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46392
大小:80.9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10-23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合肥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B)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为“祝史”。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A.巩固了分封制度B.导致了王室衰微C.有助于文化传播D.推动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祝史”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等事务,对周朝的文化、典籍等非常熟悉,所以祝史的流散会将周文化带入迁入地,有助于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祝史流散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分封制度无关,排除A项;周王室衰微是导致祝史流散的一个原因,排除B项;祝史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播,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下表是北宋时期部分文士卖诗文赚钱养家现象的记载。这反映了宋代()文士地区事件记载张寿山人汴京自言“某乃于都下三十馀年,但生而为十七字诗,鬻钱以糊口”许洞苏州 曾卖诗还酒债:“许洞以文辞称于吴尤遂《左氏春秋》,嗜酒,尝从酒家贷饮。一日,大写壁作歌数百言,乡人竟来观之,售数倍,乃尽捐其所负”吕川扬州“卖诗于市,句有可采者”A.抑商政策废除B.商品经济发展C.诗文创作繁荣D.文士地位低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北宋时期部分文士卖诗文赚钱养家现象”,可知北宋出现文士卖诗文赚钱养家的现象,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北宋文士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宋文学创作市场化的趋向,B项正确;宋代并未废除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宋代诗文创作繁荣,排除C项;文士社会低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3.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这些措施()A.推动了道家思想的传播B.防止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元朝通过实行行省制等,加强了对地方包括边疆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D项正确;材料所述属于地方管理,与思想传播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所述属于地方管理而非官员考核,与防止官员腐败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地方管理,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且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正式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4.《雍正起居注》中记载:“朕将内制皮匣发于诸臣,令其封锁奏达。盖取坚固缜密,他人不敢私开也。”这表明清雍正朝实行了密折制度,大臣亲笔书写后放入雍正颁给的带锁皮匣,并派亲信送往京师,直达御前。据此分析,密折制度()A.避免了朝廷决策出现失误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取缔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D.削弱了内阁丞相行政权力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臣亲笔书写后放入雍正颁给的带锁皮匣,并派亲信送往京师,直达御前”说明密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项正确;制度本身的效果更关乎于制度推行的状况,因此再完美的制度也不一定在结果上能够避免错误,排除A项;密折制度与军机处并无冲突,两者在事实上共存,共同加强了专制皇权,排除C项;清代内阁不同于明代,地位有所降低,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清代也无正式的丞相,排除D项。故选B项。5晚清上海报刊发文讨论俭与奢问题,有文章指出“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粗布,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民又何以自鬻其技能?民不能自富,国有何由富乎?”这反映出当时()A.追求奢靡已成为社会的主流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洋务运动追求富强效果显著D.维新变法引领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文章指出‘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粗布,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民又何以自鬻其技能?民不能自富,国有何由富乎’”可得知材料强调了民富的重要性,表明社会大众对发展经济、追求民富的认可,这表明近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民富的重要性,未体现追求奢靡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洋务运动追求富强效果显著,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维新变法引领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B项。6.清末维新人士唐才常针对某不平等条约指出“和约中通商各条将商务税务权利一网打尽,有遍地设机器之条款,而西人动以利益均沾为词,则将来遍中国皆外洋机器,不十年间,无可措手矣。”据此判断该和约()A.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反映清政府朝贡体制的瓦解C.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D.使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有遍地设机器之条款”应出自《马关条约》,列强通过一体均沾原则也获得了“投资设厂”的特权,严重冲击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日本的侵略不能说明朝贡关系的瓦解,还有其他的藩属国家,排除B项;该条约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早在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已经获得,排除D项。故选A项。7.1911年11 月川东北革命党起义军攻占广安,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幼年邓小平见到“男子纷纷剪去发辫,女子也开始“放脚”“革命队伍威风凛凛”“豪绅地主害怕造反逃跑光了”“农民听说打倒贪官,免除苛捐杂税,欢喜极了”。据此可知,这场革命()A.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C.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D.冲击了封建主义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豪绅地主害怕造反逃跑光了”,反映出这场革命冲击了封建主义势力,D项正确;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已爆发,排除A项;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8.五四运动后的10年间,有不少针对学生的婚姻调查报告,其结果显示:一方面,不论是已婚、订婚还是未婚的学生,对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已婚和订婚者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指定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生言行不一人格冲突B.传统风俗与时俱进发展C.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D.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并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根据材料“一方面,不论是已婚、订婚还是未婚的学生,对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已婚和订婚者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指定的”可知,学生的婚姻意愿与婚姻自主权存在矛盾,体现出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观念并存的现实,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学生“言行不一”,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涉及传统风俗,还涉及现代观念,材料没有突出传统风俗,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排除C项。故选D项。9.竺可桢在日记里写道,“五月廿六日星期四。下午三点起微雨,子夜大雨。上海全部解放……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守门之站岗者倦则卧地,亦绝不扰人,纪律之佳诚难得也”。该日记可用于研究()A.建国初经济的恢复情况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C.