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3454750

大小:1.08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3-07-12

上传者:老李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娘祖养蚕纵丝”的传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发抓出半枚碳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例蚕蛹。据此可知,传说()A.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B.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D.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后在该地考古发掘出蚕茧和蚕蛹,可以说明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信息和价值,B项正确;A选项过于绝对,A项正确;传说是先民口耳相传的集体记忆,无法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也不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再现,排除CD项。故选A项。2.商王常把自己的诸妻、诸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数民族首领分封在外地,有的妇女还参与了占卜活动。据此可知,商朝时()A.贵族妇女政治地位较高B.商王直接控制受封方国C.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D.保留原始民主制的遗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商王把自己的妻子分封在外地,有的妇女还参加国家重要的占卜活动,由此可知在商代商王的妻子等贵族妇女政治地位较高,A项正确;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对方国的控制是间接控制,排除B项;商朝并没有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排除C项;题干内容并未体现原始民主的遗风,排除D项。故选A项。3.西周时期,“四辅”“司正”“典狱”等“师”被称为“(天)陟降(升降)厥士(指其群臣),日监在兹”;亦有“皇天嘉之……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乖伯,乃祖克弼(辅助)先王,翼自它邦,有功于大命”等诸侯“受命于天”辅佐周王的记载。这实质上()A.体现出礼崩乐坏下的诸侯僭越B.阐明了官僚政治中的君臣关系C.彰显了周王政治统治的正统性D.表明王权与神权开始紧密结合【答案】C

1【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四辅”“司正”“典狱”等辅臣是上天降下卿士以监临下士,说明卿士臣僚是受命于天治理百姓的;而诸侯亦是由于“皇天嘉之”而膺受其命,成为一方封土的管理者。卿士和诸侯辅佐周王统治天下均受命于天,这意在凸显周王统治是顺应天命的,C项正确;根据“乖伯,乃祖克弼先王,翼自它邦,有功于大命”可知,此人的祖先是辅佐周人先王的,与周王乃是共同受天之大命,这不能体现诸侯的僭越行为,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秦朝时期正式确立的,排除B项;早在商朝时期王权与神权便已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4.《韩非子》认为,尧本为君主,却把自己的臣子推尊为君主,舜本为臣子,却把自己的君主作为臣子,“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人们对这样的事情加以称赞,这就是天下至今难以治理的原因所在。这表明,韩非主张()A.礼法并用治理国家B.构建严格的君臣秩序C.治国者应礼贤下士D.废除禅让的政治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韩非对于禅让制与汤武“革命”都持反对态度,表明其主张构建严格君臣秩序,B项正确;“礼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张,且材料没有体现这一内容,排除A项;本题主要体现君臣秩序,没有体现礼贤下士的内容,排除C项;禅让制在夏朝时期已经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5.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A.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B.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C.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D.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君新夺取的土地没有分封给亲族子弟,而是自己管理,土地上所得归于自己,这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提到县刚刚出现,对分封制有冲击,但无法得出分封制必将瓦解,排除A项;春秋时期还未建立起专制制度,周天子不是专制君主,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农民土地私有制,而新攻占的土地归君主所有,排除C项。故选D项。6.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

