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

ID:83507296

大小:28.5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_第5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_第6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江油中学2021级高二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8分,每小题2分。)1.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A.国家取代了部落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部落取代了氏族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3.商朝末年,帝辛(纣王)率军征伐东夷,其间经过商丘并进行了占卜,卜辞上说:“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4.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被称为正义战争,其依据是商汤和周武王A.建立了新的朝代B.都是有作为的君主C.讨伐暴政,顺应民心D.发动了诸侯间争霸战争5.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可知A.分封制旨在“以蕃屏周”B.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C.儒学文化被广泛传播D.中原是周文化发源地6.唐人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国家治理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国家治理由松散趋向严密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推动了不同地域文明的交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夫一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这一制度()A.强化了中央集权B.增强权力继承稳定性

1C.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D.降低了女性的地位8.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文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具有()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C.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D.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9.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10.史学家范文澜在论述周代井田制时说道:“经授土授民以后,土地臣民名义上仍是王土王臣的一部分,事实上授土授民的人有权割让或交换,等于私有了……领主们的所有权,天子是不该无故侵犯的。”其意在说明周代井田制()A.弱化了宗族内的凝聚力B.成为分封制瓦解的根源C.蕴含着土地私有的成分D.动摇了周天子统治基础11.考古学家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巴蜀文化的代表)出土的青铜器中,不仅发现了黄河流域商朝和周朝装饰风格的云雷纹,而且还见到了与淮河上游安徽阜南县出土的龙虎尊(商王盘庚下令铸造)相似的造型和装饰。这些发现说明了商周时期()A.商周王朝对四川实施了有效管辖B.巴蜀文化影响了中原文化发展C.青铜器物是长途贸易的主要商品D.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12.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专门保护牛耕的法律条文。每年都会评比耕牛,并进行考核,最后根据成绩进行奖罚;对于耕田的牛,如果发现牛变瘦了,还会对使用者进行惩罚。据此可知,当时秦国()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B.振兴经济以富国强兵C.鼓励进行土地开垦D.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

213.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14.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趋势进一步增强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15.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性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A.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肯定B.说明复古已成为时代潮流C.体现一种强烈的民本色彩D.希望匡正当时的社会秩序16.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A.表明宗法礼乐制度已瓦解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17.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有能力的人顷刻间就可由布衣变为卿相。如卫鞅本是魏相的家臣,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便成为秦的高级官员,主持改革国政;张仪本是魏人,入秦后凭借其才能成为秦惠王的相。这从侧面说明,战国时期A.贵族政治受到冲击B.平民政治地位提高C.察举制度日渐完善D.魏国文化教育发达18.《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据此可知,《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在于()A.植根于礼制传统B.蕴含着人文精神C.体现了平等意识D.彰显出士人风骨19.

3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A.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B.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20.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凸显皇帝独尊B.保证皇帝独裁C.重建礼乐文化D.宣扬皇帝功业21.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加强地方控制22.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这些举措()A.加强了君主专制B.便利了垂直管理地方C.消除了地方割据D.形成权利的相互制衡23.西汉王朝册封西南各族内部头领为王为侯,通过他们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据此可知西汉地方治理()A.改土归流,巩固统治B.因地制宜,政策灵活C.强化举措,民族自治D.重视边疆,注重公平24.汉武帝在位期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后“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武帝的上述举措()A.说明汉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B.表明王国问题已基本消失C.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趋势二、非选择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战国以来零乱错杂的交通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和改建,大修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将各国道路纳入统一的交通系统之中。秦代形成的陆路交通网在汉时又历经拓修完善,并随疆土的扩展进一步延伸。自长安而东,经洛阳达临淄,为东路干线;自长安而北,直达九原郡,为北路干线;自长安向西,经由河西走廊,延长到西域诸国,为西北干线;自长安向西南经汉中,以达成都,并远至云南,为西南干线;自长安向东南出武关,经南阳,以达江陵,为南路干线。此外,还有一些支线和水运干线通向全国。由此,疏密交错的交通干线、支线结织成网,形成全国规模的交通系统。

4——摘编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等材料二秦汉时期,统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即全国性统治中心的确立、从中央到地方官僚体系的形成、庞大军事体系以及全国性社会秩序的建立。这一变化促使王朝必须建立一个有序的、有保障的、以粮食为主体的物资供应体系。然而,以农立国的经济特性,使得统一的集权王朝在建立物资供应体系时,不得不面对广泛而分散的小农经济。集权政治有效地使小农成为赋税与徭役的双重负担者,成为国家的生存基础。在此基础上,漕运逐渐形成并发展。秦汉时期的漕运,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尚处于初步阶段,漕运无常制、无常时、无常额,漕粮多为军用。隋唐以后,渐形成了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和额定的年漕量,漕运逐渐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经济体系。——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的社会意义》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漕运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渐变论”强调事物的变化是一个长期、平稳而缓慢的过程,“突变论”则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突变过程犹如一个个关节点,渐进过程就是线,将其连结成由低向高不断发展的曲线。持“渐变论”视角看待历史者,往往重视历史发展的量变,即渐进性、一连续性、延续性、传承性;持“突变论”视角看待历史者,往往重视历史发展的质变,即阶段性甚至断裂性。——摘编自《用“渐变论”与“突变论”洞察历史》《历史发展中的渐进过程》选取其中一种视角或结合两种视角,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论述。(要求:视角清晰,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从泾阳迁都栎阳后,在与魏国的一系列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完成了迁都栎阳以稳定秦国的任务。但是若再扩大对东方的战争,须东出函谷以争天下,“南临渭水,北倚九峻,左挟崤函,右控陇蜀”的咸阳成为都城的理想场所。且无论是栎阳还是秦宗庙所在的雍都都是宗族奴隶主集团盘踞之地,不便于新法的迅速推行,因此“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成为大良造商鞅改革的主要举措之一。公元前350年秦正式定都咸阳,商鞅第二次变法随之展开。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天子致伯”,次年“诸侯毕贺”。咸阳不但成为当时秦国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市。——摘编自王果然《秦迁都与强盛之关系研究》(1)据材料,概括商鞅推动秦国迁都咸阳的主观动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迁都咸阳的有利条件。(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营建都城咸阳的深远影响。

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