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测试时间:12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重视区分“公”与“私”,追求“直”与“学”的均衡。这些是修己安人的前提,也是解读《论语》的关键。抓住关键,可以避免误读与不必要的争论,也有利于把握《论语》的文化使命与时代价值。中国向来重视“学”,从教的角度看,“学”是言传身教,动口又动手;从学的角度看,则是“仿效”。可是,最迟从东汉开始,人们释“学”为“觉悟”,不言“仿效”而强调其后果。直到朱熹出现,这个义项才被重新提及:“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时时仿效与改正,是孔子之“学”的要义,也是解读《论语》的关键。他希望通过“学”而“克己复礼”,完善自我,重建已经崩坏的礼乐制度。后人将“学”片面理解为“诵习”,就无法把握《论语》的脉络,只能见到碎金而难睹全璧。解读《论语》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直”。顾梦麟将其解作“当下本念”而非“第二念”,较切合文意。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直”即本能。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主张用装模作样的仁爱对待自己怨恨的人,也不愿为公德而抛弃私德。逻辑非常清楚,私德优先,然后讲公德。孔子的“直”就是《大学》中的“诚其意”。不自欺者忠于内心,这是“诚”的第一义,属于私德。当然,“直”也要加以约束。忠于内心者必然被本初一念所牵引,若率性而为,容易引起纷争。约束的办法主要有守礼与好学两种。“礼”是外在约束,难以持久,孔子更看重“学”,主张通过仿效而“克己复礼”,培养“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的“达者”。 不仿效或学得不够,就会粗野;“务博记,尚文辞”,专注记诵,就会徒有虚名。只有实现“直”与“学”的均衡,才能“文质彬彬”,实现内在超越。内在超越不会毁弃天性,“学”在约束“直”的同时,也保护了它。“直”与“学”的均衡,让人坚毅而笃定。孔子就是如此,“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出淤泥而不染;在匡地遇险,临危不惧,声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王之“文”的主要特色是修己安人,与商人重天命截然不同。周人擅长农耕,又重视德性,仁民爱物,日益强大。伐商成功后,他们扬弃了天命观,刻意颂扬祖先的功德,推行仁政,完成了殷周文化变革。不法天而敬祖,从“学”的角度看,就是转换了学习对象,以父祖辈为榜样。孔子继承周人之志,又扩大仿效对象,明晰了目标。他尊重内心,追求自觉,强调“直”与“学”的均衡,大大深化了殷周变革的议题。无视身体和心灵,全神贯注于诵习,是古典学术衰落的标志。1919年,杜威在上海演讲时指出,古典教育偏于记诵,“不重思想力”,当下应该追求理性,重视“实验”和“归纳”。此说受到普遍欢迎。时至今日,对于外来学术和科技仍然是仿效有余而创新不足。揆诸《论语》,这是缺乏“直”与“自觉”的表现。“直”的缺席由来已久。孔子之后,讲求道德太过,以至于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陈义过高,不能践行,就只有被道德劫持,虚伪做作。1895年,严复痛斥“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因其劫持,遂生作伪;以其作伪,而是非淆、廉耻丧”(《救亡决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人们如今不再空谈心性,但也还没有实现“直”与“学”的均衡。“直”尊重真情与本性,可以使“学”不至于沦落为记诵和仿效;“学”重在自觉或觉悟,可以舒展真情与本性,使人不至于陷入固执和迷狂。“直”与“学”紧密结合,转化与创新才不会是空谈。这是“直”与“学”的文化使命,也是孔子和《论语》的时代价值。(摘编自沈章明《孔子的“直”与“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学”的本义包含“仿效”的意思,在孔子看来,就是学生效仿老师的行为,然后达到“明善而复其初”的效果。B.孔子“学”的要义是不断仿效和改正,将“学”片面理解为“诵习”,无法真正把握《论语》的脉络和整体面目。C.“人之生也直”中的“直”指的是本能,也就是人的“私德”,在孔子看来,私德比公德更重要,应提到优先地位。D.无视身体和心灵,全神贯注于诵习,标志着古典学术衰落,要重振古典学术,必须要重视思想力、实验和归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明确提出本文论点;理清公与私、直与学的关系,避免误读《论语》,把握《论语》的文化使命与时代价值。B. 对于论语“直”的解读,文章从“忠于内心”和“加以约束”两个方面论述,同时也重点论述了“学”与“直”之间的对立关系。C.文中引用严复《救亡决论》中的话语,是为了批评人们过于讲求道德,以至于被道德劫持和绑架,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D.文章主要使用了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在讲道理时,观点鲜明,并通过引用对其充分论证,说里透彻,很有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论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看,孔子后的人在教学实践中都背离了“学”原本的意义,仅仅强调学的方式和效果。B.“直”不是率性而为,而是要通过“礼”与“学”对其进行约束,孔子认为“学”比“礼”更能持久约束人的行为。C.商人重天命,周人敬祖先,孔子尊重内心、追求自觉,古人“效仿”对象的变化实际上也在推动着社会的变革。D.如何解决外来学术和科技效仿有余、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依然可以在《论语》关于“直”的论述中找到借鉴。【答案】1.B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在孔子看来”错误。根据原文“直到朱熹出现,这个义项才被重新提及……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可知,选项中的观点不是“孔子”的,而是“朱熹”的。C.“在孔子看来,私德比公德更重要”错误。根据原文“逻辑非常清楚,私德优先,然后讲公德”可知,孔子只认为“私德优先”,并不代表他认为“私德比公德更重要”。D.“要重振古典学术,必须要重视思想力、实验和归纳”错误。“重视思想力、实验和归纳”是杜威认为当下教育需要注意的事情,并不是“重振古典学术”的要求。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重点论述了‘学’与‘直’之间的对立关系”说法不当,根据文本“‘直’尊重真情与本性,可以使‘学’不至于沦落为记诵和仿效;‘学’重在自觉或觉悟,可以舒展真情与本性,使人不至于陷入固执和迷狂。‘直’与‘学’紧密结合,转化与创新才不会是空谈”,主要论述的是“学”与“直”之间的制约和均衡关系。 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的能力。A.根据第二段“可是,最迟从东汉开始,人们释‘学’为‘觉悟’,不言‘仿效’而强调其后果”,可见孔子后的人在解释“学”的时候出现了背离,并没有说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都背离了‘学’原本的意义”。