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博考研-考古通论复习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考古通论考古学概述复习重点•概念性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们的⽣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解析⼈类⽂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门科学。客观的阐明古代⼈类说⽣存的特定时空,⽣态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化⾏为,尽可能准确地去确定不同⽂化之间在某个特定⽣态环境中的相互关系。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属于⼈⽂学科的范畴。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和历史时代。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法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物学的分类学。考古类型学(11年、13年、17年湖⼤)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主要⽤来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从⽽结合地层学判断年代的⽅法,进⽽确定遗存的⽂化性质,分析⽣产和⽣活的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精神活动等。⼤量⽤于研究陶器、瓷器等使⽤周期短、变化较明显的器物。其作⽤是能够确定相对年代,建⽴相对年代标尺;能揭⽰遗存的发展过程,从⽽为分期、判断各期的亲疏关系提供基础;能帮助划分考古学⽂化或确定遗存的⽂化性质;能够研究遗存的传播和不同⽂化或不同地区之间的⽂化影响;最后,通过遗存变化的历史过程的揭⽰,为研究其演变规律和控制演变因素提供重要信息。考古地层学(11年、18年湖⼤)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应⽤地质学中地层学的原理,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法。在发掘现场按照⼟质、⼟⾊划分过去⼈们活动形成的⼟层和房⼦、垃圾坑、墓⽳、窖⽳、窑、井、活动⾯等废弃遗迹以及⼈为堆积地层单位之间的⾃然间歇层等各个地层单位,厘清这些地层单位在堆积顺序⾥的上下叠压或打破、时间顺序⾥的早晚、共存时段⾥的空间关系,解决遗址实物遗存相对年代、研究遗址⽂化谱系、探索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变迁。考古学⽂化(11年湖⼤)考古学⽂化是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时代、分布于同⼀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定数量的遗存。考古学⽂化反映了⼈类活动遗存的类别或不同群体的区分与联系,以及由它反映的⼈们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其划分原则是以⼀群具有明确特征、经常伴出的类型品作为区分考古学⽂化的标志。考古学⽂化是⼀多层次结构,⽂化下⾯可以分期,每期⽂化又可分为若⼲地⽅性类型。
1(每⼀考古学⽂化的内涵都是⼀个有机的整体,其背后有着共同的⽂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不仅要研究⼈类社会发展的⼀般规律,⽽且要研究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学(12年湖⼤,17年湖⼤)中国考古学的前⾝。近似于欧洲的铭刻学。它是在尚未进⾏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的古代铜器和⽯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字资料,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的。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录》最早使⽤“⾦⽯”⼀词。清代王鸣盛等⼈正式提出“⾦⽯之学”的命名。宋代以来的⾦⽯学著作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有的著作还曾记录⼀些器物的图像,判明它们的名称和⽤途。但不⾜之处是,未曾进⾏形制、花纹的深⼊分析,也没有进⾏断代研究,因⽽未能发展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以后,仍有⼀些学者对⾮科学发掘所得的铭刻资料进⾏整理研究,但这种研究已逐渐演化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因⽽⾦⽯学作为独⽴的学问已不复存在。古物学考古学的前⾝。古物学是⼀门研究古代⽂物及其他具有⼀定年代的物品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古典时代的遗迹和遗物,特别是古代艺术品和镌刻在⾦属、⽯头、泥板、象⽛等材料的铭⽂,据此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语⾔⽂字,与中国过去的⾦⽯学类似。其内容包括识⽂字、读⽂句、抽译⽂例、考证铭⽂内容等。古物研究最早始于16世纪前半叶的英国,在17世纪前后的100多年间在西欧达到兴盛,古物学是考古学得以建⽴的⼀个重要基础。⽂化因素分析法建⽴在考古学⽂化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考古学⽂化谱系分析的重要⽅法论之⼀。通过分析⼀个考古学⽂化内部所包含的不同来源⽂化因素的⾯貌及其在该⽂化中所占的⽐重,以判定该⽂化主体⽂化⾯貌和属性,探索该⽂化的主流来源、形成机制和流变,最终判定其在⽂化谱系中的位置。其中判断⽂化因素变体是⼀个关键点,即⽂化传播受体根据⾃⼰本⽂化的意愿对外来⽂化因素加以部分改变,形成⽂化因素变体,既不同于⽂化传播源地的原型,又不是本⽂化固有的传统形制。探沟(15年、16年湖⼤)考古⼈员发掘作业的单元⼯作。为长⽅形,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灵活布置,⽅向与尺⼨皆没有特定的约束,但是必须做好每天探沟的⽅向和尺⼨的记录。具体操作是,挖⼀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上,可以观察较长的⽂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以了解遗址的地层情况。探沟法亦⽤于解剖城墙的结构和修筑情况。每个探沟的发掘应⾃始⾃终指定⼈负责。 2
2探⽅考古⼈员发掘作业的单元⼯作。为正⽅形,布⽅⽅法是先在选定的发掘区域内划好⽹格,在每个⼗字线交叉点打下1根⽊橛。⽅格⼤⼩亦即“探⽅”⼤⼩,根据遗址⽂化堆积厚度⽽定。⼀般取每边长5⽶的正⽅形,正⽅向,进⾏发掘,相邻两⽅之间要留0.5—1⽶的隔梁,发掘完毕的探⽅由发掘主体部分、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每个探⽅要编号,探⽅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于发掘整⽚遗址,是最常⽤的发掘遗址的⽅法。优点较多。每个探⽅的发掘应⾃始⾃终指定⼈负责。隔梁探⽅内预留不发掘的部分以便通⾏、测绘和出⼟。因探⽅发掘区为4⽶×4⽶,故规定在探⽅的东边和北边留下宽1⽶的不发掘部分称为隔梁。隔梁又是⽂化堆积和⼀些遗存的剖⾯,可以了解遗址的地层情况,是探⽅⼗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绝对年代(15年湖⼤)考古学年代术语。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根据碳⼗四、热释光、光释光、铀系裂变、钾氩法等物理化学年代测定数据,确定相对年代或考古遗存⽐较精确的年代段,通常以“公元前xx年”或“约距今xx年”表述。如约公元前1750年或约距今4100年。现今⾃然科学年代测定⼿段尚达不到精确到某年的⽔平,通常存在着某个年代数值的前后误差值,故绝对年代有⼀定的相对性。相对年代(15年湖⼤)相对于绝对年代的考古年代学术语。通常以考古学⽂化的xx期为表述,如庙底沟⼆期⽂化早期等。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相对年代是根据类型学和地层学分析得到的年代早晚序列,不论其测定的绝对年代有怎样的偏差,其年代序列都不会错误逆转,因此具有⼀定的绝对性。在实际研究中,相对年代序列⽤以判定绝对年代数据结果出现的倒置错误。碳14(15年湖⼤)碳14是由W·F·利⽐于1947年创⽴的⼀种利⽤死亡⽣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断代的技术。1949年开始⽤于考古年代测定,⼀般适⽤的年代在5万年以内。其数据距今年代国际上统⼀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测定年代数据上有偏差,必须经过树轮年代校正才能接近真实年代。常⽤标本有⽊炭、炭化的种⼦、⾻头、⽑发和未风化的贝壳等。在考古学、⼈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中得到⼴泛的应⽤。树⽊年轮断代法树⽊年轮断代是利⽤树⽊年轮的⽣成规律来进⾏断代的技术,它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法,可精确到年,甚⾄到某个季节。这种⽅法根据的原理是:树⽊⽣长,每年春长秋⽌,在树⼲横截⾯上⽊质疏密相间,显出圆圈即所谓年轮。年轮的数⽬就是树龄。年轮的宽窄与⽓候条件密切相关。只要 3
3找到适当的树⽊,就可以⼀直衔接到史前时期,建⽴起本地区的主年轮序列。树轮年代学可判定过去⼈类⽂化遗存的年代,对过去⽓候和环境进⾏重建和研究,尤其重要的是对碳14年代进⾏校正。•考古学家裴⽂中(中⼭⼤学2006)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物学家,是中国旧⽯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中国古⼈类学创始⼈之⼀。1929年12⽉2⽇在周⼜店发掘出北京猿⼈第⼀个头盖⾻,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中国古⼈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程碑。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器和新⽯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贡献。李济(西北⼤学2010/厦⼤2011/中⼭⼤学2005)⼈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1926年,李济发掘⼭西夏县西阴村新⽯器时代遗址,此为第⼀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野考古⼯作,特别是探⽅法的使⽤较安特⽣有了进步。1930年主持⼭东龙⼭镇城⼦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化呈现于世⼈⾯前。1928年⾄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他主要致⼒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等。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近代⽥野考古学的奠基⼈之⼀。他主持和参加发掘了⼭东章丘城⼦崖和殷墟等遗址的发掘。1931年,梁思永先后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两次发掘。与以前发掘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发掘与遗物统计均依⼟质⼟⾊区分的⽂化层为单位进⾏。最终确定了商⽂化、龙⼭⽂化、仰韶⽂化的上下叠压关系,解决了三种⽂化的相对年代问题,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三叠层”。第⼀次在地层上证明了中国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是⼀脉相承的,从⽽奠定了中国科学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使中国的⽥野考古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了⼀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法的成熟。夏鼐(18年湖⼤/中⼭⼤学2015)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之⼀。曾主持发掘了河南辉县商代遗址,第⼀次发现了早于殷墟的商⽂化遗址。还主持参与了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等的发掘⼯作。通过⽢肃阳洼湾齐家⽂化墓葬的发掘,第⼀次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化的年代早于齐家⽂化,纠正了原来安特⽣关于⽢肃远古⽂化分期“六期说”的错误判断。夏鼐先⽣把考古学的历史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和继续发展期等⼏个阶段,基本概括出了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夏鼐在学术研究⽅⾯有许多成果,⼗分重视在考古研究中应⽤现代⾃然科学⽅法,在新中国考古⼯作各⽅⾯,尤其是中国新⽯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中国考古学研究》。苏秉琦4
