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职业性肿瘤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职业性肿瘤1
1授课内容职业肿瘤概述职业性致癌因素作用特征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常见的职业性肿瘤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职业肿瘤最新的研究基础2
2职业性肿瘤: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称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tumor)或职业癌(occupationalcancer)。三、职业性肿瘤职业肿瘤概念3
3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08年新发癌症病例1240万(约男性665万,女性575万),职业性肿瘤占全部肿瘤的2%~8%,每年全球至少有20万人死于职业性肿瘤。职业性肿瘤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职业危害日益严重,职业病人数也逐年增加。三、职业性肿瘤4
4卫生部办公厅通报5
5职业致癌因素(occupationalcarcinogen)指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称职业性致癌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化学因素最多见。三、职业性肿瘤6
6职业性肿瘤的历史可追溯到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Pott发现扫烟囱工人阴囊癌的高发病率,并认为可能与接触烟囱中的烟尘有关。首次提出了化学物与癌症以及职业与癌症的关系。职业肿瘤发展的历史三、职业性肿瘤7
71895年,德国外科医生Rehn首次报告染料厂工人(芳香胺类)发生职业性膀胱癌。1922年,英国化学家Kennway从煤焦油中分离出多种多环芳烃,诱发出动物的皮肤癌。1945年,英国学者Case对染料行业的膀胱癌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了β-萘胺及联苯胺的致癌性。1967年英国制订了有关致癌物的法规。三、职业性肿瘤8
8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IARC)根据化学物致癌的危险性将化学物分为5类。2011年资料显示:107种化学物质为确认人类致癌物,59种可能人类致癌物,267种可疑人类致癌物,508种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的物质,1种为目前资料可认定为可能无致癌性的物质。三、职业性肿瘤9
9近年来IARC又认定了一些新的致癌工种,如长期上夜班的护士和女性空中乘务员由于轮班引起生物节律破坏而患乳腺癌的几率升高。该研究与动物研究结果相符合,即持续的光照,或持续的夜晚暗光,或慢性时差综合症均可大大增加肿瘤的发生率。三、职业性肿瘤10
10有实验研究表明,减少夜间N-乙酰-5-氧基色胺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此结果或许可以解释为夜晚暴露在光线下打乱了生物节律系统,改变睡眠活动方式,抑制N-乙酰-5-氧基色胺的产生,而最终抑制或激活肿瘤发展相关的基因。三、职业性肿瘤11
11①联苯胺所致膀胱癌②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③苯所致白血病④氯甲醚所致肺癌⑤砷所致肺癌、皮肤癌⑥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⑦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⑧铬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我国职业病名单中职业肿瘤名单12三、职业性肿瘤
121.潜伏期研究表明在首次接触致癌物到肿瘤发生有一个明显的间隔期,称为潜伏期。肿瘤是从DNA一个碱基对发生突变的非正常细胞引发的,但最终是否发展或何时发展成为肿瘤,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如细胞损伤的修复能力肿瘤发生的内、外源促进因子免疫系统的有效性等。因此,不同的致癌因素有不同的潜伏期。(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13
13潜伏期最短4~6月,苯致白血病;最长达40年以上,如石棉诱发间皮瘤;多数职业肿瘤潜伏期较长,约为12~25年;由于职业性接触程度较强,职业肿瘤发病年龄比非职业性同类肿瘤提前。如芳香胺引起的泌尿系统癌症,发病年龄以40~50岁多见。较非职业性的早10~15年。如我国湖南某砷矿职工中肺癌发病年龄比所在省居民小10~20岁。14对人类来说:
14致癌因素肿瘤部位潜伏期(年)沥青、煤焦油皮肤20-24矿物油皮肤50-54粗石蜡油皮肤15-18无机砷酸盐皮肤20-24肺25-48电离辐射皮肤20-30肺15-23骨髓(白血病)11-17骨骼(骨肉瘤)10-15石棉肺25-40胸腹膜20-40氯甲醚肺10-24切削油阴囊40-50芳香胺膀胱11-15职业性肿瘤的潜伏期15
152.阈值问题对于大多数毒物来说其毒性作用存在阈值或阈剂量,即超过这个剂量时才可引起健康损害。在预防工作中,阈剂量可作为安全接触剂量的依据。但是对职业性致癌物来说,是否存在阈值尚有争论。16(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16主张致癌物无阈值的学者提出“一次击中”学说(onehittheory),既在一个细胞内单个细胞DNA改变就可能启动肿瘤发生,那么这个细胞只要一次小剂量接触致癌物,甚至一个致癌物分子就可能导致DNA改变,启动肿瘤发生。按照这种观点,致癌作用不存在安全接触剂量,人类不应该接触任何致癌物。关于无阈值的“一次击中”学说17