新生政权如何得以巩固D.党的工作重心转变的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题干材料中“五月廿六日……上海全部解放”指的是1949年5 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上海解放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胜利的最后阶段。根据材料“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可知,解放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故该日记可用于研究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B项正确;1949年5月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A项、C项;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表为1951—1954年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A.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B.表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C.体现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1954年(中国)。根据材料“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可知,1951—1954年,南阳县的商品流转额比重中,供销社比重上升,并占据了第一位,私商比重不断降低,国营的比重在升高,结合三大改造可知,这反映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A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排除B项;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指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材料主要是强调商业流转比重,与所有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财政经济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1.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也出现了“左”倾错误。因此,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B项正确;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是1949年至1956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是在1953年至1957年,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项不能概括这段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在相关领域签署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数量(单位:个)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时期经济贸易政治军事环境科教文卫交通运输1949年10月~1978年12月29021020世纪70年代末~21世纪初2316151319A.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B.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C.经济外交占据主导地位D.强化了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据表格信息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组织要远远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A项正确;从材料不能得出合作对象是世界大国,排除B项;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立足点,排除C项;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展全方位外交,不与其他国家结盟,排除D项。故选A项。13.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以前,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印加人创造的“独特”文化是()A.金字塔庙宇B.马丘比丘城C.“浮动园地”D.20进位制【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美洲。马丘比丘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的山脊上。遗址中的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都充分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B项正确;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有些城市的中心面积可能达到15平方千米,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排除C项;古代玛雅文明采用20进制,排除D项。故选B项。14.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他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的圣经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路德所译德文圣经()A.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B.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C.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D.加速了欧洲各国王权的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43年(德国)。据本题材料“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使得德语成为德意志各邦的标准语言,这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统一,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题目反映的是路德翻译德文圣经的相关信息,与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无关,排除A项;路德的宗教改革打击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而题目强调的是他翻译的“德文圣经”的作用,排除B项;题目信息和“欧洲各国”王权加强无关,只是反映的德国,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面为对近代西欧某历史现象的描述。该历史现象是()l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l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l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A殖民扩张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D.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欧。根据材料“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B项正确;殖民扩张是西欧列强对外侵略,占领殖民地,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价格革命主要表现西欧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等,排除C项;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16.1796 年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入侵意大利后,共和国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些共和国都废除封建贵族的特权,没收教会土地,实行公民一律平等。这反映出拿破仑战争()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得到了被征服民众支持C.传播了法国大革命原则D.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远征意大利后,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传播到其征服的地区,推动意大利共和国的建立、废除封建贵族特权、实行公民一律平等,C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国革命思想的传播,无法体现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是非正义侵略战争,不可能得到被征服民众的支持,排除B项;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D项因果颠倒,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二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听取李光第等人的建议,颁布诏令:“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康熙调整政策的原因。【答案】(1)特点:①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②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③经济交往发挥重要作用。