4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河北⾼阳⼈。曾主持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新⽯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主要遗址的发掘。20世纪90年代通过开展中国⽂明起源研究进⾏重建中国史前史、重建中国古史框架、构建中国国史框架模式三步跳跃,使其学术思想形成了⼀个完整的体系。最著名的是他的中华⽂化六⼤区系论,即1975年提出、1981年完善的中国新⽯器时代考古学⽂化谱系总体框架理论。他将中华⽂化分成了六个区域。为探索中国⽂明起源多元⼀体化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时空框架基础。这⼀理论在考古学界产⽣了⼴泛⽽深远的影响。著书有《中国⽂明起源新探》等。汤姆森(14年、15年湖⼤)(“三期论”)丹麦考古学家,曾任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在任馆长期间,1819年,汤姆森将丹麦皇家博物馆藏品按⽯器、青铜器、铁器的分类⽅案进⾏陈列,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为标准,把⼈类史前历史划分为⽯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即著名的“三期论”,成为近代考古学发⽣的重要标志之⼀。尽管这种分类并不等于类型学研究,但分类是类型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对考古学的发⽣发展产⽣了重要的推动作⽤。蒙特留斯(考古类型学)瑞典考古学家。他在《东⽅和欧洲古代⽂明诸时期》⼀书中专门总结介绍了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和⽅法。考古类型学⽅法的建⽴,极⼤地促进了欧洲考古学的发展,标志着⽥野考古学进⼊成熟阶段。在1885—1895年间,蒙特留斯把北欧新⽯器时代分为4期,青铜时代分为5期。他在各地博物馆和⼤学的演讲也对考古⼯作的普及也有很⼤贡献。5.柴尔德(考古学⽂化)英国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著称。柴尔德的成就是多⽅⾯的,主要体现在考古学和⽤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发表《远古时代的东⽅》等著作,是运⽤“考古学⽂化”这⼀概念进⾏深⼊研究的杰出代表;提出了“新⽯器时代⾰命”,认为由农耕畜牧⽽达到⾷物⽣产,是⼈类⾃掌握⽤⽕以来历史上⼀次“最伟⼤的经济⾰命”;他注意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著有《社会演化》等书。他是农业起源理论之⼀——“环境决定说”的代表性⼈物,提出了“绿洲说”。 5
5旧⽯器时代复习重点元谋猿⼈元谋⼈又称元谋直⽴⼈,元谋⼈是旧⽯器时代早期的⼈类化⽯,地质时代属于早更新世,经测定,年代约为距今170万年。但对元谋⼈的绝对年代尚需进⾏进⼀步测定。发现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岗上。元谋⼈化⽯及⽂化遗物的发现对探索早期⼈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蓝⽥猿⼈及其⽂化“蓝⽥⼈”即“蓝⽥猿⼈”,学名为“直⽴⼈蓝⽥亚种”,中国的直⽴⼈化⽯,旧⽯器时代早期⼈类,属早期直⽴⼈。距今170万年前的蓝⽥⼈是⽬前已知中国最古⽼的⼈类,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县公王岭。除发现蓝⽥猿⼈化⽯外,同时还发现⼀批打制⽯器,⽂化与北京⼈接近,出⼟了多种⽤于⽣产⽣活的⽯器,对于研究古代的⽓候变迁和⽣物进化有⾮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北京猿⼈及其⽂化⽣活旧⽯器时代的直⽴⼈,⼀般认为约在距今70万年。化⽯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周⼜店龙⾻⼭发现。北京⼈⼿脚分⼯明显,能够制造和使⽤⼯具,但还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化遗物发现⼤量打制⽯器、⾻器、⾓器,⽤⽕痕迹。⽕的使⽤标志着征服了⼀个极其强⼤的⾃然⼒,证明北京⼈有较⾼⽔平的劳动活动。北京⼈为⼈类进化论的伟⼤学说提供了有⼒的证据。⼭顶洞⼈及其⽂化⼭顶洞⼈,中国华北地区旧⽯器时代晚期的⼈类化⽯。属晚期智⼈。距今约3万年。1930年发现于北京周⼜店北京⼈遗址顶部的⼭顶洞。⼭顶洞⼈处于母系⽒族。⼭顶洞⼈掌握了钻孔磨光技术,学会⽤⾻针缝制⾐服,懂得爱美,⽣产活动有采集、渔猎,⽣产⽣活扩⼤⾄⽔域。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即⼈死后还懂得埋葬。尼安德特⼈⼀种在⼤约12万到3万年前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古⼈类,属于晚期智⼈的⼀种。尼安德特⼈头⾻化⽯最初在1829年发现于⽐利时,但是直到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特⼭⾕中的⼀个⼭洞发现了头盖⾻和其他⾻骼,并被命名为尼安德特⼈后才⼴为⼈知。化⽯证据显⽰,其⽐早期现代⼈稍矮但⾝体和四肢粗壮,平均脑量稍⼤,晚更新世⼴布于欧洲,在西亚和中亚也有分布;⾄少在23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由于冰期的兴盛,约在3万年前灭绝。 6
6新⽯器时代复习重点•长江中上游考古学⽂化1.江西万年仙⼈洞吊桶环旧⽯器时代向新⽯器时代过渡时期的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江西省的万年县。年代约公元前12000年—公元前9000年。仙⼈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两处洞⽳遗址,座落于⼩⽽湿润的⼤源盆地内,相距约800⽶。两处遗址的⽂化堆积丰富,出⼟遗物包括各种⽯器、⾻器、穿孔蚌器、夹砂的褐⾊陶器、⼈⾻和⼤量动物⾻骼。此外,遗址附近还发现有种植⽔稻的遗迹。为⼈们了解中国新⽯器时代早期⽂化以及陶器、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湖南道县⽟蟾岩湖南道县⽟蟾岩是新⽯器时代早期⽂化岩洞遗址,位于湖南道县,年代距今约1万年。发现的主要遗迹现象是⼀些烧过⽕的灰堆,出⼟少量陶器和稻⾕遗存以及⽯、⾻、⾓、⽛器、动物⾻骼等。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出⼟稻⾕遗存,兼具野⽣稻、籼(xiān)稻、粳(jīng)稻的综合特征,是⼀种由普通野⽣稻向初期栽培稻过渡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表明了当时的居民已经有了早期的⼈⼯栽培⽔稻。⽟蟾岩遗址所见考古学⽂化是由旧⽯器⽂化向新⽯器⽂化过渡的⼀种表现。3.彭头⼭⽂化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新⽯器时代⽂化。年代⼤约为距今8500—7500年间。分布在湘西北的澧⽔下游。房屋分⼤型地⾯建筑与⼩型半地⽳式房屋两种。墓葬⼤多为⼆次葬,墓坑⼩⽽浅,有⽅形、长条形等。⽯器分为燧⽯⼩⽯器、⼤型打制⽯器和磨制⽯器三类。陶器多红⾊或褐⾊,有红⾊陶⾐,直接捏塑或采⽤泥⽚贴塑法成形。出⼟陶⽚中有⼤量稻壳和稻⾕,说明⽔稻的栽培已经进⼊到稻作农业的诞⽣阶段。同时也从事渔猎和采集,彭头⼭⽂化是中国已知最古⽼的稻作农耕⽂化遗存。4.皂市下层⽂化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新⽯器时代⽂化。年代⼤约为距今7200—7000年。分布于湘西北的澧⽔中下游和沅⽔下游。⼈们对居址位置的选择多着眼于发展农业。⽯器分为燧⽯⼩⽯器、⼤型打制⽯器和磨制⽯器三类,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等,制作为⼿制,已出现泥条盘筑法,但仍可见泥⽚贴筑法。经济⽣活除稻作农业外,也从事渔猎和采集,⼀般认为由彭头⼭⽂化发展⽽来。5.城背溪⽂化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新⽯器时代⽂化。距今85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鄂西的长江两岸。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类⽐较简单,主要⽤泥⽚贴筑法成型。器型以圆底器为主,⽯器以打制为主,局部采⽤磨制⽅法,动物遗骸数量较多,并且发现了⼤量的稻作遗存,是⽬前世界上最为古⽼的⼈⼯培植⽔稻之⼀,对于研究⽔稻栽培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7
76.⼤溪⽂化长江中游三峡地区发现的新⽯器时代考古学⽂化。⽂化年代为距今6400—5300年。因重庆市巫⼭县⼤溪遗址⽽得名。主要分布于川东、鄂西南和湘北。⼤溪⽂化的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以⿊陶为主,有少量彩陶。⽣产⼯具以⽯器为主,圭形⽯凿最具特⾊,少见⽯斧、⽯锛、⽯⼑等,有相当数量打制⽯器。⼤溪⽂化的房屋多为红烧⼟和⽵材制成,有圆形半地⽳式建筑,也有圆形、⽅形、长⽅形地⾯建筑。葬式复杂多样,有仰⾝直肢葬、屈肢葬、俯⾝葬等。⼤溪居民的农业以种植⽔稻为主,饲养家畜。遗址中发现⼤量稻壳标本。与仰韶⽂化明显存在互相交流影响的因素。7.屈家岭⽂化长江中游地区的新⽯器时代⽂化。⽂化年代为距今5300—4600年。⾸先在湖北省京⼭县屈家岭遗址发现。该⽂化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湘北、鄂西及豫西南。分为早、晚两⼤时期。早期陶器以灰⿊陶为主,制法有⼿制和轮制两种。朱绘⿊陶最具特征,出现了彩陶纺轮。⽣产⼯具以⽯器为主,⽯器有斧、锛、凿等器,磨制⼀般⽐较粗糙。晚期陶器以灰陶为主,磨光⽯器增加,双肩⽯锄是屈家岭⽂化常⽤农具之⼀。房屋遗址发现较多,墓葬⼤多是“散葬”、“单⼈葬”。经济⽣活以种植⽔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北部与黄河流域的末期仰韶⽂化和早期龙⼭⽂化先后发⽣接触和交流。⼀般认为后续发展为⽯家河⽂化。8.⽯家河⽂化(17年湖⼤)长江中游地区新⽯器时代考古学⽂化。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因湖北天门⽯家河遗址群⽽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和湖南省北部,河南省也有发现。当时的经济⽣活以稻作农业为主,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出现冶铜遗迹,⽟器加⼯制作⼯艺较为发达,不少地⽅发现城址,建筑多为地⾯式,葬式以单⼈仰⾝直肢葬为主。⽯家河⽂化与黄河流域的龙⼭⽂化和长江中下游的良渚⽂化等存在互相间的影响和交流。⼀般认为是屈家岭⽂化发展⽽来。•长江下游主要考古学⽂化1.马家浜⽂化长江下游地区新⽯器时代考古学⽂化,年代距今约6900—5800年,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陶器多为红⾊,⽯器的磨制技术较⾼,⽟⽯器制造技术发展较快,使⽤⽟璜等装饰品。葬式盛⾏俯⾝葬。经济⽣活以稻作农业为主,多处遗址中出⼟了稻⾕,还饲养狗、猪、⽔⽜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出⼟⼤量陆⽣、⽔⽣动物的遗骸。在草鞋⼭遗址发现中国⽬前出⼟的最早的纺织品。分布地域与河姆渡⽂化邻近,两者之间在⽂化因素⽅⾯互相影响。后续发展为崧泽⽂化。2.崧泽⽂化长江下游地区新⽯器时代考古学⽂化。崧泽⽂化的年代为距今5800—4900年。其⽂化区域以太湖流域作为中⼼地区,但传播的范围稍⼤于马家滨⽂化。崧泽⽂化上承马家浜⽂化,下接良渚⽂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化阶段。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开创了轮制陶器。经济 8
