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

ID:83492370

大小:35.6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_第5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_第6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_第7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_第8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_第9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考冲刺检测语文(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育才中学高2023届高考冲刺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壊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文质随着时代改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网络文学由时代催生,因时代兴旺,也随着时代变化。②回想这些年来网络文学的创作发展,很多作品完结之后,很少有人会记住它说了什么,就算记住了也不会记得太久,因为更多的、类似的新书又出来了。就算有些红极一时的书,过后被提及的时候,读者也只记得书名,而遗忘了内容。那些被读者记住、视为经典、时不时会去重温的作品,则穿越了时光的河流,以各种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永不过时,这就是精品的力量。③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创作因为更新量大、更新速度较快,部分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会显得比较薄弱,而恰恰这些要素就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想提升作品质量,打造精品,必须重视并加强这三方面在行文中的作用。④我们经常会点评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网感”,这种所谓的“网感”,其实就是网络文学最突出的叙事优点和长处,即“代入感”。故事情节带着读者往前走,让读者身临其境,与主角灵魂交融。读者在作品的世界里遨游,体验着主角的悲欢离合。很难想象,一个扁平化的、脸谱化的、虚妄的、没有真情实感的、处处透着“虚假”的主角,能够顺利完成这一项代入任务。可以说,一旦主角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这本书就已失败大半。⑤人设立住了,还需要叙事逻辑的流畅和自洽。好的作品逻辑应该是能够自洽的,即使是在作者虚构出来的世界中,它也应该是完整的、能得到读者认可的,它会让读者相信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获得沉浸式的阅读感,不会因为怀疑和不满,把读者从阅读中弹出去。否则,光是吐槽,就够读者受了,谁会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找罪受呢?

1⑥再说到精神内核的表达,没有灵魂的作品是行尸走肉,不会被读者记住,更不会被市场记住。然而精神表达很需要技巧,如果生搬硬套喊口号,只会赶走读者。如同做菜,光有花架子而无真材实料,不香不好吃,等待它的只有被撤走、被嫌弃的命运。纵观流传于世的所有文艺作品,包括诗词歌舞、音乐美术,无一不是以美动人,以情感人。它们不会喊口号,它们只是如同花香、月光、晨雾、春雨一般,在我们观赏、聆听它的时刻,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包围其中,浸入到我们的肌肤和灵魂中,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美,萌生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这种穿透世俗和时光的力量,无坚不摧,网络文学创作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美感和实力。⑦文艺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创作的道路是相通的,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需要创作者沉心静气,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眼睛和心灵去认真观察、体会、积累、分析、提炼生活,精心打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自洽的逻辑、优美激昂的精神内涵,才能让作品具备“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相似一面”的特质,从而和时代产生共鸣,打动读者,留住读者,流传于世。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发挥所长,创作经典,立体形象地全方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网络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唯有精品方能长久,每一位网络文学创作者都应该为此而努力。(摘编自意千重《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材料二:2020年9月,阅文集团与国家图书馆达成战略合作,阅文集团挂牌成为国家图书馆第二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包括《大国重工》《琅琊榜》《盗墓笔记》等100部各题材类型的优秀网文佳作被国家图书馆典藏。这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历史化步入新阶段,成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随着网络文学声势日益壮大,网络作家频频升堂入室,网络文学从中国走向海外,影响力辐射世界。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历史化、经典化进程也明显提速:从主流媒体纷纷开辟网络文艺类专栏专刊,到各地各部门举办各级网络文学评奖和征文,从国家级社科、艺术、出版课题基金的网络文学立项,到国内多家高校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的设立,以及各类文艺评论研究刊物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的持续提升,此类种种均为网络文学的历史化和经典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文学经典化非一日之功,网络文学也不例外。正是有了诸多网络文学评奖评优,有林林总总形如国家图书馆典藏100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这样的活动,网络文学经典化才有足够的源头活水。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只有拥有了经典作品这样的压舱石,才能真正行稳致远。(摘编自唐伟《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里程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文学作品更新的数量大、速度快,那些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比较薄弱的作品会逐渐淹没在作品的洪流中。B.

