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

ID:83454753

大小:1.10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3-07-12

上传者:老李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其单体相同的是()A.胰岛素、性激素、维生素DB.DNA、RNAC.糖原、淀粉、固醇D.胰岛素、抗体、多肽【答案】D【解析】【分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详解】A、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性激素和维生素D属于固醇类,A错误;B、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C、糖原和淀粉属于多糖,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固醇属于脂质,C错误;D、胰岛素、抗体、多肽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D正确。故选D。2.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原核细胞不具有生物膜系统B.生物膜系统由具膜的细胞器构成C.生物膜系统在细胞与外部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D.生物膜上可进行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生物膜包括细胞膜、核膜及各种细胞器膜等;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的。原核生物有生物膜,如细胞膜,但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详解】A、B、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共同构成的,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不具有生物膜系统,A正确;B错误;C、细胞膜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细胞膜属于生物膜系统,C正确;D、生物膜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生物膜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D正确。故选B。

13.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B.胞吞、主动运输C.主动运输、胞吞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小分子的物质运输方式一般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其中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大分子物质运输方式是胞吐(内吞)和胞吐(外排),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详解】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半乳糖是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消耗能量(ATP),是主动运输,B正确,ACD错误。故选B。4.红苋菜的叶肉细胞中含有花青素,若将红苋菜叶片放在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对其进行加热,随着水温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成红色,其原因是()A.花青素在水等无机溶剂中难以溶解B.加热使花青素的溶解度增大C.加热使细胞壁失去了选择透过性D.加热使叶肉细胞的生物膜被破坏【答案】D【解析】【分析】红苋菜的叶肉细胞中含有花青素。若将红苋菜叶片放在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对其进行加热,随着水温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成红色,原因是花青素不能透过原生质层。加温后,细胞膜和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被破坏,花青素透过原生质层进入水中,从而水的颜色逐渐变红。【详解】A、花青素能溶于水,A错误;B、水温增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固然会加大,但是这不会导致色素流出细胞,B错误;C、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也不具有生物活性,其透性与温度无关,C错误;D、由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花青素无法扩散到细胞外,加热后生物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花青素通过液泡膜和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外,D正确。故选D。5.囊泡是真核细胞内的膜性结构,可在细胞内不同具膜细胞器之间进行物质运输,其形成一般包括出芽、锚定和融合等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囊泡来源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囊泡的膜含有磷脂、蛋白质和核酸等成分C.囊泡锚定至特定的细胞器,需要生物膜蛋白的相互识别

2D.囊泡的出芽和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完全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功能:(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详解】A、细胞内的囊泡可以来源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也可以来源于细胞膜,A错误;B、囊泡的膜含有磷脂、蛋白质等成分,但不含核酸,B错误;C、囊泡锚定至特定的细胞器,需要生物膜蛋白的相互识别,C正确;D、囊泡的出芽和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具有相似性,但并不是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C。【点睛】6.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大分子主要功能是为细胞提供能量B.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大分子C.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生物大分子D.多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体现了“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答案】A【解析】【分析】单体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它们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详解】A.生物大分子中的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但是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B.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大分子,B正确;C.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多糖,多糖是生物大分子,C正确;D.由于碳原子在组成生物大分子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说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D正确。故选A。【点睛】

3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7.在探究酶的活性实验中,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A.能说明酶为过氧化氢提供了活化能B.能说明酶具有的高效性和专一性C.能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加快反应速率D.能说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过氧化氢酶通过降低H2O2分解的活化能实现其催化H2O2分解的作用,A错误;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酶,因而实验结果能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C、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酶,根据实验结果能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表现为可以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D、本实验只能证明酶具有催化作用,不能说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错误。故选C。8.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的A代表腺苷B.图2中进行过程①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4C.图2中的①②若表示某种物质,则①②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细胞内许多放能反应与②过程相联系【答案】A【解析】【分析】图1ATP的结构,其中A是碱基腺嘌呤,a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P是磷酸基团;图2是ATP与ADP的相互转化,酶1是ATP水解酶,酶2是ATP合成酶。【详解】A、据图分析,图1中的A是碱基腺嘌呤,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A错误;B、图2中进行过程①ATP水解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B正确;C、图2中的①②若表示某种物质,则①②表示的是不同酶,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D、过程②是ATP的合成,细胞内许多放能反应与②过程相联系,D正确。故选A。9.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①都在线粒体中进行②都需要酶③都需要氧④都产生ATP⑤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反应A.②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⑤【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细胞中基质):C6H12O62丙酮酸(C3H4O3)+4[H]+少量能量(2ATP)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C3H4O3)+6H2O6CO2+20[H]+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无氧呼吸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详解】①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①错误;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不同酶的催化,②正确;③无氧呼吸不需要消耗氧气,③错误;④有氧呼吸生存大量ATP,无氧呼吸生存少量ATP,④正确;⑤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生存丙酮酸,⑤正确。

