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素质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素质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谈到演化和发展,总有一个词儿会被人们挂在嘴边,那就是“优胜劣汰”,并且这个理论经常被归结到达尔文身上。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仅被奉为生物学的圣经,还被很多朋友当作指导社会生活的宝典,但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以上这种用于解释社会强调优胜劣汰的理论,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这其实是对达尔文演化理论的经典误读。在达尔文的理论中,压根就没有优胜劣汰这个词语。达尔文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过度繁殖”“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三个基本的概念。在这个理论中,过度繁殖是一切的基础。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900万头。即便是繁殖能力低下的大象,如果不受限制地繁殖,就能够在可见的地质年代中覆盖满地球。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就是因为存在生存竞争,且不说那些虎视眈眈的狮子,单单是长颈鹿和瞪羚这些食草动物也是大象繁殖的竞争者。最终,自然选择就像是一个从沙子里面筛石头的筛子,只负责留下那些适应环境的物种或者个体,而其他物种将消失在演化的漫漫长河中了。归结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物种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应和不适应环境的差别。每一个物种的生存原则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原则非常相似,就是找到适合自己谋生的手段,并且努力适应于环境。泛化和特化的实例在自然界同时存在,就拿传粉系统来说,很多植物选择了来者不拒的泛化传粉系统,所以我们在一朵盛开的向日葵上能看到蜜峰、食蚜蝇和蝴蝶,它们都能成为潜在的传粉者,为向日葵搬运花粉,当然这些传粉动物也会去不同的花朵上瞎逛,这样就意味着很多花粉被蹭到了错误的地方,这样的传粉效率自然是大打折扣了。当然也有很多物种选择了特化的生活方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兰科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很多兰科植物选择了特定的昆虫来为自己传播花粉,提高繁殖成功率。比如,澳大利亚的雕齿锤唇兰,就是利用花朵模拟雌性槌唇兰蜂来吸引雄性槌唇兰蜂。雄性槌唇兰蜂会不断上当受骗,在这些无法完成交配的假女友之间穿梭,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定向传播花粉的任务,这不仅大大节约了花粉,并且那些被骗的槌唇兰蜂还有可能因为慌张飞到更远的地方,增加了兰花基因交流的机会,为兰花创造由了更多的基因组合和可能性。比较这样的效率差别,从泛化到特化的趋势也就不难理解了。 回顾人类与植物的种种关系,依托于人类今天对植物的认识和了解,去讨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和植物的关系将何去何从,在生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已经极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与植物的关系是否发生子根本性的转变,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除去上面两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物种演化的潜力和发展的单向性。简单来说,所有的生物包括文明都是在既有的道路上进行完善和改造,并没有简单的回头路可走。如果没有深入了解演化概念,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演化的过程,想象成一个用橡皮泥捏泥塑的过程,一旦发现不合适就会重新搓揉成团,一切从头再来。但是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演化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并没有退回到起始点这个选项。比如,重新进入海洋的哺乳动物——鲸,并没有重新装备适合水中呼吸的腮,而是拥有了可以开闭的呼吸孔和长时间不交换氧气的肺。对大多数物种而言,适应特定环境的演化结果,就像是站在某个山峰的顶端,这些顶端遥遥相望,却是可望而不可即。(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材料二: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使全球的野生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了68%,1970年至2016年间,人类导致了4392种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的种群规模和生物多样性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其中,从1970年以来,淡水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每年减少4%。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超过了白垩纪末期导致恐龙大灭绝的速度。从统计来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增强,与此同时,人类开始改变了农耕文明时期对于动植物的一些态度和方式,人类对大自然出现了过度开发和利用的情况,导致了生态的失衡及持续性。伴随着对大自然的破坏,人类也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开发——捕猎、贸易、栖息地破坏和城市化开垦,促进了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接触,从而提高了病毒溢出的风险。野生动物中,那些丰度增加、良好适应了人类主导下的环境的野生动物,与人类共享更多的病毒数量。其中包括一些啮齿动物、蝙蝠和灵长类动物。人类传染病60%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可传染给人类。1970年至今,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中超过75%为人兽共患。我们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小碎步前进后,进入工业文明的快速跃进期,如今,地球25%的生产力供养着人类,南北极有了人类的房屋,第三极留下了人类痕迹,就连深不见底的马里亚纳海沟也有人类的潜水器。