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ID:83495205

大小:229.08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4.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经典翻拍,就是以曾在一段时期内较为盛行,流传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影视作品、文学名著等作为素材进行二次创作的影视作品。然而,近年来的翻拍之作却“十拍九翻车”。随着剧集新《白蛇传》、新《天龙八部》以及电影《第一炉香》等播出上映,经典翻拍再度成为舆论热议焦点。这些作品大多口碑一般,有评论者直言“翻拍毁经典”。为什么现在翻拍经典常常会获得与原作截然不同的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丢掉了经典的“精气神”。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四大名著、金庸武侠小说不断被翻拍。其中大部分作品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收视,但也有些作品没那么幸运。比如,2019年版电视剧《封神演义》被观众吐槽“魔改”原著、毁经典,播出不久后就被强制“收官”;2020年上线的《鹿鼎记》中演员演技过于夸张,豆瓣评分仅3.2分。这些翻拍影视剧以经典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又融合现代制作技术和先进的影视拍摄理念,完全有条件成就好作品。可为什么呈现出的作品丢掉了经典的“精气神”,在广遭吐槽的情况下仍“屡败屡拍”呢?有的创作者出于致敬经典的情怀投入创作,意在重新诠释经典,又或是用现代摄影技术弥补早年拍摄时的缺憾。也有的创作者受利益驱动,希望挖掘经典背后蕴藏的商业价值。翻拍往往能未播先火,也能在播出上映期间引发公众对比不同版本经典改编之作的各种讨论。关注度往往能带来流量,有了流量就意味着能获得更多经济效益。于是,创作者充分发挥经典“情感文化”的“吸睛”和“吸金”效应,并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倾向,对经典“添油加醋”,肆意改动。从受众的角度看,观众之所以在吐槽经典翻拍作品的同时,还在不断贡献票房、收视率,主要是基于品牌认知和评判心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受众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经典翻拍作品观看。与此同时,观众在观看时自然带着一定的期待,将经典翻拍与原作进行比较、评价,也获得了茶余饭后的丰富谈资。

1经典翻拍本身并没有错,但如何解决“屡拍屡翻”的问题,既传承经典,又不断创新;既赢得票房收视,又收获口碑呢?首先,创作时必须守正。改编不是乱编,今人无论如何创新翻拍,经典原著的主题思想、价值内核都不能丢。其次,创作还要有所创新。对创作者而言,翻拍经典的关键不是如何颠覆,而是要在如何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和技术手段对经典主题进行全新诠释上下功夫。比如,2017年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把主要精力放在忠实还原金庸原著上,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同时,又突破经典版技术局限,且主打“视觉舒服”,将特效适当融入剧集,不夸张、不做作,充分展现出“武”的内核,不失为经典翻拍的一次有益尝试。最后,创作者要有匠心。好的经典翻拍不是贴合不同时代语境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在延续经典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因此,创作者应以工匠精神吃透原作内涵,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既尊重经典又超越经典的新经典。这也是翻拍经典的题中应有之义。(摘编自魏风云《应对经典改编怀有敬畏之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白蛇传》等几部经典翻拍影视剧播映,这些翻拍作品丢掉了经典作品的“精气神”,口碑大多一般。B.古典四大名著和金庸武侠小说多次被翻拍,其中大部分翻拍的作品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收视。C.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知名度较高的经典翻拍作品相较于全新的陌生作品,更易得到观众的观看。D.翻拍经典要创新,创新就是在翻拍经典作品时要结合时代精神和技术手段对经典主题进行全新诠释。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列举新版的《封神演义》和《鹿鼎记》意在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仅有优越的外在条件不一定能翻拍出好作品。B.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创作者和受众的角度分析造成当前影视业经典翻拍乱象的原因,思路清晰,论证很有说服力。C.文章第四段论证如何翻拍经典作品时,从守正、创新、匠心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层次分明,最后运用因果论证方法,得出结论。D.文章就影视行业经典翻拍这一社会热点展开议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吸引力,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现实教育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2017年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没有颠覆原著,而是挖掘原著的精神,并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这个翻拍值得肯定。B.粗制滥造的翻拍影视作品面对观众的不断批判,不会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关注,也无法收获票房和收视率。C.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当前翻拍影视剧泛滥的主要原因,翻拍经典作品能带来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2D.一些失败的翻拍剧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倾向对经典肆意改动,所以要想成为经典就不能迎合大众审美倾向。【答案】1.D2.A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创新就是在翻拍经典作品时要结合时代精神和技术手段对经典主题进行全新诠释”错,原文第四段列举《射雕英雄传》成功的事例,意在论述创新的一种做法,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这种模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第二段列举新版的《封神演义》和《鹿鼎记》意在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错,原文只是列举《封神演义》和《鹿鼎记》的事例,并没有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不会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关注,也无法收获票房和收视率”错,原文第三段“观众之所以在吐槽经典翻拍作品的同时,还在不断贡献票房、收视率,主要是基于品牌认知和评判心理”,说明可以收获票房和收视率。C.“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当前翻拍影视剧泛滥的主要原因”错,原文说“也有的创作者受利益驱动,希望挖掘经典背后蕴藏的商业价值”“有的创作者出于致敬经典的情怀投入创作,意在重新诠释经典,又或是用现代摄影技术弥补早年拍摄时的缺憾”,并没有认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主要原因。D.“要想成为经典就不能迎合大众审美倾向”错,于文无据。原文中提到有的创作者为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经典‘情感文化’的‘吸睛’和‘吸金效应,并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倾向,对经典‘添油加醋’,肆意改动”,并没有“想成为经典就不能迎合大众审美倾向”的意思。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我国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效,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据统计,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在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不少展现乡村生活的