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5G、大数据、云计算……随着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当今世界传媒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世界媒体峰会第四次主席团会议期间,来自11个国家的13家世界知名媒体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为媒体创新发展寻求应对之道。与会代表认为,媒体应当顺应变革潮流,坚持为受众提供高品质新闻,运用新思维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身处媒体变革的大潮,我们只能沿着它的方向顺势而为、积极创新,努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媒体峰会执行主席蔡名照在会议主旨演讲中说。他说,中国媒体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选代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此长彼长。”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变革,内容始终是新闻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蔡名照说,广泛的新闻采集网络、专业的报道队伍、成熟的业务流程、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是主流媒体的优势所在。主流媒体应当坚守内容优势,努力为用户提供更多权威、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印度教徒报》集团主席拉姆援引世界报业协会的一份报告说,媒体付费用户增长缓慢但稳定,这说明人们对于优质新闻的需求并没有减弱。“由技术创新和经验丰富的新闻机构提供的订阅产品仍然能够吸引和保留忠实的读者。”(摘编自“新华网”《综述:全媒体时代呼唤媒体发展新思维》)材料二:新媒体时代为内容产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近10亿网民知识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兴趣口味差异巨大,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充分借鉴新媒体传播工具,针对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特点进行差量,分发渠道再多也不会产生影响力。 由于受众差异,不同平台对内容的要求不尽相同。以新闻评论为例,报纸和网站刊发的文字性评论,多为千字文,强调选题重大和内容深度;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可读性至上,否则就很难受到算法青睐,影响点击量和打开率;短视频平台上,对出镜人的语言能力、幽默程度和视频制作能力也有更多要求。这就需要在分发内容时,除了多渠道传播、更要为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受众量身定制内容。这方面,不少知名媒体已经做出了探索。如央视新闻入驻“B站”,一改往日的风格,简短和有亲和力的评论内容往往会成为传播中的爆款。时代在变,传统媒体的初心和使命不会变,评论这一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体裁更是不会过时。媒体融合,绝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和批量发送,关键在建立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真正在内容上体现差异性,如此才能紧跟时代变化潮流,体现主流媒体的存在价值。(摘编自宋鹏伟《新媒体时代如何发挥报纸评论的影响力》)材料三:从传统媒体的“舆论主场”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论广场”,今天媒体的用武之地实际上变大了。一方面,“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对媒体而言,人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另一方面,从机器人写稿到AI合成主播亮相,技术创新推动媒体形态、传播方式加速演变,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平台,不仅是新闻的发布者、信息的传播者,而且日益成为服务的提供者、关系的构建者。媒体融合正在驶入没有航海图的水域,既要眺望远方的航道,更要把稳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舵盘。在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不少共识已经形成。比如,不能让虚假歪曲信息、消极错误言论泛滥,要尊重新闻规律、格守法治底线;再比如,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全媒体时代不管技术如何演化、形态怎样变化,真实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鲜活的文风追求也没有变。(摘编自盛玉雷《做好媒体融合大文章》)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各种新技术广泛运用,世界传媒格局面临着将要发生深刻变革的挑战,媒体必须运用新思维去寻找新出路。B.因为内容始终是新闻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所以主流媒体要坚守内容上的优势,杜绝在形式上做文章。C.报纸和网站刊发的文字性评论,因为缺少可读性,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很难受到算法青睐和读者关注。D.从“舆论主场”到“舆论广场”,变化的不仅仅是舆论传播所用的媒介,还有舆论传播的方式及传播者的身份。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媒体付费用户的增长虽然缓慢,但也说明了人们对于优质新闻的需求仍未减弱,很多人依然是优质新闻的忠实读者。 B.在不同的平台,针对不同的人群,媒体的评论都应有所不同,即使是知名度很高的媒体,在相应平台也需改变风格。C.媒体融合要建立用户思维、产品思维,靠批量发送去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内容上的差异性是如今新闻传播的灵魂。D.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抵制虚假新闻。尊重新闻规律、坚定立场、宣传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等都是人们所达成的共识。6.新媒体时代,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应如何处理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D5.C6.①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挥各种媒体自身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新兴媒体不是要取代传统媒体,两者是共存的,各有优势的,要发挥各自所长。②传统媒体要沿着时代潮流顺势而为,积极创新,充分借鉴新媒体工具,对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传播。③新兴媒体要同传统媒体一样,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传承传统媒体的初心和使命。