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ID:83330961

大小:33.9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9-15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6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7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8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9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科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分科考试试卷语文试题(满分100分,9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与应用(1b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师说》)(3)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下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圣人无常师(普通的)②万里悲秋常作客(长久地)B.①而绝江河(横渡)②冰泉冷涩弦凝绝(断,停顿)C.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尊师学习)②吾师道也(学习)D.①其皆出于此乎(产生,发生)②其出人也远矣(超过)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日观以西峰B.①不知东方之既白②越长城之限C.①不拘于时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日②侣鱼虾而友麋鹿4.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C.从《礼治社会》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而礼治社会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它是乡土社会的特色。D.

1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5.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关于思维形式和规则的科学理念。它______,因此它具有无限的科学理论和魅力。(1)揭示事物世界的本质(2)形成概念、判断、推理(3)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方法(4)反映实践现实依据人类在认识过程中的客观实践的事实A.①⑤③④②B.④①⑤②③C.⑤③②④①D.③⑤②①④二、阅读(65分)(一)(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文学作品的物性存在是词语。然而,词语却是观念的符号。我们可不可以说词语也是一种声音的存在呢?自然,词语总可以被朗诵,若朗诵得合拍中节,抑扬顿挫,富于韵律,那会很好听。若非常好听,会差不多成为音乐,但那是歌唱了,不属于文学,文学作品不是如此接受的。文学总是一组观念的符号,而不是一组悦耳的声音。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真实的文学经验,在这种独特的语言经验中,我们确实就在一个感性的世界里。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在于我们当如何解释这种语言经验。解释的困难来自我们通常具有的对语言之本性的误解。我们会以为语言的词和句总是表达着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人类用语言的词语来指称外部对象或由外部对象引起的观念,这种指称本身,作为符号,总是超感性的。这个想法表明,我们实际总是采取了逻辑理性的立场来思考语言的本质。初民形成语言,并非仅仅为了用词语赋予外部对象以一个符号。语言在其起源上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交往的内容并不是关于外部事物所形成的共同的概念,而是交往者共同进入其中的那个“生存场”。生存就是与外物打交道。外物并非首先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而进入语言,而是作为与我们的存在休戚相关的东西而进入语言。在词语中凝聚了我们对存在的领会。“树”“河流”“田野”“羚羊”“风”“雷”等词语,所表示的并不是关于自然物之概念,而是这些自然物与我们的生存的一种关联,表示着它们在我们的生存中的意义。它们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与力量,我们人类对这些自然物有一种真切的生存感受,在这种感受中凝聚着我们的情感、愿望、体验。海德格尔从中指认了人类所用词语之“原始的命名力量”。词语之意义是在人的“生存场”中形成起来的,就像今天的孩童在彼此交往中仍然会做的那样,他们总会创设一些成年人不明其义的词语来表达存在于他们共同的生存场中的那些对于事物的神秘体验。然而,成人世界已在相当的程度上

2“形而上学化”了,语词在成人的用法中巳与确定的概念体系建立了稳固的对应关系。因此,孩童在长大之后便顺从成人世界的原则而“准确地”使用词语,把他们在孩提时代的语言创造遗忘了。③作为“物性存在”的词语,即是能显示其原始的命名力量的词语,它们在语言日常的和逻辑的用法当中必定被掩蔽,而只在语言的艺术用法中才得以保存和展示。所谓“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用法。唯在文学中,词语才真正地作为词语而得到保存,并显示其感性的力量。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文学家的写作并未“消耗词语”,而是“保持词语”。这是见地深刻的。我们日常使用词语是为了传达信息或观念,一旦达成此任务,词语就消失了,它们只是充当了传达载体的角色。意既已达,言即被弃。然而,文学阅读却始终让读者停留在词语本身之中。在文学经验中,我们不可能对词语采取过河拆桥的态度。我们不能想象当我们读杜甫的一首诗时,会在得其意之后便把词语本身遗忘了。事实上,只要我们确实在欣赏着这首诗,那么我们就始终驻留在它的词语之中,我们感受着它的每一个词语的感性魅力。④在文学创作中,我们运用语言的目的,原就不是为了传达观点和见解,而是为了让某种生存场、某种生存体验成为在读者的想象世界中能够被建构起来的意境。这一切是作诗者所不能不知道的第一原理,除非一个作诗者只是把散文式的句子分行排列,并且合辙押韵,让它具有“诗作”的模样。⑤在文学中,词语作为观念符号,是通向感性形象的桥梁,并且在感性形象已被通达、已经形成之时,这个桥梁却并没有被拆除。桥梁还在,亦即词语的观念性还在。不过,这时候,词语的观念性与它们的感性意趣这两个方面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这从哲学上说,就是观念遁过形象而被带进了感性世界。“文学形象”之所以是“文学的”,就在于它们都是已被观念所渗透了的感性形象,感性要素与观念交织在一起,所以,文学形象是高度“精神化”的形象,这就是文学的感知特性。(节选自王德峰《艺术哲学》)6.第③段中的“过河拆桥”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7.将以下这段文字加入文中,正确的位置在()然而,我们如何能把观念的符号也看作作品的物性存在呢?我们一旦进入文学,不是进入了一个抽象观念的世界吗?在这个世界里,哪里会有本质上是感性存在的作品呢?A.①②两段之间B.②③两段之间C.③④两段之间D.④⑤两段之间8.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语言词和句的本性首先不是表达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的。B.在人与人的感性交往中形成的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语凝聚了我们对存在的领会。C.词语的意义是在自然物与我们的生存关联中形成起来的。D.我们总是将外物作为认识对象,所以采取了逻辑理性的立场来思考语言的本质。9.第②③段分别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说法,以下各项中对其作用分析错误的是()