(2)变化: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原因:①统一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②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③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可知,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根据材料“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可知,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可知,经济交往发挥重要作用。【小问2详解】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初(中国)。根据材料“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可知,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初(中国)。根据材料“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可知,统一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根据材料“康熙听取李光第等人的建议”可知,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河道总督,官名,清俗称“河台”,即主管黄河、运河或海河水系的河工行政首脑”。尽管清朝规定治河是河政官员的职责,但一旦决堤沿河州县地方官员也脱不了干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河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清初,靳辅(康熙时曾任河道总督)在治河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配合的事例不少,但地方官员不配合的情形比比皆是。同时,一般治理的河段都是经常发生水灾的地方,这便导致当地居民很多逃离了家乡。正如靳辅曾说:“近募友又不能实现,若想鼓励招徕之人,旧例就是增加工食,但这样又势必会增加治河经费数十万两,这笔经费及无法筹措。”——摘编自姬忠科《靳辅治河相关问题研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惠来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靳辅治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取得成功的原因。【答案】(1)困难:①地方官员不配合;②河工招募困难;③河工经费不畅(2) 原因: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政府的重视);②成立了专门的治理机构;③采取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正确方针;④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析】【详解】(1)困难:根据材料“地方政府配合的事例不少,但地方官员不配合的情形比比皆是”可知,地方官员不配合;根据材料“近募友又不能实现,若想鼓励招徕之人,旧例就是增加工食,但这样又势必会增加治河经费数十万两,这笔经费及无法筹措”可知,河工招募困难、河工经费不畅。(2)原因: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周惠来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可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政府的重视);根据材料“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可知,成立了专门的治理机构;根据材料“‘兴利除害,分步治理’治黄指导思想。”可知,采取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正确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1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部分会议地点时间主要内容一大1921年上海嘉兴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七大1945年延安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八大1956年北京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判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三大1987年北京 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十四大1992年北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1997年北京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版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选择一次会议加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要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会议:中共一大。说明:背景:随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早期共产组织成立,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上日程。召开的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和嘉兴召开。会议内容:会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会议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综上,中共一大召开是开天辟地的事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21-1997年(中国)。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材料涉及的是中共一大、二大、直至十五大等主要信息,题干要求从中选择一次会议加以简要说明。这里,不妨选择中共一大。其次,对中共一大的介绍,可以从背景、时间、会址、主要内容、意义等方面着手,说明如下:背景:随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早期共产组织成立,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上日程。召开的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和嘉兴召开。会议内容:会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会议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最后,再次强调中共一大的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是开天辟地的事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鼎盛时期的廷巴克图,是当时不折不扣的“全球城市”。14世纪,世界黄金的2/3来自于西非,绝大多数都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14世纪末,廷巴克图兴建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讲学交流。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材料二1591年的桑海——摩洛哥战争,导致了西线商道的衰落和商道贸易的迅速下滑,破坏了廷巴克图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新航路的开辟,导致贸易中心由类似廷巴克图等跨撒哈拉商道枢纽城市转向沿海地区。统治集团内部频繁争权夺势,严重削弱了中央统治力量。战争将欧洲人的目光吸引到延巴克图,加速了其衰亡的进程。——以上材料摘编自占心磊《廷巴克图:一个“全球城市”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概括廷巴克图“鼎盛”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廷巴克图衰落的原因。【答案】(1)表现:对外贸易发达;文化教育事业繁荣;人民生活富裕。(2)原因:战争导致传统商路的衰落;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贸易中心的转移;内部动乱;欧洲殖民侵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4世纪的廷巴克图。据材料一“世界黄金的2/3来自于西非,绝大多数都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可得出对外贸易发达;据材料一“14世纪末,廷巴克图兴建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讲学交流。”可得出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据材料一“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人民生活富裕。【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的廷巴克图。据材料二“1591年的桑海——摩洛哥战争,导致了西线商道的衰落和商道贸易的迅速下滑,破坏了廷巴克图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可知战争导致传统商路的衰落;据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导致贸易中心由类似廷巴克图等跨撒哈拉商道枢纽城市转向沿海地区。”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贸易中心的转移;据材料二“统治集团内部频繁争权夺势,严重削弱了中央统治力量。”可得出内部动乱;据材料二“战争将欧洲人的目光吸引到延巴克图,加速了其衰亡的进程。”可得出欧洲殖民侵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