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四中2023年秋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二: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摘编自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人学内涵的重要前提。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C.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发挥的作用差异很大。D.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现代人”,文艺在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别突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危机,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需要既要体现合目的性,也要体现合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C.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展。D.借鉴他国发展的教训,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我国防治“现代病”都很重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2022年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为。C.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D.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4.同样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有观点说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化应如何做。【答案】1.B2.C3.C4.①材料一从是什么的角度,依据人的逻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其起点归宿、推进方式、实现条件等。②材料二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文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强调了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的地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和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5.①新时代中国文艺要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但更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条件从实际出发,建设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产业。②新时代文艺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③新时代代文艺要根植传统,吸取精髓,以优秀作品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错误。由材料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 现代化建设……也正因如此……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可知,确定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也是人的发展的逻辑。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只要……就”逻辑关系错。由材料一“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可知,“人是手段”只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就属于“人是手段”的范畴,所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学内涵”的具体表现,和其他选项相比,与材料一的讨论最为相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及标题“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可知,材料一从是什么的角度,依据人的逻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其起点归宿、推进方式、实现条件等。由“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以及标题“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可知,材料二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文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强调了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的地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和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可知,新时代中国文艺要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但更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条件从实际出发,建设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产业。“由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可知,新时代文艺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由“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可知,新时代代文艺要根植传统,吸取精髓,以优秀作品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同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也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贵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林冲道:“小二哥,你如何也在这里?”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贵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托一个酒店里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买卖顺当。主人家有个女儿,就招了小人做女婿。如今丈人丈母都死了,只剩得小人夫妻两个,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恩人不知为何事在这里?”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到此遇见。”李小二就请林冲到家里面坐定,叫妻子出来拜了恩人。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光阴迅速,却早冬来。……林冲走将入店里来,说道:“小二哥,连日好买卖。”李小二慌忙道:“恩人请坐。小人却待正要寻恩人,有些要紧说话。”林冲问道:“甚么要紧的事?”李小二请林冲到里面坐下,说道:“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差拔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二心下疑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临了,只见差拨口里应道:‘都在我两个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拨,又吃一回酒,各自散了。不知甚么样人。小人心疑,只怕恩人身上有些妨碍。”林冲道:“那人生得什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面皮。”林冲听了,大惊道:“ 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当晚无事。