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

ID:82168411

大小:308.3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2-10-17

上传者:130****7908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_第1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_第2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_第3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_第4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_第5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_第6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_第7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_第8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_第9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0劝学、师说

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同“授”,传授同“否”,表否定

2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词多义名词,老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动词,尊师学习动词,从师学习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名词,老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一词多义名词,疑难形容词,糊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路、途径

4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郯子之徒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文言虚词结构助词,译为“的”结构助词,译为“的”代词,指代人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些”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

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文言虚词指示代词,它们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他们的人称代词,他们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皆出于此乎文言虚词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比较,比语气助词,表推测,吧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7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则群聚而笑之如是而已文言虚词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8词类活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不如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9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理是故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10古今异义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特殊句式①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介词结构后置: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学于余③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也欤④被动句:不拘于时⑤所字结构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可怪也欤

12体会一段史1.韩愈为谁写了这篇文章?何以见得?“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年轻人的。

13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根本的原因: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体会一段史

143.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完成下列表格。体会一段史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

15体会一段史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今众人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古圣人从师而问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而大遗于其身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16对比下列文字和原文的不同,说说哪篇更好?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此愚人之所以为愚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对比论证的作用:造成强烈反差,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体会一段史

17体会一段史社会背景: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18识得一种理你认为《师说》中阐明了哪些重要的观点?大家是否可以背得出来?(1)老师的职责是什么?(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19课堂小结整篇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接着,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式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最后,交代了本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