5故选B。10.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细胞内能完成①②过程和①③过程B.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C.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③无能量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场所分别为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③表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④表示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详解】A、人体细胞内能完成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即人体细胞内能完成①②过程和①③过程,A正确;B、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线粒体中能进行过程②,B错误;C、动物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可释放大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可释放少量能量,C正确;D、乳酸菌细胞内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可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D正确。故选B。11.下列日常生活中对细胞呼吸原理的运用,不合理的是()A.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透气B.干燥、零下低温、低氧环境有利于苹果的保鲜C.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是为了抑制厌氧菌的繁殖D.提倡慢跑运动,避免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大量乳酸【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水分等。

6【详解】A、花盆里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透气,可增加土壤的氧气含量,有利于根部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有利于植物的根部的生长,并能促进吸收无机盐,A正确;B、一定湿度、零上低温、低氧的环境有利于苹果的保鲜,零下低温会冻坏苹果,B错误;C、某些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可快速繁殖,对人体会造成伤害,所以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是为了抑制厌氧菌的繁殖,C正确。D、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使肌肉产生酸胀的感觉,慢跑为有氧运动,可避免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大量乳酸,D正确。故选B。12.发现罐头盖上印有“如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的字样。引起盖子鼓起最可能的原因是()A.乳酸菌细胞呼吸,产生CO2和乳酸B.需氧型细菌细胞呼吸,产生CO2和H2OC.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CO2和H2OD.微生物细胞呼吸,产生CO2和C2H5OH【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罐头食品意味着密闭体为无氧环境,即进行无氧呼吸,“盖子鼓起”必然是因为生成气体导致罐头内压强增加所致,故引起盖子鼓起的原因应该是某种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气体即CO2所致。【详解】A、乳酸菌呼吸只产生乳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B、罐头中不含有氧气,因此好氧型微生物不能生存,B错误;C、罐头中不含有氧气,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C2H5OH,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C错误;D、微生物无氧呼吸产生CO2和C2H5OH,导致罐头内压强增加,进而使盖子鼓起,D正确。故选D。13.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B.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C.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D.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溶液变成灰绿色【答案】C【解析】【分析】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

7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酒精。【详解】A、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用于检测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B、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也可用于检测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酒精,C正确;D、酵母菌发酵时进行无氧呼吸,可以产生气体CO2和酒精,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溶液变成灰绿色,D错误。故选C。14.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人体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18O标记葡萄糖,产物水能检测到18OB用14C标记葡萄糖,产物二氧化碳能检测到放射性C.用18O标记氧气,产物水和二氧化碳中能检测到18OD.用3H标记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答案】A【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合成大量ATP。【详解】A、人体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水的氧来自于外界的O2,所以用18O标记葡萄糖,产物水不能检测到18O,A错误;B、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被彻底分解为CO2,所以用14C标记葡萄糖,产物二氧化碳能检测到放射性,B正确;C、用18O标记氧气,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H218O,而H218O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生成C18O2,C正确;D、葡萄糖中的3H进入还原氢中,真核细胞的还原氢的形成,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也发生在线粒体中,D正确。故选A。15.下图表示氧气对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甲、乙曲线相交于b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8A.曲线甲表示有氧呼吸,曲线乙表示无氧呼吸B.bd段细胞中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储存水果、蔬菜等的最适O2浓度应该为5%D.b点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相等【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随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所以甲为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乙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c点时为无氧呼吸消失点。b点时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和有氧呼吸产生的相等。【详解】A、随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所以甲表示有氧呼吸,乙表示无氧呼吸,A正确;B、b点表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和有氧呼吸产生的相等;d点表示无氧呼吸消失。所以,bd段细胞中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和线粒体(有氧呼吸),B正确;C、由图可知,储存水果、蔬菜等的最适O2浓度为5%,此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少,C正确;D、b点时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和有氧呼吸产生的相等。但是对于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6分子CO2,需要消耗1分子葡萄糖;对于无氧呼吸而言,产生6分子CO2,需要消耗3分子葡萄糖,所以b点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不相等的,D错误。故选D。16.如图为叶绿体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1具有选择透过性B.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2上C.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只分布在3中D.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答案】C【解析】