17即使单个致癌分子可能诱导细胞的基因改变,但这个分子达到靶器官的可能性在小剂量时是很小的;致癌物还可与细胞其他的亲核物质如蛋白或DNA的非关键部分作用而代谢。细胞具有修复DNA损伤的能力,机体的免疫系统又有杀伤癌变细胞的能力,如果癌变细胞被这些机制消灭,那么小剂量接触的致癌能力将被降低;一次击中是指一次有效击中,即损伤超过了其正常修复或杀伤能力,若虽有击中,但尚可修复,就可能存在“无作用水平”值。关于有阈值的理由18
18研究发现:多数致癌物致癌作用的发展过程均有前期变化(增生、硬化等),肿瘤是“继发产物”,为此有可能确定其作用的阈值。目前主张有阈值者获较多支持,国外已据此规定了“尽可能低”的职业致癌物接触的“技术参考值”。但阈值问题并没有解决。19有无“阈值”尚无定论
19职业性肿瘤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多在致癌因素作用最强烈、最经常接触的部位发生或直接作用的靶器官。皮肤和肺是职业致癌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和直接作用的器官,故皮肤和呼吸系统是职业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并可累及邻近器官,如致肺癌的职业致癌物可引发气管、咽喉、鼻腔或鼻窦的肿瘤;亦可发生在远隔部位,如皮肤接触芳香胺,导致膀胱癌;同一致癌物也可能引起不同部位的肿瘤,如砷可诱发肺癌和皮肤癌。少数致癌物引起大范围的肿瘤,如电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肺癌、皮肤癌、骨肉瘤等。3.好发部位20(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20有时可能累及同一系统的邻近器官,如致肺癌的职业致癌物可引发气管、咽喉、鼻腔或鼻窦的肿瘤;有时可发生在远隔部位,如皮肤接触芳香胺,导致膀胱癌;同一致癌物也可能引起不同部位的肿瘤,如砷可诱发肺癌和皮肤癌。少数致癌因素可引起广泛的、多器官的肿瘤,如电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肺癌、皮肤癌、骨肉瘤等。21职业性肿瘤还可出现:
21由于致癌物致癌强弱不同,职业性肿瘤具有不同的病理类型,例如铀矿工肺癌大部分为未分化小细胞癌,铬多致鳞癌,家具工所致鼻窦癌大部分为腺癌。一般认为接触强致癌物以及高浓度接触所致肺癌多为未分化小细胞癌,反之则多为腺癌。但不是绝对的。4.病理类型22(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225.病因职业性肿瘤都有明确的致癌因素和接触史。若除去病因,相应肿瘤的发病率就会明显下降或不发生。职业性肿瘤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病。如金属镍微粒有致癌性,而块状金属镍就没有;不溶性的铬盐及镍盐,只有经肺吸入方能引起癌,而将它们涂抹在皮肤或从口进入都无致癌作用;还与个人习惯有关,如石棉吸烟者,肺癌发病率可以增加40~90多倍。(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23
236.年龄职业性肿瘤的发病年龄通常在40岁以下,与潜伏期长有关。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职业性致癌因素的种类和数量增加,预防措施的加强,职业性癌的发病年龄有明显提高的趋势。总的来看,职业性肿瘤发病年龄比非职业性发病年龄要早。如芳香胺引起的泌尿系统癌变,发病年龄以40~50岁多见,比非职业性的泌尿系统癌症早10~15年。(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24
24虽然致癌物阈值问题有争论,但大量研究证明,大多数致癌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致癌物不同,其致癌的强度有非常大的差异。由于长期的接触剂量资料不易获得,可采用接触年限来估算接触剂量。7.反应关系(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25
258.影响职业性致癌物作用的因素理化特性进入途径接触剂量和时间机体的状态及其易感性协同因素环境中存在促癌剂或抑癌剂(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26
26IARC对职业性致癌因素的分类:1组:对人类是致癌物2组:2A组:很可能对人致癌的物质2B组:可能对人致癌物质3组:对人致癌性暂无法分组的物质4组:可能无致癌性的物质(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27
27IARC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确认28
28临床观察和诊断是发现职业肿瘤的重要途径,分析和探索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方法。阴囊癌与扫烟囱工作;家具制造与鼻窦癌;品红染料与膀胱癌等;煤焦油与皮肤癌;氯乙烯与肝血管肉瘤;放射性物质与肺癌、白血病。临床病例观察和分析是识别职业癌的第一线索,但往往带有偶然性,因此不能成为确定病因的依据,尚需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291.临床观察(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29
29用可疑致癌物作动物诱癌试验或体外试验,观察能否诱发与人类相似的肿瘤或判定是否具有致突变或诱导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推断其致癌性。但动物与人有种属差异。目前实验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为主。2.实验研究30(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30(1)动物实验设计良好的动物实验可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可用以判定某种物质是否对被试动物具有致癌性。例如氯乙烯、氯甲甲醚、煤焦沥青所致的职业肿瘤都是经动物实验得到肯定结果,通过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到了证实。(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31