当人类快速前行时,不能忘记思索我们该如何处理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摘编自赵序茅《回眸:人类文明与动植物关系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提到,如果我们把达尔文提出的“优胜劣汰”当作指导社会生活的宝典,其实是对达尔文演化理论的经典误读。 B.材料一认为,在生物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是否适应环境成了是否被淘汰的重要标准。C.材料二认为,工业革命促使人们改变了农耕文明时期对于动植物的一些态度和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D.材料一和材料工都谈到人类和某些环境要素的关系,也都开始思考人类和身边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且饱含忧患意识。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达尔文理论涉及到多个不同概念,“过度繁殖”在其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B.所有物种的生存原则其实都相同,即拥有自己的生存手段并适应生存的环境。C.特化传粉系统可帮助植物减少传粉者,并能够节省花粉,增加基因交流机会。D.所有生物的演化只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改造,而难以回到起始点。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行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演化和发展”引入正文,层层分析,阐释人类文明和动植物的关系史。B.材料一先破后立,在否定很多人的误读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衔接自然连贯。C.材料一在行文过程中多处详细地列举事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将写作对象具体化。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结构,由浅入深。4.材料一最后一段“除去上面两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材料一全文重点说明了哪三个方面的问题?请篇要概括。5.两则材料分别是科普文和论述类文章,但都体现了行文的准确严谨性,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D2.B3.A4.①物质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应环境的区别;②植物从泛化到特化的生存方式是正常发展趋势;③演化没有回头路可走。5.①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如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第一段中的数字,增强了文章的表达力度。②材料一采用了并列式结构,材料二采用了层进结构,整体层级清晰。③两则材料在文章多次使用“这其实是”“归结一句话就是”“除去上面两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不能忘记思索”这类的提示语,增强了文章前后内容的严密逻辑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如果我们把达尔文提出的‘优胜劣汰’当作指导社会生活的宝典”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谈到演化和发展,总有一个词儿会被人们挂在嘴边,那就是‘优胜劣汰’,并且这个理论经常被归结到达尔文身上”和第二段“在达尔义的理论中,压根就没有优胜劣汰这个词语”可知,“优胜劣汰”并非是达尔义提出的,选项于文无据。B.“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这个世界上的物种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应和不适应环境的差别”和第四段“每一个物种的生存原则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原则非常相似,就是找到适合自己谋生的手段,并且努力适应于环境”可知,环境在演化和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选项“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夸大了环境在演化和发展中的作用。C.“工业革命促使人们改变了农耕文明时期对于动植物的一些态度和方式”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增强,与此同时,人类开始改变了农耕文明时期对于动植物的一些态度和方式”可知,原文是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改变了农耕文明时期对于动植物的一些态度和方式,选项“工业革命促使人们改变了”,强加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有物种的生存原则其实都相同”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每一个物种的生存原则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原则非常相似”可知,原文是说“相似”,选项“都相同”曲解文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阐释人类文明和动植物的关系史”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六段“回顾人类与植物的种种关系,依托于人类今天对植物的认识和了解,去讨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和植物的关系将何去何从,在生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已经极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与植物的关系是否发生子根本性的转变,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可知,原文在阐释植物在演化发展中几个重点方向的内容,并没有阐释人类文明和动植物的关系。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归结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物种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应和不适应环境的差别”可知,物质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应环境的区别;(2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每一个物种的生存原则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原则非常相似,就是找到适合自己谋生的手段,并且努力适应于环境。