3A.第②段的引用是为了阐明:词语是一种表现自然物与我们生存关联的感性存在。B.第②段的引用既指认了词语最初命名的意义,又区别了词语以符号存在的意义。C.第③段的引用是为了阐明:词语中原始的命名力量也能在文学写作中保留下来。D.第③段的引用是为了阐明:文学作品能让读者停留在词语本身之中。10.小明正绞尽脑汁地在完成创作新诗的作业,突然看到弟弟轻轻松松写的下面一行字,惊喜万分,觉得这就是打动人心的诗句,但一时也说不出它好在哪里。请你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和小明交流你的感受和理解。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二)(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冬天里的一团火①每年秋天收了谷子,父亲便要抽空去后山一趟,赶在风雪来临之前,烧一窑炭回家。上好的木炭被父亲送到集市换一些冬季必需品,稍次的木炭就存放在自家的楼板上。做完这一切,风雪就从北方赶到了我们村庄,摇着窗棂吱呀吱呀直晃,踢得多年失修的门板咣当咣当直响。风雪像一个被冻得气急败坏的小孩,要一头撞进家门。小妹哆嗦着把小小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说:“风也被冻哭了呢!”②早晨起来,父亲已把家中四壁该固定的固定了,该糊实的糊实了。母亲则在房子中央燃了一团锣木炭火。我和小妹欢呼着跳下床,知道又到了漫长的烤火季节:我再不用去拾那拾不完的柴禾,再不用去扯那扯不完的猪草,父母手中也没了那些耕耙播割之类的活计,连小妹也用不着一个人伏在田垅上跟昆虫小蚁说话了。一家人团团围在一堆炭火旁,四双眼睛把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甚至有些生疏的彼此认认真真端详一番。父亲的后脑勺居然稀稀拉拉有了些白发,而小妹剁猪草时左手的中指添了一道小小的疤痕。只有母亲总能及时记下丈夫和儿女每一点细微的变化。③话头总是母亲最先引出的。她飞针扬线的手从容雅致,嘴里则像一只吐丝的蜘蛛,把一家人一年来细细碎碎的事情都吐了出来,条理分明得就像一张蛛网。父亲口吐云烟的样子气定神闲,我和小妹则像小猴样互相抓挠不休。炭火很快平息了我和小妹年幼的躁动,凝眸处,眼前构筑了一个通透的世界;民间典故在父母心中涌涌簇簇,于是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从童话到传说,从演义到鬼怪。