3“乡村网红”,他们和网友分享乡村美食、美景和日常生活,收获不少关注,也带火了乡村土特产,为家乡发展赢得更多机遇。顺应数字乡村发展趋势,中央同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强调“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摘编自杨永纯《“数字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材料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组织实施了6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1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和5万个4G基站建设,并优先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快网络覆盖和普及应用,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双双超过98%,保障了农村群众的上网用网需求。中央财政和基础电信企业投资累计超过500亿元,支持全国13万个行政村光纤建设以及3.6万个基站建设。(摘编自《2021年中国数字乡村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材料三:

4和很多地处大山中的村庄一样,西黎村的治理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基层人口流动大,信息难及时掌握;村民办事不方便,经常需要来回奔波;村务信息通知不到位,防诈、普法宣传大打折扣……烦琐低效的治理手段制约着村子的发展,也影响了西黎村的特色产业向外推广,导致村子发展后劲和活力不足。2021年6月份,大安镇政府在西黎村启动数字乡村示范点建设,搭建基层数字综合信息平台,采用“互联网+治理”模式,用活基层大数据,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西黎村的发展也迎来了契机。“其实,在此之前,西黎村就开展‘数字乡村’产品销售,西黎村的村民们对数字乡村平台的认可度高,部分村民已安装了‘智家小度、沃家神眼’等产品。”西黎村委会有关负责人说。“数字乡村”建设听起来高大上,但对西黎村村民而言,每项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据介绍,西黎村数字乡村平台共有26项服务功能,包括“三务公开”“惠农政策”“农业大讲堂”“发布买卖”“我要帮忙”“随手拍”“矛盾调解”“信息阅读”等模块。(摘编自张宏波沙晓峰《“数字乡村”为西黎村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材料四:4年前,村民葛开永在东川区块河村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无花果。刚开始,他的产品都在线下销售,好卖时每公斤40元,难卖时冷库都放不下。4年后,搭上电商的快车,利用拼多多、淘宝、天猫、微商等网销渠道销售无花果,他高峰时每月可销100多万元,日均接单量3000~4000单。“这两年,直播电商高速发展,在帮助农民增收脱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播电商突破了地理界限,农户和乡村企业代言人即可成为主播,农业生产车间和田间地头就能成为直播间,更好地助力农产品销售,助推乡村振兴。”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新业态推动了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新动力。(摘编自王志宏云南昆明数字乡村建设有“智”更有“质”》)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这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设施保障。B.不少“乡村网红’在短视频平台上展示乡村生活,对乡村网络文化和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C.2016年至2020年,中国农村宽带接人用户的数量持续增长,但就农村宽带用户的占比来看,则持续下降。D.2018年至2020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2016年至2018年的增长速度。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乡村”建设帮助西黎村在治理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在平台上设有26项服务功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B.西黎村被大安镇政府确定为“数字乡村”示范点,这是因为村民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展了“数字乡村”产品销售。