泛化和特化的实例在自然界同时存在”和第五段“当然也有很多物种选择了特化的生活方式”“比较这样的效率差别,从泛化到特化的趋势也就不难理解了”可知,植物从泛化到特化的生存方式是正常发展趋势;(3)依据材料一第六段“除去上面两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物种演化的潜力和发展的单向性。简单来说,所有的生物包括文明都是在既有的道路上进行完善和改造,并没有简单的回头路可走”可知,所有的生物演化没有回头路可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1)从说明方法上看,大量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材料一第二段中“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900万头”和材料二第一段中“人类活动使全球的野生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了68%,1970年至2016年间,人类导致了4392种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的种群规模和生物多样性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均使用了大量的数字,使说明的事物准确无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以便读者理解和记忆。(2)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一采用了并列式结构,材料一开头通过对“演化和发展”两个概念的解释,引入正文,从第三段开始层层分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即第三段的“归结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物种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应和不适应环境的差别”,也就是说物质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应环境的区别;第二个问题即第五段的“当然也有很多物种选择了特化的生活方式”“比较这样的效率差别,从泛化到特化的趋势也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植物从泛化到特化的生存方式是正常发展趋势;第三个问题即第六段的“除去上面两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物种演化的潜力和发展的单向性。简单来说,所有的生物包括文明都是在既有的道路上进行完善和改造,并没有简单的回头路可走”,也就是说所有的生物演化没有回头路可走。采用并列式条例清晰,便于读者理解。材料二采用了层进结构,采用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结构,由浅入深。第一段发现问题,即“发现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使全球的野生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了68%”;第二段提出问题,即“人类对大自然出现了过度开发和利用的情况,导致了生态的失衡及持续性”;第三、四段分析问题,即“伴随着对大自然的破坏,人类也付出过惨痛的代价”。(3)语言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两则材料在文章中多次使用一些使前后内容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提示语,比如材料一中“这其实是对达尔文演化理论的经误读”和“在达尔文的理论中,压根就没有优胜劣汰这个词语”,这两句话具有高度的总结性;比如材料一中“但是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体现了作者明确的观点;比如材料二中“从统计来看,工业革命以来”,体现了作者观点的有据可查;比如材料二中“不能忘记思索我们该如何处理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决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夫妇两口杜鹏程吕有怀奉命到铁路工地上的一个工程处,担任党委书记。到工地的头一天,工程处的负责同志都不在。他放下行李,出去转悠。工程处前后山上都是工点,旁边有职工宿舍、汽车库和一排仓库。仓库前边有个停车场,五六个工人站在车场边的汽车上,搬卸水泥。一边卸一边喊:“四百号水泥二千五百袋!”“二百号水泥六千七百袋!”……有位老头,指挥大伙把水泥卸完以后,坐在仓库门口。他的脸,又黑又长。微微翘起的下巴上,长着毛蓬蓬的胡子,像是用火燎过似的又卷又黄。蓝制服上尽是油渍和铁锈。最惹人注意的是他穿的那双布鞋,足有二斤重。膝盖上放片纸,很吃力地记录着数字。工人们喊:“老主任!不要把数字划错了!”那位被称为“老主任”的人,把小旱烟锅拿下来在鞋帮上磕一磕,算是回答。吕有怀思量:这位“老主任”,看守各种材料也许丢不了一个螺丝钉,叫他当材料主任嘛,恐怕不合适。“似乎有点用人不当!”吕有怀点起一支烟,一边想一边信步走去。“同志!你摇摇摆摆是赶集上庙吗?”一个女人在喊。吕有怀仔细一看,只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盘着腿坐在材料仓库旁边的土窑洞门口纳鞋底。吕有怀笑了笑,走到老太太跟前。“你没长眼?”她用鞋底指着对面的墙壁。吕有怀一看墙上有四个大字:“严禁吸烟!”连忙用指头把烟头捻灭。老太太绷着脸,纳着鞋底,把麻绳拉得吡吡响。看来,她满肚子的火气还没有消!吕有怀说:“老大娘!听口音,你像延安人。说不定咱们还是乡亲哩!”她说:“乡亲能当饭吃?你看悬不悬,就敢在汽油库跟前抽烟!”她虽然还在责备吕有怀,可是口气缓和多了,还打量吕有怀的模样,看他像不像延安人。这工夫,十几辆拉材料的汽车,开到仓库门前的停车场里。汽车吼叫,灰尘飞扬。百十名搬运工人又跑来搬卸材料,一时喊声四起。老主任黑成威,转眼之间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猛然站起来,把小旱烟锅往衣服领子里头一插,大声喊:“小黑妈!来!扶我一把!”老太太,像是听到了紧急命令。丢下鞋底,把袄襟上的土和线头拍了拍,向停车场急急走去。“来!扶我一把!”这句话,别人听起来也许不在意,这位老太太每次听到这句话,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早先,材料主任黑成威的老父亲用二斗包谷,从一个逃荒人手里给儿子换来一个童养媳。自从他俩当着刘志丹的面,在红旗下面举手宣誓以后,不平常的生活开始了。此后二十多年,“来!扶我一把!”这句话,一从黑成威口里说出来,这女人就豁出一条命去干。或者装个讨饭的女人,到白军巢穴中去侦察敌情;或者通过九死一生的境地去给刘志丹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送鸡毛信;或者拿上梭镖去放哨,让她的丈夫带上红色游击队员,趁黑夜去袭击熟睡的敌人。