产品的内容竞争力是最重要的,内容质量不够,再多的传播渠道都是无益的。【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世界传媒格局面临着将要发生深刻变革的挑战”错误。将已然说成是未然,原文说的是“当今世界传媒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是“将要发生”。B.“杜绝在形式上做文章”说法绝对,材料强调“内容为王”,但也没有对媒体的形式进行否定。C.“因为缺少可读性”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只是论述了报纸、网站和微信、微博上刊发的文字的特点,并不能得出报纸、网站刊发的文字性评论“缺少可读性”的结论。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内容上的差异性是如今新闻传播的灵魂”说法不当,材料二只是强调要在内容上体现差异性,并没有说它是新闻传播的“灵魂”,材料三提到的是“导向为魂”。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中国媒体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选代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此长彼长。’”可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挥各种媒体自身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新兴媒体不是要取代传统媒体,两者是共存的,各有优势的,要发挥各自所长。由“与会代表认为,媒体应当顺应变革潮流,坚持为受众提供高品质新闻,运用新思维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身处媒体变革的大潮,我们只能沿着它的方向顺势而为、积极创新,努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媒体峰会执行主席蔡名照在会议主旨演讲中说。他说,中国媒体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方面,近10亿网民知识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兴趣口味差异巨大,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充分借鉴新媒体传播工具,针对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特点进行差量,分发渠道再多也不会产生影响力”可知,传统媒体要沿着时代潮流顺势而为,积极创新,充分借鉴新媒体工具,对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传播。由“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变革,内容始终是新闻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广泛的新闻采集网络、专业的报道队伍、成熟的业务流程、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是主流媒体的优势所在。主流媒体应当坚守内容优势,努力为用户提供更多权威、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可知,新兴媒体要同传统媒体一样,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传承传统媒体的初心和使命。产品的内容竞争力是最重要的,内容质量不够,再多的传播渠道都是无益的。(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红旗下老舍定宅门外已经有好几辆很讲究的轿车,骡子也都很体面。定大爷原想叫牧师进后门,提高自己的身分,削减洋人的威风。可是,女眷们一致要求在暗中看看“洋老道”是什么样子。她们不大熟悉牧师这个称呼,而渺茫地知道它与宗教有关,所以创造了“洋老道”这一名词。定大爷觉得这很好玩,所以允许牛牧师进前门。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童儿领着牧师往院里走。牛牧师的黄眼珠东溜溜,西看看,不由地长吸了一口气。看,迎面是一座很高很长的雕砖的影壁,中间悬着个大木框,框心是朱纸黑字,好大的两个黑字。他不会欣赏那砖雕,也不认识那俩大黑字,只觉得气势非凡,的确是财主住的地方。影壁左右都有门,分明都有院落。“请!”小童儿的声音不高也不低,毫无感情。顺着正房的西北角,小童儿把牧师领到后院。在一棵高大的白皮松下,有三间花厅。花厅里的木器一致是楠木色的,蓝与绿是副色。木制的对联,楠木地绿字;匾额,楠木地蓝字。所有的瓷器都是青花的。只有一个小瓶里插着两朵红的秋玫瑰花。牛牧师扫了一眼,觉得很失望——没有金盘子银碗! 定大爷正和两位翰林公欣赏一块古砚。见牛牧师进来,他才转身拱手,很响亮地说:“牛牧师!我是定禄!请坐!”牧师还没坐下,主人又说了话:“啊,引见引见,这是林小秋翰林,这是纳雨声翰林,都坐!坐!”两位翰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满一汉,都留着稀疏的胡子。汉翰林有点拘束。在拘束之中露出他既不敢拒绝定大爷的约请,又实在不高兴与洋牧师同席。满翰林是个矮胖子,他的祖先曾征服了全中国,而他自己又吸收了那么多的汉族文化,以至当上翰林,所以不像汉翰林那么拘束。他不知道世界列强的真情实况,可的确知道外国的枪炮很厉害,所以有点怕洋鬼子。不过,洋鬼子毕竟是洋鬼子,无论怎么厉害也是野人,只要让着他们一点,客气一点,也就可以相安无事了。“贵国的砚台,以哪种石头为最好呢?”纳雨声翰林为表示自己不怕外国人,这样发问。牛牧师想了想,没法儿回答,只好咔咔了两声。笑完,居然想起一句:“这块值多少钱?”“珍秀斋刚送来,要八十两,还没给价儿。雨翁说,值多少?”定大爷一边回答牧师,一边问纳翰林。“给五十两吧,值!”纳雨翁怕冷淡了林小秋,补上一句,“秋翁说呢?”秋翁知道,他自己若去买,十两银子包管买到手,可是不便给旗官儿省钱,于是只点了点头。牛牧师的鼻子上出了些细汗珠儿。他觉得自己完全走错了路。看,这里的人竟自肯花五十两买一块破石头!他须下决心,和这群人拉拢拉拢,即使是卑躬屈膝也好!等把钱拿到手,再跟他们瞪眼,也还不迟!他决定现在就开始讨他们的喜欢!正在这么盘算,他听见一声不很大而轻脆的响声。他偷眼往里间看,一僧一道正在窗前下围棋呢。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棋盘,似乎丝毫没理会他的光临。牛牧师不由地生了气。他,和他的亲友一样,知道除了自己所信奉的,没有,也不应当有,任何配称为宗教的宗教。现在,定大爷竟敢约来僧道陪他吃饭,分明是戏弄他,否定他的上帝!他想牺牲那顿好饭食,马上告辞,叫他们下不来台。“回事!”小童在外边喊了一声。两位喇嘛紧跟着走进来。他们满面红光,满身绸缎,还戴着绣花的荷包与褡裢,通体光彩照人。牛牧师更坐不住了。他不止生气,而且有点害怕——是不是这些邪魔外道要跟他辩论教义呢?假若是那样,他怎么办呢?一位喇嘛胖胖的,说话声音很低,嘴角上老挂着笑意,看起来颇有些修养。另一位,说话声音很高,非常活泼,进门就嚷:“定大爷!我待会儿唱几句《辕门斩子》,您听听!”“那好哇!”定大爷眉飞色舞地说:“我来焦赞,怎样?啊,好!先吃饭吧!”他向门外喊:“来呀!开饭!”牛牧师听到开饭,也不怎么怒气全消,绝对不想告辞了。他决定抢先走,把僧、道、喇嘛和翰林,都撂在后边。可是,定大爷说了话:“不让啊,李方丈岁数最大,请!”那位白胡子道士,只略露出一点点谦让的神气,便慢慢往外走,小童儿忙进来搀扶。 牛牧师心里想:这顿饭大概不容易吃!他正这么想,两位翰林和两位喇嘛都走了出去。牛牧师皱了皱眉,定大爷面有得色。牛牧师刚要走,定大爷往前赶了一步:“我领路!”