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3010

大小:45.36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泸县五中2023年秋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限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节选自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四川省泸县五中2023年秋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限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节选自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想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警惕“两高一低”项目卷土重来,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客观来看,我国在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处于上限;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客观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仍不容小觑。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存在。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生态环境问题中,仍有个别省区存在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污染型产业、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等问题,值得高度关注。环评制度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它以环境可恢复、资源可支撑为依据,判断某项开发活动是否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寻求最优解决、发展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当前强化环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减缓和避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新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采取事前预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源头控制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污染治理措施。唯有进一步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才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摘编自李海生《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2023年3月25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B.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粗放增长模式,是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必须坚决制止。C.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需要我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推动。D.今后我们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向降碳、减污、扩绿转变,而不能去追求经济增长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明确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材料二主张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对材料一的响应。B.材料一“必须”“绝对”“严守”等用词,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于环保的坚定决心。C.两则材料都主张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不能为了经济而牺牲环境。D.材料二认为要约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3.下列选项,不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的一项是()A.对“煤改气”提供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暂停部分污染重的煤电机组。B.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C.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广垃圾分类,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D.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4.结合材料来看,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答案】1.D2.D3.B4.(1)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求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2)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3)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不断增加。5.(1)首先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及其重要性;(2)进一步指出保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环评制度;(3)再分析我国目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4)最后阐明强化环评制度的重要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而不能去追求经济增长目标”错误。由原文“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可知,应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目标。故选D。【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应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错误。由原文“因此,当前强化环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减缓和避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新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采取事前预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可知,原文说的是“当前强化环评制度”,可见并不是“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能力。A.“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暂停部分污染重的煤电机组”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B.没有“限制”的成分;C.“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D.“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可知,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求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结合“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处于上限”可知,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结合“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客观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仍不容小觑。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存在”可知,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不断增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知,首先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及其重要性;结合第二段关键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想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警惕‘两高一低’项目卷土重来,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可知,进一步指出保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环评制度;结合第三段关键句“客观来看,我国在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可知,再分析我国目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结合第四段关键句“环评制度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它以环境可恢复、资源可支撑为依据,判断某项开发活动是否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寻求最优解决、发展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可知,最后阐明强化环评制度的重要意义。(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各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竞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B.“老乡”虽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C.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D.小说前文通过描写“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为后文遇到“老乡”埋下伏笔。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用短句,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例如“不飘忽,不闪烁”出现两次,分别体现了伍原陷入困境的无助和快要走出困境的激动和欣喜。B.小说笔调简单朴实,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精细优美的语言,却刻画了一个小人物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C.茹志鹃的小说很有特点,本文与《百合花》一样情节相当曲折且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 D.