老太太一走到停车场,搬运工人们都互相丢眼色,仿佛说:“小心!老太太上阵了!”这时光,汽车司机打开引擎盖,收拾车子。搬运工人来回飞跑,材料员们呐喊着。材料主任黑成威,精神抖擞,虎彪彪地像个年轻后生。手里拿个记录本,耳朵后面别半截铅笔,跳上汽车,好像指挥着几十路人马似的吼喊:“小伙子!不要把机器零件往下扔!”“四百号洋灰不要和二百号洋灰放到一块儿!”“嗨!灰小子!不听指挥小心我拧你的耳朵!”他的声音像炸雷似的,压住了汽车吼声和百十名工人的喊声。而且,他随时把他健壮而又利索的老婆指派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小黑妈!掌握搬运洋灰的工人!”老太太像能征惯战的士兵似的,立刻顺着丈夫的手指跑到搬运水泥的工人们跟前,三下五除二就把那里混乱的情况扭转了。没有一个年轻工人,敢调皮捣蛋不听老太太指挥。吕有怀暗暗叫好。他从南到北在各个建设工地跑了五六年,还没有见过老夫妻两口配合得这么得心应手!老太太刚刚帮助丈夫卸完了材料,一帮家属妇女叫嚷开了:“老党员,快去!二百零三号报到啦!”“好热闹的日月啊!”老太太急急地走过去,把鞋底、麻绳收拾了一下,转身回到窑洞,头上包了一块黑帕子,出来,咔嚓一声,锁了门。“把我捎到‘四十公里’!”老太太过了水渠,到了公路上,手一抬,一辆拉材料的汽车就猛然停住了。“快上来,老党员!”司机喜眉笑眼地让老太太坐在驾驶室里,好像她能坐这辆车,对司机来说,是挺大的光荣。汽车呼地飞走了!一阵尘土遮住了吕有怀的视线。他用拳头打了一下手掌,喊:“好一个能干的老太太!”赞叹、尊敬和兴奋的心情控制了他,过往汽车带起的尘土扑在他脸上、身上,也没觉着。随后,他向站在窑洞旁边的妇女们打问老太太的情况。她们告诉他,材料主任的老婆虽然是职工家属,在这建设工地里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入物,身兼十几职:职工家属支部的支部书记、家属主任、工会委员、节约队队长、义务接生员……哪个工人的老婆要生孩子,老太太总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又卫生又安全,还不要报酬!“二百零三号报到”,这就是说,她现在出发去接第二百零三个孩子了。在上下百十里的铁路工地上,她是资格最老的党员之一,因而被人称作“老党员”。时间长了,大伙儿反而忘记了她的真实姓名,连选工会委员的时候,在候选名单上,也写着“老党员”。 这一切,使吕有怀想起了陕北的千山万岭,想起了延安的宝塔和古城,想起了那山沟里的小小村落。那里,是他出生和战斗过的地方,一草一木他都十分熟悉,十分喜爱。现在是古历七月,大概延安一带的谷子和糜子长了半人高;庄稼林里不时地送出高昂而优美的山歌。(节选自《延安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地、宿舍和仓库,工人们忙碌着搬运水泥,社会大建设时期的繁忙气息扑面而来。B.“油渍和铁锈”和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我真傻”都在细节之中直接体现人物性格。C.“头上包了一块黑帕子,出来,咔嚓一声,锁了门”一连串动作说明人物做事风风火火。D.大伙儿忘了她真实姓名而称呼其为“老党员”,这其中蕴含着群众对她高尚品德的赞美。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将主要人物放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这两个典型的环境中进行刻画,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B.小说中吕有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全文随着他的心理变化,抑扬结合,更立体全面展现老两口的形象。C.这篇小说中多处使用了短句,在助力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加快了小说的节奏,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气息。D.小说补充交代“老两口”的往事,补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强化了人物的英雄色彩。8.小说是如何叙述老两口的故事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9.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这篇小说却极具真实感。这篇小说是如何增强其真实性?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展开记叙,使叙事更加客观全面。②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层次清晰。③大量运用不同人物间的对话来展开故事,使故事内容丰富集中。④注重场景描写、心理描写和客观叙事相结合,细腻传神。9.①真实元素。小说中多次提到延安和刘志丹等内容,这些真实历史背景和真实革命人物符合历史真实,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性;②人物真实。人物形象优缺点并存,符合普通人特征。小说中老两口既有看似粗俗鲁莽一面,更有不畏牺牲、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等特点。③细节真实,抓住两口语言和动作等方面种种细节,符合生活实际,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直接体现人物性格”错误。小说中蓝制服上尽是“油渍和铁锈”能够体现人物的身份和外在的形象特点,难以直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我真傻”是语言描写,也不直接体现人物性格,间接表现人物麻木迟钝的精神状态。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补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错误。所写往事是插叙,而不是补叙,同时本文重人物形象展现而不重情节,也没有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分析文章人物描写的手法的能力。全文写吕有怀奉命到铁路工地上的一个工程处担任党委书记第一天放下行李,出去转悠的所见所闻,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展现建设工地的盛况,以及两个主人公老主任、老太太的形象。可见,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展开记叙,使叙事更加客观全面。根据文中依次出现的“他放下行李,出去转悠”“有位老头,指挥大伙把水泥卸完以后,坐在仓库门口”“吕有怀点起一支烟,一边想一边信步走去”“这工夫,十几辆拉材料的汽车,开到仓库门前的停车场里”“这时光,汽车司机打开引擎盖,收拾车子”“老太太刚刚帮助丈夫卸完了材料,一帮家属妇女叫嚷开了”可知,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层次清晰。文中出现多处“老主任!不要把数字划错了!”“小黑妈!来!扶我一把!”“同志!你摇摇摆摆是赶集上庙吗?”“老大娘!听口音,你像延安人。说不定咱们还是乡亲哩!”“老党员,快去!二百零三号报到啦!”