5C.葛开永在东川区块河村种了200亩无花果,如今借助网销渠道销售高峰时每月可销100多万元,比以前方便了许多。D.材料三以西黎村为例,材料四以葛开永个人为例,从不同层面讲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治理及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6.假如你是一位扶贫人员,说说如何帮助乡村搞好“数字乡村”建设。【答案】4.C5.B6.①提高乡村数字化水平。②因地制宜地搭建基层数字综合信息平台。③利用新业态推动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但就农村宽带用户的占比来看﹐则持续下降”说法错误,从图表看,只有2020年农村宽带用户的占比有所下降。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这是因为村民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展了‘数字乡村’产品销售”错误。从原文“2021年6月份,大安镇政府在西黎村启动数字乡村示范点建设,搭建基层数字综合信息平台,采用‘互联网+治理’模式,用活基层大数据,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西黎村的发展也迎来了契机”“其实,在此之前,西黎村就开展‘数字乡村’产品销售,西黎村的村民们对数字乡村平台的认可度高,部分村民已安装了‘智家小度、沃家神眼’等产品”来看,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强调‘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可概括出:提高乡村数字化水平。由“2021年6月份,大安镇政府在西黎村启动数字乡村示范点建设,搭建基层数字综合信息平台,采用‘互联网+治理’模式,用活基层大数据,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可概括出:因地制宜地搭建基层数字综合信息平台。

6由“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新业态推动了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新动力”可概括出:利用新业态推动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人一指一梅花(节选)李朝德平地起楼高百尺,城市以挤压的态势,无声威逼周边的村庄。高楼围拢,诞生了一个词语:城中村。城市扩张蔓延,咚咚的破拆之声不分昼夜响彻上空,昆明北郊龙泉镇小窑村处在极度焦虑与烦躁中,村民杨晓荣的焦虑无人能懂。两年以来,他一直想请我写写他院中的蜡梅花,我没有应承。世间有无数的蜡梅花,世间更有无数籍籍无名之人。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一株花木哪有文字记述的必要?他一路无言,引着我穿过家中一个偌大的茶花园,走到园子正中间,在一株蜡梅花前停住了,然后用手一指:“这是林徽因、梁思成的蜡梅花!”我一时有些蒙,哪个林徽因?哪个梁思成?但旋即明白这世间原本只有一个林徽因,也只有一个梁思成。震惊之余更多的是疑问:林徽因、梁思成的蜡梅花怎么会在这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林徽因全家随中国营造学社,迁到相对安全的昆明北郊龙泉镇麦地村的兴国庵内暂居。战事趋紧,聚集到麦地村的人越来越多,林徽因迫切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屋,以便接待那些情谊真挚的旧遇新知。很快,他们发现了离麦地村不远的龙泉镇棕皮营村。“风景优美而没有军事目标。邻接一条长堤,堤上长满如古画中那种高大笔直的松树。”他们选中了本村富户李荫村的私家花园的一个角落盖房,1940年春房屋建成。房屋建成后,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出行的交通工具,她与当地农民一样为活着精疲力竭。战争、疾病、颠沛流离的生活、飞涨的物价让这位出身名门、游学欧美的才女备受折磨。房屋建好后,经常光顾的贵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教育家傅斯年,著名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考古学家李济、董作宾,政治学家钱端升,语言学家王力等。周末,也会有年轻的飞行员光顾,轮到谁休息,谁就会来这里度假,他们很多人把这里当成了家。湘黔交界的邂逅,让这些航校的预备飞行员,把梁、林夫妇视为在他乡的亲人。悲惨的是,梁、林在昆明的日子,不断收到这些飞行员先后战死蓝天的噩耗,这些年轻的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牺牲,平均只有六个月。梁从诫①回忆说:“因为这些飞行员的亲人在敌占区,他们阵亡后,私人遗物便寄到我家。每次母亲都要哭一场。”

