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必考】2019届高考生物创新设计总复习课时训练: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DILIUDANYUAN第20讲种群与群落[考试标准]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2)标志重捕法(a);(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2.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的含义及特点(b);(2)环境容纳量的概念(a)。3•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4•群落的主要类型: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5•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2)顶极群落的概念。考点一种群[知识梳理]1•种群概念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2•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③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2)年龄结构①年龄结构: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②种群的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③年龄金字塔
1①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⑶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4)种群密度
2①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N=晋[(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②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I助学巧记I1•种群内涵之I-“同种和仝部”即:同一物种的仝部个律条厂“吋周”抑“空個”币L即:占有一定空何和时间-物种的具休存在单位—繁殖单僅-逊化单位2.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种祚的性比牢种矗牛悴数II的箜戲=H-A+-界坏种祥蝇度种群间年龄谿构外界环境3•种群增长方式分析曲线项目指数增长(“形增长)逻辑斯谛增长(“S”增长)产生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百分数或倍数连续增长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环境容纳量(K值)无K值有K值适用范围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和种群刚迁入新的环境中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增长一般自然种群的增长|助学巧记|K值与:值的应用
3X值的应用[■①野生生物资源侏护:侏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堰阻力■増大K值=•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祥数量达坏境容纳量的丄时种群増长速率最大*再主能力说强——把握与值雉甘金升发点•和捕捞剩余量维持牛•可实现“既有较丈收菠董*又可保持种群离速增长J轩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②有害生物阱治*务必处时控制种群數量■严[纹达寻值处(苦达芋值业•可导致该有害生物匪灾■如蹩主的防控即是如此)[对点小练]1.(2019浙江慈溪检测)下列各项中,能够称为种群的是()A.一个校园里的全部树B.一个公园里的全部鸟C.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D.一片稻田里的全部害虫解析种群为同一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A、B、D均可包含多个物种。答案C2•在某鱼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M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n条,其中有标记的m条,由此能够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错误的是()A.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B.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C.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样D.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解析两次捕获的数量较少,偶然性大,因而计算结果会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A准确。根据计算公式,即使重捕时部分鱼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因而不影响计算结果,B错误。渔网网眼太大,幼小的鱼不能被捕捞上来,从而导致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C准确。因为被标
4记的鲫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重捕后的鲫鱼中有标记鲫鱼的比例减小,导致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D准确。答案B3•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准确的是()'迁人、迁出种群散St―宀“艸車a、死亡率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形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形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错误;图中a指的是性比率、b指的是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准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错误。答案C若干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个体数量4•如图是巴西龟种群引入某池塘后,增长最快的时间点是()A.TiB.T2C.T3D.T4解析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间点应位于K/2处,即图中T2时间点。答案BA.种群数量“J形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
5A.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B.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对应变化K值之不同环境解析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表现J”形增长;种群呈S”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前仍然是S”形增长;S”形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则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答案B考点二群落[知识梳理]1•群落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2)特点: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能够重复出现。2•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特点: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光照陆生群落分层决定因素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水生群落分层决定因素: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食物条件的垂直分布•概念: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②水平结构配置状况斑块性〔植被特性镶嵌性(2)时间结构①概念: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②类型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群落的季节变化①特性:周期性、季节性。3•陆地群落的主要类型陆地群落的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降水、地形等,其类型可划分为森林、草原、荒漠及苔原。地球上的植物群落大致可归纳如下表。
6热带温带寒带湿润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半湿润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干旱荒漠荒漠横向看,“温度”起主要作用。纵向看,“雨量”起主要作用。所以气候条件中温度和雨量对植物群落的分布起决定作用。4•群落的演替(1)概念: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群落类型的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终止。⑵实例:湖泊演替过程:裸底阶段t沉水植物阶段t浮叶根生植物阶段t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t森林群落阶段。(1)演替的类型(连一连)特点演替类羽实例也.在火灾过后的英麻、①原生演警植物垂直分层⑴陆地群落动物垂直分层取决于阳光取决于食物、栖息场所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韩,/\也崔裸岩、沙庄、削底发生的演替1•不同群落垂直结构的决定因素(2)水生群落: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1.区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原生演替。②原有群落环境仅仅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原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对点小练]
7A.森林B.早原C.荒漠D.苔原解析森林植被以乔木为主,草原植被以草本为主。答案B2•—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其演替准确顺序应为()土壤岩石甲丁A.甲t乙t丙t丁B.乙t丙t甲t丁C.丙T乙t丁t甲D.丁T甲T丙T乙解析A〜D选项中只有D所示顺序显示了由水生群落向陆生群落演替的过程。答案D3•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A.热带雨林B.荒漠C.北方针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解析因为极度缺水,荒漠群落中物种种类最贫乏。答案B4.下列哪一项属于次生演替()A.冲积平原的形成B.裸岩的风化C.天然湖泊的淤积D.荒化的农地解析选项A、B、C所述均为在“从来没有植被”的地方实行的演替即原生演替,只有D属次生演替。答案D5.(2019温州十校联考)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准确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B.人为因素能够影响群落演替,但不能改变演替方向C.群落的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D.顶级群落必然达到森林群落