等人物对话,通过对话的主体、对话内容等引出故事情节的转变,使故事内容丰富集中。文中,有“仓库前边有个停车场,五六个工人站在车场边的汽车上,搬卸水泥。一边卸一边喊”“这时光,汽车司机打开引擎盖,收拾车子。搬运工人来回飞跑,材料员们呐喊着。材料主任黑成威,精神抖擞,虎彪彪地像个年轻后生”等的场景描写,有“吕有怀思量:这位‘老主任’,看守各种材料也许丢不了一个螺丝钉,叫他当材料主任嘛,恐怕不合适”“‘似乎有点用人不当!’吕有怀点起一支烟,一边想一边信步走去”“吕有怀暗暗叫好。他从南到北在各个建设工地跑了五六年,还没有见过老夫妻两口配合得这么得心应手”展现的吕有怀的心理变化,也有对老书记和老太太过往经历的客观叙事,这些手法相结合,使得文章细腻传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文体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中“听口音,你像延安人”“这一切,使吕有怀想起了陕北的千山万岭,想起了延安的宝塔和古城,想起了那山沟里的小小村落”提及的延安是真实的红色革命文化圣地,而叙述老两口过往经历“自从他俩当着刘志丹的面,在红旗下面举手宣誓以后,不平常的生活开始了”中的刘志丹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真实历史背景和真实革命人物符合历史真实,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性。作者在文中展现的老两口形象,并不是雕塑图画的一味讲求伟光正的形象,而是人物形象优缺点并存,符合普通人特征。比如一开始,吕有怀看到老主任“那位被称为‘老主任’的人,把小旱烟锅拿下来在鞋帮上磕一磕,算是回答”的粗鲁表现,会“思量:这位‘老主任’,看守各种材料也许丢不了一个螺丝钉,叫他当材料主任嘛,恐怕不合适”和“似乎有点用人不当!”的想法。写老太太时也表现她“你没长眼”的粗鲁语言。但通读全文后,我们能看到他们“……这女人就豁出一条命去干。或者装个讨饭的女人,到白军巢穴中去侦察敌情……”的光荣过往,或了解他们如今“哪个工人的老婆要生孩子,老太太总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又卫生又安全,还不要报酬……时间长了,大伙儿反而忘记了她的真实姓名,连选工会委员的时候,在候选名单上,也写着‘老党员’”的当下。可见,文中人物形象优缺点并存,符合普通人特征,作者既展现了他们看似粗俗鲁莽一面,更集中精力描写了他们不畏牺牲、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等特点。小说中,对老两口行为的一些细节描写,如“把小旱烟锅拿下来在鞋帮上磕一磕,算是回答”“老太太绷着脸,纳着鞋底,把麻绳拉得吡吡响”,都非常真实,符合生活实际,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自唐天宝后,历肃、代,藩镇不复制。太祖即位罢藩镇权择文臣使治州郡至今百余年,生民受赐。每一诏下,虽拥重兵,临大众,莫不即时听命。建隆二年,太祖谓宰臣曰:“五代以来,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朝廷置而不问,刑部之职几废。且人命之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令诸州决大辟讫,录案闻奏,委刑部覆视之。”奏案自此始。太祖尝读《虞书》,叹曰:“尧舜时,四凶之罪止从投窜,何近代宪网之密耶。”益有意于措刑也。故自开宝以来,犯大辟,非情理深害者,多贷其死。上尝御便坐,录京城系囚,至日肝,近臣或以劳苦过甚为言。上曰:“不然,倘惠及无辜,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挠,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因谓宰相曰:“国家设官分职,本为治人。如受任外官悉能尽公决断,焉有不治之事?古人宰一邑,治一郡,致飞蝗避境,虎渡凤集。臣下为政尚能致兹感应,若帝王用意惠民,申理冤滞,岂不感召和气?朕孜孜求治,今得天下安泰,亦其效也。”宋琪曰:“天下治乱,系在一人。陛下临御十年,勤劳致治,寰海宁谧。每日前殿所谈,止在刑政;退朝惟观古史,究历代兴亡善恶之事,以法古成宪。上资神圣,中外幸甚。” 灵州河外寨主李琼以城降贼,有司将坐其家属。上曰:“穷边孤垒,又无援兵,缘坐之法,朕不忍行也。”二年,契丹入边,边将言文安、大成二县监军弃城遁走,请以军法论,上遣中使诛之。既行,谓之曰:“此奏尚有疑,得无所部召之耶?当详而后决。”使至,讯之,果乾宁军令部送民入城,非擅离所部,遽释之。上之明察如此。(节选自《宋朝事实·兵刑》)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太祖A即位B罢藩C镇D权E择文臣F使治州郡G至今且百余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覆,指又,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中的“覆”字含义相同。B.刑,指刑罚,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刑”字含义不同。C.治,指天下安定,与《出师表》中“不效则治臣之罪”的“治”字含义不同。D.“有司将坐其家属”中“坐”指因受牵连而受罚,和现代汉语中“连坐”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太祖看到了五代以来法纪松弛造成的弊端,认为姑息养奸就是对人的生命的不尊重,朝廷应该强化刑部的作用。B.宋太祖翻阅书籍,借鉴历史上的做法,亲自参与很多案件的复核审理,从而宽免了开宝年间以来的一些死刑犯。C.宋太祖认为只要能纠正冤屈,自己的辛苦也是值得的;他也认识到如果官员都能够尽心断案,哪里有不能治理的事情。D.宋太祖处理事情时考虑较为全面,没有被表面现象迷惑,他对于监军弃城遁走这件事的分析,充分体现了他明察秋毫的特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尧舜时,四凶之罪止从投窜,何近代宪网之密耶。(2)退朝惟观古史,究历代兴亡善恶之事,以法古成宪。14.太祖在刑罚上做了哪些改变?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A12.B13.(1)尧舜时,四凶这样的罪罚仅仅采用流放的办法,为什么近代法网如此严密。(2)退朝只看古代史书,推究历代兴亡善恶这类的事,效法古代的律令来立今天的法规。14.①推行奏案,重视刑部的作用。②宽待罪犯,减轻刑罚的惩罚力度。③强调官员分权负责,尽心尽力为民。【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宋太祖即位后,免去藩镇的权利,选择文臣派道他们去治理州郡,到现在已经一百年多了。“太祖即位”为完整的主谓结构,B处断句;“罢”的宾语是“藩镇权”,E处断句;“治”的宾语是“州郡”,G处断句。故BE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误。又、再/覆没。句意:交付刑部再次审查。/到了覆灭的地步。B.刑法/惩罚。句意:大概就想置刑法而不用。/对人用刑只担心不能用尽。C.天下安定/惩处。句意:天下稳定和混乱。/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D均为“因受牵连而受罚”的意思。句意:主管官员将要连坐惩罚他的家属。