9【分析】本题以“叶绿体结构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能力。【详解】1为叶绿体的外膜,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2为基粒,由类囊体薄膜堆叠而成,其上分布有吸收光能的色素,B正确;3为叶绿体基质,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组成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C错误;叶绿体具有双层膜,D正确。【点睛】识记和理解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7.恩格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水绵体上,并在水绵悬液中放入需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图)。他得出光合作用在红光区和蓝光区最强。这个实验的思路是()A.细菌对不同的光反应不一样,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B.需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C.需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产生的有机物多,水绵光合作用强D.需氧细菌大量消耗O2,使水绵光合作用速率大幅度加快【答案】B【解析】【分析】恩格尔曼的实验巧妙的利用了需氧细菌会聚集在氧气含量高的部位,得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产物之一是氧气。该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详解】A、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该实验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是水绵,A错误;B、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需氧细菌需要氧气,水绵光合作用强的部位,产生的氧气多,在氧气含量多的地方需氧细菌的数量多,B正确;C、需氧细菌多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多,C错误;

10D、聚集的需氧细菌是由于水绵在此区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有利于需氧细菌进行呼吸作用,D错误。故选B。18.关于“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新鲜菠菜叶烘干、粉碎后加入层析液进行色素提取B.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要注意滤液细线不能低于层析液液面C.光合色素提取时,需加入碳酸钙,其目的是使研磨更加充分D.层析后,滤纸条上自下而上出现4条色素带依次是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答案】B【解析】【分析】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详解】A、色素提取用无水乙醇,色素分离用层析液,A错误;B、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要注意滤液细线要高于层析液液面,避免影响分离的效果,B正确;C、光合色素提取时,需加入二氧化硅,其目的是使研磨更加充分,C错误;D、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条上自下而上出现4条色素带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D错误。故选B。19.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色素缺失的豌豆变异植株,提取其色素并进行了纸层析分离,结果如下图(图中数字代表正常植株的色素带位置)。以下关于该变异植株的叙述正确的是(  )A.缺失叶绿素b,植株对蓝紫光、红光的吸收能力减弱B.缺失胡萝卜素,植株对蓝紫光的吸收能力减弱C.缺失叶绿素a,植株对红光的吸收能力减弱D.缺失叶黄素,植株对蓝紫光的吸收能力减弱【答案】D

11【解析】【分析】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详解】据图可知:右边为滤纸条的下端,①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③是蓝绿色的叶绿素a,④是黄绿色的叶绿素b,图中缺失的是②叶黄素。该变异植株缺失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植株对蓝紫光的吸收能力减弱,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如图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的图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过程不需要光,发生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B.细胞呼吸过程中也产生物质A,同样具有还原C3的作用C.CO2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3→糖类、C5D.突然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短时间内C5的含量上升【答案】B【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中是合成有机物并储存光能的过程。具体过程分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中,色素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过程中将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详解】A、图示过程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发生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A正确;B、题图中A是NADPH,细胞呼吸中产生的[H]实际上是还原型辅酶I(NADH),故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产生的[H]不是同一种物质,细胞呼吸中产生的[H]不具有还原C3的作用,B错误;C、暗反应中CO2首先被C5固定生成C3,C3再被还原生成(CH2O)和C5,故CO2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3→糖类、C5,C正确;D、突然降低CO2浓度,短时间内C5的消耗量降低,而C5的合成量不变,所以C5的含量升高,