71940年隆冬,中国营造学社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道北迁四川南溪李庄,梁、林夫妇离开了昆明。1955年4月1日,当黎明来临,清风吹过白杨,微光照亮窗棂,一代建筑大师、一代才女林徽因却再没醒来。“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②。”旷世才女,人间最美的四月天,这位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的人,带着她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热爱和无尽的思绪,也带着她对昆明无限美好的回忆和眷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个叫棕皮营的偏远小村的房屋默默伫立着,白墙青瓦,屋檐上的马头墙依然眺望着远方,只是那位手捧烧制陶罐,插满鲜花从土路上走来的端庄美丽的女主人再也不能回来。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师唯一为自己建盖的房屋留在了昆明北郊农村。历史在这里断片,再无记载。好在还能寻到历史的见证人。杨晓荣六七岁就天天在茶花园玩耍,对梁、林旧居和院子中的一花一木,自然是再熟悉不过。经过三次回忆补正,他向我指出了院子中梅花的大概位置,一共两株:较大的是粉红色的梅花,稍小的是淡黄色蜡梅。林徽因是喜爱梅花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住在北京胡同3号,家里布置格外雅致。现在留存的三张经典的照,一是梁思成在盆栽梅花旁的沙发上认真读报。一张是阳光通过窗棂斜斜照射进屋子,林徽因对着窗子在静静沉思;另外一张是她微微侧身抬头仰望,含苞待放的梅花与一代才女交相辉映,很具美感。林徽因在《蛛丝与梅花》中写道:“冬天的太阳照满了屋内,窗明几净,每朵含苞的、开透的、半开的梅花在那里挺秀吐香,情绪不禁迷茫缥缈地充溢心胸,在那刹那的时间中震荡。即便是北平沦陷后,很多人并没有南迁。当时林徽因的情况是,老的老,小的小,当家人梁思成腰有沉疴,自己身体的虚弱多病,兵荒马乱,上千公里,老弱病残一家人南迁,路途茫茫未可知。在南迁之前,他们出人意料地谢绝了朋友费正清夫妇邀请他们去美国避难的建议。在给费正清的信中,梁思成写道:“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之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是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也是要在祖国的土地上。”林徽因在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回答了所有问题:“如果我们民族的灾难来得特别迅猛而凶暴,我们也只能以这样或那样迅速而积极的方式去回应。当然会有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着我们的脸面。”什么叫铮铮铁骨?什么叫文人气度?什么叫梅花的傲然独立?一个战争离乱中的女子的这番话做了最好的注脚。(有删改)[注]①梁从诫,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林徽因,1904年生于杭州。中国现代建筑师,诗人。②这是金岳霖写给林徽因的挽联。林徽因曾创作一首现代诗,题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8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经常光顾林徽因家的朋友时,名字前面都加上了头衔和称号,衬托出林徽因的才气和品位。B.文中“经过三次回忆补正,他向我指出了院子中梅花的大概位置”一句,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彩之笔。C.金岳霖写给林徽因的挽联表达了对林徽因英年早逝的惋惜,认为上天不应该在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带走林徽因。D.“屋檐上的马头墙依然眺望着远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马头墙以人性,表达了作者对建筑师梁、林夫妇的敬意。8.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叙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林徽因个性鲜明、才思纵横,她的身上有近代中国女性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毅。请结合文本分析,林徽因坚毅的性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7.C8.①从林徽因的经典照片、所写的文章两个方面写林徽因喜爱梅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梅花美丽、高洁、凌寒留香,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傲然独立,顽强绽放,是林徽因的象征。③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9.①抗战爆发后,她陪伴梁思成随中国营造学社南渡逃亡,并无任何抱怨。②艰苦的居住环境,战争、疾病、颠沛流离的生活、飞涨的物价没有压垮她。③国难当头,她勇于承担困难和痛苦,谢绝了朋友邀请他们去美国避难的建议,把个人的命运紧紧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金岳霖写给林徽因的挽联表达了对林徽因英年早逝的惋惜,认为上天不应该在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带走林徽因”分析错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上句是赞美林徽因的才华,说她那一身涌现的诗意简直就像千寻瀑布飞扬绵长;下句则是借林徽因的小诗《你是人间四月天》,赞颂林徽因的美好。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9(1)在内容上,一方面写到了两张照片,“一是梁思成在盆栽梅花旁的沙发上认真读报”和“另外一张是她微微侧身抬头仰望,含苞待放的梅花与一代才女交相辉映,很具美感”,由此可知林徽因是喜爱梅花的;另一方面通过“林徽因在《蛛丝与梅花》中写道”的内容,可知,她也是喜欢梅花的,因此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2)人物塑造上,作者有意选取了“梅花”这一意象,“梅花”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是顽强、雅致和贞节,代表着傲然挺立、高洁、谦虚品格的人。它是中国的传统之花,自古寒冬腊月只有它独自绽放,悄无声息,清雅却有德行,也寓意了默默无闻、坚强却有风度之人。所以“梅花”是林徽因人格的象征,象征着她顽强、坚毅和高洁。(3)情节结构上,照应了题目中的“一人一指一梅花”中的“林徽因”和梅花;再依据第二段“两年以来,他一直想请我写写他院中的蜡梅花,我没有应承。世间有无数的蜡梅花,世间更有无数籍籍无名之人。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一株花木哪有文字记述的必要”可知,此段文字交代了确实“有文字记述的必要”,照应了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完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1)依据原文“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林徽因全家随中国营造学社,迁到相对安全的昆明北郊龙泉镇麦地村的兴国庵内暂居”可知,林徽因为了支持“中国营造学社”,毅然同丈夫南迁,不离不弃,表现出她的坚毅。(2)依据原文“房屋建成后,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出行的交通工具,她与当地农民一样为活着精疲力竭。战争、疾病、颠沛流离的生活、飞涨的物价让这位出身名门、游学欧美的才女备受折磨”可知,林徽因面对生活的各种不如意,战争、疾病、颠沛流离的生活、飞涨的物价,她都勇敢的面对,积极乐观的和各界知名人士交往,为他们服务。(3)依据原文“当时林徽因的情况是,老的老,小的小,当家人梁思成腰有沉疴,自己身体的虚弱多病,兵荒马乱,上千公里,老弱病残一家人南迁,路途茫茫未可知。在南迁之前,他们出人意料地谢绝了朋友费正清夫妇邀请他们去美国避难的建议”和“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之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是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也是要在祖国的土地上”可知,林徽因面对着兵荒马乱、老弱病残的一家人,依然心系国家命运,谢绝了朋友邀请他们去美国避难的建议,依然踏上南迁的行程,死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授盐官尉。丁母忧,服除,调含山主簿。郡委治铜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设庐以处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乐劝趋,两旬告毕。七摄邻邑,率以治绩闻。调于潜县丞,轻赋税,正版籍,简狱讼,兴学校。通判饶州,平反冤狱。转对