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从而”错误,原文写到“上尝御便坐,录京城系囚”,但这与他宽免了开宝年间以来的一些死刑犯没有关系,“从而”所体现出的关系原文没有。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止”,仅仅;“投窜”,流放;“何”,为什么。(2)“之”,这;“法”,效法;“成”,建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朝廷置而不问,刑部之职几废。且人命之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令诸州决大辟讫,录案闻奏,委刑部覆视之。’奏案自此始”可概括为:推行奏案,重视刑部的作用。依据“故自开宝以来,犯大辟,非情理深害者,多贷其死”可概括为:宽待罪犯,减轻刑罚的惩罚力度。依据“国家设官分职,本为治人。如受任外官悉能尽公决断,焉有不治之事?古人宰一邑,治一郡,致飞蝗避境,虎渡凤集。臣下为政尚能致兹感应,若帝王用意惠民,申理冤滞,岂不感召和气?朕孜孜求治,今得天下安泰,亦其效也”可概括为:强调官员分权负责,尽心尽力为民。 参考译文:自从唐朝天宝年之后,历经唐肃宗、唐代宗,藩镇不再设置,宋太祖即位后,免去藩镇的权利,选择文臣派道他们去治理州郡,到现在已经一百年多了,百姓接受了他的恩赐。每次诏令一下,即使是拥有重兵,统治百姓的官员,没有不立即听从诏令的。建隆二年,太祖对大臣们说:“五代以来,诸侯们飞扬跋扈,执法者破坏法规杀人,朝廷放置不问,刑部的职责差不多废除。况且人的性命是最重要的,却无原则地宽容藩镇,怎么能这样呢?(自今以后)各州判决死刑时,记录囚犯罪状的案卷一定要禀报上奏,交付刑部再次审查。”上奏案件就从这时开始。太祖曾经读《虞书》,感叹说:“尧舜时,四凶这样的罪罚仅仅采用流放的办法,为什么近代法网如此严密。”大概就想置刑法而不用。因此从开宝以来,犯有不是情理难容的死罪的人,多数能够宽怒死罪。太祖曾经驾临厢房,亲自审问京城关押的囚犯,到日暮,近臣有的用(这样)过于辛苦作为进言。皇上说:“不是这样的,如果能惠及无辜人身上,使案件诉讼公平公正,不导致冤屈偏私,我心中会感到非常满足,哪里有什么辛劳的呢?”于是对宰相说:“国家设立官府,分派职权,本来是为了治理百姓。如果接受任命的朝廷外宫都能够尽心断案,哪里有不能治理的事情?古代人掌管一邑,治理一郡,能够让飞蝗躲避这个地方,贤才聚集。臣子处理政事尚且能产生这样的感应效果,如果帝王用心惠民,依法处理滞留未申的冤狱,难道不能感召天地,使万事万物充盈着雍睦和谐的自然之气。我不懈地追求社会的安定与繁荣,现在获得了天下的安定太平,也是这样的功效。”宋琪说:“天下稳定和混乱,都在一个人身上。陛下您治理国家十年,十分辛苦地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四海安定。每天前殿所说的,只是刑罚和政事。退朝只看古代史书,研究历代兴亡善恶这类的事,效法古代的律令来立今天的法规。皇上你天资神圣,朝廷内外十分幸运啊。”灵州河外寨主李琼带领全城人投降贼人,主管官员将要连坐惩罚他的家属。皇上说:“偏远的边疆,孤立的营垒,又没有援兵,牵连治罪这样的法律,我不忍心实施。”过了两年,契丹侵犯边疆,边疆将领说文安、大成两县监军弃城逃跑,请求按照军法论罪,皇上派遣中使诛杀他们。已经出行,皇上又对中使说:“这篇奏章还有疑点,该不是他们的上级部门诏令他们吧?应当详细调查后再判定决断。”中使到了,审问他们,果然是乾宁军命令地方送百姓进入城里,并非擅自离开管辖部门,立即就放了他们。皇上的明察秋毫就像这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登白云绝顶刘过雨罢新晴怯宿寒,一帘秋色满阑干。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累世避人秦妇子,一时惊客汉衣冠。尘寰元有清吟处,便作三山蓬岛看。15.不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雨后新晴之时登上高处,此处白云缭绕,视野开阔;令人浮想联翩。B.诗人眼中的景物虽然已带有让人心怯的寒意,但画面秋意浓郁,色彩丰富。C.“秦妇子”“汉衣冠”巧妙使用典故,暗示此处是诗人心中理想的桃花源。D.诗人认为尘世之中就有适合自己清吟雅诵的地方,这也就是人世间的仙境。16.诗的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解?对全诗的主旨有着怎样的作用?【答案】15.B16.①想把天下各个地方一览无余,就得盘盘绕绕,登上最高的山峰。喻指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②提高了全诗的理趣,提外了诗歌的格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色彩丰富”错误,结合“雨罢新晴怯宿寒,一帘秋色满阑干”可知,雨停了,天气初晴,积久的寒意逼人,无边的秋色洒满了栏杆洒满了门户。通过朴实自然的笔触,描摹出一个清新、绚丽而又寒意袭人的秋日。“秋色满阑干”只能说明秋意浓郁,并没有直接点明色彩丰富。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可知,想要穷尽广阔大地上的三千大千世界,就要登上有着十八个盘旋的道路的高峰,从而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的第一层感受。在这里,三千界,使用佛经典故,极写大地之广大繁富。八百盘,指登山的道路有八百个盘旋回绕的弯,使用夸张手法,极写道路的曲折漫长,侧面表现了山之高大艰险。喻指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结合“尘寰元有清吟处,便作三山蓬岛看”可知,这白云山的绝顶就是这样可以当作三山和蓬岛看待的清吟之处,就是人世间的乐土和仙境。全诗着重吐露了诗人登临绝顶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别样的情怀。诗的三四两句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提高了全诗的理趣,提外了诗歌的格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处理好公和私、是和非的关系。这与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曰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 (2)《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3)“大海有崖岸,热烈爱却没有边界。”而我国古人常以“海”作诗,在我国唐代诗歌中,含有“海”的不在少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事不目见耳闻④.而臆断其有无⑤.春江潮水连海平⑥.海上明月共潮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焉”“臆”“潮”“生”“瀚”“阑”“淡”“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成都平原,鸭子河畔,当青铜时代的风吹过这片沧桑的土地,“三星伴月”熠熠生辉,留下①的文明印记。这里曾流传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古老传说,金乌栖息于通天神树,在叩问苍穹间飞渡千年时光。