8⽣活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种植⽔稻。⽣产⼯具以⽯器为主。墓地陪葬品质精量⼤,表⽰当时⽣产、⽣活、⽂化发展已达到⼀定阶段。3.良渚⽂化长江下游地区新⽯器时代晚期考古学⽂化。年代约距今5300—4300年。分布中⼼地区是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由马家浜⽂化、崧泽⽂化发展⽽来。陶器以泥质⿊⽪陶和夹砂灰⿊陶为主,轮制为主。⽟⽯⼯业发达,⽯器通体磨光,穿孔技术发达。⽟器有斧、璧、琮、瑗等,以带兽⾯纹的⽟琮最具特征。此外,还发现了⽔井、⼲栏式建筑等遗迹,出⼟⼤量农作物、丝织品等遗物。在良渚⽂化的中⼼太湖流域发现了许多聚落、祭祀遗存和⼤量墓葬,其中⼤型城址、祭坛、墓葬及其⼤批⽟器的发现,反映良渚⽂化的中⼼地区是中国⽂明的起源之⼀。4.河姆渡⽂化长江下游地区新⽯器时代考古学⽂化。⾸先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得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河姆渡⽂化遗址叠压着4个⽂化层,据测定,第4⽂化层的年代距今约七千年。早期阶段的⽂化特征最强,⽣产⼯具以⾻器为主体,发现⾻耜农业⽣产⼯具,说明农业进⼊锄耕阶段,陶器以⿊陶或灰陶为主,房屋建筑为⼲栏式建筑,发现⼤量稻⾕等农作物堆积。有⼤量⽯制⽣产⼯具、陶制⽣活⽤具以及精美的原始编织品和艺术品。最为珍贵的是出⼟了⼤量保存完好的七千年前的栽培稻,⼤⽚榫卯件的⼲栏式的建筑遗存,迄今最早的⽊结构⽔井,最早的漆器制品。还有各种动物遗骸,其中有许多是属于⼈⼯饲养的狗、猪、⽔⽜,展⽰了灿烂的原始农业⽂化。5.薛家岗⽂化长江下游新⽯器时代考古学⽂化。距今年代约6000—5000年。发现于安徽潜⼭市薛家岗遗址⽽得名,主要分布于安徽江淮地区。经济⽣活以稻作农业为主,进⼀步改进了⽣产⼯具,有⽯铲、⽯锛等,提⾼了⽔稻产量,陶器多为⽣活⽤具,夹砂灰⿊陶为主,多为素⾯,陶器⼿轮兼制,器形规整,⼩件⽟器钻孔精细。薛家岗⽂化⾯貌受到来⾃东部北阴阳营⽂化、马家浜⽂化、崧泽⽂化和良渚⽂化的影响,东北部受到⼤汶⼜⽂化、龙⼭⽂化的影响,西部受到⼤溪⽂化和屈家岭⽂化的影响。6.北阴阳营⽂化长江下游地区的新⽯器时代⽂化,因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得名,年代距今6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江苏宁镇地区。从⼤量⽯器⼯具、陶器上的稻壳印痕以及兽⾻可知,当时的经济⽣活以农业为主,渔猎是辅助性的经济部门。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彩陶。⽯器的磨光和穿孔技术较⾼。北阴阳营⽂化与崧泽⽂化、良渚⽂化联系密切。试论中国新⽯器时代的主要⽂化成就(17年湖⼤)综观中国的新⽯器时代,⽣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发展,重⼤发明和成就很多,物质⽂化达到了较⾼的⽔平。现择要列举以下⼏个⽅⾯:(1)原始农业得到长⾜发展 9
9在黄河流域,适应黄⼟地带的⾃然环境,新⽯器时代早期就主要种植了耐旱作物粟和⿉。长期成为华北居民的主要⾷粮。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候温暖湿润。从较早的河姆渡⽂化开始,各种不同类型的⽂化都以稻作农业为主。中国新⽯器时代的粟、⿉、稻等粮⾷作物,在世界作物栽培史上居于突出的地位。其他如农业⼯具、耕作⽅式等,也不断有所改进。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之⼀。(2)⼴泛饲养家畜在整个新⽯器时代,⽆论南北,都以饲养猪、狗等家畜为主,并且具有与定居农业密切结合的性质。鸡和黄⽜,早在磁⼭⽂化中可能已是家养的动物。家⽺遗骸在马家窑⽂化中经常出⼟。⽔⽜的驯养当以南⽅为较早。河姆渡⽂化发现有较多的⽔⽜⾻。⾄今新⽯器时代的马⾻只有零星发现,家养可能较晚。⼀般认为,⾄迟在龙⼭⽂化阶段,从总体上说,猪、狗、⽜、⽺、马、鸡,古代⽂献中的所谓“六畜”已基本齐备。(3)制陶⼯艺不断进步世界上不少地区进⼊新⽯器时代,是先有农业、畜牧业,然后才有陶器。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制陶⼯艺⾸先发达于中原地区。陶器成形是从⼿制、慢轮制过渡到轮制,陶窑有横⽳式和竖⽳式两种基本结构。⼭东龙⼭⽂化的蛋壳⿊陶,以其胎薄质细、⽕候甚⾼、造型优美⽽显⽰出最为⾼超的⼯艺技术。东南地区的硬陶⽕候⾼达1100℃,表明这个地区新⽯器时代晚期的陶窑结构和⼯艺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4)制⽟⼯艺的兴起在中国的新⽯器时代晚期,以⼭东龙⼭⽂化、良渚⽂化、⽯峡⽂化、红⼭⽂化等为代表,制⽟⼯艺相当兴盛,甚⾄可能已成为独⽴的⼿⼯业部门。特别是良渚⽂化的⼤型⽟琮、⽟璧,制作精美,规格定型,雕刻有繁缛的兽⾯纹饰。它们多出⼟于⼤、中型的墓葬⾥,具有贵重礼器的性质。璜、玦、琮、璧等,商周以后得到进⼀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明的⼀项重要内容。(5)早期铜器的问世在新⽯器时代的龙⼭阶段,如黄河流域的河南龙⼭⽂化、⼭东龙⼭⽂化和齐家⽂化中,在多处地点发现了⼩件铜器、炼铜⽤的坩锅残⽚、铜渣等。质料以红铜器为主,少数是分别掺锡、铅或兼有锡、铅的青铜器。主要属于⼩型的⼿⼯⼯具、⽣活⽤品和饰物。当时铜器的制造⽐较原始,使⽤并不普遍,但更为以后的⼤量使⽤准备了条件。结合早商青铜器的存在,表明黄河流域是中国早期冶⾦发展中⼼之⼀。(6)建筑技术⽇趋提⾼建筑中⼤量的是⼈们居住的房屋,⼤体有横⽳窑洞、半地⽳、地⾯营造和架空居住⾯的⼲栏式建筑⼏种形式。半地⽳式和地⾯建筑属于⼟⽊混合结构,墙体多为⽊⾻泥墙,后来出现相当进步的⼟坯墙。间架形式有单间、套间以⾄连间之分。其中许多建筑技术和传统,在商周时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河姆渡发现的⼲栏式房屋,是为适应南⽅多⾬潮湿环境⽽出现的⼀种榫卯⽊结构建筑,显⽰了中国建筑的多样性。(7)⼩型城堡的出现 10
10早在仰韶⽂化时期,如半坡、姜寨聚落遗址的外围,便挖掘有壕沟,这是⼀种⽐较简易的护围设施。⾄龙⼭⽂化阶段,新出现了以夯⼟版筑或⽯块垒砌的围墙,形状较为规整,⼯程规模也⽐过去⼤为提⾼。上述⼩型城堡主要是为了加强防御,它是与原始社会末期战争的频繁和剧烈相联系的。(8)发达的原始艺术和符号中国新⽯器时代的艺术创作往往与⽇常⽤品相结合。绘画主要表现在彩陶和彩绘陶上。特别是仰韶⽂化和马家窑⽂化的彩陶,⼗分发达,其他如红⼭⽂化、⼤汶⼜⽂化、⼤溪⽂化等,也数量不等地存在,这种装饰艺术⼀度成为中国新⽯器时代原始艺术的主体。绘画、塑像和雕刻的内容,包括有⼈形、禽兽、鱼⾍、花草以及各种⼏何图案等。各种单体符号常见于陶器上,以仰韶⽂化、马家窑⽂化为最多,在有的⽂化中,个别符号很可能已是⽂字的萌芽。考古学⽂化区系类型问题(1)考古学⽂化区系类型理论是由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于1975年提出、1981年完善的中国新⽯器时代考古学⽂化谱系总体框架理论。将全国分为六⼤区:以燕⼭南北长城地带为中⼼的北⽅,以⼭东为中⼼的东⽅,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洲为中轴的南⽅。每个⼤区内都有⼀个相对⾃成体系的考古学⽂化系列,每个考古学⽂化系列之下又划分为若⼲个考古学⽂化类型。这些区系类型是解释各区域⽂明起源进程和区域历史⽂化发展趋势的⽂化基础,为探索中国⽂明起源多元⼀体化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时空框架基础。(3)意义•重建中国上古史考古学区系⽂化理论的提出充分揭⽰了我国⽂明开始时期的民族系出多元,且⾮⾃古以来就是⼤⼀统的局⾯的道理,也揭⽰出我国古代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物质与精神⽂明是在逐渐进化,绝⾮古代黄⾦盛世的道理,因⽽对重建中国上古史有着⾮同⼀般的作⽤。•为解释中华⽂明起源问题提供理论基础考古学⽂化区、系、类型理论是后来苏先⽣连续提出的中国⽂明起源的“满天星⽃说”、中国⽂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多元⼀体模式”与⽂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机制、中国⽂明起源形成研究的“古⽂化、古城、古国”三步曲、中国⽂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原⽣型”、“次⽣型”和“续⽣型”三类型说的理论基础。•中国考古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场⾰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五种⽣产⽅式也是存在的,但世界各地是否都经过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社会主义社会五种⽣产⽅式不间断的连续发展,却是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概⽽论的。考古学⽂化区、系、类型理论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有关中国⽂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诸种论断,是对机械地、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和中国传统的⼤⼀统历史观的彻底否定,是中国考古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场⾰命。(3)局限性•同⼀律和普遍性等基本概念不明确“区、系、类型”的“区”不等同于考古学⽂化区的“区”,“区、系、类型”的“类型”⽆法等同于“考古学⽂化类型。考古学理论既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又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个 11
11学科中⽤同样⽂字的专业名词表⽰不同的概念或有着不同的定义,似乎有悖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律。考古学理论应具有普遍性,应适⽤于不同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如果“考古学⽂化的区、系、类型”如仅适⽤于新⽯器时代考古学,似乎又缺乏普遍性。•区系的划分割裂了东夷民族⽂化区徐旭⽣先⽣根据对古史传说的研究,划分了华夏、东夷和苗蛮民族集团的空间分布范围。其中将渤海湾以西到钱塘江以北划为东夷民族的分布空间。受考古资料的局限,苏秉琦先⽣在“区、系、类型”中划分的六⼤区系是在尚存若⼲考古学⽂化空⽩区的情况下划分的,尤其是淮河的中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六⼤区系的划分出现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江淮东部和江淮中部地区在当时还是考古学⽂化的空⽩区,还没有龙虬庄、侯家寨、凌家滩、双墩等遗址的发掘,还没有龙虬庄⽂化、双墩⽂化、侯家寨⽂化和凌家滩⽂化的命名。•忽略了民族学属性考古学⽂化是代表同⼀时代的、集中于同⼀地域内的、有⼀定地⽅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属于某⼀特定的社会集团的。由于这个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传统,所以在它的遗迹和遗物上存在着这样的共同性。与民族学的资料相结合,可以认为,新⽯器时代的各种考古学⽂化类型是体现当时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存在,与民族的形成有关。因此,苏秉琦先⽣在划分六⼤区系时就存在着考古资料的局限性;由于受到考古资料的局限,六⼤区系的划分也缺乏⼀定的民族属性,或偏重了考古学属性⽽忽略了民族学属性。•概念性名词解释泥条盘筑法(15年湖⼤、17年湖⼤、18年湖⼤)我国最早制作陶器成型的⽅法。先将坯泥制成泥条圈,⼀层⼀层叠筑上去,或是将⼀根长泥条连续向上盘筑,然后把⾥外抹平制成器形。这是新⽯器时代制陶最常⽤的⽅法,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古代制作陶坯最初可能是放在⽊板或⽵席上,以便于移动旋转,有的还垫以树叶,因⽽器底遗有叶脉的印痕。后来逐渐采⽤转动的轮盘,既便于制陶时的盘筑和加印纹饰,又可利⽤旋转以修整器⼜,使之规整。这种⽅法⼤约开始于仰韶⽂化的中期,并为后来轮制陶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栏式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之⼀。在⽵、⽊柱底架上建筑的⾼出地⾯的房屋。河姆渡遗址的⼲栏式建筑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该类建筑,为史前时代中国南⽅⼲栏式建筑的代表。这种房屋是⽤树⽊架设⽽成的,其作法是先在泥地上打桩,然后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板并⽴柱、设板壁和门窗,最后架屋顶。其功⽤在于使居住⾯不直接接触地表,以便房屋下⾯通风防潮;同时,还可以避免⾍、蛇及其他野兽的侵扰。这种建筑适应多⾬潮湿的⽓候,始⾃新⽯器时代,⼀直流⾏到近现代,⼴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成为⼀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半地⽳式建筑半地⽳式建筑是北⽅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最早的半地⽳式建筑出现在半坡遗址。它有⼀部分深⼊地下,地⽳以上周围是⽊⾻泥墙,有圆形和⽅形两种形式,室内有⼀个⼤⽕塘,供保存⽕种。北⽅ 12