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林冲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小二道:“恩人,只愿如此。只是自放仔细便了。”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廠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_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带儿在露天里。林冲进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如何便认的?”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有删节)文本二: 小说中的“闲笔”,通常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某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表面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实际上却具有较强的表现效果。从叙事的角度看,“闲笔”具有扩展小说的表现空间的功能。在小说叙事中,“闲笔”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多的时候也表现为一种叙事行为。从语言行为来看,“闲笔”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并置,通过这种语言并置加强叙事的情趣,营造一种诗意。而作为一-种叙事行为,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则使叙事空间得到延展,也使叙事内容更丰富。比如鲁迅小说《祝福》是这样开头的:“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一元一大盘”的鱼翅,在“我”看来是那样廉价,而与祥林嫂的工钱相比,却显得十分昂贵。小说阅读中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小说叙事中的“闲笔”并不少,甚至可说是俯拾皆是。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小二夫妻酒店偷听,却听得不甚分明。这里作者运用有限视角,既符合“偷听’的真实情景,又能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B.林冲被派去看守草料场,与老军交割,对未来充满幻想,这些内容的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气氛,使小说情节有张有弛。C.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表现了林冲细心负责的形象,也暗示了草料场的起火并非意外。D.小说叙事明、暗线交织。明线是林冲沧州遇故旧,带刀寻仇,赴草料场;暗线是陆虞侯到沧州,设计火烧草料场,加害林冲。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虞侯明明是来杀害林冲的,在天王堂不杀,在沧州城不杀,直到把林冲拨往草料场才下手,这样的故事编排,使情节起伏跌宕,吊足读者胃口。B.小说中“葫芦”一物安排巧妙,酒店主人辨物识人,既可省去许多自我介绍的文字,又增加了小说生活化的风趣。C.林冲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的描写,为之后草屋被雪压塌埋下了伏笔。D.草料场交割时老军强调说仓廒内有官司封记,一堆堆草都有数目,是想提醒林冲要小心谨慎,以免有人陷害,表明了天理昭然,要佑护善人义土。8.小说多处描写“风雪”,请简要概括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9.小说第一段写林冲沧州遇故叙旧,看似是与“风雪山神庙”无关的“闲笔”,却是作者的匠心安排,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6.B7.D8.环境上: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状况,为林冲的活动提供背景;②渲染出压抑沉重、凄冷悲凉的氛围;人物上:①烘托人物形象,当林冲在风雪中大踏步走上反抗道路时,风雪衬托了一个孤独,悲壮,勇敢的英雄形象。②暗示人物的悲剧命运。③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风雪与情节的发展紧密联系,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外出沽酒御寒。(或引出下文林冲外出沽酒御寒的内容。)主题上:深化作品主题,“风雪”既是自然的风雪,又是社会的风雪,体现出社会的黑暗。(渲染出压抑沉重、凄冷悲凉的氛围。9.①表现了林冲的善良正义(或乐善好施)和侠义精神(或扶危济困),以及委曲求全、忍辱求安、逆来顺受、不思反抗的软弱性格。②推动情节发展(或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均可),引出下文李小二为报恩偷听泄密、林冲买刀寻仇等内容,使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情节展开更加自然。③延展小说叙事空间,丰富叙事内容,加强叙事情趣(或增强读者阅读的趣味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气氛”错,在林冲提刀寻找陆虞侯未果的时候,插入被派去看守草料场,与老军交割,对未来充满幻想等情节,这些内容应该是“舒缓紧张气氛”。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是想提醒林冲要小心谨慎,以免有人陷害,表明了天理昭然,要佑护善人义土”错,草料场交割时老军强调说仓廒内有官司封记,一堆堆草都有数目这是交割的正常程序。故选D。【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从自然环境描写本身分析,“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状况,为林冲的活动提供背景;“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渲染出压抑沉重、凄冷悲凉的氛围;从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角度分析,“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是人物活动的自然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当林冲在风雪中大踏步走上反抗道路时,风雪衬托了一个孤独,悲壮,勇敢的英雄形象,暗示人物的悲剧命运。“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从对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等寒冷自然环境的描写推动情节发展,风雪与情节的发展紧密联系,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外出沽酒御寒。从主题表达的角度分析,“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等自然环境严寒冷酷,渲染出压抑沉重、凄冷悲凉的氛围,象征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角度分析,文本二中说“这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表面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实际上却具有较强的表现效果”。文本一中林冲沧州遇故叙旧的“闲笔”塑造了人物形象,如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同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也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从这段交代可以看出林冲善良正义和侠义精神,文本一“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此刻林冲仍然称高俅为“高太尉”,而且说自己“恶了高太尉”,可见他并不想真正与上层决裂;“未知久后如何”也表明他想要忍辱求安:还有当听说陆虞侯追到这里时,林冲也勃然大怒,拿了刀要去杀人,可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也可以看出他忍辱求安、不思反抗的软弱性格。从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看,这段沧州遇旧的“闲笔”也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作铺垫,正因为两人相识,林冲还救过李小二因此李小二留意到陆谦等人言行“尴尬”,才告知林冲,“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小人心疑,只怕恩人身上有些妨碍”,这才有了林冲血性被激起,要去杀陆谦等人做了铺垫,使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情节展开更加自然。 