让我们一起鼓响古蜀之门,拂去岁月尘埃,感悟这份明显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灿烂文明曾经的模样。从1929年村民偶然发现的那坑玉石器,到上世纪30年代美籍教授葛维汉写下的《汉州发掘简报》,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冯汉骥教授推测的这一带“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直至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使②的古蜀史成为了信史,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说三星堆遗址再现了古蜀国的祭祀场景,那么古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组成要素,则在崇礼尚义的进程中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向历史更深处追溯,华夏文明之源灿若满天星斗。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才能明白其发展的方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①独具一格(独具特色)②真伪莫辨19. ①语意侧重点不同。原句既强调源远流长,又能凸显源头和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改句只能表述源头和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②句式表达效果不同。原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文学色彩,改句句式普通,无此效果。③文段前后一致性不同。原句都是四字短句,和后文衔接更协调,改句和前后文表述不一致。【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后文“感悟这份明显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灿烂文明曾经的模样”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这份闻文明的独特性,故此处可填“独具一格”或“独具特色”。独具一格:独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独具特色:具有自己的特色。第②处,结合后文“古蜀史成为了信史”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改变了以前“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的看法,故此处可填“真伪莫辨”。真伪莫辨:分辨不清楚谁是真的谁是假的,是真是假分辨不出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语意侧重点不同。从强调的重点分析,原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使用了逗号,将四个短语分隔开,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既强调源远流长,又能凸显源头和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改句的主干是“了解源头才能明白方向”,只能表述源头和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②句式表达效果不同。原句采用四字短句,用逗号表示语气的停顿,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文学色彩,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改句句式普通,无此效果。③文段前后一致性不同。原句都是四字短句,与整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结构一致,和后文衔接更协调,使语言表达节奏分明、活泼灵动。改句和前后文表述不一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任什么主题都不需要契诃夫对别的作家说:“任什么主题都不需要。生活里是没有主题的,一切都搀混着:深刻的与浅薄的,伟大的和渺小的,悲惨的与滑稽的。”博主(童庆炳):长期以来我们的作家和读者总是要追问作品的主题。作家要调动一切资源表现出一个主题来,读者要想尽办法表现出一个主题来,实际上,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很难用一段话甚至一句话把一个主题概括出来。①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根源就在《红楼梦》所表达的不是什么主题,②,一种“意蕴”。作家需要的是“情致”,读者需要的也是“情致”,而不是什么可以用一根思想丝线表达出来的主题。大狗小狗都得叫 契诃夫说:“自从莫泊桑凭自己的才华为创作定下那么高的要求以后,写作就变成难事了,不过还是得写,而且在写作上得大胆。有大狗,也有小狗;可以小狗不应因了大狗的存在而张皇失措;所有的狗都得叫,各自用上帝赐给它的声调叫。”博主(童庆炳):大狗是由小狗变成的。他如果还是小狗的时候不叫,那么就永远不会变成大狗。③你如果在“小狗”时不叫,你怎样才能变成“大狗”呢?契诃夫所讲的基本上是人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的问题,信心对于从小狗变为大狗至关重要。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博主(童庆炳)对契诃夫的观点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评论很有特色。请对博主(童庆炳)两则评论的特点进行简要概括。【答案】20.作家要调动一切资源表现出一个主题来,读者要想尽办法分析(概括)出一个主题来,实际上,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很难用一句话甚至一段话把一个主题概括出来。21.①《红楼梦》主题是什么②而是一种“情致”③同样的道理22.①针对性强,都紧扣契诃大的话语关键词展开,观点明确。②形象生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生活化。【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读者要想尽办法表现出一个主题来”不合逻辑,读者不能“表现”“主题”,可改为“分析(概括)出一个主题来”;二是语序不当,结合“很难用一段话甚至一句话把一个主题概括出来”可知,“一段话甚至一句话”,逻辑顺序不当,可改为“很难用一句话甚至一段话把一个主题概括出来”。【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原文“很难用一段话甚至一句话把一个主题概括出来”“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可知,此处是说《红楼梦》的主题,故可填“《红楼梦》主题是什么”;第二空,结合原文“不是什么主题……一种“意蕴”。作家需要的是‘情致’,读者需要的也是‘情致’”可知,此处要填的是与“不是”对应的关联词语“而是”,以及和后文对应的“情致”,故可填“而是一种‘情致’”。 