2A河南安阳出土商朝玉器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B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C山东齐国都邑临淄出土战国时期的刀、剑、戟﹑箭等兵器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更为激烈D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大量用隶书书写的秦简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从湘西里耶秦简能够看到秦朝文字古隶书,可以看出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D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安阳出土玉器的品级,不能说明这些玉器为商王专有的,因此不能据此得出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排除A项;材料中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用途不详,不能据此得出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齐国都邑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刀、剑、载、箭等兵器可得出当时兼并战争颇为激烈的结论,但诸侯争霸属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7.云梦唾虎地出土的梁简《为吏之道》提出了聚官吏必须避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安静毋苛,审当赀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这说明秦代()A基层治理完善B.官员素质提升C.儒法思想并用D.儒学正统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由51支竹简组成的《为吏之道》突破了传统认识,竹简中“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仁能忍”,这些内容与儒家经典相似,同时也受到法家影响,C项正确;该材料是对官员的规范,不完全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排除A项;对官员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不代表官员素质的提升,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8.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3【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的尊老养老政策中优抚群体的年龄限制从90岁下降到80岁,实现了优抚群体的扩大,且养老赐物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汉哀帝时发展成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而非实惠性物品(如粮食和布帛),这凸显了优抚政策的教化性趋势,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赈灾行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9.西汉前期,社会上出现“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的现象。同时,“吴(王刘濞)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以故无赋,国用饶足”。由此可知,当时()A.重农抑商改策松弛B.稳定社会成为首要任务C.朝廷统治潜伏隐患D.盐铁官营政策弊端显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私人铸钱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也导致地方诸侯王势力的膨胀,这对西汉中央集权统治构成威胁,C项正确;当时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弛,排除A项;汉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较为稳定,排除B项;材料展现的社会状况是盐铁官营政策推行的必要性,而非该政策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10.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制定均输法,将各郡国应缴之贡物,按照当地市价,折合为当地丰饶而廉价之土产品,缴与均输官,再由均输官将这些廉价土产品运往高价地区出售。该措施的推行()A.削弱了王国实力B.保障了民间商人利益C.动摇了盐铁官营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财政危机,桑弘羊制定均输法,将各郡国应缴之贡物,按照当地市价,折合为当地丰饶而廉价之土产品,缴与均输官,再由均输官将这些廉价土产品运往高价地区出售。汉武帝时期推行均输法,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项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实力,排除A项;均输法打击了商人,所以“保障了民间商人利益”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盐铁官营指的是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

4汉武帝初期,十三部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变化()A.提高了刺史的政治地位B.折射出中枢权力的调整C.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力度D.旨在规范监察部门职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刺史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刺史由丞相统领改为由御史大夫统领,说明丞相失去了监察职权,反映了中枢权力的调整,B项正确;材料中刺史隶属关系的变化,无法说明其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刺史对地方监察力度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监察部门职权的变化,无法说明是规范职权,排除D项。故选B项。12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要依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商人冲突矛盾,而在于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不符合题意。13.《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答案】B【解析】

5【详解】根据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可知,材料描述了地方豪强的势力较大,地方的崛起会威胁中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材料体现的是豪强势力,非民间社会,排除A项;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4.魏明帝时,吏部尚书卢毓选官时,“先举性行,而后言才”。并解释说:“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这一选官观念()A.助推教育与科举结合B.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冲击了士族门阀政治D.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卢毓认为选拔官员应该先注重德行而后注重才干,并认为如今只说是有才而不能行善,这样的才干是不适合做官的。这体现了卢毓的选官观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当时科举制度尚未产生,排除A项;门阀政治形成于东晋,排除C项;该材料体现的是选官标准而非官员考核,排除D项。故选B项。15.孝文帝坚持“营国之本,礼教为先”,推动礼制改革。此后北魏朝廷有关国家祭典的讨论,皆在中原祭典的范畴内进行。孝文帝礼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理顺德治和法治的关系B.昭示北魏华夏正统地位C.为迁都洛阳作舆论准备D.获得汉族高门士族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推动礼制改革。此后北魏朝廷有关国家祭典的讨论,皆在中原祭典的范畴内进行。”可见孝文帝强调要行文教以统天下,将礼法所包含规定的等级制度渗入朝仪律令中,细化成法律规则,以固化政治、经济、社会层级,保障皇族、宗室、官僚阶层的特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昭示北魏华夏正统地位,B项正确;理顺德治和法治的关系,是为了昭示北魏华夏正统地位,更好的维护统治,排除A项;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材料所述并非是为迁都洛阳作舆论准备,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获得汉族高门士族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16.胡饼(类似今天的烧饼)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烤制面食,味道香美且易于携带。魏晋时期,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边远乡村,胡饼都深受民众青睐。据《晋书》记载,王羲之被权臣选为女婿时,就正躺在胡床上大嚼胡饼。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民族交融得到加强B.汉人胡化风气盛行C.社会等级日渐弱化D.外来食物占据主导【答案】A【解析】