12地区寒冷⼲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在中国有着⼴泛的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彭头⼭⽂化和⼤溪⽂化都曾使⽤半地⽳式房屋,在燕⼭以北的兴隆洼⽂化、红⼭⽂化居民都是以半地⽳式房屋为主要居住形式。半地⽳式房屋还具有⽤材⽅便,构造简易的特点,⽽为中国北⽅居民长期使⽤。地⾯房屋变为主体建筑形式后半地⽳式房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泥墙⽥野考古中的⼀种遗迹现象,亦系古代建筑⽅式。古⼈建房时,在房屋四周开挖沟槽,在沟槽中挖掘柱洞以⽴柱,在⽊柱之间编缀⽵条、⽊条等,并在其两⾯抹草拌泥,最后经⽕烤以增加硬度。它的出现表明,建筑开始由地下或半地⽳式,转到地⾯上。 13
13青铜时代复习重点范铸法⼀种青铜等⾦属器物的铸造⽅法。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商周先民最先采⽤,是整个青铜时代中应⽤最⼴泛的青铜器铸造法。经过制模、制范、浇注、修整等步骤制作。具体做法是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阴⼲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烧制成陶范,分为外范,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再熔化合⾦,将合⾦浇注⼊陶范范腔⾥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后即为青铜器成品。失蜡法(17年湖⼤)⼀种青铜等⾦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法。它是⼀种熔模铸造法。约春秋晚期稍早出现,其做法是⽤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液态⾦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失蜡法适⽤于铸造外形透空,弯曲的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范围逐渐扩⼤,除⿍、彝外,还⽤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于铸造⾦属铸件。 14
14历史时代复习重点•汉代⾦缕⽟⾐⾦缕⽟⾐是汉代规格最⾼的丧葬殓服,出现在西汉时期。其外观与⼈体形状相似,包括头部、上⾝、裤筒、⼿套及鞋五部分。是由许多四⾓穿有⼩孔的⽟⽚,⽤⾦丝编缀⽽成,故称之为⾦缕⽟⾐。当时⼈们⼗分迷信⽟能够保持⼫⾻不朽,更把⽟作为⼀种⾼贵的礼器和⾝份的象征。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葬。汉代⽟⾐按等级不同⽽区分为由⾦丝、银丝和铜丝编缀。皇帝及部分近⾂使⽤”⾦缕⽟⾐”,其他贵族则使⽤银缕⽟⾐、铜缕⽟⾐。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第⼀次发现完整的⾦缕⽟⾐。东汉亡后,⽟⾐之制废除。黄肠题凑(13年湖⼤)汉代的规格最⾼的葬制。出现在西汉时期。即在棺椁以外⽤黄⼼柏⽊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即黄⼼柏⽊;“题凑”,即在棺椁周围⽤⽊头垒起⼀圈墙。此种葬制专为天⼦所⽤,但经天⼦特许,作为⼀种荣耀,诸侯王和重⾂死后也可⽤黄肠题凑。如霍光死,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具”。考古发掘的北京⼤葆台刘建墓等汉代王陵均为“黄肠题凑”葬制。东汉洛阳邙(máng)⼭曾发现⾃铭“黄肠⽯”的造墓⽯料,应是黄肠题凑葬制的⼀种孑遗。东汉以降黄肠题凑葬制绝迹。马王堆汉墓(11年湖⼤)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1972—1974发掘墓葬共3座。3座墓葬均为⼤型⼟坑⽊椁墓,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填满⽊炭与⽩膏泥。三座墓随葬有⼤量“谴策”,出⼟有⾐物、⽵简、医简、帛书、彩绘帛画和兵器、乐器、漆器等器物,其中已判明的帛书分为六艺类、诸⼦类、兵书类、数术类、⽅术类和地图类等。1号墓中还出⼟有保存完好的⼥⼫,具有重要的医药科学研究价值。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汉初的社会经济及历史⽂化和⽣活习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南越王墓西汉南越王国第⼆代王赵眜的墓葬。位于⼴东省⼴州市象岗⼭。1983年发掘。南越王墓为⼀座”凿⼭为藏”的⽯室墓,平⾯呈"早"字形,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殉葬共15⼈。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银器、铜器、铁器、陶器、⽟器、琉璃器、漆⽊器、⽵器等遗物。其中以"⽂帝⾏玺"⾦印和"丝缕⽟⾐"最具价值。南越王墓的发现,为探究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化和南越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5
15满城汉墓西汉中⼭靖王刘胜与其妻窦绾(wǎn)墓葬,位于河北省满城县。1968年发现并发掘。由两座⼤型崖洞墓组成,开凿在⼭岩中,南北并列,均由墓道、甬道、南⽿室、北⽿室、中室和后室组成。两墓的墓室庞⼤,随葬品豪华奢侈,包括⾦器、银器、铜器、铁器、⽟器、⽯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其中包括"⾦缕⽟⾐"、"长信宫灯"、“错⾦博⼭炉"等著名器物。满城汉墓的发现,揭⽰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业和⼯艺美术等⽅⾯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海昏侯墓海昏侯墓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观西村,是中国发现的⾯积最⼤、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座陪葬坑、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设施。出⼟⼤量⾦器、⽟器、乐器、漆器、铜器以及⽵简等,包括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并且还发现了墓主⼈刘贺的⽛齿。对研究中国汉代政治、经济、⽂化具有重要意义。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及意义•发现(1)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仓及其家属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2)⼀号墓为利仓之妻⾟追墓,墓主⼫体保存完好,出⼟“妾⾟追”⽅章。⼆号墓为利仓墓,出⼟3颗印章证明其⾝份。三号墓可能是利仓的⼉⼦。(3)马王堆汉墓地⾯上原有⼤⼩相仿的两个⼟冢,东西并列。三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形竖⽳⼟坑墓。(4)三墓的墓底和椁室,都塞满⽊炭和⽩膏泥,然后层层填⼟,夯实封固。⼀号和三号的棺椁都保存相当完整,结构⼤体⼀致,但规模有差别。(5)随葬遗物有⾐物、⾷品、⽵简、漆器、乐器、⽵⽊器、陶器、遣策、帛画等,颇为丰富。•意义(1)它是西汉初期和列侯级汉墓中墓主最明确、保存状况最完好的墓葬,对深⼊研究西汉墓室结构和丧葬制度提供了可靠依据。(2)对马王堆汉墓所包含的⽂化因素进⾏分析,有助于对汉初长沙地区墓葬特点的深⼊认识。(3)⼀号墓⼥⼫的病理学解剖为研究⼥⼫保存及古组织学、古病理学、古代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重要科学材料。(4)出⼟的纺织品和⾐物年代早、数量⼤、品种全、保存好,极⼤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料。⽤作⾐物缘修饰的绒圈锦的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否定了过往误以为唐代以后有或从国外传⼊的说法。(5)⼤量帛书的出⼟,分为六艺类、诸⼦类、兵书类、数术类、⽅术类和地图类等。其中除《周易》、《⽼⼦》⼆书有全本传世外,绝⼤多数是古轶书,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史籍资料的⼀次重⼤发现。16
16(6)出⼟的乐器,很多都是⾸次发现的西汉实物,为探讨中国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证。(7)漆器出⼟不少有“成市⼜”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反映两地⽂化交流密切。•唐宋南青北⽩越窑唐、五代时著名的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产年代⾃东汉⾄宋。唐朝是越窑⼯艺最精湛时期,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平。越窑的特点是胎体较薄、施釉均匀,⾊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相近。越窑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分密切,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也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在唐代越窑与河北邢窑共同形成“南青北⽩”的局⾯。邢窑唐代著名⽩瓷窑场。窑址分布在河北省临城、内丘⼆县交界。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唐中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邢窑产品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洁⽩则是其主要特点。器形有碗、盘、壶、罐、盏托等。邢窑⽩瓷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向,并对其他瓷窑产⽣了较⼤影响。唐代邢窑⽩瓷不仅销售全国各地,⽽且远销海外。在邢窑与浙江越窑共同形成“南青北⽩”的局⾯。长沙窑(18年湖⼤)长沙窑创始于唐代,窑址⾸先发现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渣坪,故⽽又称铜官窑,晚唐⾄五代是其盛期,⽽衰于五代,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出⼜瓷窑之⼀。产品以青瓷为主,釉⾊有青、黄、⽩等⾊,⾸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褐⾊或绿⾊斑点组成⼏何图案,在⽩釉或青黄釉下⽤笔彩绘。器物为家⽤寻常品,种类繁多,造型极富艺术创造性,绘画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开创了以诗⽂书法来装饰瓷器的先河。五⼤名窑1.汝窑宋代五⼤名窑之⼀。汝窑是北宋后期所建。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名窑之⾸。汝窑以青瓷为主,釉⾊有粉青、⾖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般的质感,釉⾯有很细的开⽚。汝窑瓷采⽤⽀钉⽀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的⽀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百件,因此⾮常珍贵。2.官窑宋代五⼤名窑之⼀。官窑是宋徽宗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釉⾊以⽉⾊、粉青、⼤绿三种颜⾊最为流⾏。官瓷胎体较厚,釉⾯开⼤⽚纹。这是因胎、釉受 17
