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上 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备考高分必刷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一历史期末备考高分必刷卷03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这说明荀子重视礼的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缓和社会矛盾C.追求精神自由D.维护专制政权【答案】A【详解】荀子强调礼是用来“正国”的,为人民树立一定的标准,以起到规范社会秩序的目的,故选A;礼严格区分社会等级,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道家追求精神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以礼为人民树立一定的标准,规范社会秩序,无法体现维护专制政权,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礼之所以正国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答案】D【详解】霓裳羽衣舞是唐代的宫廷乐舞,为集大成之作。材料中显示,该舞原为印度佛教舞曲,经过西域传入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宫廷舞蹈的特点,形成了世人所熟知的霓裳羽衣舞。这说明唐朝时期,文化兼收并蓄,推动唐朝艺术异彩纷呈,故选D;文化交融并不是文化趋同,并非谁消灭谁,故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三教合一,故排除B;C的说明过于片面和绝对,故排除。
13.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省试者的比例。对表中各项理解正确的是()A.从赴试人数看,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影响越来越大B.从录取比例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越来越少C.从地区来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从分配名额看,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答案】A【详解】苏州与福州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表明科举考试在宋代已经是读书人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重要途径,对士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故选择A;材料只反映了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省试者的比例,不能反映出整个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的比例,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排除C;没有材料没有反映出“人口增长”的情况,排除D。4.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答案】A【详解】
2根据材料“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可知,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政教性色彩日益减少,文学性日益增加,A正确;材料中没有士族掌控文化话语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也没有佛道思想的信息,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5.古代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B.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只有一步之遥”“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学子思想观念大都比较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科技发明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排除C项;从“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有一定的基础,并非十分薄弱,排除D项。故选A6.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答案】C【详解】材料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商品化,故C正确;唐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是完全经济化,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不是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B错误;农村仍是自然经济为主体,D错误。
37.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很快衰落。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这反映了明代A.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B.官窑产品占据了市场C.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D.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答案】C【详解】明代景德镇的民窑数量、规模不断发展,逐渐大于官窑,并代替官窑为政府烧造瓷器,反映了明代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官窑产品并不面向市场,B项错误;“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8.“踩跷功”是京剧演员必练的一种功夫。男旦需要在脚上蹬一双木制的“小脚”,将自己的脚掌绑在上面,再套上跷鞋,以掩盖罗裙下那双男人的大脚。这表明京剧艺术A.体现雄伟劲直的风格B.继承了歌舞并重的传统C.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D.行当化妆有一定的谱式【答案】C【详解】材料“将自己的脚掌绑在上面,再套上跷鞋,以掩盖罗裙下那双男人的大脚”体现的是封建礼教对戏剧的影响,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9.19世纪40年代,清朝君臣将结束鸦片战争订立的条约视为一成不变的万年和约,企图“一劳永逸”。但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大吏们有了主动修约的主张,如1884年,总理衙门向各国明确表达了修约的期望。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A.外交的近代化得以实现B.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萌生D.逐渐掌握了外交主动权【答案】C【详解】
4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修约问题上的进步之处,由一成不变的固守观念到主动修约,这明显是萌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项正确;修约意识只是局部现象,不能反映当时中国已经实现外交的近代化,A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清朝大吏们有了主动修约的主张,不能体现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修约意识的萌生,并非逐渐掌握了外交主动权,排除D项。10.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电令丁汝昌“即带九船开往汉江洋面游巡迎剿”。但同时又说:“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仍盼速回,”李鸿章的这一电文A.是黄海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B.显示了李鸿章对外妥协的形象C.源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D.说明清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的态度,其一再避战保船的主张,根源是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故C项正确;电文不是失败的根源,排除A;B项不能体现,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清政府维护国家利益的态度,排除D。11.有学者在评价晚清某历史人物时说:“他在20世纪初领导了一连串英雄式起义,并终于整合出有效的联盟,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共和国。”这个“共和国”政府A.是一个由纯革命派组成的政府B.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C.废除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颁布众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建立了民主政体,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B正确;材料中20世纪初一连串的起义建立了一个共和国,主要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华民国并不是纯粹由革命派所组成的政府,A排除;中华民国并没有废除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C排除;《临时约法》是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D排除。故选B。12.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记述出处时间
5对坚持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者,许多著作笼统称呼“党人”、“革命的”。《中国国民党史略》等1927—1949“同盟会之经营湖北也最久”,湖北新军征兵,同盟会乃利用此机,派党员参加日至社(会),即同盟会鄂支部之一外围组织也。从旁主之者如居正、刘公等,参加内部主持者如孙武、蒋翊武、张振武、蔡济民等。《武昌起义的因由》1941“在武昌有文学社,蒋翊武为领袖,社员大都是同盟会的人。”“文学社是同盟会的分支。”《反清运动史》1942A.国民党突出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B.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C.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D.同盟会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满联合战线【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与同盟会关系不大,材料中多次强调同盟会及日知会的作用,实际上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即国民党官方史学有意突出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A项正确,B项错误;武昌起义历史真相没有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项错误;D项表述正确,但与本题主旨无关。故答案为A项。13.五四运动前后,包括恽代英在内的青年认识到要推翻军阀政治要到“最受政治、经济直接压迫和掠夺痛苦的下层农工阶级”中去,寻求改变中国的根本力量。这反映了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B.工农联合的思想路线的确立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国人对西方政体模式的否定【答案】A【详解】
6根据材料要到“最受政治、经济直接压迫和掠夺痛苦的下层农工阶级”中去可知,青年重视无产阶级力量,这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关,故A项符合题意;工农联合的思想的出现是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B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故C错误;材料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政体模式,故D错误。故选A。14.1931年中国国煤产业联合会致电胶济铁路希望其停止对煤加价。1932年中华民国矿业联合会经实业部转呈铁道部请“迅赐特减临时运价",以抵制日煤倾销。此类事件说明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明显B.侵华日军控制了中国重工业C.民族工矿业受实业救国影响D.国共对峙阻断了铁路运输业【答案】C【详解】根据““迅赐特减临时运价",以抵制日煤倾销”可以看出,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反帝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日本对中国重工业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与国共对峙无关,排除D项。15.抗战期间,共产党发动和武装民众形成的众多抗日根据地,不仅破坏了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而且钳制了近60%的日本陆军军力。其中“百团大战”历时3个多月,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给日本侵略者以极大震摄。这体现了中共抗战A.始终是抗日战场上的主力军B.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C.是为了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D.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灭亡的步伐【答案】D【详解】中共领导的抗战给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震慑,加速了侵略者灭亡的步伐。D正确;A项始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16.它“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直搞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材料中的“它”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直接配合了延安保卫战