6【详解】汉族人民喜爱胡饼,且王羲之"在胡床上大嚼胡饼",说明汉族民众深受少数民族食物文化的影响,这是民族交融得到加强的结果,A项正确;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不足以说明汉人胡化风气盛行,排除B项;虽然胡饼被民众普遍喜爱,但这不能说明社会等级弱化,排除C项;胡饼只是食物中的一种,民众普遍喜爱它,但不能说明外来食物占居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17.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兴盛,其中家史类著作在世家大族中大量出现,而作为家史典型代表的家传和家谱的撰修是当时社会特有的现象,其中家传撰修多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A.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B.重视记忆传承的史学传统形成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D.重视门第和炫耀家族成为风气【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名门望族制度的兴起及社会政治的需要,在选官任职和名门婚姻等方面都要通过家谱识别个人身份。且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为维护自身利益,士族特别注重家传撰修。家传作者善于通过一些细微小事的铺叙来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家传撰修重视门第和炫耀家族成为风气,D项正确;明清时期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重视记忆传承的史学传统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家传撰修重视门第和炫耀家族成为风气,与儒学思想受到冲击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8.根据《隋书·地理志》对隋炀帝时全国190郡风俗的记载,谭其骧指出“当时被誉为尊儒重礼的,只有中原21郡和荆扬17郡共38郡,仅占全国190郡的五分之一,……长江流域尊儒重礼郡数已接近中原”。这反映了隋炀帝时期()A.北方民众伦理观念的淡薄B.南方已是全国文化的重心C.儒学发展呈现出地域差异D.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了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时被誉为尊儒重礼的,只有中原21郡和荆扬17郡共38郡,仅占全国190郡的五分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随着道教和佛教影响力的扩展,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重礼的州数量在减少,体现了这时期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方民众的伦理观念,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南方是全国文化重心,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尊儒重礼的州数量减少,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没有强调儒学发展的地域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

719.下面是唐朝咸通六年(865年)敦煌沙州文书的部分内容。这一现象唐咸通年间沙州僧张智灯状右智灯叔侄等,先蒙尚书恩赐造令将鲍壁渠地回入玉关乡赵黑子绝户地,永为口分(口分地)承料役次(据田亩担赋税与差科)A.说明中央集权制遭受冲击B.迎合了当时国家赋税征收的需要C.表明自耕农经济出现衰退D.体现出土地国有与现实间的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唐朝后期敦煌地区僧人智灯向官府申请口分地,并在请状中注明要向官府“承料役次”,可见寺院僧尼成为国家赋役的承担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瓦解,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力减弱,转而实行两税法,而自魏晋以来寺院侵占土地,凭借特有的保护游离于政府赋役征发之外,两税法实施后寺院僧尼也成为纳税主体,这表明国家财税征收面的扩大,B项正确;将寺院经济纳入国家财政体系之内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土地兼并情况,故无法得出自耕农经济衰退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时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因此“土地国有”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0.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被沓为“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据此可知,该书法家的作品呈现出()A.写意性B.严整性C.平民化D.理性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唐代书法家的作品“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这符合草书的书写特征,体现出写意性,A项正确;严整性属于楷书的特征,排除B项;平民化和理性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21.如图为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的《客使图》壁画。画中描绘的是来自拜占庭、新罗和靺鞨的使者在唐朝官员带领下准备进人会见场所。此壁画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8A.民族关系稳定和睦B.绘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C.文明影响力的强大D.太子专门管理外交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到,外国及边疆少数民族来朝贡唐朝君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文明影响力的强大,C项正确;A项“民族关系”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B项"浪漫主义"说法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D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22.从唐到宋,中国古代城市完成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革命性"的转轨。"坊"曾是专门的居民区,"但大约从北宋后期开始及南宋前期,'坊'已只是街、巷的雅称、别名"。唐宋城市的变化()A.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的混乱B.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D.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坊由唐代的专门居民区变为宋的街、巷名称,说明政府放松对城市商业的控制,这有利于城市工商业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C项正确;从严格控制城市居民到放宽城市居民的活动,不等于城市管理的混乱,排除A项;对城市商业控制的放松,有利于居民从事商贸活动,从而也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对城市居民控制放松,会导致商贸活动的市场化和碎片化,从而增加规范城市商贸活动秩序的难度,不能据此说明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23.据记载,宋代两浙路嘉兴府乌青镇有南北两个瓦舍,北瓦在瓦子巷,系“戏剧上紧之处”;南瓦在波斯巷,“技艺优于他处”。此外,乌青镇善利桥西南,还有“楼二十余所,百技斗于上”。这反映出,当时()A.江南商品经济繁荣B.榷场贸易趋向活跃C.艺人文化水平提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答案】A