31321)2种动物(一般为小鼠和大鼠),每组雌雄各半;2)每个实验组和相应对照组要有足够的动物数,每种性别至少50只;3)投药和观察时间必须能够超过该种动物期望寿命的大部分(大鼠和小鼠一般为2年);4)在实验组中,施加的剂量至少有2个,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剂量应接近最大耐受剂量;如条件允许最好设3个剂量组;5)结果的确定要有足够量的病理学检查;6)用恰当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标准化的动物诱癌实验研究程序IARC对动物实验设计的要求:
32①是否已证明对动物致癌的该化学物质也能引起人类癌症。②引起动物致癌的剂量是否对人也同样致癌。满足以上2点,表明动物实验结果与人类致癌有较好的相关性。如砷已在人类证明可致皮肤癌和肺癌,但动物实验未能成功。如联苯胺可使大鼠、苍鼠及小鼠发生肝肿瘤,但对人和狗则发生膀胱癌。33将动物致癌实验外推到人的时候要考虑:
33目前动物实验的新方法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animals)和基因敲除动物(geneknockoutanimal)。转基因动物是指所有细胞均整合有外源基因并具有将外源基因遗传给子代的能力的动物;对动物基因组中某一确定的基因进行人工定点突变,或用基因工程方法去除动物的某种特定基因,可导致某种基因功能缺失,通常称此动物为基因敲除动物。转基因技术在职业肿瘤方面的应用主要用于生产某些实际上缺乏某种遗传调控机制或特异性细胞亚群小鼠,使其接触职业致癌物来研究具体致癌机制。转基因技术可从动物整体水平、组织器官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是一个四维的研究体系,也是当前最高层次的实验体系。目前已经正式应用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34
34是指用体外试验的方法,不需长期观察或随访就可检测某些化学物质是否具有致突变或诱导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推断其致癌性。其优点是快速、花费少。依据:肿瘤的发生是由于DNA突变引起,故用短期试验检测该化学物是否具致突变性,以判断该化学物致癌的可能性。体外试验阳性的还须进一步用整体动物实验加以证实。35(2)体外试验(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35(1)Ames试验,检测化学物质诱导DNA基因突变;(2)DNA修复试验,可用来证明DNA暴露于一种化合物时发生的损伤;(3)染色体结构畸变分析,可检测化学物质对细胞染色体的损伤作用;(4)姊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用之判定化学物质对遗传物质的影响;(5)哺乳细胞恶性转化试验,用于判定化学物质是否具有使培养的细胞向恶性转化的能力。36较常用的体外试验有:(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36目前多主张用一组短期试验来测试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其选择原则应包括低等动物、高等动物实验,体内、体外试验,体细胞、生殖细胞试验。短期体外试验结果预测化学物对人的致癌性的价值以及体外试验和动物、人实验之间的相关性均难以确定。这类试验和动物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大约为60%。(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37
37短期体外试验中大量致DNA突变的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并不显示致癌性,目前尚无法解释这些假阳性结果。大多数研究者提出,判断某一化学物质是否有致癌性时,如果短期试验阳性,应在动物实验和接触人群中作进一步详细研究;当短期试验和动物实验都获得阳性结果,就可提供该物质为可疑致癌物的证据。(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38
38393.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为确定因素,对于识别和判定某种因素对人的致癌性可提供最强有力的证据。(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39确定流行病学研究的阳性结果是否能表明是因果关系,应遵守下列判定标准:(1)因果关系强度是指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相对危险性(RR)的程度。RR越高,说明发病率或死亡概率越大,这种接触的因果关系建立的可能性越大。(2)因果关系的一致性是指某致癌因素引起的因果关系在各种类同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即在不同的接触情况下,对其所致癌的结论一致性越强,则识别和判定该致癌物与所致癌的因果关系提供的证据越有力。(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40
40(3)接触水平-反应关系如果接触可疑致癌因素的剂量或水平越高,癌症的发病率也越高,提示存在接触水平-反应关系。(4)生物学合理性研究结果应符合生物学合理性,是建立在该种物质危害作用产生机制的基础上。(5)时间依存性“接触”必须在“效应”产生之前。(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41
41(1)职业性肿瘤有明确的病因,有致癌因素接触史;(2)职业性肿瘤发病率较其他职业病低,但很少有自律性;(3)与特定的接触毒物方式有关,如吸入不溶性的镍化物有致癌性,而可溶性的镍盐则无;(4)职业性肿瘤有固定的癌变部位;(5)接触职业因素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发病,一般需15~20年,最短者要2~5年,长者可达30~40年;(6)职业性肿瘤的细胞类型和临床经过也有相对的规律,一旦发生职业性肿瘤,即按其自身规律演进,少有自愈,故应及早治疗。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性肿瘤具有以下特点:(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42