12D正确。故选B。21.为提高温室栽培的番茄和黄瓜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A.增施氮肥和磷肥,促进茎叶生长,增大光合作用面积B.适当提高温室中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适当增加昼夜温差,提高产量D.制作温室的薄膜改成绿色薄膜,提高光能利用率【答案】D【解析】【分析】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包括光照强度、光照面积、光照时间等)、CO2浓度、温度、水和矿质元素等。【详解】A、增施氮肥和磷肥,促进茎叶生长,这样可以增大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产量,A正确;B、适当提高温室中CO2浓度,能促进暗反应进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正确;C、适当增加昼夜温差,使作物积累的有机物增多,提高产量,C正确;D、植物叶片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若制作温室的薄膜改成绿色薄膜,会减产,D错误。故选D。22.硫细菌生活在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的深海热泉中,是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细菌。下列关于硫细菌描述正确的是(  )A.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可以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C.可以利用热能合成有机物D.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答案】B【解析】【分析】硫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二者唯一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详解】A、硫细菌具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BC、硫细菌可以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是利用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而不是利用热能合成有机物,B正确,C错误;D、硫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D错误。故选B。

1323.某研究小组改变对某植物的施氮量,进行了“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处理(尿素kg·ha-1)叶绿体数量(个/细胞)基粒数量(个/叶绿体)光合作用速率(μmolCO2·m-2·s-1)低氮(50)9.67.623.1中氮(150)13.410.330.6高氮(300)8.611.125.6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施氮量,低氮处理为对照组B.实验结果说明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施氮量呈正相关C.可用无水乙醇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以研究施氮量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D.选择叶片时需要控制叶片的生长部位、叶龄、叶面积等无关变量的一致性【答案】D【解析】【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作自变量;因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作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叫作无关变量。【详解】A、施氮量是本实验的自变量,三个处理组相互对照,A错误;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植物的光合速率与施氮量并非一直呈正相关,中氮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最高,B错误;C、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无水乙醇是用来提取色素的,C错误;D、实验中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即要控制叶片的生长部位、叶龄、叶面积等无关变量的一致性,D正确。故选D。24.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会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着丝粒的分裂和染色体数目的加倍B.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和核DNA数目的加倍C.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丝的出现D.纺锤丝的出现和核DNA数目的加倍

14【答案】A【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间期:核DNA复制,核DNA数目加倍;有丝分裂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最终发展成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详解】A、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于有丝分裂后期,A正确;B、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于有丝分裂后期,核DNA数目加倍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B错误;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纺锤丝在有丝分裂前期出现,C错误;D、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纺锤丝,核DNA数目加倍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D错误。故选A。25.下图是按顺时针方向表示的4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b→a→b表示细胞增殖过程的一个细胞周期B.甲图的b→a与丙图的b→a所用的时间可能一样长C.从a→b,由于DNA的复制使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最好是选植物甲【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由细胞周期概念可知,细胞周期具有方向性。此扇形图中,按顺时针方向,分裂间期为a→b段(扇形面积更大),分裂期为b→a段(扇形面积更小)。【详解】A、由分析可知,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甲图中的a→b→a表示细胞增殖过程的一个细胞周期,A错误;B、不同植物细胞周期不同,故尽管甲图的b→a与丁图的b→a所占细胞周期的比例不同,但是所用的时间可能一样长,B正确;C、从a→b,由于DNA的复制使得DNA含量加倍了,但染色体并未加倍,C错误;

15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最好是选植物丁,因为其分裂期所占比例最大,D错误。故选B。26.下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下列有关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细胞内有2个中心粒、4条染色体B.图甲所示的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能形成两个核DNA相同的子细胞C.乙细胞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分别是8、8、8D.图丙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细胞板上【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图甲所示细胞内有2个中心体,4个中心粒、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错误;B、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平均分配,所以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相同,而染色体是核DNA的载体,因此图甲所示的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能形成两个核DNA相同的子细胞,B正确;C、乙细胞中着丝粒已经分裂,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单体数为0,C错误;D、图丙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丙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且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板,D错误。故选B。27.下列有关“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解离液处理根尖的目的是使细胞彼此分离,所以时间宜长B.染色结束后,临时装片可直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染色体C.清水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残留的解离液,使染色效果更好

16D.观察临时装片可以看到连续的有丝分裂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制成装片。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象为止。【详解】A、用解离液处理根尖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时间不宜太长,A错误;B、染色结束后,用清水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B错误;C、漂洗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使染色效果更好,C正确;D、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不可以看到连续的有丝分裂过程,D错误。故选C。28.下图为细胞周期中细胞核的变化,下列关于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末期,核膜再度合成B.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C.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前期,核膜逐渐解体D.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答案】C