9【解析】【详解】宋代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城市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题干中乌青镇的文化盛况即是一个典例,A项正确;两浙路嘉兴府位于江南,榷场贸易主要是北部边地贸易,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艺人的文化水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中外交流的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24.辽朝统和元年(983年),面对党项人侵,萧太后“谕与大汉讨党项诸部”;统和四年,萧太后在党项诸州设州观察处置等使,并将王子帐节度使之女封义成公主下嫁李继迁,后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这反映出当时辽朝()A.华夷一体的观念得到增强B.民族政策具备一定的灵活性C.与汉民族的交融日渐加深D.以实现封建化作为施政重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辽朝统治与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可知,辽朝萧太后时期,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如对待党项族入侵除采取直接讨伐,还实行通婚和册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辽朝以正统自居或辽朝将自身放在与汉民族同等地位上,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契丹族与汉族民族交融的加深,排除C项;封建化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故排除D项。故选B项。25.《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A.减轻了农民的人身限制B.延续了重农抑商的传统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D.促成了赋税形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唐朝两税法的内容,按照资产征税,不按照人丁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限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商人与其他人同样交税,排除B项;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说法绝对,排除C项;明朝“一条鞭”法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26.南宋初,岳州知州范贫败上书朝廷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务令疾速归业,如贪恋作商,其田权许人请射(消算田产)。”朝廷则认为农民在外经商,只要田地不抛荒,按时交农业税即可。这表明当时()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重农抑商逐渐废止

10C.政府鼓励农民流动D.社会控制有所放松【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知州范贫败想收回外出经商的农人的产权。但朝廷最终没有同意,保护了经商农人的土地产权,也承认农民兼业的现实,这表明宋代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D项正确;农业生产出现衰退和重农抑商逐渐废止与不符合史实,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B项;政府只是承认农民兼业的现实,并没有主观上鼓励农民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27.元代的三国戏注入了作者以史写心的情感,具有深沉悲壮的悲剧色彩。剧作家们重视明君忠臣,强调汉室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喜爱的张飞、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又具有浓郁的市民倾向。上述材料佐证了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创作趋向长篇化、通俗化C.以悲剧为主要表现形式D.凸显民族意识和市民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剧作家们重视明君忠臣,强调汉室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喜爱的张飞、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又具有浓郁的市民倾向”可知,元代实行四等人制,因此元杂剧中重视明君忠臣,凸显民族意识和市民文化,D项正确;元杂剧中的不同角色,有官人、士子和商人等,说明元杂剧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排除A项;明清小说创作趋于长篇化、通俗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元杂剧的表现形式,排除C项。故选D项。28.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规定:“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余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此规定()A.遏制了藩王势力的增长B.削弱了司法机构的权力C.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D.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朱元璋以祖训形式,强调宗室“藩王”、“国戚”触犯法律,不得由一般司法机构缉拿审问,而是由皇室商议,最终由皇帝裁定,在皇权政治和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下,严明约束皇亲国戚,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理念,D项正确;明朝初年,《皇明祖训》不能遏制了藩王势力的增长,排除A项;明朝司法机构正常职权并未受到削弱,只是不得触犯皇族权威,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展现律例合编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29.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据此可知明朝宦官系统()A.没有掌握国家实权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C.维持明朝政治稳定D.成为官僚体系核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维持明朝政治稳定,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有一定的实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并未威胁君主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不是官僚体系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30.明政府规定:“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由此可知,明政府意图A.设置官吏严厉禁止中外贸易往来B.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C.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D.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可知明政府在外国入贡前提下设置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题干未体现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排除C。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在题干没有提及,D错误。31.明中叶后,太湖流域蚕桑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浙西之利,蚕丝为大”“尺寸之堤,必树之以桑”的情形;闽南地区出现了“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福建广东的烟草种植“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由此可知上述地区()A.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B.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12C.经济作物生产地区差异不大D.新经济因素正在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太湖流域蚕桑经济快速发展”“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福建广东的烟草种植”可知,明中叶后,南方很多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说明这些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B项正确;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是不同的,具有地区性差异,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2.黄宗羲曾指出:“阳明言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不知天理从父母而发,便是仁也。”并以“谷种”为喻:“仁之于心,如谷种之生意流动,充满于中。然必如艺植灌溉之功,而后始成熟。”据此可知,黄宗羲()A.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批判B.否定了良知存于内心的天理观C.积极践行经世济民的理想D.意在强调发挥良知的实践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只有践行孝顺父母的实际行动,才有仁义的本体。他以谷种为比喻,认为谷种虽然先天具有胚胎、饱含生机,但必须经过种植和灌溉,才能成长和结果,纯粹的良知无意义,只有实践中的良知才有价值,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黄宗羲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排除A项;根据“仁之于心,如谷种之生意流动充满于中”可知,黄宗羲并不否定良知存在于内心,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黄宗羲的济民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33.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廷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A.实现了中央对蒙古各地的直辖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开创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模式D.建立了蒙古与中央的政治联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清廷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等信息可以得知,这些制度或措施都有利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蒙古各地由藩院委任的当地蒙古王公贵族充任军政官员来参与管辖,并非中央对蒙古各地直辖,属于间接管理,排除A项;少数民族首领与中央委任官员共同管理民族地区古已有之,并非“新模式”,排除C