10,请裁损经费。为太常博士、秘书郎,请续编《中兴馆阁书目》,又请宽恤淮、浙被旱州县。时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选学官,以机兼资善堂小学教授。机日陈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手书以献,太子置之坐右,朝夕观省。随事开明,多所裨益。迁太常丞,仍兼资善。旋迁右曹郎官、秘书省著作郎。太子得机所著《广干禄字》一编,尤喜。论京官必两任、有举主、年三十以上,方许作县。论郡守轻滥太甚,贻害千里。苏师旦怙势妄作。蒙蔽自肆,语及者皆罪去,而独惮机。韩侂胄议开边,机极口沮之,谓:“恢复之名非不美,今士卒骄逸,遽驱于锋镝之下,人才难得,财力未裕,万一兵连祸结,久而不解,奈何?”侂胄闻之不说。兼太子詹事,著《历代帝王总要》以裨考订。行皇太子册命,机摄中书令读册。祀明堂,为礼仪使。数上章告老,帝不许。以资政殿学士知福州,力辞。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模、栋,卒为善士。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所著复有《班马字类》。(选自《宋史·娄机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B.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C.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D.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忧,指母亲的生病,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生病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侍奉。B.转对,指朝廷大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述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C.明堂,文中指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等均在其中举行。D.登第,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娄机精明干练,政绩斐然。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多次代理邻县事务,都以政绩著称;他在于潜县任职时,真抓实干,办了很多实事。B.娄机循循善诱,引导皇太子走正道。皇太子选师就学,娄机被选中,他将历代修身、治国等四件事手抄给皇太子,让皇太子受益。C.

11娄机不惧权贵,敢于直言。他对官员任命提出合理建议,批评郡守任命的弊端;韩侂胄商议扩充疆土,他极力反对,令韩侂胄不高兴。D.娄机有才艺,孝敬父亲。他著述广泛,有《广干禄字》《历代帝王总要》《班马字类》等著作;他遵循父亲教诲,并帮助两个弟弟从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设庐以处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乐劝趋,两旬告毕。(2)苏师旦怙势妄作,蒙蔽自肆,语及者皆罪去,而独惮机。【答案】10.B11.A12.D13.(1)建造房屋给他们居住,工具材料,全都由官府提供,老百姓高兴努力赴工,二十天宣告结束。(2)苏师旦仗势胡作非为,蒙蔽朝廷肆无忌惮,提到他的人都获罪被罢免,却唯独畏惧娄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乡里以诚待人,是非曲直当面表态,事后不说,人们畏惧而信服他。夸奖人才,不遗漏一丝长处,寻访请教贤能的人,分条陈述姓名和可以任用的事实,以供选拔,他所举荐的,也不想让人知道。“于语下”作“判”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姓名”作“疏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指母亲的生病,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生病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侍奉”错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遵循父亲教诲,并帮助两个弟弟从政”错,文中说“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模、栋,卒为善士”,他的父亲娄寿告诫他说:“得官确实可喜,然而为官正直自是不容易啊!”娄机抚育他的弟弟娄模、娄栋,最终成为善良的人。文中未说他帮助两个弟弟从政。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

