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

ID:83125806

大小:562.39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10-24

上传者:用户名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_第1页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_第2页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_第3页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_第4页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_第5页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_第6页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_第7页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_第8页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_第9页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31∕T 1353-2022 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上海市).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03.080CCSA12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T1353—2022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igitalscenicarea2022-06-28发布2022-10-01实施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打涂层查真伪 DB31/T1353—2022目次前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缩略语...........................................................................................25总体要求..............26信息基础设施....................................................................................27智慧化管理......................................................................................38智慧化服务..........................................................................79数字化营销......................................................................................810技术应用创新.................................................................................1011信息安全......................................................................................10参考文献...........................................................................................11 DB31/T1353—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上海市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科技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旗、张毅、朱国建、陈亮、张洁、张磊、范金慧、孟庆华、何潇、黄凯、赵毅、张琰、毛润泽、施存琦、程琪、张翼。I DB31/T1353—2022数字景区建设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数字景区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数字化营销、技术应用创新、信息安全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指导、规范及评估上海市范围内A级景区的数字化建设、运维及保障。注tA级景区是依据GB/T17775取得了质量等级的景区。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6571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GB/T18973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34678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GB503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D/J089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技术规范GY/T307超高清晰度电视系统节目制作和交换参数值GY/T315高动态范围电视节目制作和交换图像参数值LB/T034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数字景区digitalscenicarea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管理、服务、营销等信息系统,实现旅游要素数字化、运营管理智慧化、旅游服务个性化,以提升景区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类景区。3.2最大承载量carrycapacityofscenicarea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来源:LB/T034—2014,2.1]3.34K超高清4Kultrahighdefinition信号格式符合GY/T307或GY/T315规定的超高清音视频,图像分辨率为3840X2160。 DB31/T1353—20223.48K超高清8Kultrahighdefinition信号格式符合GY/T307或GY/T315规定的超高清音视频,图像分辨率为7680X4320。3.5新媒体平台newmediaplatform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平台。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I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R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OTA在线旅游服务商(OnlineTravelAgency)VR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5总体要求数字景区建设应包括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数字化营销、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创新”六个维度开展建设等要求,全面提升景区管理、服务、营销等信息系统,促进景区的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游客出游体验和政府治理水平。6值息基础设施6.1物联感知系统6.1.1应建设物联感知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感知设备、安全感知设备、图像感知设备、身份感知设备、位置感知设备、设施感知设备,且符合GB/T34678的要求。6.1.2可实现对数字景区各个单元的态势感知和识别,以及信息的获取和采集。6.2网络通信设备6.2.1应接入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外网。6.2.2可建设满足景区内部指挥调度、视频监控、应急管理等需求的内部局域网。6.2.3应保障景区主要出入口、游客中心、各主要景点、游步道等游客主要聚集区域具有4G以上的通信信号和无线网络覆盖。6.3基础数据库6.3.1可实现管理、服务、营销、运维及保障信息数据的存储与融合。6.3.2可支持灵活、快速的业务部署、管理及实现服务。6.3.3应有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留有的数据接口。2 DB31/T1353—20226.4应用终端应配置景区智慧化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的应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持移动设备、大屏、触控一体机、调度台、视频对讲、应急广播等终端设备。7智慧化管理7.1指挥调度中心7.1.1设施设备应建有指挥调度中心,配备大屏、调度台、电脑、会议系统、视频对讲和覆盖全景区的应急广播系统等电子设施设备。其中,应急广播系统应满足GD/J089的相关要求。7.1.2电子地图宜配置电子地图,实现对景区的地形地貌、方位和分区布局的实时监测,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实时动态管理,能够直观反映景区内各区域游客分布热力。7.1.3动态监测可接入景区客流、车船、重要人员、环境、气象、生物资源、文物资源、停车场、厕所、防火、防盗、危险区域侵入、紧急求助等信息数据。当遇警情或预测数据超出安全范围时,指挥中心能实时发出声光报警。同时,报警信息可分级分层推送至相关工作人员。7.1.4事故处理可配置电话、视频等对讲设备,并可与外场工作人员进行音视频连线,实现现场远程可视化处理事故。7.1.5安全应急管理7.1.5.1应制定各类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并采取信息化管理手段。7.1.5.2可根据安全风险的类型和级别,自动弹出相对应的应急预案,并向相关人员推送。7.1.6安全事故案例库应将本景区和其他类似景区发生的有关安全事故建立电子案例库。7.1.7外部接口指挥调度中心的通信设备、数据系统等应与消防、公安、医疗、电力、燃气、交通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7.2售检票管理售检票管理系统应实现在线预约、预订服务,应配有闸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对门票、二维码、身份证及社保卡的自动识别检票。