2有的网络文学作品,叙事逻辑完整而合理,能够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让其身临其境;对这样的好作品,读者很难有怀疑与不满。C.《大国重工》《琅琊榜》《盗墓笔记》等佳作被国家图书馆典藏,是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开始,标志着网络文学历史化步入新阶段。D.网络文学要行稳致远,需要有经典作品这样的压舱石,而要得到这样的压舱石,又需要有网络文学评奖评优等活动提供源头活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文心雕龙·时序》之语,引出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的观点。B.材料一以花香、月光、晨雾等作比喻,生动表现了优秀文艺作品的润物无声的美感。C.材料二提到的国家级课题基金的网络文学立项等活动,加速了网络文学经典化进程。D.两则材料虽然内容并不相同,但都关注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化,都提出了具体策略。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A.互联网普及、电子阅读的媒介转换,使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较低,很多人可以通过注册账号成为写手,实现其文学梦想。B.党的十八大以来,时代巨变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书写现实、表现生活,成为网文创作的重要主题。C.一部好的网络文学作品,应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同时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D.优秀的网络小说主角,应该有某种可以引发读者共鸣的特质,能抓住契机激发读者的情感燃点,使读者感到心灵满足。4.阅读材料一时,甲、乙两位同学发生了争执。甲同学认为第⑧段应删除,理由是第⑦段已对上文进行了总结,文章结构已完整;乙同学则持反对意见。请你代乙同学陈述反对理由。5.你的朋友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网络文学作家,他极想创作出一部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帮助他实现愿望。(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逐日刘鹏艳那一年,红军走了。和所有的苏区一样,还乡团鸡犬不留地杀进这个小小的村落,一时间狼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

3周围的群山沉默了,血红的太阳呼应着熊熊的火光,把仇恨和恐怖投射在群山的沉默上。每一次拉锯都是血灾和火海,奇怪的是,越杀,越烧,那颗红色的种子越是顽强地生长,好像要把整个层峦叠嶂的大山都变成赤旗猎猎的红色山头。但是这次,那些挥舞着红旗的人好像失败了,他们马不停蹄地突围出去,甩掉了重重追兵,也毫不吝惜地甩掉了他们的根据地。这下,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亲人们可遭了殃。丈夫是秋天走的,走的时候连声招呼也没打。这年真怪,好像他一走就落了冬,大雪下来了,真正的鹅毛大雪,铺天盖地的,把桂芝的天和地都结结实实地埋了,她看不到一点出路。她的心是被冰封住了,从秋天里就冷得打战,一对来得不是时候的双胞胎,讨命鬼般地嗷嗷待哺,她急得直淌眼泪,奶水却淌不出来。大雪封山以后,吃喝更是难觅,她躲在洞里,能扒拉出来的,只有枯枝败叶和孩子的哭声。这对双胞胎生下来,老洪没见着面就跟着部队走了,桂芝幽幽叹口气,想老洪大概从没惦记过那一双儿女。也罢,没出月子就殁了的孩子,进不得祖坟的,况且是那么难的日子,命贱得不如猪狗。那阵子天天“跑反”,多亏了邻居陈福。她光顾着怀里这一抱,差点丢了景荣,是他领着景荣躲了几天几夜。母亲的眼泪就是那时候流尽的,等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山下,见到景荣的那一刻,便发了疯地一把将景荣抱住了,恨不得立时把他塞回到自己的肚腹里,才好保他的周全。景荣长到十八岁,她心里还忐忑着,生怕有啥闪失,在她眼里、心里,满满的都是景荣,只有景荣。做娘的,和做爹的到底不一样,她想不通当年老洪怎么舍得一脚踹在孩子的心窝上。那一脚踹出去,他昂头走了,可想过他们孤儿寡母半分?屋前那片蓊郁的竹林也许能够读懂老洪曲折的心思,它们掩护着他并不高大的身影,就这样从一片摇曳的绿影深处悄悄绕开了家人望眼欲穿的思念,绕开了产后极度虚弱的妻子。1932年秋天,那个一心盼望丈夫能从部队上回来看一眼的妇人刚刚生下一对双胞胎,孩子才十六天大,尚未得到过父亲的爱抚,没想到男人那样绝情,一声不响地就要远遁。她告诉懵懂的景荣,去,把你爹找回来,他一准在队伍里。于是当见到一条长龙似的队伍从他们家门口蜿蜒而过时,景荣奋不顾身地倒腾着两条细弱的小腿追上去。“爹,爹!”儿子一边哭一边喊,奔到父亲面前,“回家哩!”孩子幼嫩的哭声拖着腔儿在队伍里横冲直撞,撞得同行的人耳膜都疼了。人们的心也跟着揪起来,又酸又痛,纷纷地劝:“老洪,回吧,回去看看。”那个被称作老洪的寒着脸,他心里明白,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再也走不动了。那时他还不知道此去经年,山高水远,队伍上上下下都统一了认识:这次战略转移迫在眉睫,要不了多长时间,咱就狠狠地打回去!

