了解()A.中华文明的起源B.私有制的起源C.西周初年的状况D.战国诸侯纷争14.西汉稳固边疆、开拓疆域的重要举措之一是A.实行盐铁官营B.设西域都护府C.推行察举制度D.尊崇儒家思想15.《哈佛中国史》写道:“汉武帝时期的另外一位大作家是司马相如,他发展出一种诗歌般的语言……它利用幻化多变的辞藻来描述……华丽的辞藻和狂想……”,这种“语言”是指A.诗经B.楚辞C.赋D.乐府诗16.汉至清中叶,都采用《九章算术》作为教科书,祖冲之、贾宪、杨辉等数学大家都受到了《九章算术》的启迪,他们的著作大都是采取《九章算术》应用问题集的形式,展示各自的创造成果。这主要是因为《九章算术》()A.贯穿儒家主流学说B.承续前代数学家思想C.成为数学经典著作D.具备重要性与实用性17.汉宫殿遗址出土的瓦当,含有“长乐”(如图)二字的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汉代瓦当书法反映了() A.始终稳固的政治统治秩序B.政府推行文字统一的情况C.追求美好愿望的价值取向D.书法已成为一门独立艺术18.刘光裕曾评价说:“…由于他发明了纸,从而引起中国以及世界在传播的媒介技术方面,发生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变革。…其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他指的是()A.张骞B.张角C.司马相如D.蔡伦19.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20.《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而西晋时“县千户以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国家统一B.疆域范围C.人口数量D.政治体制21.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今南京江乘县境内设立南琅琊郡,刘宋时期设立的南徐州、南豫州等。这一举措()A.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B.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C.得益于稳定地方秩序D.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22.十六国以来,“五胡”君主就拥有重大的军事专制权威。尽管在这里也经常出现民族冲突和各种动乱,然而各政权也随即开启了汉化进程,如采用汉式官制、编制户籍、振兴官学、建设法制等。这种情况的出现()A.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B.反映了少数民族开始形成华夏认同 C.证明了少数民族政权合法D.加速了民族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尖锐23.十六国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D.给汉地带来了安宁的生活24.北魏晚期,以龙门、巩县石窟为代表的中原风格造像艺术中的飞天形体姿态亦变得多样,他们面貌清瘦,眉目疏朗,褒衣博带,长裙裹足,随着漫天的云气、鲜花轻快地飞翔。新的飞天形象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原地区()A.民族之间交融发展B.少数民族普遍汉化C.深受西域文明影响D.飞天艺术进入全盛25.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图为北魏迁都路线图。据如图分析,下列关于北魏迁都的说法,正确的是()A.迁都推动了北方的统一B.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C.促进了游牧经济的发展D.反映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3世纪末,关中发生饥荒,汉、氐各族大批民众被迫流亡到汉中地区,其中十余万人获准进入巴蜀。西晋益州刺史谋求割据自立,为收编移民而残害流民首领,各族流民在氐族人李特的率领下攻克成都,粉碎了其割据阴谋。不久,西晋政府又下令遣返流民。史载:“时罗尚(西晋新任益州刺史)贪残,为百姓患,而(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去世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再次攻下成都,李雄在部下及部分蜀中大户的拥戴下称皇帝。“雄于是下宽大之令,降附者皆假复除。 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益州遂定”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材料二十六国后期,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人民大多已经学会说汉语,汉语成为了北方诸族的通用语言。起初,在汉人群体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观念甚嚣尘上。与之相对的是,不少少数民族的人也对汉人持有偏见。但是随着移民群体的增多,各族人民杂居更加广泛、交错,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也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的看法也开始改变,“夷夏之别”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3世纪末大量人口迁入巴蜀的背景及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