17【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据图分析,该细胞的特点是出现染色体,而且散乱分布在细胞中,核膜在逐渐解体,核仁已经消失,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故选C。29.下列关于人体细胞衰老、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分解清除B.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显著降低C.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稳定D.老年斑出现的原因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衰老细胞中水分含量降低,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减慢;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对个体的发育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详解】A、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故细胞中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中分解清除,A正确;B、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显著降低,细胞代谢减慢,B正确;C、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可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稳定,C正确;D、老年斑出现的原因是色素积累,D错误。故选D。30.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克隆羊的诞生可以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一粒种子萌发长成一个植株可以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将菠菜的叶肉细胞培养成菠菜植株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全面的生理功能【答案】C

18【解析】【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原因:已分化的细胞具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3)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2、细胞全能性的证明实例(1)植物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克隆动物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发育的潜能。3、细胞分化程度与全能性的关系: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全能性越高。4、细胞全能性比较:(1)动物与植物:植物细胞>动物细胞;(2)同一个体: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3)同一细胞:刚产生的细胞>成熟细胞>衰老细胞。【详解】A、克隆羊的诞生可以说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错误;B、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一粒种子萌发长成一个植株不能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错误;C、将菠菜的叶肉细胞培养成菠菜植株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D错误。故选C。31.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接受能量后,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某实验小组将若干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干燥研磨成粉末,均分放入甲、乙两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发现有荧光出现,待荧光消失后,向甲组试管中加入葡萄糖,乙组试管中加入ATP,发现甲组试管中没有荧光出现,乙组试管中出现了荧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此实验证明了萤火虫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而不是葡萄糖B.荧光素形成氧化荧光素的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吸能反应C.萤火虫尾部发生荧光的过程中存在活跃的化学能到光能的转换D.在甲组试管中加入荧光素酶后也会出现荧光【答案】D【解析】

19【分析】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所有的细胞内都是一样的,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详解】A、分析题干信息,甲组试管中加入葡萄糖没有荧光出现,乙组试管中加入ATP出现了荧光,证明萤火虫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而不是葡萄糖,A正确;B、荧光素接受能量后,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该过程需要吸收能量,属于吸能反应,B正确;C、萤火虫尾部发光的过程中,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转换为光能,C正确;D、在甲组试管中加入荧光素酶,由于没有ATP也不能使其出现荧光,D错误。故选D。32.将萝卜磨碎制得的提取液,取少量分别加入pH为3、5、7、9的盛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的几支试管中,保持30℃温度,结果每支试管都产生气体。提取液的加入量加倍,重复上述实验,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各试管中过氧化氢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这两次实验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酶的活性大小不同造成的B.曲线b是第一次实验的结果C.提取液的量没有明显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D.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某些反应,不能作为另一些反应的底物【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详解】A、这两次实验的差异是由提取液的加入量不同(酶的数量不同)造成的,A错误;B、提取液的加入量代表酶的数量,酶的数量越多,反应越快,过氧化氢含量越少,所以曲线a是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曲线b是提取液的加入量加倍后的实验结果,B错误;

20C、由图可知,两次实验酶的最适pH约为7,因此提取液的量没有明显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C正确;D、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既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也能作为底物被蛋白酶分解,D错误。故选C。33.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a表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b表示主动运输B.图甲中b曲线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转运蛋白的数量C.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可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详解】A、据图分析,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错误;B、甲图中方式b(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图甲中b曲线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转运蛋白的数量,B正确;C、乙图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涉及细胞膜的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D、图乙的胞吞和胞吐都涉及膜的流动,都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A。34.在严寒的冬天,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需要调节好温室的光照、湿度、气体和温度,以提高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及方法正确的有(  )①由于温室内外温差大,在温室薄膜(或玻璃)上结成一层水膜,要及时擦干,以防止透光率降低 

