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

ID:83562607

大小:58.14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139****0001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_第1页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_第2页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_第3页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_第4页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_第5页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_第6页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_第7页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_第8页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_第9页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目录第一部分极高频知识点1第二部分高频知识点4第三部分中频知识点9 极高频知识点★★★一、简答、论述、材料题知识点汇总★★★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1910、1304、1107一、区别: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性的区别体现为数据化或非数据化。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5)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的特征;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具有深入细致地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二、联系:(1)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2)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2.社会的特征。2008、1804、1710、1304、1404(1)社会以人为主体;(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基本社会化的任务。0907、1204(1)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2)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4.常见的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2008、1504(1)角色紧张。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之为角色紧张。(2)角色冲突。指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常由于角色期望的不同、角色领悟的差别、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引发。(3)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4)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5)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败现象。5.社会网络的涵义、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1704、1307、1207、11041 一、社会网络的涵义: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二、社会网络的特征。社会网络具有以下特征:(1)普遍性:人与人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网缘等重重关系网络,构成了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2)多重性: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多重性的。(3)滚珠性:社会网络并不是单纯的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存在,还有许多个人关系的外延。(4)多向性: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1 (5)隐蔽性:社会网络是可感知的,但却是看不到的,无形的。三、社会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1)社会网络对于个人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个人在其中获得各种信息、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2)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这个社会实际上充满了各种社会网络。(3)社会学对社会网络以及其他社会互动问题的研究,强调个人在社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它背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具动态性的视角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6.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2008、1604、1410(1)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2)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3)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比如公司上层和下层职员之间的关系。(4)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5)格兰诺维特通过研究发现,美国的劳动者更经常地通过弱关系而非强关系获得工作信息。(6)边燕杰对天津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劳动者更经常地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寻找工作渠道。在中国,强关系可以创造连接其他没有联系的个人的网络桥梁。7.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1710、1610、1404(1)性观念多元化:“谈性色变”的历史似乎已被人遗忘,中国人的性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2)地位平等化:对家庭经济事务的处理和家政决策权的分配,最能反映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彼此间的相待态度。(3)行为理性化:在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上,家庭成员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家庭利益至上的传统观念已经动摇。8.群体的特征。1904、1710、1604、1410、1307、0807(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9.初级群体的特征。1710、1410、1307(1)规模小;(2)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2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科层制的特征并分析其优点和弊端。1710、1510、1404、0907一、科层制的特征:1、所谓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2、作为理想类型,科层制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2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5)照章办事。二、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1、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2、一般认为,科层制组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1)形式主义。(2)繁文缛节。(3)用人困境。(4)人情味欠缺。(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11.社区的功能。1910、1404、0907(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功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功能。12.社区发展的原则。2008、1810、1510、1107(1)民主的原则,即社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2)民众需要的原则,即应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为重点,特别应从解决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入手。(3)自力原则,即要求社区居民挖掘自身潜力、自力更生,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外部的和国家的投入。(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社区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应是来自社区基层群众,然后由政府有关部门加以引导和支持。(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社区发展包括物质经济上的发展和精神文化上的发展。13.试述如何促进中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1710、1410、1304发展小城镇的同时,要注重和加强城镇的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给城镇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在小城镇的数量布局、规模把握、功能定位上要很好地规划,防止遍地开花,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3 (2)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小城镇建设规模大小,占地多少,基础设施布局等应当严格地进行论证。(3)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的小城镇建设必须考虑环境科学要求,把环境保护列为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盘考虑,把小城镇建设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居住安康、设施相对完善、文明程度较高的生产和生活生活社区。(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①建立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②加快小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改革;③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3 ④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⑤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⑥特别要加强小城镇居民的市民素质教育,使之尽可以地适应城镇文化,承担起城镇建设者的责任。14.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1107、1910、2008第一,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分工”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第二,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第三,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第四,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第五,“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第六,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15.