文本二“从叙事的角度看,“闲笔’具有扩展小说的表现空间的功能”“从语言行为来看,“闲笔’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并置,通过这种语言并置加强叙事的情趣,营造一种诗意”“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则使叙事空间得到延展,也使叙事内容更丰富”,文本一中的“闲笔”拓展小说叙事空间,使林冲形象更加丰满,使情节丰富,节奏自然,增强读者阅读的趣味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材料二: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兵未出A而天下诸侯B已自困矣C至于秦D人得伺E其隙以取F其国G可不悲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B.道,文中意为规律,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道”意思相同。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意思相同。D.迄,文中意为至、到,与成语“迄今为止”中的“迄”意思相同。12.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加速了六国的灭亡。D.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以卒自弱,而取夷灭。14.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答案】10.ACG11.B12.A13.(1)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14.苏洵不是偏爱六国。苏洵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以史为鉴,针砭当时的统治者,希望他们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改变贿赂敌国的政策,以免国家败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秦兵未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宾语前置句,“自困”应为“困自”,“矣”为句末语气词,C处断开。“至于……”和“可不……哉”,应是“直到……,怎不……啊”,各自单独成句,G处断开。故ACG三处需加句读。【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意思不同。途径。/规律。句意:这是危险的途径啊。/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C.正确。D.正确。句意:到了战国。/到现在为止。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错误。齐国、燕国、赵国没有贿赂秦国,但“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国灭亡是因为派荆轲刺秦王招来祸患,赵国灭亡是因为诛杀良将。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佐”,协助;“寇”,敌寇;“当”,抵挡。(2)“克”,能够;“是以”,因此;“自弱”,削弱自己;“夷灭”,灭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苏洵《六国论》最后一段说到“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可以看出作为苏洵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为了当时北宋的统治者不要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而是要以史为鉴,针砭当时的统治者,希望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要改变这种贿赂敌国的政策,以免国家灭亡。所以苏洵不是偏爱六国。参考译文:材料一: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域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像这样,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材料二: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把历史罪过归于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太强盛,秦王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他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王没有恶贯满盈,秦国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爱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鉴湖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①,天风吹到芰荷②乡。水光入座盃盘莹,花气侵人笑语香。翡翠侧身窥渌酒③,蜻蜓偷眼避红妆。蒲萄④力缓单衣怯,始信湖中五月凉。[注]①缭墙:围墙。②芰荷:菱叶与荷叶。③翡翠:翠鸟。渌酒,美酒。④蒲萄:指葡萄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乘坐着装饰精美的游舫,来到鉴湖,凉风习习,湖面随处可见菱叶与荷叶。B.湖面水光返照,坐席上的杯盘闪耀着光芒;花香袭来,笑谈声中仿佛充满了香气。C.尾联通过写酒薄力弱、身着单衣难以抵御鉴湖寒气,寄托了作者的孤寂凄清之情。D.本诗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明丽而有生机的画面,用笔新奇,富有想象力16.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答案】15.C16.①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翡翠鸟窥视美酒,蜻蜓偷看歌女的景象。②选用翡翠、渌酒、蜻蜓、红妆等意象,画面色彩明丽,富有生机。③借景抒情,表达了宴饮游赏时的快乐、陶醉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寄托了作者的孤寂凄凉之情”错,前面几联描写了豪华的船舫,满眼的荷花,潋滟的湖光,弥漫的香气,还有被吸引的翠鸟和蜻蜓,因而从整首诗看来,最后一联五月鉴湖的凉爽,带来的不是悲凉。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能力。赏析诗句表达效果,要明确诗句内容,指出诗句运用的手法技巧,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嗯表达效果,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颈联“翡翠侧身窥渌酒,蜻蜓偷眼避红妆”,结合注释,翡翠,鸟名。渌酒,清酒。红妆,指歌女。这二句写得极形象生动,是历代传诵的名句。运用拟人手法,把翡翠鸟和蜻蜓人格化,意思是说翡翠鸟也被美酒所陶醉,侧身窥视着绿色的清酒;蜻蜓也被美女所吸引,偷偷看着歌女美丽的红妆。就连翡翠鸟和蜻蜓都被宴饮的美酒和美女所陶醉和吸引,更何况是人呢,通过对翡翠鸟窥视美酒,蜻蜓偷看美丽的歌女的情景的描写,表达宴饮游赏时的快乐、陶醉之情,是借景抒情。本连所选取的意象“翡翠”“渌酒”“蜻蜓”“红妆”组成的翡翠鸟也被美酒所陶醉,侧身窥视着绿色的清酒;蜻蜓也被美女所吸引,偷偷看着歌女美丽的红妆的画面,色彩非常美丽,富有生机。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点睛】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中指出六国如果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力向西对抗秦国,就会让秦国人食不下咽。(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孔子对公西华的惋惜之情,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3)杜牧《阿房宫赋》中形容“秦爱纷奢”时,写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封天下之谋臣②.礼天下之奇才③.赤也为之小④.孰能为之大⑤.钉头磷磷⑥.多于在庾之粟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礼、赤、孰、磷、庾、粟。