牛牧师真想踢他一脚,可是又舍不得那顿饭,只好作了殿军。酒席设在离花厅不远的一个圆亭里。它原来是亭子,后来才安上玻璃窗,改成暖阁。定大爷在每次大发脾气之后,就到这里来陶真养性。假若尚有余怒,他可以顺手摔几件小东西。这里的陈设都是洋式的,洋钟、洋灯、洋磁人儿……地上铺着洋地毯。(有删节)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小童儿带领牧师这一情节,巧妙地把定府的环境描写嵌入其中,从中能看出定府曾经的富贵和现在的没落。B.古砚是一个小物件,却起着大作用,它将定大爷、满汉翰林、牛牧师等人物联结在一起,也映射出了他们各自的心理。C.牛牧师在小说中是洋人的代表,通过他反映了洋人在中国唯利是图的特征,也反映了国人对待洋人心态发生的变化。D.老舍的小说具有典型的市井特色和文化气息,本文在写各种人物的交往中,也融入了旗人文化、洋文化、宗教文化等。8.幽默诙谐是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达到幽默效果的?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9.老舍坚持认为:“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都转瞬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足垂不朽。”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突出“人物”这一要素的?【答案】7.A8.①通过细腻传神的心理刻画,诙谐幽默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牛牧师进入定宅后的心理,突出了其虚伪无知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刻画翰林们见到牛牧师的反应,表现他们对洋人害怕而又轻视的矛盾心理;②对比手法的运用达到幽默的效果,牛牧师见到“和尚”“道士”后,决定“马上告辞”,但听到开饭后,却“绝对不想告辞了”。③客观描述,展示“自然”的幽默。如结尾处客观描述暖阁里的陈设,而定大爷有余怒时,摔的东西都是“洋式的”,表明了此时“洋人”牛牧师的尴尬身份。④使用反复的手法表现幽默,如多次写牛牧师看到物件时想到钱:“没有金盘子银碗”“这块值多少钱?”“这里的人竟自肯花五十两买一块破石头”,写出了牛牧师的无知、势利与贪婪。9. ①小说主要内容都是在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主要人物,如定大爷、牛牧师,还是次要人物,如小童儿、白胡子道士等,作者都用或细致的笔触、或简洁的语言,塑造其传神的形象。②通过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在行文中,主要不是靠故事性推动情节发展,而是以人物的行迹或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小童儿、牛牧师、定大爷等,在文中都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③通过人物展示时代背景、表达主旨。通过人物的身份生平等,反映小说中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人物的性格命运,揭示各阶层人物的国民性,从而突出小说主旨。文中对定大爷、牛牧师等人的描写,能见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女眷们、翰林等人的描写,能见出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巧妙地把定府的环境描写嵌入其中,从中能看出定府曾经的富贵和现在的没落”错,环境描写看不出现在的没落来。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的能力。由“牛牧师的黄眼珠东溜溜,西看看”可见使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幽默诙谐。由“牛牧师的鼻子上出了些细汗珠儿。他觉得自己完全走错了路。看,这里的人竟自肯花五十两买一块破石头!他须下决心,和这群人拉拢拉拢,即使是卑躬屈膝也好!等把钱拿到手,再跟他们瞪眼,也还不迟!他决定现在就开始讨他们的喜欢!”可见通过细腻传神的心理刻画,诙谐幽默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牛牧师进入定宅后的心理,突出了其虚伪无知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由“汉翰林有点拘束。在拘束之中露出他既不敢拒绝定大爷的约请,又实在不高兴与洋牧师同席。……他不知道世界列强的真情实况,可的确知道外国的枪炮很厉害,所以有点怕洋鬼子。不过,洋鬼子毕竟是洋鬼子,无论怎么厉害也是野人,只要让着他们一点,客气一点,也就可以相安无事了”可知通过刻画翰林们见到牛牧师的心理反应,表现他们对洋人害怕而又轻视的矛盾心理;由“现在,定大爷竟敢约来僧道陪他吃饭,分明是戏弄他,否定他的上帝!他想牺牲那顿好饭食,马上告辞,叫他们下不来台”“牛牧师听到开饭,也不怎么怒气全消,绝对不想告辞了。他决定抢先走,把僧、道、喇嘛和翰林,都撂在后边”“牛牧师真想踢他一脚,可是又舍不得那顿饭,只好作了殿军”可知使用了对比手法,达到幽默的效果,牛牧师见到“和尚”“道士”后,决定“马上告辞”,但听到开饭后,却“绝对不想告辞了”。由“两位翰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满一汉,都留着稀疏的胡子”可知通过形象对比表现幽默诙谐。由“定大爷在每次大发脾气之后,就到这里来陶真养性。假若尚有余怒,他可以顺手摔几件小东西。这里的陈设都是洋式的,洋钟、洋灯、洋磁人儿……地上铺着洋地毯”可知通过客观描述,展示“自然”的幽默。如结尾处客观描述暖阁里的陈设,而定大爷有余怒时,摔的东西都是“洋式的”,表明了此时“洋人”牛牧师的尴尬身份。 由“牛牧师扫了一眼,觉得很失望——没有金盘子银碗!”“牛牧师想了想,没法儿回答,只好咔咔了两声。笑完,居然想起一句:‘这块值多少钱?’”“牛牧师的鼻子上出了些细汗珠儿。他觉得自己完全走错了路。看,这里的人竟自肯花五十两买一块破石头!他须下决心,和这群人拉拢拉拢,即使是卑躬屈膝也好!等把钱拿到手,再跟他们瞪眼,也还不迟!他决定现在就开始讨他们的喜欢!”可知使用面对物价的态度刻画利欲熏心,表现幽默,如多次写牛牧师看到物件时想到钱:“没有金盘子银碗”“这块值多少钱?”“这里的人竟自肯花五十两买一块破石头”,写出了牛牧师的无知、势利与贪婪。【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小说主要内容都是在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主要人物,如定大爷(见牛牧师进来,他才转身拱手,很响亮地说/定大爷眉飞色舞地说)、牛牧师(牛牧师的黄眼珠东溜溜,西看看,不由地长吸了一口气/牛牧师的鼻子上出了些细汗珠儿),还是次要人物,如小童儿(小童儿的声音不高也不低,毫无感情)、白胡子道士(那位白胡子道士,只略露出一点点谦让的神气,便慢慢往外走,小童儿忙进来搀扶)、两位翰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满一汉,都留着稀疏的胡子。汉翰林有点拘束。在拘束之中露出他既不敢拒绝定大爷的约请,又实在不高兴与洋牧师同席。满翰林是个矮胖子)、两位喇嘛(紧跟着走进来。他们满面红光,满身绸缎,还戴着绣花的荷包与褡裢,通体光彩照人)等,作者都用或细致的笔触、或简洁的语言,塑造其传神的形象。②通过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在行文中,主要不是靠故事性推动情节发展,而是以人物的行迹或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小童儿(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童儿领着牧师往院里走/顺着正房的西北角,小童儿把牧师领到后院)、牛牧师(他偷眼往里间看,一僧一道正在窗前下围棋呢。