12(1)“设”,建造;“一”,全部,都;“劝”,努力(2)“怙”,倚仗;“罪”,获罪;“惮”,畏惧,害怕。参考译文: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考中进士,任盐官尉。为母亲守丧,服丧期满,调任含山主簿。州府委派他治理铜城堤岸八十四处,服役的人三千多,建造房屋给他们居住,工具材料,他全都由官府提供,老百姓高兴努力赴工,二十天宣告结束。七次代理邻县事务,他全都因为治理有成绩著称。调任于潜县丞,减轻赋税,整顿户籍,精简诉讼,兴办学校。任饶州通判,平反冤案。轮流奏事,请求减轻经费。担任太常博士、秘书郎,请求续编《中兴馆阁书目》,又请求宽免抚恤淮、浙两地遭遇旱灾的州县。当时皇太子开始出宫随师就学,慎择学官,让娄机兼任资善堂小学教授。娄机每天陈述正直的道理,又将历代事奉双亲、修养身心、治理国家、爱护百姓四件事,手抄献上,太子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早晚观看。遇事看了就明白,多有帮助。升任太常丞,仍兼任资善教授。不久升任右曹郎官、秘书省著作郎。太子得到娄机所著《广干禄字》一部,特别高兴。娄机主张京官一定要满两次任期、有举荐长官、年纪三十以上,才允许治县。又论说郡守任命太轻率太冗滥,方圆千里受其害。苏师旦仗势胡作非为,蒙蔽朝廷肆无忌惮,提到他的人都获罪被罢免,却唯独畏惧娄机。韩侂胄商议扩充疆土,娄机极力阻止他,说:“光复的声名不是不美好,现在士兵骄傲放纵,马上把他们驱赶到刀剑之下,将才难以得到,财力不充裕,万一接连用兵,战祸不绝,长时间不能解除,怎么办?”韩侂胄听了不高兴。兼任太子詹事,写《历代帝王总要》以有益于考订。颁布册立皇太子之命,娄机摄中书令宣读册命。祭祀明堂,充礼仪使。几次上疏告老,皇帝不同意。以资政殿学士为福州知州,极力推辞。去世,追封金紫光禄大夫。娄机考中进士之初,他的父亲娄寿告诫他说:“得官确实可喜,然而为官正直自是不容易啊!”娄机抚育他的弟弟娄模、娄栋,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在乡里以诚待人,是非曲直当面表态,事后不说,人们畏惧而信服他。夸奖人才,不遗漏一丝长处,寻访请教贤能的人,分条陈述姓名和可以任用的事实,以供选拔,他所举荐的,也不想让人知道。所著还有《班马字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①,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②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①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②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的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扩大了时空的领域,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B.杜诗后四句转写诗人孤舟老病之身世,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C.陈诗的颈联写诗人历尽千辛万苦,不希望到岳阳楼的路途太远,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D.陈诗的尾联中,“风霜”“老木沧波”一语双关,既有实指,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15.杜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和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一句各有妙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杜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富有动感。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一句,写登临岳阳楼,化用吴蜀纷争的典故﹐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写诗人历尽千辛万苦,不希望到岳阳楼的路途太远,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错,“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杜诗中

14“吴楚东南坼”,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洞庭的浩瀚无边,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坼”字,似乎是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富有动感。陈诗中的“登临吴蜀横分地”,意思是: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吴蜀横分地”说登临的地理位置,自然化用吴蜀纷争的典故,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写诗人因高尚的德行被小人嫉妒、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夜宿山寺》写“手可摘星辰”,其《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写到类似的情境。(3)苏轼《赤壁赋》中,作者认为,从事物易变的角度去观察,得到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事物不变的角度去观察,得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众女嫉余之蛾眉兮②.谣诼谓余以善淫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以手抚膺坐长叹⑤.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⑥.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蛾眉”“谣诼”“淫”“扪”“膺”“瞬”。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粽子有咸有甜,龙舟可长可短,香囊或方或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的民俗______,但是要论其源起,就如磁针指南一样,“齐刷刷”地指向2000多年前被发行吟、自沉明志的大诗人屈原。人们对屈原的景仰,()。屈原生活在诸侯纷争的年代,他是楚国的大夫,悼念他的汉代辞赋家贾谊则出生在洛阳,那曾是楚人有心问鼎的所在。人们对屈原的景仰,()。端午文化其实有多个源头,像吴越大地上的端午传说就有别于古楚文化。但是,千年以降,屈原的故事愈发______,楚辞的篇章更加______。风云散去,时空变幻,文化高峰愈显巍峨。