8解析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代替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A错误;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
9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初生演替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次生演替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C准确;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决定,所以生态系统不一定是森林系统,D错误。答案C|速记短平快|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3•年龄结构可区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它们能够显示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问题。4•标志重捕法估算公式N=詈(即卩N/n=M/m),其中M=标志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口=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5•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6•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将呈指数增长。7•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它总会受到环境容纳量(K值)的制约,在K/2时增长最快。8•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即时间结构。9•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其中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10.群落的原生演替是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它所经历的时间较长。11•如果因为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实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12.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点不同,因而速度不同。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森林阶段。13.群落演替中物种的优势取代并非取而代之,如在森林群落阶段仍然有地衣、苔藓等。课时作业(时间:30分钟满分:70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A.种群密度B.出生率与死亡率
10C.年龄结构D.性比率解析种群数量变动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答案B1.影响森林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食物B.光强度C.温度D.02浓度解析影响森林群落中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答案A2.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分布解析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的差异应属垂直分层现象。答案C3.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准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暂时超过环境容纳量,故A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准确;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为J”形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D错误。答案B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5只;第二次捕获38只,其中有标记鼠15只。则该鼠群的种群数量估计值为()A.45只B.83只C.98只D.114只
11初次捕获数x再次捕获数45X38口解析该种群数量估计值为N总=再次捕获后带标记的个体数=~^15~=114(八)°答案D6•下列相关种群增长的“S”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解析在自然情况下,种群都是按S”形曲线增长的。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答案C7•下图表示4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属于增长型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增长型年龄结构的特点是生殖前期个体较多,而生殖后期个体较少,即题中甲图所示情形。答案A8•如图是相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种群的敘■特征■①种群的空阿特征取决于|种群的転-IIII②③赶人率迁出率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杭州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解析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选项A准确;春运期间杭州市人口数量
12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选项B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选项C准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比率,选项D准确。答案B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逻辑斯谛增长F列叙述准确的是A.导致种群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一般情况,食物是影响曲线中ab段波动的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D.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水准后不再下降,符合S”形曲线,A准确;如果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丙所示情况,有可能是外界条件更适宜,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B错误;一般情况下在最大环境容纳量的情况下,气候是影响其波动的最大影响因素,C错误;封闭环境中酵母菌实行厌氧呼吸,酵母菌基本不会增殖,种群数量会有所下降,可用于曲线甲表示,D错误。答案A10.下列表示4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其中种群密度将增大的是()生殖生弗生殖前期期后期A-口口丨1生弗生殖生殖前期期后期C.解析若生殖前期个体数大于生殖后期个体数,则种群出生率将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答案A
1310.群落的季节变化很明显,如冬季来临时多数变温动物会进入冬眠,这反映了群落具有()A.垂直结构B.水平结构A.时间结构D.分层现象解析随“季节”变化,群落中生物发生变化,应属“时间结构”。答案C11.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升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升答案A1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能够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原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解析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答案B13.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析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有,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类型;乙地原来存有过植被、但被彻底消失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类型,两地演替类型不同。答案A
1410.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光照强度白•分出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有,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能够充分利用这个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相关,动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植物的分层,与动物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环境相关;在农业生产上要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从而提升光能利用率,属于植物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但合理密植反映的是同一种群内植物的种群密度,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所以C项错误。答案C16•美国的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相关说法不准确的是()英国一牛漣水池城的柿越胖就滴計•.水啬植梢:本边植軸;乳岸上就捞;E*.常申草屯桂箱;血.忻章濯扁:匚榜曲较:D.需时樹A.该池塘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演变为一个森林B.最终该地分布较广的是落叶树C.演变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水准逐渐减弱D.在竞争中,植株的高度是战胜其他物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解析随着演替的实行,物种多样性的水准逐渐增强,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答案C、非选择题(共22分)17.(8分)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50第就厉期『燎就后期|〔甲乙丙■口■(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和(2)动物种群密度主要受到年龄结构、性比率、及的影响。⑶若甲、乙、丙都是植物种群,则最适合当前环境的种群是;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与我国本世纪中叶后,人口状况趋势相似的种群是;若甲、乙、丙是同一地域具有捕食关系三个动物种群,甲为一级消费者,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有。(1)持续数年调查田鼠,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个现象主要原因是。(2)人为因素导致了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答案(1)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⑶甲丙竞争、捕食(4)食物的多少(5)栖息地丧失17.(6分)(2019温州八校联考)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实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所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0