4八岁的景荣可顾不上琢磨父亲曲折的心思,他扑上来抱住父亲的大腿,不让他走,就不让他走!老洪一惊,心里又急又疼,眼看着队伍越走越远,终究不敢再犹豫,一脚把孩子踢到路边……被踢了一脚的孩子呆呆坐在地上,止不住的泪水和着漫天扬起的灰土,把那张抽搐的小脸涂得花里胡哨。他想不通父亲为什么如此狠心,多少年以后,说起这段往事时,也还抱着出天大的委屈,好像那一脚踢在心窝儿上,一辈子也消不掉心口上的那道钝痛。老洪为这事也痛了一辈子。1949年,仗才算打完,离家十七年的老洪才有机会从隆隆的枪炮声里彻底脱了身。他,得回家了。山坳里的那片竹园还在,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竟还蓊郁得不像话。只是房子眼生,不是他离家时的模样。老洪疑疑惑惑地上前拍门,门里却听不见动静。远远地,一个挎着竹篮的小脚女人的身影一摇一晃地走过来。老洪只瞧了一眼,就认出那正是被十七年遥迢的岁月从缝隙里丢出来的桂芝!他激动地迎上去,然后不声不响地停在她面前。埋头走路的桂芝吓了一跳,可等她把那张满是沟壑的脸细细瞅一遍,就从那难言的沧桑里面认出了他。天哪!竟然是他!她一步没站稳,顿时跌坐在地上。不,不可能!她固执地摇摇头,随即爬起来,跌跌撞撞地朝家里奔去。天杀的!她砰的一声把大门关上,跟上来的老洪碰了一鼻子灰。接着,就听到门里传来女人透不过气的哭声。女人见了他一言不发,掉头就躲进门里哭,她是受了多大的委屈呀。“你开开门吧,”老洪乞求道,“那一年,你才生下孩子,俺就狠心离开了你,这一辈子,俺欠你的太多了……”老洪哽咽地搅起沉渣般的往事,使门后的女人哭声更加汹涌。门没开,始终也没开。就这样,一个在门里,一个在门外,把一辈子的相思和忏悔都喊完了,哭完了。(作品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围群山沉默了,血红的太阳呼应着熊熊的火光,那投射着“仇恨与恐惧”的沉默群山,正是村民们的真实写照。B.“好像他一走就落了冬”,表现了桂芝落寞悲伤的心情,老洪的离开让那段天天“跑反”的日子显得愈发冰冷艰难。C.桂芝回到山下,见到景荣时,“发了疯地抱住”“恨不得塞回自己肚腹里”,表现的是桂芝的激动以及满心的愧疚。D.“门没开,始终也没开。”桂芝在门里听到了老洪迟来的忏悔,只是哭,没有给他开门,说明她根本无法原谅老洪。7.关于文中景荣去找老洪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行的人可能联想到自己家孩子,都劝老洪回去看看,认为他不应如此狠心。

5B.老洪抱着短时间内打回来的想法,选择跟着部队转移,认为停下就走不动了。C.景荣抱住老洪大腿说明他决心要留下老洪,也后文他一直怨恨老洪做铺垫。D.老洪“狠心”一脚,与下文景荣的心结,都表达革命背景下家庭关系的探讨。8.老洪家门前那片蓊郁的竹林,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9.将历史讲成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一个挑战。因为作者既要以历史的态度站位,又要用文学的方式呈现,还要把宏大的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本文是作者在金寨采访时搜集的历史素材,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将其写为一个精彩的故事的。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该处字母填在横线上。