7C.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D.改变了国共军力的差距【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直搞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可判断出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与千里跃进大别山无关,排除。17.1953年5月,中苏签订“5.15协定”,包含苏联技术援助91个新扩建工业项目,1954年底确定为苏联援华项目156项。1956年,援华苏联专家人数达到高峰,为3113人。“5.15协定”A.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B.使中国坚定了“一边倒”政策C.帮助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D.配合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答案】D【详解】“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与中国签订“515”协定,制定并实施援华项目,配合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项正确;新中国经济恢复的任务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A项错误;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坚持的前提和原则是独立自主,B项错误;中国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与苏联的技术援助不符,C项错误。18.1967年10月,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发表文章写道:“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容不得使十亿最有才华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国际局势是①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②美国需要在与苏联的抗衡中,减轻压力和负担③中国作为制衡力量无论与苏美任何一方和解都会使中美苏三角发生倾斜④美国从越南撤军集中全力对付苏联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详解】
8中美关系的缓和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中国方面来看,美国必须正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①符合;就美国方面来看,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需要在与苏联的抗衡中减轻压力和负担,故②符合题意;当时,中国可以作为平衡苏美利益关系的支点,故③符合题意;当时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不能自拔,需要实行战略收缩,而非与苏联抗衡,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19.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持香港稳定。这说明A.香港《基本法》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实际应用B.香港《基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C.香港可依法保持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D.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答案】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针对香港问题,为促进祖国的统一,提出了灵活务实的政策,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为香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制度保障,故A正确;中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B不正确;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不能与某个国家发展政治联系,故C不正确;香港为题是西方侵略造成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故D不正确。20.1991年,上海市2195家私营企业无一户获准与外国公司合资。上海的银行规定,私营企业一律不贷款,信用社也只能以有价证券做抵押,或要有实力的国营企业担保才能贷款,但数额在3000元上下。这说明当时中国()A.市场经济的发展遭受挫折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C.私营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D.私营企业尚未取得合法地位【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政策对私营企业发展的限制,说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有必要进一步深化,B正确;当时中国尚未建立市场经济,A排除;我国是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的国家,C排除;私营企业的出现说明当时是合法的,
9D排除。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三道题,40分。其中21题18分,22题10分,23题12分)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元)脱脱等《宋史》北宋时南方粮食的亩产量高过北方,有“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數倍”的说法。——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吴自牧《梦梁录》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的信息说明了什么?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8分)【答案】(1)说明: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任选4点)(2)表现:(①时间、空问均不再限制(答城市中坊市限制被打破也可);②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③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④海外贸易发达。(任选3点)根源: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
10【详解】(1)说明:根据“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得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自然环境、战争影响、移民影响等方面概括。(2)表现:根据“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可得出时间、空问均不再限制;根据所学得出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根据“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得出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根据“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得出海外贸易发达。根源:结合所学可得出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22.(10分)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4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基本主张。(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4分)
11【答案】(1)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2)否定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提倡科学与人权。(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可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第二小问,即考查了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列举即可。(2)根据“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得出否定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根据“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得出提倡科学与人权。(3)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因此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虽小,但能折射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总体发展状况,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学者从新中国1949-2016年间发行的1720套邮票中,抽取国际政治、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社会、科技八大类——杨柳、董天策《“方寸之间”的中国:1949-2016年邮票上的国家形象变迁》
12该表能够反映我国发展中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写变化趋势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共八大在准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一系列错误发动的政治运动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起点。(二)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深化经济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面临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与封锁,仿行苏联模式以改变落后农业国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增强企业活力。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21世纪初,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三)趋势: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正从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说明: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会议休会期间,我国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万隆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13近年来,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APCE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本则答案示例来源于部编新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复课中应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阅读材料,了解表格内容,对其提供的1949—2016年间发行的1720套邮票八类数据,进行对比,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得出现代中国发展中的多种趋势,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伴随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从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两变为更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等,然后根据个人所学情况,选取其中的一个趋势,将其确定并表达出来,接下来运用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知识,以2到3个史实,对相关趋势的表现、原因等给予说明;最后在说明过程中,注意趋势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表达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