17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的效果。瓷器⾜部⽆釉,烧成后是铁⿊⾊,⼜部釉薄,微显胎⾻,即通常所说的“紫⼜铁⾜”。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分珍稀名贵。3.哥窑宋代五⼤名窑之⼀,创烧于南宋。确切窑场⾄今尚没有发现。哥窑主要产品为青瓷。胎体有厚有薄,釉⾊主要有粉青、⽉⽩、⽶黄数种,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特征是釉⾯有⼤⼤⼩⼩规则的开裂纹⽚,俗称“开⽚”。细⼩如鱼⼦的叫“鱼⼦纹”,开⽚呈弧形的叫“蟹⽖纹”;开⽚⼤⼩相同的叫“百圾碎”。⼩纹⽚的纹理呈⾦黄⾊,⼤纹⽚的纹理呈铁⿊⾊,故有“⾦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胎,也具有“紫⼜铁⾜”。4.钧窑宋代五⼤名窑之⼀。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泛分布于河南禹县,以县城内的⼋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瓷。主要产品为青瓷。钧瓷两次烧成,第⼀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次再烧。钧瓷的釉⾊为⼀绝,千变万化,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铜的⽓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常类似蚯蚓在泥⼟中爬⾏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5.定窑(宋代六⼤窑系之⼀)宋代“五⼤名窑”之⼀。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定窑以烧⽩瓷为主。⿊釉、酱釉称为“⿊定”、“紫定”,也别具特⾊,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刻成的划花,⽤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的定窑瓷⽚中,发现刻有“官”、“尚⾷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六⼤窑系1.钧窑(宋代六⼤窑系之⼀)宋代五⼤名窑之⼀。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泛分布于河南禹县,以县城内的⼋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瓷。钧瓷两次烧成,第⼀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次再烧。钧瓷的釉⾊为⼀绝,千变万化,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铜的⽓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常类似蚯蚓在泥⼟中爬⾏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2.定窑(宋代六⼤窑系之⼀)宋代“五⼤名窑”之⼀。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定窑以烧⽩瓷为主。⿊釉、酱釉称为“⿊定”、“紫定”,也别具特⾊,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 18
18⼑刻成的划花,⽤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的定窑瓷⽚中,发现刻有“官”、“尚⾷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3.磁州窑(宋代六⼤窑系之⼀)磁州窑是我国宋代的重要窑场,是宋代北⽅民窑的代表,始于北宋,终于明代,窑址位于今河北磁县。产品以⽩瓷、⿊瓷和⽩地釉下⿊褐⾊彩绘瓷为主。其中⽩釉⿊花最具有特⾊。装饰技法以⿊⽩对⽐为主要特点。装饰题材多取于⽣活情景,还常有诗词、民谚作为装饰,富有浓厚的⽣活⽓息和民间⾊彩。磁州窑⽣产的瓷器主要为⽇⽤品,也产玩具。4.耀州窑(宋代六⼤窑系之⼀)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六⼤窑系之⼀,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民国。窑址位于陕西铜川。主要产品为青瓷,因为规模宏⼤,所以⾃古就有“⼗⾥窑场”之称。耀州窑以其胎质坚实,釉⾊美丽,多为青中泛绿,纹饰富丽堂皇和独特的装饰⼿法⽽著称。在北宋神宗⾄徽宗年间还成为宫廷贡瓷,是我国宋代的重要窑场。5.景德镇窑(宋代六⼤窑系之⼀)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五代始烧⾄今。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五代烧制青瓷和⽩瓷,采⽤⽀烧法,以胜梅亭窑,湘湖窑为主。宋代时烧青⽩瓷为主,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复烧法,提⾼了产量和质量。以湖⽥窑的产品质量最好,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瓷,产品有梅瓶等。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釉瓷。清代时烧瓷技术⼤⼤提⾼,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瑯彩,都达到了历史最⾼⽔平。6.龙泉窑(宋代六⼤窑系之⼀)龙泉窑也称“弟窑”,是宋代新兴起的青瓷窑,窑址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是其极盛时期,明代中期后渐衰。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等遗风,釉呈浅青⾊。南宋中期以后,质量和数量提⾼,完全形成⾃⾝的特点,以粉青和梅⼦青釉著称于世,其中梅⼦青为世所珍,是中国古代青瓷达到⾼峰的典型代表。在宋代窑系中,龙泉青瓷兴起最晚,但是有海外市场的⽀持,迅速发展成为⼀个窑场众多的庞⼤窑系。 19
19文物学概念性⽂物学⽂物学是以⼈类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类社会⾯貌和发展规律的⼀门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可移动⽂物和不移动⽂物。⽂物学既要研究⽂物的不同系列,又要研究⽂物本⾝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与作⽤,进⽽分门别类的研究,形成专门史。同时,⽂物学还要研究⽂物管理和保护技术,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物进⾏宣传教育。⽂物学研究根据对象不同,研究⽅法不同,基本⽅法有分类法、排⽐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年代测定法等。(⽂物学的总体任务是调查、研究、保护和宣传⽂物,通过对⽂物的研究,从侧⾯进⽽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阐述⼈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及其规律,向⼈民群众进⾏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命传统教育,增强民族⾃信⼼和⾃豪感,批判地继承历史⽂化遗产,创造具有民族特⾊的新⽂化。)⽂物⽂物是⼈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类宝贵的历史⽂化遗产。⽂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必须是由⼈类创造的,或者是与⼈类活动有关的;第⼆,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化遗产(⼤辞典p649)为⼀定社会群体所继承、由先辈留下来的物质⽂化遗存或⽆形⽂化特征。基本属性包括⽂化延续性、价值性、不可替代性、代表性、原真性、完整性以及利益相关性等。包括物质⽂化遗产、⾮物质⽂化遗产。物质⽂化遗产包括⽂物、建筑群、⼈类⽂化遗址。⾮物质⽂化遗产包⼜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艺技能等。其中,以考古遗址和遗物为核⼼内容的考古遗产是⽂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化遗产/有形⽂化遗产为⼀定社会群体所继承、由先辈留下来的物质⽂化遗存。包括从历史、艺术或科学⾓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刻和雕塑、书籍、书法与绘画、铭⽂、洞窟以及联合体等⽂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结合⽅⾯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群;从历史、审美、⼈种学或⼈类学⾓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类⽂化遗址。著名的如明清故宫、秦始皇陵、龙门⽯窟等。 20
20⾮物质⽂化遗产/⽆形⽂化遗产(15年湖⼤)⾮物质⽂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所视为其⽂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具、实物、⼯艺品和⽂化场所。是指各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化表现形式。其内容包括:⼜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艺技能。⾮物质⽂化遗产是以⼈为本的活态⽂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为核⼼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我国著名⾮物质⽂化遗产如江南丝⽵、昆曲、川剧、京剧等。不可移动⽂物是指⼈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不可移动⽂物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学的研究对象之⼀,同时也为研究社会⽣产⼒发展和社会⽣活状况提供完整重要的实物资料。包括古⽂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窟寺、⽯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原则上实施“原址保护”,并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确定为⽂物保护单位,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省、⾃治区、直辖市⽂物保护单位,市、县级⽂物保护单位。具有史料作⽤、教育作⽤和借鉴作⽤。可移动⽂物是指⼈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可移动⽂物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学的研究对象之⼀,同时也为研究社会⽣产⼒发展和社会⽣活状况提供完整重要的实物资料。主要指馆藏⽂物和传世⽂物,包括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献、⼿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物和⼀般⽂物,珍贵⽂物分⼀、⼆、三级。具有史料作⽤、教育作⽤和借鉴作⽤。甲⾻⽂(13年湖⼤,14年⼭西⼤,11年中⼤)古汉字⼀种书体的名称。亦称“契⽂”、“贞⼘⽂字”。指商代中晚期刻写于⻳甲和兽⾻上的古⽂字。1899年始被世⼈认识并收藏研究。主要出⼟于河南安阳殷墟,周原、郑州、济南等地也有发现。内容以商王及其宗室的占⼘记录为主,少量为记事刻辞。迄今所见单字近5000字,可识并公认者约1000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字,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甲⾻⽂研究已形成⼀门学科,甲⾻学,是考古学的分⽀之⼀。甲⾻⽂考释成就突出的学者有孙诒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旧称“钟⿍⽂”。古汉字书体名称。指铸或刻于古代钟⿍及其他铜器上的古⽂字。流⾏于商周和秦汉时期。清吴式芬辑商周铜器铭⽂成《攥古录⾦⽂》,⾦⽂⼀词始有界说,但仍指整篇的铭⽂⽽⾔。今⼈容庚撰《⾦⽂编》,将商周铜器铭⽂中的字编为字典,⾄此⾦⽂遂成为⼀种书体名称。迄今所 21