421)出现非正常集群肿瘤病例,即出现较集中的发病人群;特别是同一单位接触同一物质的作业者出现较高的肿瘤发病率,则提示该物质的致癌作用;2)癌症高发年龄提前,一般可提前10~15年,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由于职业性接触程度较强而加速了致癌作用,例如我国湖南某砷矿职工中肺癌发病年龄比所在省居民小10~20岁。流行病学调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某致癌因素的危险:(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43
433)肿瘤发病性别比例异常;4)肿瘤的发病均与某一共同因素有关,特别是不同厂矿、不同地区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有同种肿瘤发病率升高的现象;如一项关于砷接触致癌的调查,在1948~1975年期间先后调查了13个工厂和居民区,调查中发现共同的因子是砷,并发现肺癌死亡率明显升高,说明砷是引起肺癌高发的致癌物。(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44
445)存在着接触水平-反应关系。例如上海市关于氯甲醚作业者的肺癌调查,发现肺癌发病率随接触年限增加而增加。6)出现罕见肿瘤高发现象。例如生产氯乙烯单体的作业者发生的肝血管肉瘤,接触石棉作业者发生的间皮瘤等。(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45
45(1)流行病学调查时因人群的流动使失访率增加;(2)暴露环境状况改变很难确定接触剂量;(3)没有单一暴露所研究因素的人群,而使选择合适的研究组及对照组困难;(4)长潜伏期需要延长随访;(5)相对缺乏敏感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这些局限性常使因果关系判定的准确性产生疑问,甚至产生错误的结论,故需要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佐证。46流行病学研究的局限性:(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46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职业致癌物可分为三类:(1)确认致癌物及生产过程:指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或生产过程。47(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4748
4849
4950
50(2)可疑致癌物:①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限。②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致癌可能性很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行病学证据。51(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51(3)潜在致癌物: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尚无资料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物质,如钴、锌、硒等。(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52
521.职业性呼吸道肿瘤在职业性肿瘤中,呼吸道肿瘤占极高比例。目前已知呼吸道致癌物有:砷、石棉、煤焦油类物质、氯甲醚类、铬、镍、芥子气、异丙油、放射性物质等。吸烟已被证明是肺癌发生的最危险因素,吸烟对职业性呼吸道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影响或相乘作用。如调查发现,吸烟者肺癌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11,接触石棉的工人为5,而接触石棉同时吸烟者则为50以上。(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53
53人群调查证明,接触无机砷化合物可引起肺癌。同时,砷化物暴露,包括饮高砷水还可致皮肤癌。含砷有色金属冶炼,特别是铜冶炼工人因接触氧化砷,肺癌发病率比常人显著增高。湖南省开采和冶炼砷的某雄黄矿,肺癌发病率高达234.2/10万,比该省省会居民高出25.1倍,比所在县居民高101.8倍。54(1)砷(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54肺癌大体标本55
55(2)石棉石棉可致肺癌及胸、腹膜间皮瘤。1934年首次报道,1955年被确认;大量的调查证明肺癌是威胁石棉工人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占石棉工人总死亡的20%。从接触石棉至发病的潜伏期约为20年,并呈明显的接触水平——反应关系。其致癌作用强弱与石棉种类及纤维形态有关。56(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56肺间皮瘤57