4④我和小妹被炭火烤得昏昏欲睡,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已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一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把枯涩的村庄变得丰润。黄昏时分,雪停风静,孩子们个个要把自己玩成一块冰雪才肯回家。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的外壳,还以花蕾般稚嫩的饨真,让再傻再痴的孩子也变得冰雪聪明。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在烤红孩子们双颊的同时还点燃了他们对关好日子的憧憬。玩累了,我和小妹就挟一团寒气闯进家里,坐下来,脱掉鞋子,把双脚揣进父母怀中。那种痒酥酥的暖意真有说不出的舒服。繁重的农事剥夺了一家人彼此应有的关爱,一年之中就这么一刻让我感到是在家的中心,是在爱的中心,是在幸福的中心。⑤晚上不点油灯,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的光泽,我们血色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木炭火烤焦了苦寒的岁月,木炭火煨软了坚硬的辛酸,木炭火烘托着我们对来年的种种幻想,木炭火用红光篡改了我们对苍白往事的记忆。而遗忘和幻想正是农人过日子的两大支柱。⑥冬夜漫长,有火则短。往往是一家人先聊些闲话,慢慢地,思绪渐渐飘飞,思维渐渐断散,睡意这时从深海处泅洇上来,将一切漫淹。最后的那句含含糊糊的闲话也不知是谁说的,说了些啥,就像雨后叶尖上最后那滴迟迟不落的水珠落在空明的湖心,漾开去,漾开去,了无痕迹。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母亲首先“唔”一声从半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使夜色漾起了新的涟漪。母亲低头见团锣里自燃的炭火巳蒙上了一层灰垢,就用火针拨了拨,火又鲜光起来,辐射出的热能将我们渐凉的身子重新抚暖。又不知过了多久,细碎的炭火终于星星般隐去了,我们才拖着醉步上床睡觉。这种醉当然不是因了酒,而是因为火。火是让人类沉醉的另一种方式。⑦冬天,我们一家予也会出门去做客,譬如说邻村的外婆总要在每年的冬天宰一只牲畜,叫我们去吃火锅,尽管冷,我们也决不会放弃这样难得的打牙祭的机会。这时,火就成了我们的管家,一家人急急切切地出门,将火独自留在家里守护家的温暖。等吃饱喝足后,又急急切切赶回,扒开事先用木灰掩埋好的炭火,暗红的炭火一下子就亮旺起来,那感觉就像是管家给风雪归来的每一个人上了杯热茶。⑧我们每天都要从楼上拿一簸箕木炭下来,待到楼上的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过了休养生息的冬季,来到万物复苏的春天,怀揣热力的我们又开始忙于一年初始的事情。小妹是最后一个走出家门的。那天小妹走出家门,对着屋前的几树桃花打了个哈欠,泪眼婆娑地惊叫一声:“哟呵,火星子都跑到屋外了!怎不叫我早点出来?!”⑨也许是吧,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所有花朵都开放了,春天就会被烤得暖暖和和,舒舒服服。11.分析第①段画线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12.请对第⑤段“篡改”一词加以赏析。13.第⑧段画线句对妹妹的语言描写很有表现力,请分析这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上的妙处。14.本文的核心意象是“火”,它被赋予了哪些丰富的内涵?请分条概括。(三)(8分)阅读以下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圆月①(唐)杜甫

5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圆月。④列宿:众星。15.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A.五绝B.近体诗C.古体诗D.曲子词16.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月为题,以月色统摄全篇。B.诗歌音律和谐,篇章法度谨严。C.全诗意境清冷,思亲之情真挚。D.全诗语言平易,景物人物转换自然。17.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人们往往运用想象使其作品灵动而隽永。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赏析这一手法的妙处。(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②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6(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盗跖:相传为古代的大盗,生性暴虐,横行天下。后用以形容残暴的人。18.解释以下加点字。(1)怨用希()(2)睹轶诗可异焉()1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常与善人()A.帮助B.结交C.跟随D.给与(2)糟糠不厌()A.嫌弃B.满足C.憎恶D.吃饱20.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21.翻译句子。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2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伯夷、叔齐的“积仁洁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2)(3)23.第③小节,作者以“颜渊”“盗跖”及“近世”之人为例,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四)(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绿荫斋古桂记(清)戴名世①距虎丘三里而近,有朱氏园林,盖昔朱某翁先生之所创□。园昔为田为圃,先生买而为园。园之大二百亩,凡费金钱数万。其间竹木水石、亭榭楼阁,重叠映带,极一时之盛。先生垂没而园分授诸子。于是其季子某间其东隔之绿荫斋,以读书其间,而时时召集门友赋诗饮酒,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②斋之东有古桂一株,盖百余年物,其枝四面分披而下,其中可坐数十人。每花开,召客宴集其下,绿叶倒垂,繁英密布,如幄之张,加藩之设,风劲花落,拂襟萦袖。行酒者伛而入,绕树根而周,客无不欢极情叹而去。

7③天标尝导余游遍园中,台榭多倾圮矣,水或涸而石或颓矣,竹木存者十不及一二矣,苔生于牖,草环于亭,非复曩日之盛。而园中故有七松草。七松者,有松七株,盖宋、元时物。数里外望之,挺然离立云表。自先生没而七松地属某氏,某氏斧以为薪,存者仅一株,差小,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呜呼!物理之盛衰,何常之有?良材异质辱于匹夫之手者多矣!吾悼七松,所以幸古桂之遇也。24.第①小节空格处应填入的虚词是()A.矣B.者C.也D.乎25.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26.本文题名为《绿荫斋古桂记》,却在第①段用不少笔墨写了“朱氏园林”,以下各项中对其目的分析错误的是()A.交代了绿荫斋的归属。B.交代了朱氏园林中只有绿荫斋最著名的原因。C.引出后文绿荫斋中的古桂。D.将朱氏园林昔日的繁盛和后来的颓败进行对比。27.概述本文主旨。三、写作70分28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