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棋盘,似乎丝毫没理会他的光临/定大爷竟敢约来僧道陪他吃饭,分明是戏弄他,否定他的上帝!他想牺牲那顿好饭食,马上告辞,叫他们下不来台/牛牧师更坐不住了。他不止生气,而且有点害怕——是不是这些邪魔外道要跟他辩论教义呢?假若是那样,他怎么办呢?/牛牧师听到开饭,也不怎么怒气全消,绝对不想告辞了。他决定抢先走,把僧、道、喇嘛和翰林,都撂在后边/牛牧师真想踢他一脚,可是又舍不得那顿饭,只好作了殿军)、定大爷(定大爷觉得这很好玩,所以允许牛牧师进前门/定大爷眉飞色舞地说:“我来焦赞,怎样?啊,好!先吃饭吧!”他向门外喊:“来呀!开饭!”)等,在文中都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③通过人物展示时代背景、表达主旨。由“可是,女眷们一致要求在暗中看看‘洋老道’是什么样子。她们不大熟悉牧师这个称呼,而渺茫地知道它与宗教有关,所以创造了‘洋老道’这一名词。定大爷觉得这很好玩,所以允许牛牧师进前门”“满翰林是个矮胖子,他的祖先曾征服了全中国,而他自己又吸收了那么多的汉族文化,以至当上翰林,所以不像汉翰林那么拘束。他不知道世界列强的真情实况,可的确知道外国的枪炮很厉害,所以有点怕洋鬼子”“牛牧师不由地生了气。他,和他的亲友一样,知道除了自己所信奉的,没有,也不应当有,任何配称为宗教的宗教。现在,定大爷竟敢约来僧道陪他吃饭,分明是戏弄他,否定他的上帝!他想牺牲那顿好饭食,马上告辞,叫他们下不来台”“酒席设在离花厅不远的一个圆亭里。它原来是亭子,后来才安上玻璃窗,改成暖阁。定大爷在每次大发脾气之后,就到这里来陶真养性。假若尚有余怒,他可以顺手摔几件小东西。这里的陈设都是洋式的,洋钟、洋灯、洋磁人儿……地上铺着洋地毯”可知,通过人物的身份生平等,反映小说中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人物的性格命运,揭示各阶层人物的国民性,从而突出小说主旨。文中对定大爷、牛牧师等人的描写,能见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女眷们、翰林等人的描写,能见出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晋、陈、郑伐许,讨其贰于楚也。楚令尹子上侵陈、蔡。陈、蔡成,遂伐郑,将纳公子瑕。门于桔柣之门。瑕覆于周氏之汪,外仆髡屯禽之以献。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之下。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陈,迟速唯命,不然纾我。老师费财,亦无益也。”乃驾以待。子上欲涉,大孙伯曰:“不可。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乃退舍。阳子宣言曰:“楚师遁矣。”遂归。楚师亦归。大子商臣谮子上曰:“受晋赂而辟之,楚之耻也,罪莫大焉。”王杀子上。(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B.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C.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D.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衰绖,古人丧服胸前的麻布叫衰,围在头上或缠在腰间的麻绳为绖,衰绖合在一起可统指为丧服。B.殽,殽山,在今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战国时期的“山东”就是指殽山、华山以东的地区。C.骖,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也有说法是左边叫骖,右边叫騑。D.令尹,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主要掌管楚国军事大权,主持战争,相当于其它国家的“相”。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轸认为秦君违背蹇叔的话,因贪婪而劳动百姓,并且对一些国家无礼,晋国应把握天机,去攻打秦国军队。B.晋襄公答应文羸把抓获的三个秦国人释放回国,先轸知道后非常生气,并马上去追赶放走的人,但没有追上。C.晋国、陈国、郑国进攻许国,因为许国偏向于楚国,楚国攻打陈国、蔡国,两国与楚国讲和,又去进攻郑国。D.阳处父入侵蔡国,子上前去救援,和晋军夹着纸水对峙,两军没有发生战争各自退回,子上因被人诬告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2)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答案】10A11.D12.B13.(1)我听说:一天放走敌人,这是几代的祸患。(2)晋国人不讲信用,如果乘我们渡过一半而迫击我们,那时战败而后悔,哪里还来得及?不如让他们缓口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挑拨我们两国国君,寡君如果抓到他们,吃他们的肉还不能满足,何必劳君王去讨伐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受诛杀,以使寡君快意,怎么样?“吾二君”作“构”的宾语,“寡君”作“得而食之”的主语,中间应断开,排除BD; “君”作“何辱讨焉”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主要掌管楚国军事大权,主持战争”错误,令尹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先轸知道后非常生气,并马上去追赶放走的人”错误,根据原文“公使阳处父追之”可知,追被放走的三个人的不是“先轸”,而是“阳处父”。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纵”,放;“数”,几;“患”,祸患;“数世之患也”为判断句,“……也”表判断。(2)“半涉”,渡过一半;“薄”,逼迫,攻击;“何”,哪里、怎么;“纾”,缓。参考译文:晋国的先轸(原轸)说:“秦君违背蹇叔的话,由于贪婪而劳动百姓,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给予的不能丢失,敌人不能放走。放走敌人,就会发生祸患;违背天意,就不吉利。一定要进攻秦国军队。”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进攻它的军队,心目中还有死去的国君吗?”先轸说:“我们有丧事秦国不悲伤,反而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他们就是无礼,还讲什么恩惠?我听说:‘一天放走敌人,这是几代的祸患。’为子孙后代打算,这可以有话对死去的国君说了吧!”于是就发布起兵的命令,立即动员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丧服染成黑色,梁弘驾驭战车,莱驹作为车右。夏季,四月十三日,在殽山把秦国军队打得大败,并且俘虏了三个指挥官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去。于是就穿着黑色的丧服来安葬晋文公。晋国从此开始使用黑色丧服。 文嬴请求把三位指挥官释放回国,说:“他们挑拨我们两国国君,寡君如果抓到他们,吃他们的肉还不能满足,何必劳君王去讨伐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受诛杀,以使寡君快意,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先轸上朝,问起秦国的囚犯,晋襄公说:“母亲代他们提出请求,我就放走他们了。”