社会控制的特点。1910、0907、2008(1)普遍性。(2)规范性。(3)多重性。16.社会控制的必要性。1904、1204、1007、1510(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2)其次,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3)最后,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17.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1810、1710、1404、1107(1)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问题,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2)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3)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18.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1810、1704、1304(1)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在:①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贸易;②在政治方面,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③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挑战;4 ④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不太乐观。(2)面对全球化的应对策略主要有:①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定全球战略的前提;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③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高频知识点★★一、简答、论述、材料题知识点汇总★★4 1.社会学的特征。0807、1007(1)整体性。社会学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综合性。它既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又是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区寻找规律性。(3)经验性。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4)应用性。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应用设计学知识的主体是最广泛的。2.社会学的功能。1104、2008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3)预测性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4)规范性功能,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二、教育功能。社会学在教育方面的功能主要是下面两个方面:(1)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表现在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1)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及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这种研究我们称之为“社会批评”。(2)它的目的是通过矛盾的分析,更好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3.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307、1704(1)社会现象的性质。(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4.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810、2008(1)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2)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4)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包括测量的精确性、价值立场的中立性、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5 5.怎样做好实地研究。1510、1804(1)要有准备,搜索相关的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2)要制定实地研究方案。(3)要作好个体或小组的定性访谈。(4)要尊重对方,忠实于研究的问题,认真作好观察记录。(5)要分析综合,撰写研究报告,概括总结出新的理论和范畴。6.社会学研究筹划阶段的主要工作。1904、16105 (1)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2)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3)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4)制订研究方案,选择调查地点,确定调查对象和研究单位,确定研究方式方法,制定调查问卷、量表和访谈提纲,准备调查工具,统筹与预算研究经费。(5)组织工作,包括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以及与协作单位的沟通等。7.基本社会化的任务。0907、1204(1)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2)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8.常见的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1504、2008(1)角色紧张。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之为角色紧张。(2)角色冲突。指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常由于角色期望的不同、角色领悟的差别、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引发。(3)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4)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5)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败现象。9.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1810、1510(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10.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1910、1504(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2)社会冲突论: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冲突论者批判了父系继嗣制、男权制。11.阐述家庭的主要功能。1910、0807(1)规范性行为功能。人类的性行为与动物不同,它要求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2)经济生活功能。家庭的经济生活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家庭的生产功能具有历史性。消费功能始终是家庭的重要功能。(3)人口再生产功能。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承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功能。(4)精神生活功能。家庭是人们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人们的许多心理上、精神上的特殊需要,是在家庭中实现的。6 (5)教育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担负着传授生活技能、灌输社会价值观念、训练和指导个人行为等促使个人社会化的责任,尤其是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6)抚养、赡养功能。生和养是联系在一起的,父母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赡养功能是中国家庭的一项传统功能。12.家庭结构的类型。2008、1104(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但也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6 (2)主干家庭。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3)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4)其他家庭。其他家庭是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如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13.家庭功能的变化。1910、1510(1)家庭功能的变化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外移、旧功能消失与新功能出现,以及家庭功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等。(2)经济功能弱化。(3)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4)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改变。(5)养老功能的挑战。14.简述科层制组织的特征。1510、2010(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5)照章办事。15.消费的特征。1504、2008(1)消费的经济属性。(2)消费的心理属性。(3)消费的社会属性。(4)消费的文化属性。16.消费社会的特征。1304、1804(1)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2)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3)消费主义盛行。17.中国城市群演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904、1504(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大中小城市还比较少,缺乏连接中心城市与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之间的中间环节;(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产业结构重叠严重等等。7 18.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1804、1510一、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人们发生何种的社会流动,大致受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1)在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2)在中观层面,则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3)在微观层面,则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如党员身份)。二、社会流动的机制可以划分为:(1)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2)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动。(3)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7 (4)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偏向,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19.