21②适当增加光照,以弥补冬季阳光的不足 ③尽量增加空气湿度,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 ④向温室内定期施放二氧化碳气体,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 ⑤向温室内定期施放氧气,以降低细胞呼吸强度 ⑥如遇持续的阴雨天气,白天不宜过多升高温室温度,仍保持昼夜温差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④⑥【答案】D【解析】【分析】1、光照强度会影响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二氧化碳含量影响碳反应过程。2、温度高,有氧呼吸强度消耗的有机物的含量增加;温度低,有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含量少。【详解】①、水膜会影响透光率,降低温室内照强度,从而降低光合速率,①正确;②、增加光照可以提高光合速率,弥补冬季阳光不足,②正确;③、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会释放水蒸气,可以调节体内温度和提高物质的运输,所以增加空气湿度反而会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不利,③错误;④、施放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提高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从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④正确;⑤、施放氧气,会提高植物的有氧呼吸强度,⑤错误;⑥、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也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持续的阴雨天气,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高,升高温室温度会提高植物的细胞呼吸,消耗更多的有机物,使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下降;保持昼夜温差,减少夜间的呼吸消耗,有助于植物积累有机物,⑥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35.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及其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膜结构表示叶绿体内膜,B侧为叶绿体基质B.图示过程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成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22C.甲表示色素分子,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D.图示光反应部分过程,水分解为氧和H+的同时还产生电子【答案】A【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图示生物膜吸收了光能,发生了水被分解成H+和O2的过程,因此该生物膜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2、图示甲为色素分子,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3、乙为H+的载体,且能够催化ATP的合成,H+的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4、光能来自A侧,H+运输到A侧参与暗反应,说明A侧为叶绿体基质。【详解】A、图示生物膜吸收了光能,发生了水被分解的过程,因此该生物膜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图示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A侧为叶绿体基质,A错误;B、图示过程为光反应,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成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B正确;C、甲表示色素分子,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C正确;D、图示光反应部分过程,水分解为氧和H+的同时还产生电子,D正确。故选A。36.科学家往小球藻培养液中通入14CO2后,分别给予小球藻不同时间的光照后检测放射性物质的分布情况,结果如表所示。实验组别光照时间(s)放射性物质分布12大量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220多种磷酸化糖类360除上述多种磷酸化糖类外,还有氨基酸、有机酸等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利用小球藻研究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B.每组实验照光后需对小球藻进行处理使酶失活,才能测定放射性物质的分布C.CO2进入叶绿体后,最初形成的主要物质是多种磷酸化糖类D.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还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等【答案】C【解析】

23【分析】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中是合成有机物并储存光能的过程。具体过程分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中,色素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过程中将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详解】A、本实验检测“三碳化合物”、“磷酸化糖类”、“氨基酸、有机酸等”的放射性,可推测本实验研究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A正确;B、由于某一反应的产物同时是下一个反应的反应物,要想准确测定放射性物质分布,必须阻断后续的反应,即每组实验照光后需对小球藻进行处理使酶失活,B正确;C、CO2进入叶绿体后,2s后在三碳化合物检测到放射性,说明最初形成的产物应该是三碳化合物,C错误;D、第三组实验中放射性物质分布在氨基酸、有机酸等物质中表明光合作用产物中不仅有糖类,还有氨基酸、有机酸等,D正确。故选C。37.下图表示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下列对此图描述错误的是A.AB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B.BC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是因为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暗反应速率下降C.DE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D.从图中可以推断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显示的是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曲线的变化趋势,明确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供应发生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的正误。【详解】A、AB随着时间的递增,光照强度逐渐增大,导致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A正确;B、BC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是因为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导致大量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暗反应速率下降,B正确;C、DE随着时间的递增,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逐渐降低,即DE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C错误;D、综上分析,限制图中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D正确。故选C。38.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24A.光照强度为c时,甲、乙两种植物固定的CO2量相等B.光照强度为b1时,甲植物叶肉细胞不发生细胞呼吸C.图中曲线表明,乙植物的光饱和点是c点D.甲、乙两种植物中适宜在弱光环境中生长的是乙植物【答案】D【解析】【分析】图中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据图可知甲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高;b1与b2点分别是甲、乙植物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曲线d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是乙植物的光饱和点,超过此光照强度乙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说明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详解】A、光照强度为c时,甲、乙两种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即净光合速率相等,由于甲植物的呼吸速率大,因此甲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多,A错误;B、光照强度为b1时,甲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此时叶肉细胞中既发生光合作用,也发生呼吸作用,B错误;C、乙植物的光饱和点是b1,d点是最大光合速率,C错误;D、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低,所以适宜在弱光环境中生长的是乙植物,D正确。故选D。39.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如下图所示。它是通过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实现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器a源自高尔基体,需借助单位膜的融合发挥功能B.细胞自噬对细胞内的物质或者结构的降解与糖蛋白无关C.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出现自噬泡大量堆积现象,会导致细胞内代谢废物和垃圾增多