57(3)铬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已证明,铬,特别是六价铬可致呼吸道肿瘤。从事铬酸盐生产的工人的肺癌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其肺癌死亡约占全部死亡的20%~45%(一般人群仅为1%~2%);铬酸盐生产工人发生肺癌死亡的危险度比一般人高出3~30倍。铬铁合金生产也见类似情况。58(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58(4)氯甲醚类工业上应用双氯甲醚和氯甲甲醚生产离子交换树脂。二者对于呼吸道黏膜均有强烈刺激作用,可致肺癌。上海调查表明,氯甲醚类作业工人的肺癌发病率为889.68/10万,肺癌死亡率为533.81/10万,显著高于非接触人群且呈剂量—反应关系。所引起的肺癌多为燕麦细胞(未分化小细胞)型肺癌,恶性程度高。59(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59(5)其他接触:放射性物质、芥子气、异丙油、镍精炼(羰基镍)、多环芳烃等均可使呼吸道肿瘤增多。60(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602.职业性皮肤癌职业性皮肤癌是最早发现的职业肿瘤,约占人类皮肤癌的10%。职业性皮肤癌经常发生在暴露部位和接触局部。能引起皮肤癌的主要物质:煤焦油、沥青、蒽、木馏油、页岩油、杂酚油、石蜡、氯丁二烯、砷化物等,煤焦油类物质所致接触工人的皮肤癌最多见,其中致癌力最强的成分是苯并[a]芘。61(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61最早发现的皮肤癌是扫烟囱工人的阴囊皮肤癌,可由乳头状瘤发展而成,并以扁平细胞角化癌较为常见。页岩油、煤焦油、沥青、木馏油等在引起职业性皮肤癌前可出现癌前皮损,表现为接触部位产生煤焦油黑变病、痤疮和乳头状瘤(或称“煤焦油软疣”),最常见于面、颈、前臂和阴囊。其他前驱性皮损还可有皮肤炎症、红斑疹、指甲变形、白斑症、角化过度和局限性侵蚀性溃疡等。62(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62皮肤癌63
63接触无机砷化物可诱发皮肤癌,早期见四肢及面部皮肤出现过度角化、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这些变化可能属于癌前病变,可发展成扁平细胞角化癌或腺癌。64(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64长期接触X射线,又无适当防护的人员患皮肤癌增多,潜伏期为4~17年,多见于手指。早期见皮肤呈局灶性增厚,有较深的皱纹与擦损、局部萎缩、皮肤色素加深或减退、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变脆、甲面成沟并凹陷,有时可出现溃疡,称为X线皮炎。在皮炎的基础上,有时可出现癌变。65(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65主要的致膀胱癌物质为芳香胺类。高危职业:(1)生产萘胺、联苯胺和4-氨基联苯的化工行业;(2)以萘胺、联苯胺为原料的染料、橡胶添加剂、颜料等制造业;(3)使用芳香胺衍生物作为添加剂的电缆、电线行业等。吸烟对芳香胺致膀胱癌有协同作用。663.职业性膀胱癌(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6667
674.其他职业肿瘤接触氯乙烯可引起肝血管肉瘤清釜工多发,潜伏期10~35年不等。接触高浓度苯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后出现白血病。多数出现在接触苯后数年至20年,短者仅4~6个月,长者可达40年。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常见,也可引起较罕见的红白血病。68(三)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68加强对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控制和管理对致癌剂的限制与使用定出规程加强宣传教育讲究个人卫生逐渐建立致癌危险性预测制度(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69
691.加强对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控制和管理发现病因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积累资料,提供线索,获得证据。对化学物质加强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筛检化学物致癌性的体系,在化学物进入生产流通领域前预测其安全性。(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70
70控制病因对已明确的致癌因子应尽可能予以消除、取代。改革工艺流程,提高机械化、密闭化、管道化程度,杜绝跑、冒、滴、漏,防止污染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接触。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提升传统产业,限制使用或淘汰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落后技术、工艺和材料。对致癌物采取严格管理措施,建立致癌物的管理登记制度,新化学物质应作致癌性筛选,发现致癌性强者,应停止生产和使用。新作业者进入企业前就应大力倡导戒烟。(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71
71定期监测对环境中致癌物浓度进行经常性定期监测,使其浓度或强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阈限以下,并尽最大可能使之降低到最低量;防止致癌物污染厂外环境;降低和规定产品中致癌杂质含量;已经肯定的职业性致癌因素,还要作定量危害评定,推测其对社会与人群的危害程度,以作利弊权衡,决定对策。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不具备基本防护条件的,要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应坚决予以关闭。(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72