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1307、1610(1)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改革前与改革后,中国经历了两种社会流动模式: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和经济诱致型的社会流动模式。(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4)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5)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20.失范理论的基本观点。1804、1504(1)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比如获得财富和好名声等,另一种是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手段的规范,比如经商或从政等。当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后,社会同时又为其提供了追求这些目标的手段,这时目标和手段之间就是平衡的。问题在于社会在提供目标和提供手段二者上有可能是断裂的,即社会成员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但却无法获得实现这些目标的合乎规范的手段,这时就产生了失范。默顿指出美国社会就存在失范,美国社会鼓励人们视追求财富为人生最高目标,可是却没有给每一个人提供获得财富的手段。(2)社会失范会使人们处于失范性紧张状态,为缓解这种紧张,默顿认为人们可能有五种适应方式,它们是:遵从、革新、形式主义、退宿主义、反叛。21.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1504、1804(1)个人困扰必须和个人的自我联系在一起,只关系到个人直接体验的有限的社会生活领域;而“社会问题所牵涉的事情超出个人的局部环境,超出个人的生活领域”。(2)困扰只涉及个人,即个人感到自己所珍重的价值受到威胁;而社会问题涉及的是公众,即公众所共同珍重的某个价值受到威胁。(3)“个人困扰具有个人的特点,它只发生在个人与他人直接构成的关系区域里”;而社会问题具有公众的特点,它常常包含着制度上、结构上的危机,也常常包含着马克思所说的“矛盾”和“斗争”。22.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2010、1610、1404、1007(1)社会控制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指导和约束的过程,因而涉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美国学者罗斯在其名著《社会控制》中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社会控制过强会牺牲个人的利益,而社会控制过弱会牺牲社会的利益。由此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也就是说,要避免社会“失控”或者社会“过控”。(2)社会过控,是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社会失控,是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社会关系的协调,不利于社会整体效应的发挥,应当努力避免,一旦发现要及时克服和矫正。(3)但是,什么情况属于过控,什么情况属于失控,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看到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绝对意义上看,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似乎是水火不容的一对矛盾,社会控制总是制约和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但是必须认识到,8 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4)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也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反之,则是对个性的压抑,不利于社会进步。23.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做法。2010、1410、1404、11078 (1)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真地开展社会现象研究;(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派;(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中频知识点★一、简答、论述、材料题知识点汇总★1.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1004卡尔•马克思1844年8月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此后两人并肩战斗终身。(1)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社会的关系。(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马克思注重社会调查,把实际材料作为理论研究的必要前提。2.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910(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3.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204第一,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第二,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第三,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第四,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4.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的特征。1004(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9 5.典型调查的优点与不足。1304(1)优点: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事物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适用于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调查研究。(2)不足:典型的选择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诱导,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易受到较多的质疑。6.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2010(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经济基础、9 生产力、社会结构)。7.实验法的作用。1610一是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二是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知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8.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1207(1)筹划阶段。有五项工作:选择研究题目、初步探索、建立研究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工作。(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将研究方案付诸行动,依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去收集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或实地调查、文献或口述等方法。(3)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检验理论假设,提出新问题,最终撰写调查报告,结束该课题的研究等。9.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内涵。1810(1)社会建设就是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2)1933年,社会学家孙本文创办名为《社会建设》的杂志,并在1935年出版的《社会学原理》中界定了这一概念:“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社会事业,谓之社会建设。”这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学者对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所作的最早的说明。(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采用了社会建设概念,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更全面、更完善地体现。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一方面,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需要通过加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改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并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认真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另一方面,公平正义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0.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810首先,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其次,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最后,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11、简述中国的人口问题。1910(1)人口素质问题;(2)人口流动迅猛;(3)人口分布失衡;10 (4)人口老龄化加速;(5)人口性别失衡。12.文化自觉的意义和内容。1804(1)“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2)文化自觉的意义:是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放眼世界,了解和认识世界上他人的10 文化,学会处理解决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作出贡献。(3)文化自觉的内容:首先,“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其次,“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最后,“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13.社会化的内涵。1610(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2)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3)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4)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5)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14.继续社会化的意义。1004(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基本自下而上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5)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15.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正面影响。1804(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2)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3)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规范。