售检票管理系统应能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公共服务平台对按,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一码畅游”。3 DB31/T1353—20227.3安全防范管理7.3.1视频监控7.3.1.1应配备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核心景点、客流密集地、危险区域等场所的视频高清监控。7.3.1.2视频图像应实时接入景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信息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移动端查看视频监控。7.3.1.3监控图像数据应至少保存30d஺7.3.2防火监控7.3.2.1应在游览场馆、办公区域、户外森林及其他游客密集地部署防火监测系统。可合理选择智能图像识别、红外识别和烟感等技术器件。可智能发现景区内异常热源并实现自动报警、推送信息,室内还应能启动自动灭火设器。7.3.2.2防火监测及预警信息可实时接入景区、消防部门的指挥调度中心及景区安全监控室。7.3.3入侵警报系统7.3,3.1可在景区重点区域、办公区域等重要处所部署入侵警报系统且满足GB50348的相关要求.根据现场需要,可合理选择红外、微波、震动、玻璃破碎、压力、声感、超声波等技术器件,能及时发现人员侵入,自动报警、推送信息,并触发警灯和警铃.7.3.3.2入侵警报信息可实时接入景区、公安部门的指挥调度中心及景区安全监控室,报警信息可实时推送到相关人员手机。7.3.4危险区域监控7.3.4.1可在危险区域设置监控及预警系统,该系统监控信息实时接入景区的指挥调度中心。7.3.4.2可采用红外感应装置及高清视频监控,电子感应设备可监测到有人员侵入景区危险区域。7.3.5灾害预警可基于对地质、气象、水文、电场、红外等设置在景区现场的传感器监测到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编辑与分析得出灾害发生概率,或气象部门的灾害预警通知,采取不同程度的预警措施与启动应急程序,以在灾害发生前做好防护,减少损害。7.3.6公共卫生安全应配备信息化设施和系统,通过个人健康码、行程卡等防疫措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7.3.7疑急求助7.3.7.1宜在游客密集区、危险路段或区域、厕所等易出现意外处所安装紧急求助按钮,并在景区官方门户PC端及移动端设置紧急求助功能按钮,为突遇疾病、受伤、事故和盗抢事件的游客提供一键求助服务,同时报送当前地理位置信息。7.3.7.2紧急求助及地理位置信息可实时传送到景区指挥调度中心和安全监控室,以便相关人员及时救援处置。4 DB31/T1353—20227.3.7.3信息化系统宜监测异常行为群体,实现安全防范或客户服务。7.3.Z.4具备条件的景区宜向有需求的游客提供定位设施的有偿服务。定位设施能实时显示佩戴的人员的位置和历史轨迹信息,支持一键报警服务,指挥中心可以根据定位和报警信息实时掌握其动态。7.3.8安全宣传可通过景区大屏、应急广播系统、移动终端、官方网站等媒体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发布景区安全宣传信息,提高游客游玩的安全意识。7.4客流管理7.4.1可实时采集和分析电子票务、门禁系统、通信运营商信令、人流量监测设备、停车场管理、Wi-Fi探测等多渠道的数据,对景区各主要景点、关键部位的客流进行实时统计监测,并以热力图形式在景区电子地图上呈现,实现管理指挥可视化。7.4.2应按照LB/T034所提供的方法,对主要景点、游步道等关键区域设置最大承载量,当客流实时监测或预测数据接近承载量时,系统可自动进行预警,并提醒相关管理人员做好游客分流疏导。7.4.3当游客达到最大承载量时,系统可自动报警,在提醒相关管理人员的同时,可将报警信息推送给属地政府。7.4.4可通过游客中心大屏、官网、新媒体平台公布当前游客人数及游客容量,提示客流预警信息。7.4.5应实现客流数据实现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系统实时对接。7.5景区资源管理7.5.1景区景点应包括对自有景区、景点的信息化管理.管理的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景区景点基本信息,—关键部门联系人,一票务信息,—行政及市场监管动态(包含投诉、差评、行政执法和处罚信息等),一相关舆情及游客评价信息,—景区评级等信息的管理。7.5.2景区商户可建有对景区商户的信息化管理,商户包括景区自营商户和非自营商户。管理的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商户基本信息,负责人,—联系人,-主营产品,—-行政及市场监管动态,—相关舆情及游客评价信息,—信用评级信息。5 DB31/T1353—20227.5.3合作旅行社可对构建合作关系的旅行社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组团社和辖区内地接社。管理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旅行社基本信息,—经营资质和年检信息,—负责人联系人,—产品信息,——行政及市场监管动态,—相关舆情及游客评价信息,—旅行社信用评级信息。7.5.4旅游产品7.5.4.1可对旅游产品进行信息化管理。对合作旅行社、OTAஹ新媒体平台及周边商户的主要旅游产品进行台账管理和跟踪调查动态管理,以优化旅游环境,维护稳定、诚信的旅游市场和竞争环境。7.5.4.2应纳入管理的旅游产品类型可包括但不限于:——景区、景点、演艺票务,——车船、索道票,——各优惠票种,——旅游交通、停车场服务、导游服务、酒店住宿、餐饮主菜和团餐,——主要特产。7.5.4.3应纳入产品管理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商家),—类别,----品名,——物价局定价,——实际(淡旺季)售价,—渠道分销价,——游客评价。