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学生的“节外生枝”-

妙用学生的“节外生枝”-

ID:82612876

大小:17.4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10-28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妙用学生的“节外生枝”-_第1页
妙用学生的“节外生枝”-_第2页
资源描述:

《妙用学生的“节外生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妙用学生的“节外生枝”_---------------------------------------  当数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时,学生生成性的资源不断地涌现。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从学生那里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给予准确的判断,并且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将促进教学资源的再生成与提升,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认识,不断推进教学过程。    一、耐心对待“插嘴”    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课堂上学生插嘴的现象常常出现。教师是板脸训斥或置之不理,还是……其实,不能将学生的插嘴简单地理解为“不守纪律的表现”,有时学生的插嘴是一种“情不自禁”,甚至是直觉、顿悟和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将其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的新起点。如教学“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  师(出示数字卡片1和2):1和2比大小,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1:2>1。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两个苹果比一个苹果多。  生2:2里面有两个1,1比2小。  生3:1加1等于2,1比2小。  生4:2可以分成两个1,所以2比1大。  师: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2比1大。  正在这时,底下冒出“不和谐”的嘟囔声:“有时2比1小。”教师微笑着请这位学生站起来发言。  生1:哥哥是老一,弟弟是老二,哥哥比弟弟大,那不是1比2大吗?  师: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其他学生点点头)你想得真周到。1和2不仅可以表示1个或2个物体,还可以表示第一、第二。当它表示数量时,2比1大;当排序时,第1比第2大。不过一般情况下,比较数的大小就是比较数量的多少,所以2大于1是对的。(这位学生发出“哦”的声音)  这看似不经意的插嘴却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它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有基数和序数两种意义”。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插嘴”不予理睬或简单地否定,我们会听到这精彩的发言吗?    二、留心捕捉“错误”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错误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并正确创造性地利用学生“错误”,抓住这一最富成效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使美丽的错误成为教学的一个亮点。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时:

1  一位学生的回答“37+2=57”引起众人哄笑:“错了,错了。”此时,教师并没有请学生立即纠正答案,而是问:“怎么错了?”生1:“37+2=39,不是57。”生2:“7+2=9,个位应该是9,不可能是7。”生3:“37加上10结果也只有47,加上2怎么可能是五十几?”师:“真不错,你会用估算的办法来很快判断对错。确实,估算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方法。那请这位同学说说刚才你是怎么算的。”生4:“我把2与3直接加起来等于50。”生5:“这样是不行的。2是2个一,3是3个十,加起来怎么会是50?”师:“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生6:“要看清数字,不要把2看作20,把20看作2。”生7:“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这位教师凭借自己的智慧,充分利用学生典型错误这一资源,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找错、改错中感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领悟口算的方法,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会心赞赏“火花”    开放的课堂,个别学生进发出的“另类”思想常常是其创新思维的闪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再创造,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动态生成的创新“火花”要及时地给予评价激励,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时: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64+7=( )+(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方法:先算出64+7的得数,再想几加几也等于71,可以从+71想起,1+70、2+69、3+68……一位学生说:“我有好方法。不用算64+7,只要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可以了。”教师表扬这位学生:“你真会动脑,会运用我们学过的规律解决问题。”“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也不用算。64+7,只要一个数多1,另一个数少1,得数不变,比如63+8、65+6等。”“你真了不起!”教师话音刚落,一位学生说:“那也可以一个数多2,另一个数少2,比如62+9……”  瞧,学生在“新”“异”之中另辟蹊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并在生生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对于个别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教师的赞赏和引导,会使之成为点燃全体学生创新的“星星之火”。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