(4)“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16.实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1304(1)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2)个人在生活实践中一般是通过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三个方面实现社会化。(3)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模仿需要榜样,模仿的榜样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模仿的过程也只有在实践中展开。(4)角色扮演是亲自实践的具体化,表现为三种情况,即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5)知识积累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是把他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加工成理性方面的知识的过程。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1307(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11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同时,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人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1 (4)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5)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成员的成熟标志。18.简述社会网络的特征。2010(1)普遍性:人与人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网缘等重重关系网络,构成了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2)多重性: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多重性的。(3)滚珠性:社会网络并不是单纯的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存在,还有许多个人关系的外延。(4)多向性: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5)隐蔽性:社会网络是可感知的,但却是看不到的,无形的。19.家庭形态的变化。1304从总体上看,家庭形态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作为补充的格局。具体表现为:(1)家庭规模小型化;(2)家庭离婚率上升;(3)家庭类型多样化。20.集体行为的特征(简答题)1810(1)群众性特征(2)自发性特征(3)非组织化特征(4)非制度化特征21.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论述题)1610(1)资源动员理论特别关注对社会运动的解释。社会运动主要指有比较明确的变革社会的目标、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的那类集体行为。资源动员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麦卡锡和扎尔德等。(2)在资源动员理论看来,更具关键性意义的是社会运动是否能够动员到足够的资源,只有当资源足够的条件下,不满才可能转化为集体行动。(3)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包括以下五种:①时间资源。②参与者规模。③金钱与物质资源。④外界支持。⑤理念资源。22.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1307(1)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12 (2)教育与文化资本。(3)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23.简述后福特主义的特征。2010(1)灵活的专项化生产取代了大规模标准化消费商品的生产。(2)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间接劳动形式,包括监督活动、质量控制、维护工作和清理工作等。(3)随着信息处理资源越来越掌握在企业一线工作区域,工作团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中央集中处理到分散处理的转换。(4)劳资关系从福特主义下的对抗性的竞争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任关系。12 24.消费的社会学理论。1704(1)韦伯的生活风格理论。消费方式使潜在的阶级差别显性化,形成生活方式不同的地位群体。某种地位群体通过特定的生活风格限制他人进入,以此作为与他人区分或认同的标志。(2)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炫耀性消费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炫耀性消费中,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超过了实用性消费。(3)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消费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自组织领域。消费社会带来了物质的丰裕和精神的贫困。25.社区的内涵。1710(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26.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0807(1)人口密度低。(2)经济活动相对简单。(3)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27.中国的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1204(1)原因: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具体表现在: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支配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的集体经济,建立起隶属于国家各个部门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社会,国家通过这些单位对社会成员实现直接的控制。这种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单位制”。在单位制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下,两个突出的表现是: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事实上是由政府进行着全方位的垂直管理;政府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揽了几乎所有的社会服务。②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制逐步消解。这表现在两方面:单位体制外人员的增加;传统单位的功能性转变。③正是在这一体制背景下,我国政府和人民逐步认识社区的重要作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居住地,社区可以承担从单位中剥离出来的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各项社会政策的实现场所。(2)本质:中国社区建设是对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28.当前我国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1410(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3)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13 29.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1204一、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二、马克思对阶级分析的新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13 三、马克思的贡献,实际上分别对应着阶级分析的两大研究主题:关于统治阶级剥削的研究以及关于被统治阶级反抗的研究。四、马克思阶级学说的最重要贡献,是将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即所有制联系起来,从生产过程的工人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关系,来揭示阶级的本质。30.社会流动的意义。0907首先,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第三,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第四,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社会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从而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1.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1604(1)1949-1956年,以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尽心重塑为标志。(2)1957-1965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确定的,跨越身份边界的流动十分困难。(3)1966-1977年,整个社会的社会流动严重偏离了正常轨道。(4)1978-1991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5)1992年至今,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初步被确立起来。32.偏差行为的负功能。1104偏差行为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果各种偏差行为大量出现,无疑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妨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偏差行为的负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33.偏差行为的正功能。1704(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3)有助于社会预警。(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34.联系实际论述我国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1604(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3)发展科学技术。(4)完善社保制度,缓解后顾之忧。14 (5)建立社会预警系统。(6)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35.社会变迁的特点。2010、1610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社会变迁的特点有:(1)必然性。社会变迁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不可抗拒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前进性。社会变迁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即由低级向高级、落后向先进的方向运动。(3)非直线式。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并非直线式的,往往有曲折,呈波浪式的态势。14 (4)全面性。社会变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变化。36.社会现代化的特征。1604(1)社会现代化是一项社会领域的革命进程。(2)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3)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赛。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