13项;蒙古地区早在清朝之前就已经与中央建立了政治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34.1749年,御史冯元钦上书建议将军机处改名枢密院。乾隆下旨批驳说,本朝职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都记载在《大清会典》中了,军机处“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并非独重其权,显为官职也”。据此可知,军机处()A.地位无足轻重B.没有取得法定地位C.职能尚不明确D.成为皇帝集权威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御史冯元钦上书建议将军机处改名枢密院。乾隆下旨批驳说,本朝职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都记载在《大清会典》中了,军机处‘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并非独重其权,显为官职也’”信息可知,清朝军机处并没有列入乾隆朝最重要官修政书《大清会典》中,这是因为军机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在正式的国家政治体制中没有取得法定地位,B项正确;军机处是清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中枢机构,地位显赫,并非“地位无足轻重”,排除A项;材料中明确地指出了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之地”,职能明确,排除C项;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而非“皇帝集权威胁”,排除D项。故选B项。35.清代前期,桑蚕业在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区很发达,有些地区“寸尺之堤,必树以桑”。甘蔗盛产于闽、粤、台等地,台湾更是“蔗田万顷碧萋萋,一望茏葱路欲迷”。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A南北经济差距扩大B.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C.社会发展加速转型D.传统经济结构局部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前期农业立体化发展明显,养蚕、种桑、甘蔗种植等多种模式,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南北经济差距,排除A项;清代社会并未转型,排除C项;近代传统经济结构才逐渐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36.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冰嬉图》(乾隆时期)

14A.创造了古代绘画艺术的高峰B.是清代文化世俗化的产物C.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表现D.透露清朝贵族生活的腐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汉族的传统文化,冰嬉是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冰嬉在冬至节举行,体现民族间的民俗文化交流交融,C项正确;创造了古代绘画艺术的高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文化世俗化是指适应了普通大众的需要,排除B项;贵族生活腐朽与八旗官兵滑冰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7.下列分别为中国周代分封制与古希腊城邦形势图,据此可知()A.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B.民主政治优于专制统治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形态D.中央集权胜于城邦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是大河内陆文明,而古希腊是海洋文明,因此中国周代的分封制与古代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的产生,与各自地理环境有关,C项正确;两幅图片信息不能体现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排除A项;B、D两项说法错误,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统治、古代中央集权与城邦体制都是各自国情的产物,不能体现优胜与劣势,排除BD项。故选C项。38.公元前218年,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他给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信说∶“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妇女这样无情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是一个外地人。”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A.外邦人权益未得到保护B.希腊人具有优越感C.埃及人歧视外邦希腊人D.希腊文明传播广泛【答案】B【解析】【详解】