160(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00(2)t2时期后,种群数量,其主要原因是
17(1)在ti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型。(2)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因为此时。(3)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绝大部分水生动物、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水平有一定限度。答案(1)B(2)不再增加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3)增长K(4)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5)自我调节17.(8分)(2019浙江嘉兴二模,30改编)生态护坡是由植物和工程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该技术在某淤泥海岸获得成功,模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糠草丛帯扣电草忖兀花北蒂带牌毛割(白茅彎师花米草尊)悔平面(1)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像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结构。(2)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说明(3)使用生态护坡技术后,该海岸群落演替类型为。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和条件决定。(4)该海防林带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的过程中,总初级生产量变化为,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填“逐年增大”“基本不变”或“逐年减小”)。(5)随着群落的演替,该海岸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增长。生态护坡技术有利于海岸生态系统朝着物种多样化、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1)淤泥海岸生态护坡具有自己的物种特点,在水平方向上,因为地形起伏、土壤干湿特
18点和盐碱度等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的植物,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2)因为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的物种数量和物种种类,既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能够向坏的方向发展,人类的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实行。(3)在淤泥海岸开始的演替是有生物基础的,属于次生演替;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4)该海防林带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的过程中,生物种类持续丰富,最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个过程中总初级生产量逐渐增大,直至稳定。该过程中净初级生产量逐渐减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也逐年减小。(5)自然条件下,种群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至生态系统达到稳态为止。答案(1)水平(2)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3)次生演替气候土壤(4)逐渐增大,直至稳定逐年减小⑸逻辑斯谛(“S”)结构第21讲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功能[考试标准]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a);(2)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实例(b);(3)食物网的复杂水准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b);(4)生物放大(b);(5)营养级(a)。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c);(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考点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知识梳理]1•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功能和成分(a/a)(1)含义:由牛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19(2)类型:分为自然牛态系统和人为牛态系统两类。⑶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和生物成分生产者(如植物)、消费者(如多数动物)及分解者。(4)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⑸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食物链、生物放大与食物网(b/b)(1)食物链①主要类型:捕食食物链(起点:活的植物)和腐食食物链(起点: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②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同时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2)营养级的概念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⑶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①写出下列消费者的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②总结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4)生物放大①含义: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并导致危害的现象。②途径:食物链。女口DDT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污染。(5)食物网①含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②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水平越强,反之,生态系统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温馨提示|注重几个“一定”与“未必”
20①细菌未必都是分解者一一如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则属于特殊的消费者。②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一一如秃鹫、蚯蚓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③生产者未必都是绿色植物一一如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④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一定是生产者,反之亦然。⑤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反之亦然。[对点小练]1•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是()A.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答案D2•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A.分解者都是异养需氧型生物B.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C.人体内的寄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D.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解析分解者有厌氧和需氧两类,A错误;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B准确;人体内的寄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C准确;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D准确。答案A3•某陆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玉米、田鼠、腹蛇和猫头鹰等生物,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玉米B.田鼠C.腹蛇D.猫头鹰解析生产者应为“自养型”生物,A〜D中只有玉米为自养型,其余均为异养型生物。答案A4•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下列叙述准确的是()兔一]——蛇一蜥期I相思好二飯蚓一绿色植物"_-蚱蠟
21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解析图中共含有4条食物链。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即鹰共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蛇和鹰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有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有捕食关系。若兔大量减少,鹰能够更多地以相思鸟和蛇为食物,所以鹰不会大量减少。答案C5.(2019温州十校联考)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叙述,准确的是()A.生态金字塔包括正金字塔和倒金字塔,能量金字塔通常为正金字塔形B.鹰捕食兔子后,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在食物网中,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之间一定存有捕食关系D.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网为主,如三叶草t蜗牛t鸫t雀鹰为腐食食物网解析生态金字塔包括正金字塔和倒金字塔,能量金字塔通常为正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有部分为倒金字塔,A准确。鹰捕食兔子并同化后,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在食物网中,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之间可能不存有捕食关系,也可能存有竞争关系,C错误;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捕食食物网为主,如三叶草T蜗牛t鸫t雀鹰为捕食食物链,D错误。答案A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含义及渠道(1)能量流动的含义: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持续沿着太阳T植物T植食动物T肉食动物T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2)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2•能量流动过程(1)能量流动的起点:太阳辐射能(或光能)。⑵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3)植食动物的能量去向:
22①被自身细胞呼吸消耗;②被分解者分解;③被肉食动物取食并同化;④未利用。3•能量流动特点(1)单方向的,不可逆的。(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4•从能量流动过程能够推知(1)植食动物比肉食动物多。(2)高营养级生物数量少、生物量小、建量少、价值高。(3)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持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助学巧记|能量流动分流模型,以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时“分流”为例。初级消费祈(C)摄人⑹由此可知:(1)消费者摄入的能量(a)=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粪便中的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的能量。⑵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呼吸作用(d)+生长、发育和繁殖(e)。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的路线大气圈t植物和动物t分解者t大气圈。(2)碳循环的特点
23反复利用,往复循环。(1)大气圈中的CO2变化特点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2•碳循环的过程(1)过程,如图所示。(2)过程解读:①碳的存有形式:无机环境:C02和碳酸盐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②碳循环形式:、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部返回无机环境形式C02含碳有机物C02方式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a.生物的呼吸作用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化学燃料的燃烧①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实行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②当前因为大气中C02含量持续增加,碳循环平衡被打破,形成温室效应。I助学巧记I快速确认碳循环各环节的“三看法叹(収诉头一方为“生严者n为“大毛箭头库j$(图示各环节均可向其指来箭头•则藏指祁五]向方为”大气库=”生产者z消费(生产者措窗消费者片及其指向'(生产者、消费者均指向分解者[对点小练]
241.肉类和蛋类的价格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因为A.动物饲养麻烦、花工多、投资大B.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解析因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故随食物链延长,能量损耗增多,故营养级别越高,其生产“成本”越高,价格也应越高。答案C2.(2019浙江苍南适合性测试)下列相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解析分解者也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返回无机环境,故可参与碳循环过程。答案B3.(2019绍兴校级模拟)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A.图中A=D,B=E,C=F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解析由图可知,A=G+D;B=E+H;C=F+I,A错误;狼的粪便中的能量未被狼吸收,即不属于C中的能量,故兔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B准确;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C错误;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D
25A错误。答案B4•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C.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输入量即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所以,A项错误,C项准确;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项错误。答案C5.(2019浙江大联考)下列相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准确的是()A.兔子吃了1kg草,则这1kg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解析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答案C|速记短平快|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它通常都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3•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持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
26此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即食物链。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即食物网。5•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水平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坏。6•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称“生物放大”。7.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特点,而物质循环则是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的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课时作业(时间:30分钟满分:70分)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菟丝子是一种缺乏叶绿素的开花植物,但可吸附于其他绿色植物以取得养分,所以菟丝子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应该是()A.自养生物B.生产者C.分解者D.消费者解析菟丝子的代谢类型为寄生型,应属消费者。答案D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准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植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其分解作用类型有需氧呼吸型和厌氧呼吸型解析某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有些动物也属分解者,如腐生型动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如寄生型植物菟丝子为消费者。答案D3.下列相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准确的是()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27A.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B.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D.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解析分解者除了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蟑螂等;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异养生物也能够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中没有了无机环境,生物是无法生存的。答案B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28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5•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去向不应该包括()A.通过兔呼吸作用释放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D.流入狐狸体内解析因为同化量=摄入量一粪便量,所以兔的粪便中所含能量是没有被兔同化的能量,仍是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同理可知,狐狸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属于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B5.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各种群数量将有所变化,下列能准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绿瘵—水濒一*花罐一乌鱼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解析花鲢被大量捕捞短时间内将导致水溞天敌减少,所以水溞数量增多;水溞捕食绿藻使其下降。乌鱼缺少食物大量捕食白鲢,使白鲢数量下降。答案B6.下列各项中,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引起生物放大现象的是()A.DDT污染B.大气中S02污染C.噪声污染D.大气中氟利昂污染解析有毒物质或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富集,从而实现生物放大。答案A
295.碳在大气圈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之间的流动形式是()A.碳酸盐B.单质碳
30C.C02D.含碳有机物解析碳在大气圈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之间以C02的形式流动。答案C9•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a是消费者。答案B10.(2019浙江高三大联考)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不准确的是()O5O5D07521宦灰迂6U丙口乙nA.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0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水平正在上升解析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的;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人工生态系统因为人工调节,物质和能量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各个营养级的呼吸消耗,有积累,故适宜物种生存,物种增加,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水平增强。答案A11•如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分析,不准确的是()