7.5.5从业人员7.5.5.1应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从业人员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对景区内部主要岗位、关键岗位人员宜实施当前地理位置和运动路径的管理,以实现对相关人员的及时联络与指挥调度,规范从业人员执业行为。注:从业人员包含景区内负责人、安全员、司机、导游、稽查等主要和关键岗位人员,合作旅行社的导游、司机、负责人、联系人,周边住宿、餐饮、娱乐、特产等商户的安全员、负责人、联系人等。7.5.5.2管理的内容可包含但不限于:—单位,—职务,一从业资格及年审信息,—联系方式,6 DB31/T1353—2022—相关投诉和监管动态,—游客评价信息。7.6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7.6.1景区公共交通7.6,1.1可对景区内部交通实施信息化管理,智能分析各站点游客并调度运营车船,包含但不限于景区内运行的观光车、大巴、电瓶车、游船、竹筏及索道等各类交通工具。7.6.1.2车载监控摄像机可监控到司乘人员服务情况、车辆、船舶行驶情况车(船)内游客情况并通过高速的无线网络向指挥中心回传视屏,实现对景区车辆、船舶超速和脱离运营路线的报瞥,实现对车辆、船舶等内部交通工具行驶轨迹和行驶状态的记录和回放.7.6.1.3可实现对游客车牌的自动识别、统计分析,车流状况、停车场空位信息实时发布,快速引导车辆出入,不停车收缴费。7.6.2旅游停车场7.6.2.1可开展景区自营停车场信息化管理,规范辖区内停车场的服务和管理,实现计费透明、出入便捷。7.6.2.2停车场宜具备基于电子地图的旅游停车场可视化管理功能,可实时采集各旅游停车场连续、有效的数据及统计数据,在地图上动态呈现旅游停车场位置、规模和停车位占用、车位超限预警等信息。7.6.2.3可实现对全景区旅游停车场运营的实时、动态监管,配合相关人员适时开展车辆分流、引导等指挥调度工作,并为景区旅游停车场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决策提供数据支持。7.6.3旅游厕所可对辖区的旅游厕所实旅基于电子地图的“一张图”可视化管理,可在地图上以图形化形式显示旅游厕所的分布情况、人流、环境卫生及保洁信息,实现厕所路线导航功能,可智能监测景区旅游厕所的管理、设施与服务满足GB/T18973的相关要求。8智慧化服务8.1官方客户服务平台8.1.1应开通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官方客户服务平台,实现一码畅游上海。其媒介形式包含但不限于:网站、新媒体平台。8.1.2官方门户的服务内容应包含:景区信息发布、旅游线路推荐和行程规划、门票和服务的预约预定、交通导航、导游导览、电子讲解、咨询建议、设施租赁等服务功能,并可提供多国语言版本的信息服务。8.1.3官方门户服务应具有承载各项交互式服务的能力,能保证服务获取方便、平台运行稳定、信息响应及时。8.2信息发布服务8.2.1多媒体信息发布在景区入口处、游客集散地、游客中心等客流量大的区域应设有信息显示大屏、电子发布栏或多媒7 DB31/T1353—2022体服务终端,动态发布景区宣传视频、营销信息、景区承载量、在园人数、车辆车位实时数量、演出和活动信息、排队等候时间、交通信息、指挥调度应急通知等资讯信息,动态发布温湿度、光照、紫外线、空气质量、水温水质等感知信息。8.2.2触控终端可在游客中心、主要景点或其他有需要的场所设立多媒体触控终端,向游客提供信息自助查询服务。8.2.3应急广播应在景区配置应急广播系统,可播放背景音乐、景区营销活动、实时客流动态和应急广播等通知信息.景区可对各扬声器分类、分群、分区管理,灵活地向指定扬声器传送音频或口播通知。8.3导览服务8.3.1导游服务宜通过景区公众号、小程序、APPஹ二维码、无线讲解相等自助触控终端方式,向游客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无接触导游服务。宜将VRஹARஹAI等技术应用于景区智能导航导览、景点讲解、诗词和文物介绍等游客服务中。8.3.2停车场服务8.3.2.1可在自助触控终端、官方门户服务平台(含PC端及移动端)发布基于电子地图的停车场位置信息动态,并实时更新车位占用情况,为游客提供手机交通导航和车位预约服务。8.3.2.2游客车辆到达停车场后,停车场系统可通过高清识别摄像机,自动记录车辆号牌,快速开启道闸入场,并为游客提供车位指引。8.3.2.3游客取车,景区客户端软件可为游客提供取车路线指弓【,为游客提供智能取车服务;车辆出场时,游客可通过手机实现移动无感支付。8.3.3公共交通服务可在景区内公共交通站点或游客中心配置电子显示屏,为游客提供实时车船班车交通信息,如最近车船数量、及预到达信息等。8.3.4厕所导览服务在自助触控终端、官方门户服务平台(含PC端及移动端)发布基于电子地图的旅游厕所位置信息,可向游客智能推送距离游客位置最近的旅游厕所,并提供导航服务,同时将景区厕所的空气质量等信息实时公布。9数字化营销9.1网络宣传9.1.1自媒体营销9.1.1.1宜依托门户网站、新媒体等开展景区自媒体营销,提供景区介绍、在线预订、活动推荐等服务。8 DB31/T1353—20229.1.1.2宜采用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新媒体平台等线上营销方式,推介景区特色、文化活动、文创产品及精品景点线路等。9.1.1.3可实现景区营销计划、活动方案的信息化管理。9.1.2第三方营销9.1.2.1宜综合运用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短视频、电商平台等开展营销宣传活动。9.1.2.2可与OTAஹ网络意见领袖和各类新媒体等合作,开展旅游营销信息发布和营销互动活动。