15根据材料可知,从题干材料的时间和“托勒密埃及的国王”这两个信息可知此时正处于“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强调自己的身份说明希腊人的优越地位和非希腊人的弱势地位被认同,反映出这一时期希腊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这个希腊人在埃及与人发生冲突,写信给埃及国王请求保护,无法说明外邦人权益未得到保护,排除A项;“歧视”一词不妥,民事纠纷与“歧视”不是一回事,排除C项;希腊文明传播广泛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9.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A.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B.影响了后世的城市住房设计C.是阶层分化出现的原因D.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很多多层公寓楼,便于出租,结合所学,这些公寓楼有利于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A项正确;罗马帝国时代的公寓楼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题目要求指出从庭院式住宅到公寓楼这种变化的影响,而非单独说公寓楼的影响,排除B项;公寓楼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可见公寓楼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虽然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公寓楼,但仅凭此不能得出罗马形成了统一的建筑规制,排除D项。故选A项。40.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在《十二铜表法》中,第8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这说明了《十二铜表法》()A.彻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B.体现了司法公平公正的原则C.未能实现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D.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中伤害自由人和奴隶的判罚是不一样的,贵族和平民也不能通婚,反映了比较强的等级性,说明了《十二铜表法》未能实现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是否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体现了司法中的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有财产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22分,第42题18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都城,围绕“都城选址与国家治理”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特征: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强盛时期多定都西安或北京。(任答两点即可)因素:西北地区渐趋落后;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南北交通的发达;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2)示例论题:元明清都城选址北京有利于国家治理。论述:元朝选址大都,便利了对辽阔疆域的治理;明朝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迁都北京,加强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图片可知,从西周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都城的迁移呈现出由西向东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从南宋到清朝,都城逐渐离开中原更临近海洋,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中国古代前半期,西周、秦、西汉、隋、唐等王朝长期定都西安,后半期,元、明、清王朝长期定都北京。因素:结合所学,古代都城一般都会迁到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都城的迁移由西向东,是因为西北地区渐趋落后,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都城的迁移由南向北,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防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京杭运河的开通疏浚、海路运输的开辟为南北交通提供了条件。

17(2)示例论题:可选取西汉、唐都城选址西安,或者元明清都城选址北京展开论述。论述:历代都城选址根本上都出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方面作具体分析。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按唐制,由吏部考功司主管官吏考课事宜。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各部门的主管长官根据国家规定的“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对所属的流内官进行年终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唐朝考课,前期过严;“安史之乱”以后,则失之于过宽。——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材料二按宋制,于州上设“路”,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设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常平使分别执掌军政、财政、司法等事,号为“监司”,互不统属,相互监督,各自对皇帝负责。监司负责考课州县,监司之间也实行互监法,以防止失监、漏监。但宋朝从太祖时起,便优待职官,一入仕途,不问治绩劳逸,只要无大过错,照例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迁,“贤愚同等,清浊一致”。虽有考官之法,大都流于形式。——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与监察: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法律传统》(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考课制的特点及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考课与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消极影响。【答案】(1)特点:制度化、法律化;重视对高级官员的考核;品德与才能(政绩)并重。变化:从过严到过宽。(2)特征: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设置专门机构;互不统属,相互监督;优待职官;流于形式。(任答三点)影响:加剧了冗官积弊(加重了民众负担,恶化了国家财政)助长了政治的保守(制约了改革和创新)。【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按唐制,由吏部考功司主管官吏考课事宜。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和“各部门的主管长官根据国家规定的‘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可知制度化、法律化;根据“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可知重视对高级官员的考核;根据“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可知在考核标准上品德与才能并重。变化:根据“唐朝考课,前期过严;‘安史之乱’以后,则失之于过宽”可知从过严到过宽。【小问2详解】

18根据材料二“互不统属,相互监督,各自对皇帝负责”可知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根据“路设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常平使分别执掌军政、财政、司法”可知设置专门机构;根据“互不统属,相互监督,各自对皇帝负责”可知互不统属,互相监督;根据“便优待职官,一入仕途,不问治绩劳逸”可知优待职官;根据“虽有考官之法,大都流于形式”可知流于形式。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上设置四监司,官僚设置过多,加剧了冗官的弊端;根据“一入仕途,不问治绩劳逸,只要无大过错,照例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迁”可知助长了政治的保守,制约了改革和创新。附加题:共计10道选择题,每题2分。43.据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二里头文化二期时间比依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推考出的商朝建立时间早250~500年,从而弥补了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之间的空白期。二里头文化二期的考古发现()A.实证了早期中国历史的连续性B.结束了学界对夏商分期的争论C.表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更为可信D.找到了尧舜禹传说真实的证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二里头文化二期时间比依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推考出的商朝建立时间早250~500年,从而弥补了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之间的空白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文化弥补了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之间的空白期,证明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尧舜禹的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44.“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逐步瓦解B.宗法制趋向完善C.生产关系的变革D.各国变法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力大进步,推动者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革,逐渐产生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因此出现“家”含义变化的现象,C项正确;A项主要影响诸侯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变法的影响只是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应从经济因素考虑,排除D项。故选C项。45.秦始皇东巡刻石摘录出处记载《峄山刻石》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上荐高庙,孝道显明。