25D.饥饿状态下酵母菌的自噬作用增强,将自身物质或结构降解后作为细胞呼吸的原料【答案】B【解析】【分析】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详解】A、细胞器a是溶酶体,源自高尔基体的断裂,溶酶体内有多种水解酶,需借助单位膜的融合,将待降解物质与酶充分接触发挥功能,A正确;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细胞自噬需要识别待降解物,故细胞自噬对细胞内的物质或者结构的降解与糖蛋白有关,B错误;C、自噬泡内都是待降解物质,若自噬泡大量堆积,会导致细胞内代谢废物和垃圾增多,C正确;D、饥饿状态下酵母菌的自噬作用增强,将自身物质或结构降解后作为细胞呼吸的原料,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B。40.研究人员将老年实验鼠的细胞核移入幼年实验鼠去核的体细胞,将幼年实验鼠的细胞核移入老年实验鼠去核的体细胞后,分别进行体外培养。结果发现前者不分裂而后者分裂旺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后者分裂旺盛是因为其遗传物质全部来自幼年实验鼠B.根据端粒学说,老年实验鼠的染色体端粒一般比幼年实验鼠的短C.根据自由基学说,老年实验鼠中的自由基较少,细胞核的功能受到了影响D.实验说明细胞质对细胞分裂的影响比细胞核大【答案】B【解析】【分析】题目中的实验,两组进行了相互对照,证明了幼年实验鼠的细胞核可以控制细胞进行分裂,而老年鼠的细胞核不能。【详解】A、后者分裂旺盛是因为遗传物质主要来自幼年实验鼠的细胞核,而不是全部遗传物质,A错误;B、根据衰老的端粒学说,随着分裂次数增多,细胞端粒变短,因此老年实验鼠的细胞分裂次数多,可能比幼年实验鼠的染色体端粒短,B正确;C、根据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可知,老年实验鼠细胞中的自由基增多,细胞核的功能减弱,C错误;D、上述实验说明细胞核对细胞分裂的影响比细胞质更大,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41.下表是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已知α-淀粉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2660℃。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步骤分组甲组乙组丙组①新鲜α-淀粉酶溶液1mL1mL1mL②可溶性淀粉溶液5mL5mL5mL③置于该温度保温3分钟0℃60℃90℃④反应充足的时间后进行结果检测(1)实验的步骤存在错误操作,如果从调整实验步骤方面加以改正,正确的操作是_____(写序号),pH在实验中属于_________变量。(2)实验的第④步可以选用___________(填试剂)检验,该试剂分别与待测溶液混合后,三组中______组蓝色较浅甚至蓝色完全消退,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能否将实验的材料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___________(填“是”或“否”)。【答案】(1)①.2314或1324②.无关(2)①.碘液②.乙③.60℃是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最高,淀粉水解彻底(3)否【解析】【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影响,温度是自变量,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是因变量,pH和酶浓度以及可溶性淀粉的量都是无关变量。【小问1详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该先使酶和底物分别达到预设温度,然后再将底物和酶混合进行反应,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实验步骤应该为2314或1324。本实验中温度属于自变量,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是因变量,pH在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小问2详解】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影响,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是因变量,淀粉能与碘液反应呈现蓝色,因此实验的第④步可以选用碘液检验。三组中60℃是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最高,淀粉水解彻底,因此碘液分别与待测溶液混合后,三组中乙组蓝色较浅甚至蓝色完全消退。【小问3详解】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的分解,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不适合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2742.下图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其中Ⅰ、Ⅱ、Ⅲ、Ⅳ、Ⅴ、Ⅵ、Ⅶ代表物质,①②③④⑤代表生理过程。请根据回答下列问题:(1)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过程①被称为_____________,图中Ⅱ、Ⅳ、Ⅶ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的C3在突然停止光照时含量迅速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主要影响的是图中过程________(填代号)。(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同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填代号)。(4)书写光合作用化学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类囊体薄膜②.CO2的固定③.O2④.NADH[H]⑤.CO2(2)①.上升②.②(3)③(4)CO2+H2OO2+(CH2O)【解析】【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图中Ⅰ-VI分别表示NADPH、氧气、二氧化碳、[H]、氧气、ATP,①-⑤分别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呼吸作用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小问1详解】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过程①是C5和二氧化碳生成C3的过程,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II是水光解的产物,可以释放到外界表示氧气;IV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产物,能够参与第三阶段,表示[H];VII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表示二氧化碳。【小问2详解】图中的C3在无光照时含量迅速上升,原因是CO2与C5结合形成C3的过程继续进行,而C3由于缺乏光反应提供的NADPH和ATP而不能被还原;主要影响的是图中过程②(C3还原)。【小问3详解】

