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60600
大小:8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3-14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吾爱教育www.isud.com.cn《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说课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向量作为一种基本工具,在数学解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向量知识,可以解决不少复杂的的代数几何问题。《空间向量数量积及其应用》,计划安排两节课时,本节课是第2课时。也就是,在有了平面向量数量积公式,空间向量坐标表示,以及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基础知识之后,本节课是进一步去认识、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变形公式,然后,围绕着空间向量的几何应用展开讨论和研究。通常,按照传统方法解立体几何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作图能力,学生往往由于这些能力的不足造成解题困难。
2、用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可使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的障碍而顺利解题,为研究立体几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而且,在丰富学生思维结构的同时,应用数学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及向量的夹角公式;②运用公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有关问题。能力目标:①比较平面、空间向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转化的能力;②探究空间几何图形,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②通过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
3、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空间向量数量积公式及其应用。难点:如何将几何问题等价转化为向量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向量运算解决几何问题。二、教法、学法分析:教法:采取启发引导、形数转化、反馈评价等方式;学法:体现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合作交流等形式。三、教学过程分析: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的调整:基于教材中主要是运用向量夹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所以,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基本面;其次,鉴于向量兼容了代数、几何的特色,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发展
4、前景,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向量法”的优势,安排了两个分别运用向量的“代数运算”和“几何运算”来处理空间几何问题的典型例题,为解决空间的度量、位置关系问题找到一种新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渠道。以下,是我制定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类比猜想,探求新知公式运用,巩固提高回顾小结,整体感知课外探究,激发热情BCDB1C1AA111D1FE教学过程如下:(一)创设情境:4吾爱教育www.isud.com.cn给出问题一: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E=EA1,D1F=,如何确定的夹角?[设计意图]:问题的给出,一时之间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突然,但预计应该会让他们联想到平
5、面向量的夹角公式,由此作一番类比猜想,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处理过程]:设问:平面向量的夹角问题如何求得的?是否可将平面内求得两向量的夹角公式推广到空间?公式的形式是否会有所变化?学生活动:回顾平面向量数量积、向量夹角公式及其坐标表示;类比猜想,认识空间向量的夹角问题。(一)建构数学:(板书)对于空间两个非零向量(二)公式运用:BCDB1C1AA111D1FE1、问题一的解决:①学生活动:解决上述问题。②.变式运用: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E=EA1,D1F=,求BE、FD所成的角?[设计意图]:初步体会立几法、向量法来解决几何问题,并注意区分两个向量夹角与两条异
6、面直线间的夹角。[处理过程]:(由以往教学实践,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用传统的几何方法)设问:如何用向量方法求BE、FD所成的角?(引导学生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得B、D、E、F的坐标,进一步得到的坐标,最后代入空间向量夹角公式…计算得出的向量夹角是钝角,而异面直线成锐角。)[评价]: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由向量的夹角来解决,可见,解决立体几何的有关问题时,方法并不唯一。在此,可以比较向量法和几何法,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②两个向量夹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夹角是有区别的。ABDCB1MC1A12.问题二的探究: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4吾爱教育www.isud
7、.com.cnAC=1,CB=,侧棱AA1=1,侧面AA1B1B的两条对角线交点为D,B1C1中点为M。(1)求证:CD⊥平面BDM;(2)求面B1BD与面CB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AA[设计意图]:通过立几法、向量法的尝试,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运用向量法的优越性。[处理过程]:①学生活动:让学生先试行用传统方法解决问题,估计不少学生会感到有一定困难。[设问]:类似于上题做法,能否用向量法解决这一问题?②学生活动:进入思考讨论③相互分析交流——达成共识:(i)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