19《泰山刻石》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琅琊刻石》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据表可知,秦始皇东巡()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讨伐乱逆,威动四极”、“初并天下,罔不宾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统一之后的东巡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使百姓臣服于秦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无从体现有效治理,排除A项;秦朝已经完成了统一,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文化政策并非开放包容,且材料未提及文化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46.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少数民族统治者此举意在()A.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B.改变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C.强调自身政权的正统地位D.实现与汉族间的平等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首领以华夏正统自居,以此阐发自己政权合法性,进而维护其统治的稳定,C项正确;少数民族统治者此举意在强调自身政权的正统地位,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民族平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7.隋唐以前,南北方的“端午”观念与习俗大有不同,南方重鬼,所寄托的历史典故多与水的意象相关;北方多人伦忌讳,所寄托常与火的意象相关。唐律规定五月初五休假一日,并对节日用品作出规定,从而使端午节日实现了“国家化”。由此可知,唐代()A.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B.奉行礼法结合理念C.南北文化差异在缩小D.塑造节日统一意识【答案】A【解析】

20【详解】根据材料“隋唐以前,南北方的“端午”观念与习俗大有不同,”、“律规定五月初五休假一日,并对节日用品作出规定,从而使端午节日实现了“国家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之前,国家并不统一,南北方端午观念相差较大,唐朝的这一举措使南北端利于加强民众的认同感,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礼法结合,排除B项;南北方文化差异并不会因为端午节放假缩小,排除C项;节日统一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8.据学者统计,唐代有369名宰相,出自98个家族;而宋代有134名宰相,出自126个家族由此可知,科举制()A.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B.优化官僚队伍整体结构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宰相来自于更多的家族,这是因为宋代科举制度更趋严密与开放,能够扩大了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科举制具有开放性,面向社会各阶层,不会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C项。故选D项。49.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五代,北宋后以柳永为代表的词人把爱情作为创作的主题,同时在词中加入许多俗话俚语,使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A.推动了诗歌的表现形式B.降低了文人的审美情趣C.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D.力图冲破程朱理学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词人把爱情作为创作的主题”,“加入许多俗话俚语”,“雅俗共赏”可得出词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词的内容变化,没有推动诗歌的表现形式,排除A项;“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可得出没有降低文人的审美情趣,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程朱理学对词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C项。50.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这反映出该时期()A.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B.正统之争成为战争的根源C.和平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D.政权并立中呈现出内聚性【答案】D【解析】

21【详解】根据材料“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要统一全国,战争具有统一性质的,D项正确;消除一词错误,民族差异不能消除,排除A项;战争的根源是对国土、资源、人口的争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各国之间战争较多,排除C项。故选D项。51.明清时期,儒家不再以谈“治生”为耻,反而强调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强调士人在经济生活上要有独立的保障。此外,捐纳制度的出现和应试登第政策的变化使商贾可以通过捐纳得到功名,商贾子弟可以通过读书科举而入仕。据此可知()A.传统社会阶层结构面临解体B.社会的发展模糊了士商界限C.士商合流加剧明清政治腐败D.商业发展促进抑商政策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此外,捐纳制度的出现和应试登第政策的变化使商贾可以通过捐纳得到功名,商贾子弟可以通过读书科举而入仕”等信息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阶层划分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士商界限逐渐模糊,B项正确;解体太夸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腐败加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抑商政策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52.据学者研究,1700年,中国和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3.1%和23.3%。1820年,中国占到33.4%,欧洲只占26.6%。这说明()A.中国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中心B.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C.西方对当时中国影响达成共识D.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的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20年,中国占到33.4%,欧洲只占26.6%”可知,工业革命后欧洲的生产总值仍比中国这个农耕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少,反映了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的优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在世界经济占据支配地位,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