15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在端午节景仰屈原,这就是一段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百川归海的历史,______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屈原对个人修为的讲求、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对民生的关切、对革新的疾呼,这些文化遗产,早已融入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之中,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脉正宗。端午节,它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正焕发出更为青春的光彩,成为国人感受文化传承,涵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节点。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同小异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彰显B.殊途同归家喻户晓炙手可热彰显C.殊途同归路人皆知脍炙人口凸显D.大同小异路人皆知炙手可热凸显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地域的界限很早就跨越了也没有因为时间而消磨B.没有因为时间而消磨也很早就跨越了地域的界限C.很早就跨越了地域的界限也没有因为时间而消磨D.没有因为时间而消磨地域的界限也很早就跨越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文化遗产,早已融入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脉正宗B.这些文化遗产,早已融入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之中,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正宗C.这些文化遗产,早已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之中,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脉正宗D.这些文化遗产,早已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之中,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正宗【答案】17.A18.C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大同小异:意思是指大体相同,略有差异。殊途同归:指的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语境并不涉及途径方法,应选“大同小异”。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尽人皆知。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多指一些人的罪恶、不良用心、隐秘之事等人人都知。与“屈原的故事”搭配应选“家喻户晓”。

16脍炙人口:指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或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炙手可热: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修饰“楚辞的篇章”应选“脍炙人口”。彰显: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的意思。凸显:凸出显露。“彰显”意味一个人所具有的品质无意间体现一种风尚。“凸显”指一件事情突然显示出他的特性及作用。“彰显”是客观带有褒义色彩。而“凸显”则是中性词,一般都是很意外的突变。修饰“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应选具有褒义色彩的“彰显”。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他是楚国的大夫,悼念他的汉代辞赋家贾谊则出生在洛阳”说明人们对屈原的景仰跨越了地域的界限;“千年以降,屈原的故事愈发”说明人们对屈原的景仰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所以应是先“地域”后“时间”,排除BD;第一空的主语应是“人们对屈原的景仰”,而答案A的主语是“地域的界限”,故排除A。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有:一、“融入到”重复累赘,可删去“到”;二、“是成为了”重复杂糅,可删去“成为了”。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D。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怎么判断每天喝的水够不够?有人认为口渴就是大脑发出的信号,提示我们“该喝水了”有人觉得口渴再喝水就晚了,不论渴不渴都该随时喝水。实际上,①。缺水能引起口渴,血糖过高、吃得太咸、中暑、发烧也能通过大脑引发口渴的感觉。血糖过高、吃得太咸、中暑、发烧这种情况引发口渴,②,而是血液里的糖、盐等成分太多,需要加水来稀释一下,或者体温过高,③,所以往往是喝了很多水还是觉得渴。还有些长期爱好喝咖啡、喝茶的人,不是真的“口渴”,而是大脑出于习惯感到“需要来一杯了”。

17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口渴往往是由于内热消耗了津液,只是喝水而不清除内热,就等于“扬汤止沸”,不把灶火熄灭,锅里加再多水也会烧干。有些人口渴则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水分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径运输,也不是真的缺水。比如一些体内有瘀血的患者,瘀血阻碍了水分运输到口舌,因而总是感到渴但并不想喝水,即使喝了水,口渴也不能缓解。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类比说明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20.①口渴和缺水可不能画等号②不是身体里的水不够③需要加水来降温21.文中把喝水而不清除内热不起作用和加水而不熄灭灶火最终烧干类比,两种做法都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更大危害。表达效果:运用类比可引发相似联想,加深对本体事物的理解,给读者留下更鲜明的印象,更加明了治口渴不消除内热的危害性。【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实际上”表示转折,和前文“有人认为口渴就是大脑发出的信号”内容相反,结合后文“血糖过高、吃得太咸、中暑、发烧也能通过大脑引发口渴的感觉”可知口渴不等于缺水,故应填“口渴和缺水可不能画等号”②此处和“而是血液里的糖、盐等成分太多……”为对照句,即“不是……”再结合前文口渴不等于缺水,可填“不是身体里的水不够”;③此处和“需要加水来稀释一下”为对照句,结合“体温过高”可知应填“需要加水来降温”。【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扬汤止沸”比喻暂时救急或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分析“只是喝水而不清除内热,就等于‘扬汤止沸’,不把灶火熄灭,锅里加再多水也会烧干”,句中把只喝水不清除内热不能解决口渴问题和不熄灭灶火即使添水最终也会把锅烧干类比,二者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内热还在,还是会口渴;水一时烧不干,但最后还是会烧干。即会暂时缓解一下矛盾,最终还是会造成伤害。表达效果:类比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引起读者的联想,形象生动的把道理表达出来,让人容易理解。本题中把抽象难解的医学理论和生活现象进行类比,进一步强化用喝水而不清除内热来解决口渴的