第三空,结合原文“他如果还是小狗的时候不叫,那么就永远不会变成大狗……你如果在‘小狗’时不叫,你怎样才能变成‘大狗’呢”可知,此处是说的同一个道理,故可填“同样的道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结合和原文“任什么主题都不需要……悲惨的与滑稽的”“作家需要的是‘情致’,读者需要的也是‘情致’,而不是什么可以用一根思想丝线表达出来的主题”“自从莫泊桑凭自己的才华为创作定下那么高的要求以后……各自用上帝赐给它的声调叫”“契诃夫所讲的基本上是人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的问题,信心对于从小狗变为大狗至关重要”可知,针对性强,都紧扣契诃大的话语关键词展开,观点明确。结合原文“大狗是由小狗变成的……你怎样才能变成‘大狗’呢”“契诃夫所讲的基本上是人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的问题,信心对于从小狗变为大狗至关重要”可知,形象生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人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的回顾,信心对于从小狗变为大狗至关重要”引人深思。拥有信心是发展自我的最好手段,也必然能适应社会的“自然选择”并勇立潮头。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都一定程度拥有信心,但需要时刻审视自己的信心,更需要实际行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拥有信心不迷惘“如果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的话,很少有人会对你有信心。胜利终将属于那些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理查德·巴赫的这句名言,以直白通俗的言说形式告诉人们,拥有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要很好地生活、演绎人生的精彩,信心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拥有信心是人之为人存在与生活的底色。行走于世,除了过去的我们可以回望,现实的可以看到,未来的却充满太多的未知。这里的“未知”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它们真的在前方虎视眈眈,我们如果望而却步、缴械投降,只能用“懦夫”书写自己的人生。如果怀着“没有征服不了的高山,没有横渡不过的江河”的信心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就能够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风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人之为人的真正兴味。 信心是跋涉的生命个体不迷失方向的航标。快节奏发展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机遇,也带来许多无法预知的挑战。既然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在行走的过程中就应该气定神闲。只有抱定“人生自信三百年”的磅礴之气,积极应战,才不会因为一时的淫雨霏霏而止步不前。中国的航天人正是心怀“西方能够做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好,而且比他们做得更好”的信心,在航天领域精耕细作,终于结出了嫦娥奔月、神舟问天、祝融探火等累累硕果。试想,如果不是以信心为照亮前行路的明灯,航天事业要取得举世瞩目、惊艳世界的辉煌成就可能要走更长的路。滚滚长江东逝水,时代的河流浩浩汤汤、奔流不息,不论是个体,还是国家,谋求发展是存在的必然趋势。而要达成所愿,除了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还要对可能出现的苦难做好准备,并笃定一定能够翻越高山、横绝江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迎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带有戏谑的成分。但是,当我们心中有梦想时,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变成一叶浮萍;而要把梦想变成现实,必须抱定“我能、我行”的信念,战严寒、斗酷暑。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鸿沟的距离就不会太深。最后谨记拿破仑的谆谆告诫:“‘不可能’这三个字在愚人的字典里才可以翻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分析情境材料的形式与内容,它是借鉴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命题的形式,其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之为人应该要有信心的问题。因为是与语言文字运用Ⅱ谈论的内容联系起来,所以要完整地理解情境材料的内容,需要回到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料中。不过,从情境材料提供的有限信息也可以看出,此篇文章写作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信心对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自我、适应社会选择、勇立潮头。同时,还提出了拥有信心只是前提,关键应该怎么践行,才能更好地成长。基于此,由材料引发思考的角度有:拥有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什么意义;我们该如何表现自己的信心;失掉信心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情境材料探讨的话题意思较为清楚,由此提出的写作任务也相对开放。这为写作者自由发挥提供了话语空间:结合以上材料,即思考问题、确定写作内容的原料必须以情境材料中的内容为主;一篇文章,没有具体的文体限制,但是一旦确定以什么样的文体书写,一定要严格按照该文体的要求写作。这样,本文写作时可以根据材料首先提出文章中心内容——拥有信心,生活才有色彩,人生才有意义;继之,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的层面分析信心对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意义;然后,联系现实,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分析阐述拥有信心的重要性;最后,回归当下,新时代的年轻人学习和生活中抱有信心的价值,揭示文章的主题。立意:1.信心是成就自我的最好武器。 2.信心能让我们勇立时代潮头,不被时代淘汰。3.信心不是盲目白大,而是审时度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