21见最早的⾦⽂材料出现于商代中期。商代⾄春秋时期的铭⽂⼀般是铸成的,战国时代的铭⽂是刻成的,⼀般都很短,长篇极罕见。⾦⽂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物的特性(2011湖⼤论述,2017湖⼤简答)(1)物质性。⽂物是有形的历史⽂化载体,它是⼈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内涵丰富。⽂物是⽤⼀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和制作的。⽂物的物质性又以⼀定的形态存在,⽂物都是有形的,⽂物的物质性和形态使⽂物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化内涵则深藏于⽂物载体之中。(2)时代性或历史性。⽂物的时代性即⽂物的时代特点,任何⽂物都是⼀定时代的产物。⼈类的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任何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定历史时期⼈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从时代特点中可以看出它在其产⽣的年代所处的位置、地位和作⽤。并且从侧⾯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技术、⽂化艺术等诸多内容和信息。(3)不可再⽣性。⽂化的时代特点,决定了⽂物不能再⽣产、制作、建造。它在⽣产它的时代的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后⼈的意志为转移。后⼈不能制作出历史上的遗物,即不能制作出⽂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完全相同的遗物。(4)不可替代性。⽂物的不可替代性是⽂物时代性和不可再⽣性逻辑发展的结果。⽂物是历史⽂化遗产,是⼀定时代的产物,每件⽂物或每处⽂物,都有⾃⼰历史上的地位和作⽤,都具有⾃⼰所处时代的⽂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彼此不能代替。⽂物不可替代的特点,是与某些⾃然资源不可再⽣⽽可替代的根本区别所在。(5)稀缺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因为种种条件⽽损失,稀缺性正是其珍贵的原因之⼀。(6)⽂物价值的客观性。⽂物是历史⽂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包含着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化艺术等丰富内涵,博⼤精深。它的价值是凝结在历史⽂化遗迹和遗物中的⼀般⼈类劳动,是⼈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它具有双重的特征,即有形价值和⽆形价值。(7)⽂物作⽤的永续性。⽂物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的物质⽂化遗存,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化艺术等的实物史料。要发展科学技术和⽂化艺术需要继承和借鉴古代⽂物。⽂物作为历史见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和感染⼒,是别的教育⼿段不可替代的。⽂物对民族、国家以⾄⼈类都将发挥永续作⽤。 22
22论述⽂物分类的原则(13年湖⼤论述,16年湖⼤论述)•分类原则:(1)⽂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是⽂物分类的前提。⽂物的复杂性表现为:时代或年代不同,地域区别、质地不⼀、种类众多、功能各异。其复杂性又是其可分性的依据,其差异性正是⽂物分类的标准。(2)物以类聚对⽂物进⾏分类就是类聚。按照⼀定的标准,把它们分别聚集到⼀起,形成不同类别。同类相聚是⼀项重要原则,只有按照不同标准,把复杂的⽂物分开,并又根据是否同类,分别集合,形成新的类别关系,才能被划分为清楚的类群。同类相聚的“同类”因标准不同,其内容也不相同。(3)⼀个标准与⼀种⽅法。⽂物分类的标准和采⽤的⽅法很多,但⽅法是由标准来决定的,在采⽤某⼀⽅法进⾏⽂物分类时,不能同时⽤两个标准或交叉使⽤两个标准对⽂物进⾏分类,⽽只能⽤⼀个⽅法、⼀种标准。不过,为适应收藏、保护、宣传、科研之需,在经同⼀标准划分出来的⼤类中,采⽤另⼀种标准和⽅法将⼤类逐步又分成⼩类,则是允许的。如按质地为标准划分出铜器类,可进⼀步依铜器所含成分划分为红铜、黄铜、青铜器,还可进⼀步依各类铜器的⽤途不同⽽再细分之。以青铜器为例,可进⼀步划分为礼器、⼯具、兵器、乐器、装饰品、艺术品、马车器及其他类等。(4)复合体⽂物分类与约定俗成对复合体⽂物进⾏分类时,以器物的主要质地和复合材料中某种材料对器物功能所起决定作⽤,作为划分的依据。依这⼀原则,中⼭王墓出⼟的错⾦铜⽜,因其主体是铜制,所以可归⼊铜器类。⾄于漆器,虽胎体各异且是主体,但因表⾯涂漆,且漆具有耐潮、耐⾼温和防腐蚀等特殊作⽤⽽使器物更为美观、⼤⽅和耐⽤,并增长价值,故凡涂漆的器物统归漆器类。举例论述⽂物分类的⽅法(13年湖⼤论述,17年湖⼤论述)分类是根据不同标准,把⽂物的同与异集合成类的过程,亦称归类。其⽅法有不同。(1)时代分类法。时代分类法是以⽂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物进⾏分类的⽅法。中国历史时期的⽂物分成:史前⽂物,⼀般分为旧⽯器时代⽂物与新⽯器时代⽂物,还可以细化分为早、中、晚时期⽂物;夏代⽂物,商代⽂物,周代⽂物,秦代⽂物,汉代⽂物等;近现代⽂物。(2)区域分类法。区域分类法是以⽂物所在地点为标准,对⽂物进⾏分类的⽅法。以⾏政区划分,通常分为省、⾃治区、直辖市和特别⾏政区的⽂物。(3)存在形态分类法。 23
23以存在形态划分为不可移动⽂物和可移动⽂物。不可移动⽂物基本为⽂化史迹,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刻、纪念性建筑等。可移动⽂物主要是指馆藏⽂物和传世⽂物。(4)质地分类法。以制作⽂物的材料为标准,主要⽤于对古器物的归类。据此,⽂物分为⽯器、⽟器、陶器、⾻器、⽵⽊器、铜器、铁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纺织品和纸质⽂物等。(5)功⽤分类法。据此,⽂物分为古建筑,古器物,计量器和杂项。①古建筑可分为城市建筑、宫殿建筑、衙署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等;②古器物分为农具(镰、锄、铲)、⼿⼯⼯具(斧、锛bēn、凿、锯)、兵器(镞、⼽、⽭、剑)、炊器(⿍、⿀、釜)、盛器(⾖、盂、盆)、酒器(爵、⾓、杯)、⽔器(盘、匜yí、鉴)、乐器(钟、⿎、铙náo);③计量器分为天平、权等;④杂项分为镜、带钩等。(6)属性分类法。以⽂物的社会属性、科学属性为标准,对⽂物进⾏分类的⽅法。据此,⽂物分为⽣产⽤具、⽣活⽤品、⽂化艺术品、宗教建筑、宗教⽤品、民族建筑、民族⽤品、民俗⽤品等。(7)来源分类法。以⽂物的来源为标准,对⽂物进⾏分类的⽅法。据此⽂物分为拨交⽂物、征集⽂物、拣选⽂物、交换⽂物、捐赠⽂物、发掘出⼟⽂物。(8)价值分类法。①不可移动⽂物依其价值的⾼低,分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省、⾃治区、直辖市⽂物保护单位,市、县级⽂物保护单位。②可移动⽂物以其价值⾼低,分为珍贵⽂物和⼀般⽂物,珍贵⽂物分⼀、⼆、三级。⽂物鉴定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法(⽂物学笔记p21—22)•必要性(1)作伪使⽂物真假难辨(2)判明年代与揭⽰价值之必须(3)⽂物定级与保管的科学依据(4)⽂物市场监管的要求(5)⽂物出境需要鉴定•主要内容:(1)辨别⽂物真伪;(2)判明⽂物年代;(3)评定⽂物价值;(4)评定⽂物等级; 24
24•主要⽅法:(1)不同划分标准、不同质地的⽂物,鉴定⽅法不同。(2)鉴定的基本⽅法为传统鉴定⽅法和现代科学⽅法。①传统鉴定⽅法:在对⽂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物进⾏⽐较辨别和综合考察。不同鉴定对象所采⽤不尽相同的具体⽅法。②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法:对⽂物年代测定,如碳⼗四法、古地磁法等。对⽂物进⾏鉴定,如X射线荧光分析、中⼦活化分析、热同分析、位素质谱分析等。(3)根据质地又分为陶器鉴定、⽯器鉴定、⽟器鉴定、古建筑鉴定等。⽂物鉴定的要求和意义(18年湖⼤论述)•要求:(1)特点和要求:具体、细致、严密、求实。(2)基本要求:①要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法指导⽂物鉴定⼯作,对⽂物认真分析研究,从造型、质地、纹饰、⼯艺等⽅⾯深⼊考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地、科学地给⽂物做出正确的鉴定。②要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物鉴定,⼒求准确地辨识⽂物真伪,判明其年代,阐明其作⽤。③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解释⽂物的形式和内涵,⼒求对⽂物价值的⾼低作出正确的评估,为⽂物等级的划分奠定科学基础。④要求⽂物鉴定者具有⼴博的历史、⽂物知识、⽂物鉴定知识,⾃然科学、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物作伪⼿段,掌握传统的⽂物鉴定⽅法,了解现代科技鉴定法,⼒求对⽂物做出正确的鉴定。⑤要求⽂物鉴定者实事求是地对待⽂物鉴定⼯作,⼀丝不苟地完成鉴定任务,不能马虎⽤事或感情⽤事。⑥⽂物鉴定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有⾼度的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国家⽂化⾼度负责的崇尚品质。⑦要求认真做好⽂物鉴定的各项资料⼯作,包括⽂物本⾝的鉴定资料和⼯作资料,写出鉴定意见,作为完整的⽂物资料档案,妥善保存。•意义:(1)学术意义:①⽂物鉴定⼯作是⽂物研究的基础和前提。②对⽂物藏品科学鉴定和正确的评定级别,是博物馆等⽂物收藏单位分级管理⽂物的依据。③⽂物经鉴定,⽅能为⽂物学、历史学、考古学、⼈类学及其他需要⽂物研究的学科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实物资料。④为探讨国际间经济⽂化交流,提供可信的、科学的实物资料。(2)经济意义:①⽂物保护管理需要投⼊⼤量资⾦,经⽂物鉴定,评定⽂物价值和等级,采取分级管理,可节约资⾦。 25