31A.碳循环的过程①②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02含量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解析据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③化学燃料的燃烧,但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主要是通过②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而③是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02含量。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C02不携带能量,所以过程①②不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答案A1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A.野兔、鹿及昆虫均为一级消费者B.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所以A错。答案A13.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相关说法准确的是()
32800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约为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0%A.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解析如图所示,A是摄入的能量,B是同化的能量,D是呼吸散失的能量,E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0+50)勻0%=800。答案A12.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准确的是()⑦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解析题图中A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A说法错误;图中的②、⑥、⑦表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①表示生产者固定的二氧化碳,③、④、⑤表示生物之间的有机物传递,B说法准确;⑤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③的一部分,C说法错误;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碳部分储存有B的有机物中,还有部分用于呼吸作用,D说法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14分)13.(6分)在一简单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33草(1)鹰位于第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水平差,稳定性较低。图中未画出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2)草固定的能量有以下四个去路:①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②自身消耗;③自身枯枝败叶流向分解者;④。3若去除蛇,该生态系统中鹰的环境容纳量将。解析(1)鹰若以鼠为食,处于第三营养级,若以蛇为食,则处于第四营养级。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则自我调节水平差,稳定性弱。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生物成分,缺少分解者。(2)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的去路有: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又分为自身遗体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下一营养级粪便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两部分。(3)若除去蛇,鹰由第三、四营养级变为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会增多,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大。答案(1)三、四自我调节分解者(2)呼吸作用下一营养级粪便流向分解者(一级消费者或第二营养级的粪便流向分解者)(3)变大12.(8分)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相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种群甲乙丙丁戊同化能量1.1X1082X10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填“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⑶图1中(数字)=2X107,C表示。(4)图2中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答案(1)丙甲丁乙戊(2)第三营养级不会1.4X1099X1073.4X106
34罔1阳2
35(1)②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2)c、d第22讲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类与环境[考试标准]1•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1)生态系统的稳态(a);(2)稳态的调节(b)。2•人类与环境:(1)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a);(2)世界人口动态: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a);(3)人类对世界环境的影响:①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b):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a);③活动: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知识梳理]1•稳态的含义(a/a)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从而表现出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2•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特点①抑制或减弱类型用初发生变化A1时的那种成分止反馈所发生的变化②加速杲初所发主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负反锻1的变化(b/b)结果举例I.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cL兔增多时草减少•后齐会引发兔减少IL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h.湖泊污染时加剧水污染3.稳态的调节反馈调节。连一连提示①一B—I—a②一A—n—b1.稳态的标志生态系统达到最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2.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1)破坏原因:夕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⑵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6(3)对生产生活的启示:人类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要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两种反馈调节比较比较项目调节方式结果正反馈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已朽亶的潮泊楼M草原上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平衡[对点小练]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水平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A.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解析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水平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答案C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实行的反馈调节()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群落的演替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实行的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答案D3•采取下列措施,能提升一个生态系统的稳态的是()
37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不但减少了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而且还有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原有状态,不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只能干扰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只有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增多,食物网更加复杂化,才能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水平增强,从而提升生态系统的稳态。答案C考点二生物圈及世界人口动态与人类对世界环境的影响(a/a)[知识梳理]1.生物圈⑴含义地球上有生物存有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1)分布①最咼:副生物圈带。②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③实质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2)功能①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②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2.世界人口动态⑴人口增长①过程.古代:处于很低水平近代:类似于指数增长②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③当前发展:据乐观预测,世界人口在达到大约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
38②限制因素:地球的资源、食物的生产是有限的。⑤后果: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2)采取措施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最终使世界人口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温馨提示|(1)因为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我国当前人口的增长率比较低。为解决我国即将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缺乏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等五个方面上的压力。(3)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水平,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对点小练]1.(2019浙江桐乡市校级月考)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A.人口密度B.出生率和死亡率C.年龄结构D.男女性比率解析人口密度能体现种群数量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错误;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准确;性比率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错误。答案C2•人口剧增可导致的后果是()A.人均土地资源持续下降B.人均粮食资源日益丰富C.淡水资源日益丰富D.能源需求量持续下降解析人口剧增可导致人均土地资源、淡水资源、人均粮食资源等持续下降,并使能源需求量持续上升。答案A3•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一一自然资源耗竭一一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发生的是()