小说以《路标》为题,既关联着小说的故事情节,又有象征意味,蕴含了小说的主题,让读者思考。8.小说三次写到伍原流泪,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请从展现人物心境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答案】6.A7.C8.眼泪展现人物心境: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流泪”,牵动着读者的心和伍原一起波澜起伏。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9.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②在这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分析鉴赏能力。A.“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分析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他,曾经有过多次恐惧和绝望,最终他战胜了恐惧。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本文与《百合花》一样情节相当曲折”分析错误,本文与《百合花》一样,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本文情节很简单:战士伍原因迷路找不到队伍和方向,而后又借了一豆亮光找到方向的故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中典型动作细节的作用。伍原三次流泪,眼泪展现了人物心境,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牵动着读者的心和伍原一起波澜起伏。 第一次流泪:是小说开端部分,“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伍原因为迷路,处于绝望无助甚至窒息的状态,他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是人物绝望无助的心境的直接表露。第二次流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这次的眼泪是他绝处逢生的激动心情的表露,他发现了灯光,就有了希望和方向。第三次流泪: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写出了人物刚看到希望却遭到误解,因委屈而无奈而着急的心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情节方面:本文主要叙述了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文中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的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的经历来写。人物方面: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伍原这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着当时许多战士的形象,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感人至深。主题方面:“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给伍原提供了帮助。如“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①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②先 ,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③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遂发命遽兴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注]①超乘,一跃而登车,是一种轻狂无礼的举动。②乘韦,四张熟牛皮。③死君,指逝世不久的晋文公。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轸曰秦A不哀吾丧而B伐吾C同姓D秦则无礼E何施之F为G遂发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辞焉”的“辞”指“推辞”,与《鸿门宴》中“今者出,未辞也”的“辞”意思相同。B.“必死是间”的“是”指“这”,与《六国论》中“是又在六国下矣”的“是”意思相同。C.“免胄”中“胄”指古代战士戴的头盔,又称“兜鍪”,辛弃疾“年少万兜鍪”中此词借代士兵。D.三百乘,指三百辆战车。乘,古代兵车的量词,把一车、四马称为“一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帮助郑国戍守的秦国将领派人回秦国报告说,他掌管着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偷偷派兵前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郑国了。B.秦穆公为此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认为军行千里,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军队的行踪一定会暴露,此行一定不会取得成功,因而反对出兵郑国。C.秦穆公没有采纳蹇叔的意见,派遣孟明、西乞、白乙三个将领带兵攻打郑国,蹇叔知道此行是去送死,因儿子也在军中就哭着送行。D.弦高为迟滞秦军进军速度,就假装奉国王之命前来犒劳秦军,秦军将领于是灭掉滑国后返回,途经殽山时全军覆没,三大将均被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4.王孙满认为,秦国的军队一定失败,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答案】10.DEG11.A12.D 13.(1)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生意,在这里遇到秦军,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引礼。(2)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14.①秦军经过周朝都城的北门时,其轻视他人,举动无礼且骄横。②骄横无礼的军队会缺少谋略。③进入险要之地却缺少谋略的军队就会失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盟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于是发布命令。秦国出兵讨伐的是郑国,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可知“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中“秦”为主语,“而”是转折连词,连接“不哀吾丧”与“伐吾同姓”,D处断开;“秦则无礼”,主谓句,E处断开;“何施之为”,“何……为”为固定结构,加强反诘语气,G处断开。故选D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今者出,未辞也”的“辞”指“告别、辞别”,二者意思不同。句意:秦穆公谢绝了他。/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B.正确。句意: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弦高为迟滞秦军进军速度”错误。依据原文“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可知,弦高“假装奉国王之命前来犒劳秦军”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迟滞秦军进军速度”,而是让秦军误以为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得不取消侵略郑国的行动。事实上,秦军还没有到郑国就返回了。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市于周”,状语后置句;“市”,做生意;“先”,次序或时间在前的。(2)“克”,攻克,战胜;“继”,后继,后援;“其”,表委婉地商量,还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秦师过周北门”“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可知,秦军经过周朝都城的北门时,其轻视他人,举动无礼且骄横。由原文“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可知,骄横无礼的军队会缺少谋略。由原文“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可知,进入险要之地却缺少谋略的军队就会失败。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了他,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活到中寿就死去,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山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不谨慎。进入险境而不谨慎,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生意,在这里遇到秦军,先送上四张熟牛皮作为引礼,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就派皇武子遣去秦军,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岂不是忘记了先君文公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盟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咏怀古迹(其二)杜 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抒情定下基调。B.颔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C.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D.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16.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15.C16.①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②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③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错误。“江山故宅空文藻”意思是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故选C。【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即满含深情地自述对于宋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摇落”是宋玉名作《九辩》中的用词。原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文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伤自身之飘零。杜甫在宋玉故宅诵宋玉之文,伤宋玉,亦以自伤。说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缘由,也就是与其发生了强烈共鸣。这里下一“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这样,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诗的颈联,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上句先说:宋玉留下住宅,装点江山,可惜其人已不能见,只是空让后人读他的那些文章(“文藻”,文采,指宋玉的作品)罢了。下句更进一步说:就连宋玉文章的意蕴和价值也并未真正为人们所了解。“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写神女故事。