722.建立健全健康监护制度健康监护是通过作业环境评价和医学监护(健康检查)、分析和评价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作业者的健康状况和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属于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获得理想防治效果的前提。职业性健康监护结合生产环境监测和流行病学分析,有利于研究职业危害在人群众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接触效应(反应)关系,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73
73医学监护(medicalsurveillance)是指以健康体检为主要手段,检出新病例、鉴定疾病和限制接触等健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使用,包括临床数据和筛选结果。包括健康体检、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应用、健康状况分析及劳动能力鉴定。通常用于补充环境控制措施不足。如监护对象的选择,即癌症高危人群的确定,是监护成功的关键,除了职业暴露的条件外,年龄、性别、吸烟状况等也要考虑。(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74
74对职业性肿瘤高危人群医学监护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有效:建立快速致癌性早期筛检方法,且易行、敏感;目前的快速致癌性筛检方法还不够理想,尚需研究更好的方法。能消除肿瘤前期的异常改变或在早期阶段的肿瘤。职业性肿瘤中除膀胱癌可用尿沉渣中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外,其他职业性肿瘤都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监护指标。健全体格检查制度。就业体检:发现就业禁忌和保存基础资料,是当前可推行的一项医疗监护措施。(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75
753.加强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普及职业卫生知识,以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增强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努力减少接触各种致癌因素,处理致癌物时,应严防污染企业外环境;工作服应集中清洗、去除污染,禁止穿带回家;许多致癌物与吸烟有协同作用,应在接触人群中广泛开展戒烟的宣传;(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76
76加强劳动保护,提高作业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合理的膳食,多吃低脂肪、高蛋白、新鲜蔬菜的食物,避免吃烟熏或霉烂的食物。选择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如蛋黄、肝、牛奶、红萝卜、葡萄等,同时多食香菇等菌菇食品,提高人体的抗癌能力和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消除和减少致癌作用。保持心境开朗,加强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77
774.建立致癌危险性预测制度Higginson提出右图,用以概括致癌危险性预测和流行病学监护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制定法规的依据。(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78
785.搞好肿瘤化学预防肿瘤化学预防是指用化学药物预防肿瘤发生,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逆转、凋亡,从而达到预防恶性肿瘤的目的。肿瘤化学预防最好的方法是抑制癌前病变演变成肿瘤或使其逆转成正常细胞。(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79
79癌前病变进程缓慢,这为肿瘤化学预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目前已选出维生素C、A、E,硒和钼类化合物;天然产物中的胡罗卜素、异硫氰酸脂类、萜类化合物、酚类抗氧化剂等54种化合物为确切有效的化学预防物,并应用于实际进行观察研究。(四)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80
80(五)职业性肿瘤的诊断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GBZ94—2002(2002-4-8发布,2002-6-1实施)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规定了:适用范围诊断总则诊断细则处理原则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81
81诊断总则肿瘤诊断明确1.必须是原发性肿瘤。2.肿瘤的发生部位与所接触致癌物的特定靶器官一致。3.经细胞病理或组织病理检查,或临床影象检查,或腔内镜检查等确诊。(五)职业性肿瘤的诊断82
82有明确的职业性致癌物接触史1.接触致癌物的年限符合诊断细则的相关规定。2.肿瘤发病潜隐期符合诊断细则的相关规定。3.结合工作场所有关致癌物接触状况综合判断。(五)职业性肿瘤的诊断83
83诊断细则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1)肺癌①原发性肺癌诊断明确。②接触石棉粉尘累计工龄7年以上(含7年)。③潜隐期10年以上(含10年)。④石棉肺合并肺癌者即可诊断。(五)职业性肿瘤的诊断84
84(2)间皮瘤①必须有细胞病理学诊断。②接触石棉粉尘累计工龄1年以上(含1年)。③潜隐期15年以上(含15年)。(五)职业性肿瘤的诊断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