28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同的阶段是第一阶段,即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对应图中的③。【小问4详解】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反应式为CO2+H2OO2+(CH2O)。43.夏日晴天的中午,高温、低湿常引起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称为“光合午休”。科研人员以小麦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对小麦“光合午休”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组别实验条件实验结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合速率(mgCO2·dm-2·h-1)1371810.72372615.83375021.84305024.25255021.7(1)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反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导致小麦“光合午休”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填“温度”“湿度”或“温度和湿度”)。(3)与大水漫灌相比,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喷灌方式不仅节水,而且能有效消除作物的“光合午休”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ATP的合成(或光合磷酸化)②.水的光解(2)湿度(3)根据实验得知,喷灌可以明显地提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空气温度,从而提高光合速率【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的自变量是相对湿度,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相对湿度越大,小麦光合速率越大;实验组3、实验组4、实验组5的自变量是温度,根据实验结果可知,30℃左右时小麦光合速率最大,适当提高温度可增加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小问1详解】

29小麦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反应阶段,可用于ATP的合成(或光合磷酸化)和水的光解等。【小问2详解】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其依据是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小问3详解】与大水漫灌相比,喷灌可以明显地提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空气的温度,从而提高光合速率,故在生产实践中多采用喷灌方式。44.图1是某植物细胞细胞周期(进行有丝分裂)中核DNA、染色体的曲线变化图,图2为该细胞增殖过程中各时期的图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虚线表示的是_________数目变化,b→c数量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的时期分别是图1实线中的___________段(填字母)和图2中的_______(填字母)细胞。(3)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相比,植物细胞处于图2中B细胞所处的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答案】(1)①.染色体②.着丝粒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变成两条子染色体(2)①.CD②.D(3)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解析】

30【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核内染色体及DNA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表示间期、BC段表示前期、CD段表示中期、DE段表示后期、EF段表示末期。图2是细胞分裂图像,A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B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C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D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E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F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小问1详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变化特点: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因此,图甲中实线ABCDEF表示核DNA含量变化曲线,虚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b→c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小问2详解】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的时期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图1中实线中CD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图2中D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因此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的时期分别是图1实线中的CD段和图2中的D细胞。【小问3详解】图2中B细胞出现细胞板,处于有丝分裂的末期,动植物有丝分裂末期区别主要是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植物是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它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将细胞一分为二。45.如图为人体某结构部分细胞的生命历程,图中①~⑦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d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1)过程b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导致⑤⑥⑦三种细胞形态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2)⑤⑥⑦三种细胞的全能性与受精卵相比,相对较_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3)经过过程c的细胞的呼吸速率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4)酗酒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会使肝脏受损,导致肝脏细胞的代谢活动中断,引起细胞死亡,这种细胞的死亡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而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机体清除的死亡过程称为

31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细胞分化②.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情况不同)(2)低(3)减慢(4)①.(细胞)坏死②.(细胞)凋亡【解析】【分析】1、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内色素积累、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2、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小问1详解】过程b增加了细胞种类,表示细胞分化过程;⑤⑥⑦三种细胞是经分化而来,形态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情况不同。【小问2详解】⑤⑥⑦三种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其全能性与受精卵相比,相对较低。【小问3详解】过程c表示细胞衰老,衰老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小问4详解】酗酒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会使肝脏受损,导致肝脏细胞的代谢活动中断,引起细胞死亡,这种细胞的死亡过程对于机体是不利的,称为(细胞)坏死;而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机体清除的死亡过程称为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对于机体是有利的。

3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