先轸生气地说:“武人花力气在战场上逮住他们,女人说几句谎话就把他们在国内放了,毁弃了战果而长了敌人的志气,晋国快要灭亡了!”先轸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在地上吐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追赶放走的三个人,追到黄河边上,他们已经上船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用晋襄公的名义赠送给他们。孟明叩头说:“承蒙君王的恩惠,不用被囚之臣来祭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诛戮,寡君如果杀了我们,死了以后名声不朽,如果依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后将要拜谢君王恩赐。”秦穆公穿着素服住在郊外,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号哭,说:“我没有听蹇叔的话,使你们几位受到侮辱,这是我的罪过。”于是没有更换孟明视的将位,说;“这是我的过错,将军你那里有罪呢?而且我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遮掩他的功劳。”晋国、陈国、郑国进攻许国,惩罚它倾向楚国。楚国令尹子上攻打陈国、蔡国。陈国、蔡国和楚国讲和,又进攻郑国,准备把公子瑕送回去做国君。在桔柣之门攻城,公子瑕的战车翻倒在周氏的池塘中,外边的仆人髡抓住了他献给郑文公。文公夫人为他殡敛而安葬在郐城下。晋国的阳处父入侵蔡国,楚国的子上前去救援,和晋军夹着泜水对峙。阳处父担心,派人对子上说:“我听说:‘文的不能触犯顺理的人,武的不能躲避仇敌之辈。’您如果想打,那么我就后退三十里,您渡河再摆开阵势,早打晚打听您的。不这样,让我缓口气,军士劳累,费钱财,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就驾上马车等着他。子上想要渡河,大孙伯说:“不行。晋国人不讲信用,如果乘我们渡过一半而迫击我们,那时战败而后悔,哪里还来得及?不如让他们缓口气。”于是就后退三十里。阳子宣布说:“楚国军队逃走了。”就回国去了。楚国军队也就回国。太子商臣诬告子上说:“子上接受了晋国的贿赂而躲避他们,这是楚国的耻辱。罪没有比这再大的了。”楚成王杀死了子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示长安君①王安石[宋代]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1060年(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临行前与妹妹话别,写下了这首诗。多年来,王安石仕履匆匆,其妹也随夫远宦,两人离多会少,此番又是短聚,也不知后会何期。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议论起,写自己在年少时就将离别之情看得很重,而到年老时,即使是相逢,也会引起悲伤的情感。B. 作者与妹妹三年来匆匆一聚,马上又要去遥远的辽国,诗人情感此时转为惯帐,话题切入对分别后的思考。C.与妹妹分别时,对于后期何日能再次相会的问题,作者以“雁南征”作回应,透漏出作者渴望归期的迫切之情。D.整首诗没有用典,而是把人们常见的家庭琐事融人诗句中,语言质朴自然,但字里行间中蕴含着诚挚的亲情。15.诗歌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答案】14.C15.①“草草”“昏昏”运用叠词,“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②颈联把眼前发生的事情写进诗歌,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显得十分亲切,突出了两人感情的深厚和谐。③在结构上,颈联与上文的“相逢亦怆情”照应,并引出下文的离别之情,使整首诗歌情感起伏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很具有感染力。【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透漏出作者渴望归期的迫切之情”说法不当,“应见雁南征”抒发的是作者不知归期的无可奈何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1)内容上颔联句意,“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的深厚和谐,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分亲切善用。本诗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前句中“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后句中“昏昏”二字,写灯油已快⼲,灯火已昏暗,但是兄妹俩说了又说,顾不上休息。(2)在结构上首联,意为: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年老了,连相见也使自己感到伤心。颈联意为: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颔联引入后四句兄妹离别时的谈话。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别后惆怅之情。颈联与呼应首联中“相逢亦怆情”,整首诗歌情感起伏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具有感染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片对赤壁雄奇激荡的场景进行描写,既写了怪石的奇异,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滔滔的江水的力量。(2)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追忆当年在长安时,受到富贵子弟追捧、红极一时的场景。(3)杜牧《阿房宫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结,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警醒后人不要重蹈秦人灭亡的覆辙。【答案】①.惊涛拍岸②.卷起千堆雪③.五陵年少争缠头④.一曲红绡不知数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陵,绡,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校人才培养理应心怀国之大者,具体到国学专业,就需要在新时代找准定位,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国学专业人才。因此,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应该在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正是通过兼容并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最终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也正是通过中国古代各民族的互译互通、互谅互解,才最终汇成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新文科旨在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要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就应该是这样的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培养这样的新时代国学专业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需要着力推进。