6其筋骸A之B所C冲D犯E肌F肤G之H所I浸J渍K轻L霜M露N而O狎P风Q雨R是S故T寒U暑V不W能X为Y之Z毒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致民田猎”与“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的“致”含义不同。B.文中“渐不可长”与“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氓》)的“渐”字含义不同。C.寒暑,指四季气候的冷暖变化,又指中医学上的病因“寒邪和暑邪”,文中“则寒暑入之矣”取前义。D.策是朝廷设题考试,应举士子答问时所书,后来成为臣子向皇帝陈述政见、进献谋略的一种文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以设问句引出中心论点:“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然后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证。B.苏轼拿开元、天宝年间国家安定而生乱的例子,反面论述了和平时代也需要备战以维护国家安定的必要性。C.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苏轼用王公贵人和农夫小民保养身体的例子来比况。比喻贴切,针对性极强。D.“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都道出弱国向强国献媚而致祸的因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2)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14.奏议进言对象是国君,既要想方设法使国君接受自己的意见,又要把握说话的分寸,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都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南中荣橘柚柳宗元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①。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殊风限清汉②,飞雪滞故乡。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③。

7【注】①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柳宗元贬谪之地。②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③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B.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C.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D.尾联中诗人“北望”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西北望”所怀情感不同。16.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艺术技巧两方面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记叙自己探求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指出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须有质疑求实的精神,切忌“__________,__________”。(2)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都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3)除了风、雨、雪,“霜”这种天气现象也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造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③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④自儿化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情色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⑤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⑥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需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需要说话者灵活使用,听话者A。⑦儿化,因其在语音、词汇上的丰富功能和意蕴,得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发展和保存。《红楼梦》是以北京话为语体写成的,这个语体的重要标志就是引人注目的儿化词。曹雪芹对儿化词的运用是B的。《红楼梦》中的儿化词经过曹雪芹的严格淘洗和高度提炼,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京都方言的特色。其儿化用语多出现在口语场合,在人物对话如拉家常、闲聊中。但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政、北静王、贾雨村等则嗜好运用C的文言雅文。贾府中运用儿化词语上自贾母、王熙凤下至刘姥姥、老嬷嬷等阶层。当然,身份不同,儿化词的表意也各异:贾母的儿化词语包含对晚辈的关爱,凤姐儿则多表现为幽默打趣,刘姥姥等下层人物多出自于质朴粗俗。

8(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阅读材料第一自然段,找出表达上存在的语序、标点、用词等四处错误,填好序号并把正确答案修改在后。(3)请赏析下列句中的加点儿化词的表达效果。①刘姥姥笑道:“我看你们这些人,都只吃这一点儿就完了,亏你们也不饿。怪道风儿都吹的倒!”(曹雪芹《红楼梦》卷四十)②时间真快,爸爸走了十几年了。他要是还在,今年该是91岁了。多想当面再喊他一声——“老头儿”!(《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①。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每首没有一定的句数,不讲对仗,也不拘平仄。虽要求押韵,但并不严格。近体诗又称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其中律诗是初唐以后才定型的新诗体,它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皆有严格的要求。无论是律诗或绝句,都必须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其中平仄最为重要。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声属于“平”,上声、去声和入声皆属于“仄”。平声平坦,仄声短促,有高低变化。平仄交错,②,听起来波澜起伏,铿锵悦耳。律诗的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所以对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出句的最后一字则可平可仄。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的叫“对”,③。律诗对“粘”和“对”要求很严,该“对”不“对”,该“粘”不“粘”,就叫“失对”、“失粘”,是作律诗的大忌。平仄在律诗中使用的规律是:在一句之中交错使用,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对,在上下联之间则相粘。【注】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在普通话里对应一声、二声,上声、去声对应三声、四声。入声在现代普通话已转换到四个声调中。(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利用诗歌的押韵、平仄和对仗格式,可以推断诗句中某些多音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本诗为平起七绝,首句最后一字应为仄声。因此“和”应该读hè。从含义看,“和”读去声是“跟着唱”的意思,与前文恰好形成呼应。参考示例,结合材料,从平仄和含义两个角度阐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应该怎么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出句平仄为:平平平仄仄)

9读音: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20.按要求作文理性,相对于感性而言,它意味着人有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拥有理性,便能以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思考和决策。奥地利哲学家哈耶克说:“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种感情,使我们能够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价值。”但理性的力量有时候也令人惧怕,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全是理性的人,恰如一把全是锋刃的刀,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理性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