这个故事,本是宋玉虚构来讽谏襄王的,并非怀王真有此梦,巫山真有此神。后人不懂宋玉作赋之意,竟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来。杜甫认为,这对宋玉来说真是可悲得很。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为喻,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覆压三百余里②.隔离天日③.度义而后动④.而不见可悔故也⑤.王者不却众庶⑥.故能明其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覆、隔、庶。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汉服,______,是中国汉族传统的服饰。它起源于中国的汉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汉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华丽的外观,更在于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汉服注重的是典雅、端庄、内敛的审美,强调的是传统美德和人文情怀。穿汉服,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装扮,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和传承。汉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______的组成部分。我们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近年来,汉服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文化复兴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穿汉服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身份认同的追求。汉服的推广和传承,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趋丰富的精神文化,也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熟悉。日常生活中的广场、景点、节庆场所,现代生活中的电视、网络、剧场,都成为汉服驻足心灵的起点,(),最终汉服成了点缀生活的一部分。汉服作为中国的国粹,不只在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在国际上也______。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学习穿汉服,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汉服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窗口和媒介,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汉服的传承和推广,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趋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熟悉。B.汉服的推广和传承,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趋丰富的精神文化,也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熟悉。C.汉服的传承和推广,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趋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熟悉。D.汉服的推广和传承,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趋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熟悉。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伴随着人的成长与老去,犹如一粒种子的开枝散叶、生花结果。B.伴随着人的成长与老去,就像开枝散叶、生花结果的植物一样。C.犹如一粒种子,它在开枝散叶、生花结果中伴随着人的成长与老去。D.犹如一粒种子的开枝散叶、生花结果,伴随着人的成长与老去。【答案】18.顾名思义(显而易见)不可或缺(举足轻重)风靡一时(声名大噪)19.C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可知,这是解释汉服的定义,并且从汉服这一名称中很容易理解汉服的内涵,可填“顾名思义”“显而易见”。“顾名思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显而易见”,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第二处,本处是说汉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填“不可或缺”“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第三处,本处是说汉服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在国际上也很流行,可填“风靡一时”“声名大噪”。“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声名大噪”,声望、名气、大为提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推广和传承”语序不当,“推广”和“传承”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应先“传承”后“推广”;二,“不断满足人民日趋丰富的精神文化”成分残缺,“满足”缺少相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应在结尾加上“需求”;三,“被人们所熟悉”成分赘余,“被”表示被动关系,“所”应去掉。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选项C。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本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日常生活中的广场、景点、节庆场所,现代生活中的电视、网络、剧场,都成为汉服驻足心灵的起点”,喻体是“一粒种子的开枝散叶、生花结果”,所以“犹一粒种子的开枝散叶、生花结果”这一喻体要紧挨着前面的本体,排除AB;并且喻体是“一粒种子的开枝散叶、生花结果”,而不是“一粒种子”,排除C。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江南水乡竟然也会发生大旱,我国“南涝北旱”的格局正在改变。最快15 天就会发生一场特殊的干旱灾害……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___①___,其中,有一类发展迅速、预见期短、强度大、破坏性强的干旱——骤旱也愈加频繁与强烈。___②___?顾名思义,骤旱是指在异常高温和降水极度亏缺的共同作用下,局地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的干旱事件。骤旱会快速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导致湖泊等地表水体迅速干涸,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在湿润地区,骤旱往往比缓旱___③___。湿润地区水汽充足,当雨季少雨时,强烈的太阳辐射和高温热浪会加速水分的损失;同时湿润地区植被茂盛,缺水时植物也可以从深层土壤汲取水分,有利于蒸散发的增加,容易形成骤旱。人类活动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与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引起的蒸散发异常和降水短缺异常显著加剧密切相关。在部分地区,骤旱也许将成为一种新常态。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简要概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语言流畅,不超过70个字。【答案】21.①干旱事件频发;②什么是骤旱;③发生得更频繁/更容易发生22.水汽充足、植被茂盛的湿润地区,在雨季少雨时,太阳辐射剧烈、高温热浪、植物汲水都会导致大量水分损失,再加上人为因素,所以容易发生骤旱。【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依据“最快15天就会发生一场特殊的干旱灾害……”推断干旱事件发生频繁,故可填写“干旱事件频发”。第②空,依据“顾名思义,骤旱是指……”以及句尾的问号推断此处应该是问什么是骤旱,故可填写“什么是骤旱”。第③空,依据“湿润地区水汽充足,……容易形成骤旱”推断湿润地区更容易发生骤旱,故可填写“发生得更频繁/更容易发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句为总领句,是说在湿润地区,“骤旱”更容易发生;后面是分析骤旱形成的两个原因,“湿润地区水汽充足,当雨季少雨时,强烈的太阳辐射和高温热浪会加速水分的损失;同时湿润地区植被茂盛,缺水时植物也可以从深层土壤汲取水分,有利于蒸散发的增加,容易形成骤旱”,概括为:水汽充足、植被茂盛的湿润地区,在雨季少雨时,太阳辐射剧烈、高温热浪、植物汲水都会导致大量水分损失;“人类活动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与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引起的蒸散发异常和降水短缺异常显著加剧密切相关”,概括为:人为因素。据此,使用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所以……”表达即可。 故答案为:水汽充足、植被茂盛的湿润地区,在雨季少雨时,太阳辐射剧烈、高温热浪、植物汲水都会导致大量水分损失,再加上人为因素,所以容易发生骤旱。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金字塔”式,即先广泛学习打基础,再慢慢往上攀登,在某一领域到达高峰。但是奥运冠军刘璇却拥有着“倒金字塔”式的人生。从五岁开始,她始终沉浸在体操这个领域,不到20岁就达到了人生巅峰。21岁的她宣布退役,开启转型之路。去北大新闻系读书、当演员、做歌手、主持节目、创业成为CEO,她不断更新自己,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先介绍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金字塔”式,然后介绍奥运冠军刘璇的“倒金字塔”式的人生轨迹。综合起来,不难发现两者有相关之处,即每个人应该通过怎样的有效途径实现人生的追求。“金字塔”式强调先打好基础,然后在某一领域实现自己的追求。这个领域应该是自己所喜爱的或擅长的,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智;“倒金字塔”式则是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之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追求多元化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和成长是多元的、无止步的。写作中,我们可以从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入手,探讨何种人生轨迹更适合我们。一方面,“金字塔”式的人生轨迹更适合大多数人,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打好基础,积累经验,慢慢攀登到高峰。另一方面,“倒金字塔”式的人生轨迹虽然不太常见,但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方式。刘璇不断尝试新事物,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功地转型成为演员、歌手、主持人和创业者。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并在不断尝试中不断更新自己,活出不一样的精彩。立意:1.万丈高楼平地起。2.走出“舒适圈”,追求多元发展。3.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