我们需要创新管理制度,建立本硕博顺畅衔接的培养机制;需要促进学术实践力度,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之间隐藏的潜在联系;更需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将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深度整合,实现知识整合和价值涵养的有机统一。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守正出新口耳相承不容分说日暮途远B.守正出新一脉相承毋庸置疑任重道远C.守正不挠一脉相承不容分说日暮途远D.守正不挠口耳相承毋庸置疑任重道远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需要加大学术实践力度,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隐藏的潜在联系。B.需要促进学术实践力度,在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隐藏的潜在联系。C.需要促进学术实践力度,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D.需要加大学术实践力度,在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就要求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要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C.这就要求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D.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角度。【答案】17.B18.D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守正出新:在坚持继承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基础上进行创新。守正不挠: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语境是说中华文化的继承何创新,应填“守正出新”。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时代相传承袭下来,比喻人或事物间的传承关系。口耳相承:比喻接受传闻。语境指文化的传承,应填“一脉相承”。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没有怀疑的余地。不容分说:不容人分辨解释。语境指无需怀疑,应填“毋庸置疑”。任重道远:任务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日暮途远:天快黑了而路途仍然遥远,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语境指培养人才之路遥远,应填“任重道远”。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划线句子主要有三处语病:“促进……力度”搭配不当,改为“加大……力度”;“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成分残缺,句首缺失介词“在”;“隐藏的潜在”语意重复。 只有D项对三处错误都做了正确修改。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这就要求……”与上文“因此,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应该在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怎么做)相承接更流畅自然,排除BD;根据上一个句子“在……的高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逻辑,“从……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句式上与之更匹配,且后文话题为“中华文化”,上句也应该落脚到“文化”,排除A。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根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发布的《全球评估报告》,如今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一千万年的平均速度高出至少几十倍至数百倍,并且仍在加速。自1500年以来,在人类行为驱使下已有至少680种脊椎动物灭绝,且目前正面临着灭绝威胁的物种平均比例达到总数的25%,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尤其受到威胁。当前,灭绝物种的复活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回归繁殖,即识别与已灭绝物种有相似特征的现有物种,产生更接近已灭绝物种的后代。例如,①,是所有现代牛的祖先。科学家希望通过选择性繁殖与欧洲野牛基因相似的现代牛,培育出一种与欧洲原始野牛非常相似的物种。二是为人熟知的克隆技术,该技术通过提取包含灭绝动物DNA的细胞核,②。该方法仅适用于濒临灭绝或者刚灭绝不久的物种,因为它需要保存完好的卵核。③。这是基于现代科技的最新技术,然而,通过基因工程“复活”的灭绝动物其实只是现代动物与灭绝动物的杂交体。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21.请以“物种”开头,分别用两个句子概述两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表达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35字。【答案】20.①现已灭绝的欧洲野牛;②克隆培育出灭绝动物;③三是基因工程。21.物种特别是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如今面临着严重的灭绝威胁;物种灭绝后的复活途径主要有回归繁殖、克隆、基因工程三种。【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所给句式是判断句,所填部分是句子的主语。前文谈论的话题是“灭绝物种”,后文“现代牛的祖先”“欧洲野牛基因相似的现代牛”所谈话题是“欧洲野牛”,所以,此处应填“现已灭绝的欧洲野牛”;第二处,该句谈论的是“灭绝物种的复活”的第二种途径,采用的是“克隆技术”,所填部分为采用该方法后的结果,所以,此处应填“克隆培育出灭绝动物”;第三处,横线后“这是基于现代科技的最新技术”一句是谈论的新的话题,本段是总分的关系,因而最后一部分应是指第三种途径,结合后文“通过基因工程‘复活’的灭绝动物”可知,第三种途径应是“基因工程”,仿照上文句式,所以,此处应填“三是基因工程”。【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然后提取主要信息加以概括,同时注意要以“物种”开头,每句不超过35字。