25②国家⽂物经营部门,如⽂物商店在经营流散⽂物的收购、销售业务时,⽂物的定价标准依其鉴定意见⽽定,防⽌国宝流失或造成经济损失。③⽂物鉴定为国家提供向国家捐献⽂物者的物质奖励标准。④⽂物鉴定还有重要的司法经济意义,在打击盗窃⽂物、⾛私罪犯时,其量刑需依⽂物的鉴定意见⽽定。(3)防⽌国宝流失:各国的⽂物销售、出⼜都有⾃⼰的标准,因此哪些⽂物可以出⼜,这就需把关⼈员具备鉴定⽂物的能⼒,以防国宝流失。(4)提⾼全民⽂物的保护意识,提⾼⼈民的保护意识和⽂化素养。论述⽂物的价值以及对⽂物价值的认识(12年湖⼤)•基础价值:(1)历史价值⽂物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中,历史价值是⾸要的。⽂物能从不同的侧⾯,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化艺术、宗教信仰、风情习俗等,这些则是构成⽂物时代特点的主要内容。时代特点决定了⽂物不能再⽣产,及不可再⽣性,是⽂物的重要特点之⼀。由于⽂物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即历史性,能帮助⼈们去具体、形象地认识历史,帮助⼈们去恢复历史的本来⾯貌,这是⽂物历史价值的重要反映。(2)艺术价值⽂物的艺术价值,内涵⼗分丰富,就其主要⽅⾯⽽⾔,有审美、欣赏、愉悦(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审美,主要是指⽂物给⼈的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欣赏,主要是指⽂物,从观赏⾓度给⼈以精神作⽤,陶冶⼈的情操;愉悦,主要是指⽂物给⼈以娱乐、消遣;借鉴,主要是指从⽂物表现形式、⼿法技巧等⽅⾯学习借鉴与创新;美术史料,是指⽂物是研究美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在⽂物中,具有艺术价值的⽂化遗迹和遗物⼤致可以分为四类:①融实⽤性与审美于⼀体的遗物和遗迹;②为供观赏⽽创作的⼯艺品、美术品等艺术品;③各种祭祀时使⽤的礼器、法器和宗教艺术作品;④专为死者随葬⽽制造的器物、明器等。(3)科学价值历史遗迹和遗物从不同⾓度和侧⾯反映了它的那个时代科学技术⽔平和⽣产⼒⽔平,说明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军事、⽂化状况,主要包括知识、科学、技术等内涵。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劳动⽣产者所创造的⼀切,都受到当时⽣产⼒⽔平的限制,超过当时科学技术⽔平的产品是制造不出来的。古代各种⽂化遗迹和遗物的本⾝,都蕴藏着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体现了⽣产技术的产⽣、发展和衰落,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定的指导和影响作⽤。(4)纪念价值(可略) 除《⽂保法》规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外,⽂物还具有⼀定的纪念价值。⽂物价值,以往仅以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作为衡量的标尺。事实上,纪念性也应当是衡量⽂物价值的标尺之⼀,也就是说有的⽂物,其价值是以具有纪念性为主,如古代、近代名⼈故居、祠堂等。•对⽂物价值认识的深化 26
26(1)衡量和评价⽂物价值的尺度。⽂物价值内涵的复杂性和⼈们价值观念的不同,给评价⽂物价值带来了很⼤的难处。这就需要有⼀个能为⼈们所公认的价值尺度,来规范⼈们对⽂物价值的评价。⽂物是⽣产⼒和⽣产关系不断发展、变⾰的见证或标志。衡量和评价⽂物价值的尺度,只能是它所证明的⽣产⼒发展的⽔平和说明社会问题的程度。(2)科学技术发展⽔平制约着对⽂物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在认识和评价⽂物价值的具体进程中,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平的制约。在许多新的⾃然科学技术未引进⽂物研究之前,对⽂物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就只能按⼀般⽅法进⾏,受到很多限制。⼀旦将新的科学技术如断代技术、分析鉴定技术等引⼊⽂物研究领域,⽂物研究中的断代、物质成分、制作⼯艺等就容易解决,并为⼈们提供认识和评价⽂物价值更加科学的依据。(3)⽂物价值深层次的认识⽂物本⾝储存着⼤量的信息,对这种信息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是⼀次完成的,随着研究的深⼊,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段愈多,对⽂物价值深层次的认识也会愈来愈多。论述⽂物的作⽤(13年湖⼤)⽂物作⽤是由⽂物价值所决定的。⽂物价值内涵丰富,决定了⽂物有多种作⽤。其主要作⽤可以归纳为:⽂物的史料作⽤、教育作⽤和借鉴作⽤。(1)⽂物的史料作⽤⽂物的史料作⽤,主要体现在证史、正史和补史的功能上:①证史:⽂物的证史作⽤,⾸先体现为它是历史的见证;其次表现为⽂物内涵对⽂献记载的证实。②正史:⽂物的正史作⽤,又称“纠史”,即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这是⽂物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之⼀;③补史:⽂物的补史作⽤,主要表现为⽂物可以为⽆⽂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对有⽂字记载的历史则起到填补缺佚、补充记载的作⽤。④史料功能:研究历史,恢复历史本来⾯貌;专门史研究;中华传统⽂化民族形式研究。(2)⽂物的借鉴作⽤①发展的见证:⽂物是⼀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该时期科学技术和⽂化艺术发展⽔平的见证。不同历史时期的⽂物,是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和⽂化艺术的结晶。后来者总需要参考前车之鉴,并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的⽂物,从总体来说,其本⾝就是不断借鉴和发展的实物见证。②促进⽂化艺术发展:书画艺术的发展,往往是在学习和借鉴前代书画家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风格和个⼈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些艺术佳品流传⾄今,均成为⽂物,是宝贵的⽂化财富,同时也是书画艺术借鉴和发展的见证。③发展科学技术:古代⽂物还可以为科学技术发展和物质⽂明见证提供有益的借鉴。利⽤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物所储存的科技信息,是借鉴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古代事物所具有的物质形式,也可以在研究其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27
27(3)⽂物的教育作⽤①⽂物教育的特点:⾸先,⽂物是⼈类社会⽣产和⽣活的物质⽂化遗存,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其次,⽂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化遗存,具有强⼤的感染⼒;第三,⽂物具有最具民族性的特点,因⽽以⽂物作为教材,也最具有民族凝聚⼒。最后,以⽂物作为教材时,除了采⽤⼀些反⾯教材⽂物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物教育的场所:博物馆与纪念馆;⽂化遗迹;其他场所等。③⽂物教育的功能:传播科学⽂化知识;传播精神⽂明;树⽴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和⾃信⼼。 28
28博物馆学概念性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的⾮营利性的永久机构,并向⼤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类及⼈类环境的见证物。我国强调博物馆是⽂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民服务的。⾮国有博物馆⾮国有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类及⼈类环境的见证物,由社会⼒量利⽤或主要利⽤⾮国有⽂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营利组织。⾮国有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国有博物馆,有利于优化我国博物馆体系、填补门类空⽩;有利于丰富公共⽂化服务供给⽅式,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激发社会活⼒,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国有博物馆国有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类及⼈类环境的见证物,主要利⽤国有⽂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营利组织。国有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费由中央、省级财政和地⽅财政资⾦投⼊。是中国制度下的特⾊,对于博物馆的⽣存和发展予以坚实保障。发展国有博物馆有利于保藏⼈类活动和⾃然发展的真实物证,发挥⽂物作⽤的永续性。有利于传播科学⽂化知识,提⾼公民科学⽂化素质,进⾏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研究和丰富⼈民群众的⽂化⽣活。博物馆学(13年湖⼤)国际博协认为博物馆学是⼀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分类的研究。《中国⼤百科全书.博物馆》卷提出: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前这是我国⼤多数博物馆学研究者的共识。⼀般⽽⾔,博物馆学应该既研究微观的博物馆系统,又研究宏观的博物馆事业,但其中微观的博物馆系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核⼼。3.谈谈博物馆的作⽤/社会功能(15年湖⼤)(1)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建设的⼀部分 29
29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民的重要⼒量,担负着提⾼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化素质的使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进步提供强⼤的精神动⼒和智⼒⽀持,负有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公民的历史使命。(2)是营造良好的⽂化环境的⽂化基础设施,提⾼社会⽂明程度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现代⽂明城市的主要标志之⼀。(3)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本任务:①收集、保藏⽂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收集和保藏⽂物标本,是博物馆的基⽯,也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只有博物馆最⼴泛、最全⾯地保藏着⼈类活动和⾃然发展的真实物证,才能把它永久的留传给后⼈。②传播科学⽂化知识,提⾼公民科学⽂化素质。博物馆以整个社会的⼴⼤成员为教育对象,通过⽣动、形象的⽂物标本、模型等实物资料,提供多样性知识内容,丰富观众的科学⽂化信息。a.教育对象具有⼴泛性。b.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c.博物馆的教育⽅式⽣动形象。③思想品德教育。博物馆应当⽤⼀切有益于⼈们⾝⼼健康的精神产品占领思想⽂化阵地,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活动,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做出更⼤的努⼒。④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产⼒,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开展各门科学的研究⼯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证。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之⼀。a.博物馆的实物资料,是进⾏科学研究和⽣产活动的有价值的资料。历史⽂物还可以证实、补充、订正⽂字史料。b.博物馆⼯作本⾝也是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作。只有把博物馆业务⼯作建⽴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以⾼⽔平的⼯作满⾜观众的各种要求。⑤丰富⼈民群众的⽂化⽣活。努⼒创造丰富⽣动、喜闻乐见的⼯作⽅式,增加服务设施和项⽬,吸引更多的观众,使博物馆成为⼈民群众⽂化休憩的园地。简述藏品征集的原则(1)明确的⽬的性①从博物馆的性质出发。不同性质的博物馆应收藏不同的藏品,因⽽也有不同的征集对象和范围。②从保护国家科学⽂化财富出发。③从陈列的需要出发。陈列是建⽴在藏品基础上的。陈列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物标本,以修改或充实陈列内容,提⾼陈列⽔平。(2)逐步建⽴完整的藏品体系30