9.2电子商务9.2.1景区电子商务平台9.2.1.1宜建设景区电子商务平台,依托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实现门票在线预订、旅游信息展示、会员管理、优惠券团购、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销售等方面功能。9.2.1.2景区电子商务平台宜配置标准化应用程序接口9API:接口,能与景区相关业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9.2.1.3景区可通过平台实现产品管理、订单管理,以及产品销售和游客评价数据汇总。9.2.2旅游票务分销平台9.2.2.1可建有旅游票务分销平台,或依托国内主流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景区门票的直销与分销。9.2.2.2旅游票务分销平台宜配置标准化API接口,与景区电子商务平台接驳,实现便捷消费与核销。9.3IP开发和转化9.3.1宜挖掘景区核心IP,开发系列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强化文化对旅游的内容支撑、创意提升和价值挖掘作用,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9.3.2可提供IP授权利用服务,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支撑下的应用研发,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9.4营销分析9.4.1游客来源可通过票务实名制或通信运营商信令数据、Wi-FiஹOTAஹ停车场等系统和渠道,获取游客脱敏数据,并对客源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景区的宣传推广、市场营销布局和营销考核提供数据支撑。9.4.2游客画像可通过票务实名制或通信运营商信令数据、景区自有商业游客消费数据、Wi-FiஹOTAஹ停车场等渠道获取到的游客聪敏信息数据,对游客性别结构、年龄分布、消费能力、行为习惯等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绘制游客画像、揭示游客特征,为景区的客群定位、商业业态优化和市场营销提供数据支撑。9.4.3游客评价可通过自助触控设备、门户网站等多种渠道,采集游客满意度评价信息,接入OTA相关游客评价数据,可通过技术手段自动检索获取全网游客评价信息,可从价格、服务、环境、满意度等多方面,对游客9 DB31/T1353—2022评价进行统计分析,为景区的管理、服务提升提供参考依据。9.4.4销售情况分析9.4.4.1可对各类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系统能根据时间段、产品类别、销售渠道等多种维度自动统计、绘制图形,能自定义统计项进行相关销售数据的分析,并能导出数据报表和分析结果«9.4.4.2可利用景区财务系统、统一收银系统等获取的收入、支出数据,建立景区营收结构、盈利能力的综合分析。9.4.5游客团散分析可通过电子票务、旅游分销、旅行社报团等系统数据,分别对接待散客和旅行社组团的数量、比例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营销工作的评价和规划提供依据。9.4.6区域营销分析9.4.6.1可根据游客画像、游客来源、游客评价等游客洞察大数据,对景区各区域市场的来客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产品比例、游客性别比、游客年龄段等营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区域市场的营销战略优化、推广策略制订和营销人员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持。9.4.6.2可利用景区营销管理数据、电子商务数据、客情数据等开展客源市场分析、消费市场分析与营销活动分析,可结合公开发布、互联网抓取的周边区域与行业市场数据,建立景区市场发展潜力分析与市场预测预警机制。10技术应用创新宜在景区数字化建设中利用云计算、物联网、5Gஹ8K/4K超高清、人工智能、VRஹARஹ大数据、区块链、北斗卫星导航、新能源、节能减排等创新技术。宜在景区的管理、服务、营销或产品打造上开展创新应用,提升景区自身经营管理效果,对整个行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11信息安全11.1景区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建设安全防护系统。11.2信息化基础设施应满足GB/T22239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要求,做好数据和个人信息的保护。11.3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范系统还应满足GB/T16571的相关要求。11.4应制定安全运维规范,定期对重要数据和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做好相关运维记录,全年应无重大网络安全事故发生。10 DB31/T1353—2022参考文献[1]GB/T17775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C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一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四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