第一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主要讲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高出几十倍至数百倍,并且仍在加速,可提炼关键信息为“全球物种正面临着灭绝威胁”;第二句主要讲目前正面临着灭绝威胁的物种中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尤其受到威胁,可提炼关键信息为“目前,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尤其受到威胁”。综上分析,第一段主要内容以“物种”开头可概括为:“物种特别是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如今面临着严重的灭绝威胁。”第二段共有八句话。第一句主要讲灭绝物种的复活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二至四句主要讲第一种途径“回归繁殖”;第五、六句主要讲第二种途径“克隆技术”;后两句话主要讲第三种途径“基因工程”。综上分析可知,第二段是总分结构,由此可以提炼关键信息为“灭绝物种复活的途径主要有回归繁殖、克隆技术、基因工程三种”。所以,第二段主要内容以“物种”开头可概括为:“物种灭绝后的复活途径主要有回归繁殖、克隆、基因工程三种。”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进地质公园,欣赏美景之外还可学习地理知识;参观工业遗产,怀旧之余还能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流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场所融入科普教育元素,成为科普领域的新生力军。前不久,中国科协认定了800个单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就包括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等。这一创新举措,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投身科普的积极性,激活社会资源蕴藏的科普潜能。去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已走进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但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依然不高,加大科学普及的力度,已势在必行。对于全民“科普”,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全民“科普”照亮未来之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养,无疑是当今社会迅速腾飞、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关键。科学也已走进千家万户。然而,研究统计发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依然不高,科技型人才依旧非常紧缺。所以,全民“科普”,势在必行。科技强则国强,少年强则国强。在孩童时代开始培养对科技的兴趣,这是全民“科普”重任最具希望的一面。所以如今,才会有如此多的科普教育游学基地、科普进校园进社区、科普作文比赛等各种面向学生的科普教育形式。所以,若是再问一遍我们,该不该给儿童进行科普教育?答案一定还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对于孩童“科普”,最重要的是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兴趣与精神应大于知识。就如同济大学72岁退休女教授吴於人,坚持物理科普16年,她的物理科普视频生动有趣,也不乏知识性。吴於人姥姥在科普的过程当中,传播的不仅仅只是科学知识,更有科学的精神。如果我们拥有科学精神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国家就会更加和谐、有序和强大。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无数渠道接触信息,但科技发展也比过去深入得多,普通人即使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但是对于这些成果的内容和数据不一定能看得懂,这时候就需要全民“科普”,普遍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了。没有科普,我们将会与前沿科技越走越远。对于全面“科普”而言,民众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基础,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科学家。所以科普教育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将科普内容深入浅出的介绍给民众。如地质公园的地理知识科普,在每个对应的地址类型边附上相关说明,让人们亲眼所见,深化印象;如工业遗产的科普,对于现代工业生产流程的科普,是否可以通过新情境故事展示、情景短剧等人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示出来呢?由此,不难看出,如何实践,如何更加“接地气”的践行“科技强国”,除了科研专业领域的积极创新,各种方式的全民“科普”则为“科技强国”夯实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如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展全民“科普”教育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夯实科技创新主力军根基建设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参加全民“科普”,领略科学世界无穷乐趣,唤醒内心的科学素质,还要力所能及地多向身边人进行“科普”,用星星之火点亮汇聚科学精神,用科学精神照亮未来之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写作的对象是“科普”,要求考生写出对于“科普”的认识。材料讲述了地址、工业等各种科学研究、教育或旅游场所不断融入科普教育元素的现象。并且通过一系列社会调查和相关政策研究,提出国家对于科普教育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相关规划。所以,材料指出了对于全民“科普”的相关规划,而写作导引中“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依然不高”这一令人担忧的客观现象,则指出了全民“科普”的必要性。所以,写作自己对于全民“科普”的认识,就要从客观现象和相关规划两方面入手。首先可从儿童教育、社会民众、国家发展等角度指出全民“科普”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可以考虑适度进行拓展,增加文章深度,比如可以回溯到五四期间对“科学”的推崇,论述推行科普对新中国建设及实现中国梦的意义,或者想象未来科学对人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分析推行“科普”的原因,推行“科普”的意义,或者分析推行“科普”的方法等,思考如何促进全民“科普”。在作文语言上,尽量避免生硬的说教式语言,要增加语言的感染力、说服力。立意:1.推行科普,让科技的力量更加深入人心。2.推行科普,让生活更有质量。3.推行科普,从你我做起,从细节做起。4.科普入人心,一起向未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