30①征集的重点应放在本馆藏品中的空⽩和薄弱环节。②藏品的丰富与否,主要在于藏品的质量的提⾼和品种的丰富。(3)科学的计划性①馆藏品现状的调查。②陈列和研究需要的调查。③征集来源的调查(4)加强预见性“为未来⽽征集”,以保持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藏品征集的途径/博物馆完善藏品的途径(11年、13年、18年湖⼤)是博物馆根据其性质、特点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的地不断补充⽂物或标本的基本业务⼯作。主要途径有:考古发掘、⽥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接受移交。(1)考古发掘是⼈⽂科学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野考古发掘获得。我国⽬前国家和省都有各级考古研究所;历史类博物馆或综合性博物馆设有考古部;设有考古专业的⼤学⼤都具有考古发掘权,所获⽂物是校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来源。(2)⽥野采集是⾃然历史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然部征集⼯作的主要内容,是获得⾃然标本的主要途径。⽥野采集标本⼒求标本的完好,⽆损地运回博物馆。采集的标本⼀般以五份为宜。(3)民族学调查征集是收集民族⽂物的主要途径,民族⽂物是我国近现代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物。深⼊民族地区,实地调查征集是主要⽅式。民族地区博物馆征集⽂物的思路: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征集反映本地区民族民俗的⽂物;古今兼顾,为未来⽽征集;收集⾮物质⽂化遗产,让它在博物馆得到保护和传承。(4)社会调查征集必要性:私⼈收藏⽂物传统,民间流散⽂物;尤其⾰命⽂物、近现代⽂物要加强预见性征集。对于近现代⽂物专题征集是⼀种常⽤且有效的⼯作⽅法,应当确定征集专题,选定征集对象,制定⽅案,征集⽬标重点要突出。专题征集有利于填补门类的缺失。(5)收购博物馆付出⼀定的经济代价,换取私⼈收藏的或⽂物商店的⽂物、标本。通过⽂物商店提供⽂物,是博物馆征集藏品的重要渠道。(6)接收捐赠博物馆接收机关团体或私⼈的捐赠。私⼈爱好;学者科学研究;继承先⼈的遗产。(7)交换 31
31是博物馆之间在⾃愿互利的原则下,双⽅的藏品以有易⽆。⼀般是以本馆藏品中的复品或与本馆性质不相适合者,去换取本馆所需要的藏品。(8)调拨是上级主管部门按各馆的性质与需要,有计划地拨给有关⽂物,或是馆际之间,⼀⽅⽀援另⼀⽅,拨给双⽅所需的藏品。(9)接受移交博物馆接收公安、海关、法院、⼯商管理等部门依法没收的,在⼀定条件下移交的⽂物或标本。(10)借展私⼈收藏⽂物;博物馆藏品。1.博物馆组织陈列的原则、程序和内容(12年湖⼤原则、17年湖⼤程序)•原则(1)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所谓先进的思想性就是⼒求体现先进⽂化的前进⽅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2)先进的科学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前进,⼈民的⽣产⽣活⽅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化消费观念等等都不断发⽣变化,博物馆应当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情况和公众需求,有所⾰兴,不断前进,组成丰富多彩的,适合各种观众群体的陈列、展览。(3)艺术性和普及性。博物馆陈列作为具有⼀定艺术形式的展品群体,要重视其艺术性,努⼒做到⼴⼤观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健康的艺术具有正确地认识现实、教育⼈民、⿎舞⼈民,促进社会前进的作⽤,并且可以多⽅⾯满⾜⼈民的审美需求。(4)增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平的陈列精品,应当是时代特点、创新精神和雅俗共赏相统⼀的陈列,也就是先进思想性、先进科学性和先进艺术性统⼀和谐的陈列。博物馆举办每⼀个陈列、展览都应该精⼼策划,精⼼设计,精⼼制作,精⼼组织。•程序(1)总体研究与设计:研究并确定陈列的主题、基本内容和预期达到的⽬的;考虑筹办必要条件。(2)内容研究与设计:根据陈列主题进⾏陈列内容研究:研究陈列主题所要表现的有关学科内容;选择、拟定、征集必要的⽂物标本和辅助展品。制定陈列内容设计⽅案:深⼊地进⾏陈列内容、展品研究,拟定陈列⼤纲和计划,研究⽂物组合。(了解馆藏⽂物现状,选择最能揭⽰主题的⽂物和与表现主题有关的⽂物,掌握⽂物出⼟新消息,再进⾏组合。)32
32(3)艺术形式研究与设计:陈列总体艺术设计:考虑全局性艺术问题,整体把握艺术效果,正确表达陈列内容陈列部分艺术设计:场⾯设计、辅助陈列品设计、柜内设计和⽂物的艺术加⼯(4)进⾏辅助展品和必要设备的设计和制作。(5)陈列的现场安装和布置。(6)陈列开放前现场的评估和开放准备。(7)每个⼯作阶段的评估和展出后总结。⾮国有博物馆⾮国有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类及⼈类环境的见证物,由社会⼒量利⽤或主要利⽤⾮国有⽂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营利组织。⾮国有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国有博物馆,有利于优化我国博物馆体系、填补门类空⽩;有利于丰富公共⽂化服务供给⽅式,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激发社会活⼒,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现状:1.内部管理不规范资产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定位不明确、收藏政策不明晰;藏品的真实性和来源合法性堪忧。2.服务效能不佳主要体现在陈列展览⽔平有待进⼀步提升、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不被重视和融⼊公众⽣活不够。3.存在持续运营困难⼀⽅⾯,⾮国有博物馆尚未实现⾃⾝良性运转;另⼀⽅⾯,部分已有⽀持政策未落地。不完全统计,近半数⾮国有博物馆资产完全依赖举办者⽽存在,⽆法实现我管理和独⽴运营,法⼈治理机构⽆法有效运⾏。建议:政府:政策扶持,培养博物馆“造⾎”能⼒1.应当对⾮国有博物馆加⼤扶持⼒度,除了依法享受收取门票、获得⾮营利性收⼊、接受捐赠或者开发、经营⽂化创意产品⽅⾯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外,也可依法向税务机关申请⼟地使⽤税、房产税税收的减免。2.然⽽,在税收⽅⾯给博物馆运营以⼀定优惠,短期来看,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国有博物馆资⾦紧张的作⽤,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让⾮国有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外部条件⽽⾔,必须在社会上营造博物馆⽂化。所谓的博物馆⽂化:⼀⽅⾯指的普通市民对博物馆的重视和充分利⽤,逛博物馆成为⽇常⽣活、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也指包括政府、企业和私⼈在内的社会部门,形成某些惯例和制度性的举措,增强⾮国有博物馆在内的各类博物馆的⾃我造⾎功能。 33
33美国的⾮国有博物馆可以吸收私⼈和企业等各⽅⾯赞助,藏品和经费来源也可以吸纳社会资源。同时,个⼈向博物馆捐赠也是⼀个传统,很多⼈会将⾃⼰的收藏捐献给⾮国有博物馆做慈善事业,保证其正常运营。因此,对于博物馆⽽⾔,政府的⼀次性免税优惠,就像⼀次性“输⾎”;在艺术品、⽂物的个⼈捐赠⽅⾯予以优惠,则像持续“造⾎”。也因为这种对于个⼈捐赠⾏为的⿎励,捐赠者和普通市民与博物馆之间,有了更直接、更为私⼈化的联系。博物馆:发展⾃⾝,加强⾃我“造⾎”能⼒1.规范藏品,优化展览⾮国有博物馆⽂物藏品真假不清和来源不明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国有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源于民间,来源是否合法⼤多只能靠收藏者⾃证,且收藏渠道没有国有博物馆规范,导致藏品合法来源与真假问题⼀直困扰着⾮国有博物馆。虽然这种现象仅在以⽂物为藏品的⾮国有博物馆中⽐较突出,但由于社会关注度⾼,往往影响到整个⾮国有博物馆的品质和形象。⼀些频频爆出的⾮国有博物馆假藏品丑闻,使得社会公众普遍对⾮国有博物馆存在着“不正规”、“质量差”的偏见,对⾮国有博物馆的公众⼜碑极具破坏性,从⽽影响到⾮国有博物馆获得公众⽀持和社会赞助。因此,在如今缺乏监管机制的情况下,要加快现代博物馆制度建设,提⾼博物馆办馆质量。⾮国有博物馆需要爱惜⾃⼰的声誉,严格把握藏品来源,确保藏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获得公众⼜碑以获取社会赞助。另外,还有⼀些民营博物馆的藏品较好,甚⾄还有⼀些珍品,但往往展⽰⽅式单⼀,仅仅是进⾏简单的摆放。这样的展览显然不能满⾜当代观众的参观需求,致使这些民营博物馆虽然拥有珍贵的藏品,却依然为公众所忽视,难以获得资⾦⽀持。针对此种情况,⼀些民营博物馆必须进⾏展览理念上的转变,改变单⼀的陈列⽅式,利⽤创意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公众来馆参观,引发社会公众对其展览与藏品的兴趣,为博物馆培养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2.关注公众需求,提⾼服务质量⾮国有博物馆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若想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绝不能停留在⾃娱⾃乐,⽽必须寻求社会公众的帮助。这就意味着⾮国有博物馆需要将公众的需求当做⾃⾝需求,树⽴为公众服务的意识。⽽这些公众则应该包括⼊馆参观的观众以及未⼊馆参观的潜在观众。作为博物馆⼈,必须研究、了解公众的需求,才能做到展览策划与活动开展有的放⽮,有效地利⽤资源,从⽽获取社会回报。同时,⾮国有博物馆还需要加强服务功能的完善,强化服务意识。例如,为参观者提供休息、休闲的场所,⾐物代存点,以及供残障⼈⼠使⽤的相关设施、物品,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社会上建⽴良好的⼜碑。通过关注公众需求、提⾼服务质量,使⾮国有博物馆获得长期稳定的观众群体的同时,在社会树⽴良好形象,从⽽获得⼴泛的社会赞助。3.加强⾃⾝营销,获取⼴泛关注⼤多数⾮国有博物馆往往都被动地向观众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很少主动将其成果与精华推⼴给⼤众,使得⾮国有博物馆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极少展现积极主动的⼀⾯,使其珍贵的藏品、优秀的 34
34展览以及特⾊活动不为公众所知,公众不了解,⽀持与赞助更⽆从谈起。因此⾮国有博物馆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络、媒体进⾏⾃我宣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国有博物馆已经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积极寻求与媒体的合作,然⽽却仅仅停留在枯燥的信息传递上,例如何年何⽉举办何种展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这样简单的宣传显然⽆法让⾮国有博物馆获取更为⼴泛的关注。因此,利⽤当下的新媒体加强⾯向公众的博物馆营销,以开展⾃我推⼴,扩⼤博物馆影响,从⽽获取公众的⼴泛关注,进⼀步实现让公众了解、喜欢、信赖博物馆。4.融⼊社区⽣活,强化社会属性⾮国有博物馆中,除个别称得上⼤中馆外,绝⼤多数还是⼩博物馆,分布于社区或观光旅游景点之中。在展⽰内容上,以展⽰本地物质及⾮物质⽂化(特殊地域⽂化)的专题类或主题类博物馆为主。尤其对于分布在社区的⾮国有博物馆,缺少⼤量流动的观众群体,更应该积极的通⼊社区,吸引周边居民,尤其是与周围中⼩学合作,培养社区居民,尤其是中⼩学⽣的博物馆意识,建⽴互相⽀持的关系。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