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46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在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①。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②却不知疲倦。至今,他已为122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在张学文的印象中,旅游业推动下,石鼓早已发生了③的变化。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B.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C.健谈,清瘦。D.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20.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石鼓镇发展旅游业的4点优势,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答案】18.示例:①了如指掌②口干舌燥③翻天覆地19.A20.示例:①壮美的自然大观(奇景);②悠久的历史传说;③独特的风士人情(纳西风情);④峥嵘的红色历史【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后文“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等可知,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比较熟悉,故可填“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第二处,前文说“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后文说“却不知疲倦”,可以推断出讲了多场,因此会出现口干、疲倦的情况,可填写“口干舌燥”。口干舌燥: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觉得干燥口渴。第三处,语境强调旅游业推动了石鼓的变化,再根据“早已发生了”可知,是说变化大,因此填写“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A.引文为完全引用,句号应该放在引号之内。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由“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可知,石鼓镇景色壮美奇特。由“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诸葛亮南征年代”可知,石鼓镇历史悠久,有历史传说。由“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可知,石鼓镇有独特的风士人情。由“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可知,石鼓镇有峥嵘的红色历史。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谈到药物,就避不开靶点。任何药物都必须和体内特定目标(靶点)结合,对靶点介导的生物过程加以调节,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想了解药物疗效,就必须①。药物没有直中靶点的功夫,想改变靶点的生物功能,就必须和靶点“亲密无间”地结合。靶点是分子,因此绝大多数药物也是分子级别的,分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两类。药物一般通过两个方法改变靶点功能:改变靶点的催化功能,或者改变靶点和其他分子的相互结合。对于具有催化功能的酶来说,②,反应在此进行。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很适合“塞”一个小分子进去。因此,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但是和酶的“活性中心”相反,靶点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往往又大又浅,“浅”让小分子无处着手,“大”让小分子力不从心。因此,在干涉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方面,③。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B.黄山谷论书,突出“韵”字;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趣”字。C.喝杯茶,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D.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①先要了解靶点②它们拥有“活性中心”③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突出强调。C.表示否定。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首先提到药物和靶点的关系,强调靶点的重要性,因此此处由上一句“想了解药物”可知,此处可填“先要了解靶点”这样的内容。第②处,由后文“反应在此进行”及“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可知中心词是“活性中心”,又根据后文“酶的‘活性中心’”的内容可知,这里主要说的是酶拥有“活性中心”,故此处可填“它们拥有‘活性中心’”。第③处,由前文“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和“但是和酶的‘活性中心’相反,靶点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往往又大又浅,‘浅’让小分子无处着手,‘大’让小分子力不从心”可以得出结论“在干涉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方面,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故此处可填“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北京工体,一位18岁球迷“乱入”,成功拥抱梅西,狂奔全场并与大马丁击掌。即便被四脚朝天抬出绿茵场,也难掩满脸兴奋;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更是声称会把自己与梅西的球场合影裱起来挂在房间里。该事件不仅引发现场全体球迷欢呼,而且迅速引爆全网,绝大部分网友表示宽容甚至羡慕,觉得他在为热爱奔跑,活出了当代青年的独特个性。但也有部分批评声音,认为该少年破坏规则,扰乱秩序,不值效仿。据警方消息,事后该球迷受到行政拘留处分。此上事件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语文课上将针对该事件展开讨论交流,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立足自身,联系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为近期热门话题,“18岁球迷闯入北京工体拥抱偶像梅西”,针对该事件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为热爱奔跑,活出了当代青年的独特个性;一种认为破坏规则应受到处罚。由此可提取两种观点的关键词“个性”(“热爱”“激情”)“规则”,结合材料阐述对其的理解,写一篇发言稿。 综上所述,结合写作任务和要求,本文的材料主旨是,尊重、张扬个性和牢记、遵守规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让张扬个性与遵守规则相伴而行。在辩证二者关系时,可以思考只强调张扬个性,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无视、违背甚至践踏规则,小则伤及自身,大则影响社会,导致混乱无序失范。只机械遵守规则,而没有尊重和张扬个性,规则就变成冰冷的桎梏,压迫个性和束缚个性的发展,让人千人一面,缺乏活力;也让社会缺乏发展动力,阻碍社会的进步。如此就能得到这样的观点: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张扬个性,让规则为个性发展保驾护航;要在尊重、张扬个性和遵守规则之间寻找平衡点,两者兼备兼顾,不可有所偏废畸轻畸重。写作时,对于班级交流会的语境要求不可忽视。该命题有一定的限制性,“以上材料”是考生展开联想和思考的触发点;“立足自身,联系现实”,考生可以就自身的来谈,也可以从社会、国家的角度来谈,无论切入点如何,写作时要分析材料扣住“个性”(“热爱”“激情”)“规则”等关键词,写出两者的辩证关系,青春当挥洒,但也要遵守规则,明确立意,不能泛泛而谈。立意:1.让个性(热爱)与规则相伴而行。2.执规则之盾,卫个性之国.3.植根规则之田地,绽放个性之盛花。4.在规则的圆圈内翩然起舞。5.不以规矩,无以扬个性。6.以规矩之根基,筑个性之广厦。7.发扬青春之个性,彰显国家之规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