18“扬汤止沸”的效果,能给读者留下更鲜明的印象。从而更加明白治口渴不消除内热的危害性。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他们崇尚自我表达、颓废放纵、蔑视社会体制、反对主流文化、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等。过去二三十年里,“垮掉的一代”这项“帽子”相继被扣到中国“80后”、“90后”和“00后”头上。中国官方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向世界展示出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担当、奋进、自信的集体群像。事实上,不仅当代中国青年并不“拉垮”,中国从来就没有“垮掉的一代”。难得稳定的社会环境、高速发展的科技文化、几代人除旧布新的努力等因素,共同脱去了“垮掉的一代”这顶帽子。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用实际行动为自己代言中国从来就没有“垮掉的一代”,这是事实。曾有人说“80后”、“90后”和“00后”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常被贴上个性张扬和强调自我价值的标签,不知什么时候,“垮掉的一代”这项“帽子”相继被扣到他们头上。但是从没有听到他们为自己申辩过,相反,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青春不仅是年华与心境,更是担当与力行。行胜于言,吾辈青年用事实说话,吾辈青年用行动甩掉了帽子。年轻的他们有情怀,胸怀家国,有强烈的政治热情、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有强国复兴有我的高度责任感。“00后”卫国戍边烈士陈祥榕生前写下了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班长孙涛曾问陈祥榕:“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陈祥榕坚定地说。小小年纪,稚嫩的面庞,挺拔的脊梁,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疆土,守护着祖国的安宁。岁月静好的背后是他们用青春来守候的豪迈和激情。年轻的他们更有实力。80后村委书记黄文秀任职期间,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番,只可惜30岁的她在山洪中牺牲,如果没有这次意外,这位年轻有为的村书记还要继续造福家乡、造福人民。90后科学家曹原,14岁考上大学,连续8次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发表论文,22岁就被评为“2018

19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之一”,他实现了石墨烯的超导效应,解开超导学107年的困局。而且他拒绝了美国的入籍邀请,在他看来回国是初心与使命,他国的锦绣前程,在曹原心里,不及祖国的万里河山。年轻的他们最有担当,困难面前不低头,危难之际不退缩。青年战士杜富国临危岂顾生,面对不明爆炸物,向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的话语后英勇负伤;90后湖南小伙郑能量行如其名,武汉疫情期间,每天20小时义务接送医务人员,他在朋友圈说:我不怕死,只怕今生有憾。国家面临巨大疫情时,曾被称为“小皇帝”的他们在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毫不迟疑地投入战斗,放下靓丽的衣服和手袋,从四面八方彻夜驰援。只是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疫”线有我,家国平安就好。“疫情,让我们看到90后已经长大。”南京一名大学生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他在一次线上学习中分享了一个课件,题为《疫情,90后的成年礼》。其中引用了作家鲁迅的名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他们说,不去做,原来也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困难来袭,他们选择笑容优化;压力在肩,他们选择负重前行;疫情来临,他们选择迎难而上;性命相搏,他们选择轻描淡写。在他们身上,你何曾看到过“垮掉”的影子。时代青年们没做时代的“观众和看客”,而是用行胜于言的激情和干劲为自己代言、为时代定义。用流过的汗、流过的泪、流过的血甚至拼过的命甩掉了“垮掉的一代”这顶帽子。中国哪有“垮掉的一代”,只有“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写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1.9万名赛会志愿者中青年占94%;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数百万名青年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组组数字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选择和用奋斗抒写的青春华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中国已不再时那个中国。因为有这样的青年一代,他们有情怀,有实力,更有担当,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民族复兴的大业将会有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20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关于世界上垮掉的一代的具体表现,如崇尚自我表达、颓废放纵、蔑视社会体制、反对主流文化、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等。第二部分是关于看待中国当代青年“80后”、“90后”和“00后”头上被扣上“垮掉的一代”的帽子的问题。比如提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展示的中国青年担当、奋进、自信的的精神风貌,以及用实力脱帽的奋斗结果。显然这部分是文章审题立意的关键部分。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中国青年一代用实际行动为自己代言,脱掉“垮掉的一代”的帽子,因此围绕中国当代青年的情怀、实力和担当来组织材料进行论证,证明当下“80后”、“90后”和“00后”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行文思路上,以驳论的方式入题,然后提出中心论点“青年人用实力为自己代言”,然后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述:一是青年人的胸怀家国的激情,二是青年一代的显著实力,三是青年一代勇于担当的顽强精神。运用例证,使用数字详尽的社会事例和人物事迹,如黄文秀、杜富国、陈祥榕以及一线抗疫医务人员的群体形象,点面结合,进行充分的论证,最后提出号召,展望未来,相信广大青年身体力行、勇担重任,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立意:1.实际行动是青年人最好的名片。2.用实力担当为自己代言。3.胸怀家国,实力担当。4.用奋斗和实力谱写青春华章。

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