39°IMO2100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表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解析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表现恶性循环,但是因为人类能够理解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答案D考点三人类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梳理]1•人类对世界环境的影响(a/a)(1)温室效应与世界变暖①温室气体:大气中的co?。②原理:温室气体层能够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防碍作用,使更多的辐射被截留在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③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④主要危害:世界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⑤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学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①臭氧层作用:主要阻隔紫外线、X射线和丫射线。②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③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放出氯,破坏臭氧分子。④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3)世界各地普降酸雨①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形成硫酸和硝酸,使雨水的pHv56。当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约2〜5。
40①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
41①危害: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危害人体健康。②防治: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1)水体污染①化肥污染常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②海洋污染来自石油泄漏。(2)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①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②野生生物的长远价值是在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③对待野生生物的态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2•保护生物多样性(a/a)(1)多样性原因分析夯子水平:DNA分子爭样性抉定蛋白质案样*结果样性细抱水平:塑胞形态和结构蓉样性今休水平:性状的翕样性物种罢样年组恢住物塞样性址直现的表生态系陵多祥性牛物缶样性的宏观表现(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①栖息地的丧失。②人们的乱捕滥猎和过度开发。③外来物种的入侵。④环境污染。1•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后果
42cc>3过按利用R凰別某世物质的禺澤吝蚤排—"生淹和工业污〕NP术及化常肥料'-的过多施旳兀车更电、北*%学煙料诞烧\;jr全球气被破坏雷营养化圭球交咲*气型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虚肤痊及植勘光書"作用爱抑制"养械业極嶷;术质污舉k[呼呱道疾病;虽卵不能褂化:工业设鼻厘悔雨十建筑斬壹腐烛;抗杨种子萌笈和死合柞用曼册响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现代观点的“两避免”“两坚持厂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楼止开发和和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合理开发是说好的保护(如规屯禁渔期和禁渔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对点小练]1•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A.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B.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利昂C.氟利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D.二氧化碳、氟利昂、二氧化硫解析温室效应是由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引起的世界气候变暖现象,该现象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酸雨是由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导致的。臭氧层空洞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氟利昂引起的。答案A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实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哪些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A.沙尘暴频发、火山爆发B.火山爆发、温室效应加剧、酸雨C.沙尘暴频发、温室效应加剧、酸雨、湿地内物种减少D.沙尘暴频发、火山爆发、温室效应加剧、酸雨、湿地内物种减少
43解析“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实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对生态实行的人为破坏,除火山爆发外,其他均是由“牧童经济”模式所致。答案C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三个层次不包括()A.基因、细胞、组织B.细胞、组织C.物种、生态系统D.基因、物种、生态系统解析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为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应侧重于这三个层次。答案B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的物质,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颗粒物如硅尘入肺可能会导致巨噬细胞的溶酶体膜破裂,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呈酸性D.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水平解析人体血液中含对酸碱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血浆pH稳定。答案C|速记短平快|1•生态系统常常处于稳态,这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实现的。2•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其结果是抑制或削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3•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达到稳态为止。4•大气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除光合作用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5•世界环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减少、水体污染、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等。6•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课时作业(时间:30分钟满分:70分)
44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造成当前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人的呼吸作用B.化学燃料的燃烧C.火山爆发D.臭氧层的破坏解析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导致大气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答案B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生物圈B.森林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解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答案A3.下列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实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等,应严控外来物种的入侵与引进。答案D4.当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解析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臭氧层被破坏后,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增多,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农作物和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答案D5.生活污水流入水域生态系统,会造成富营养化现象。所以生活污水在排放之前需要经过处理,下列处理污水的方法不准确的是()
45A.用杀菌剂杀死腐生性细菌和腐生性真菌,利于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B.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需要物理沉降除去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C.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需要微生物净化除去污水中的有机物D.含有重金属的污水能够利用相对应的植物来吸收除掉重金属解析杀菌剂杀死腐生细菌、真菌一方面不利于分解者对水体净化,另一方面可造成二次污染。答案A2.下列物质中,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氮气B.二氧化硫C.一氧化碳D.臭氧解析酸雨的形成主要与SO?排放相关。答案B3.大气中CO2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下列关于地球温度升高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永冻土将融化B.海平面将下降C.植物的分布将发生变化D.北方干燥地区将更干燥解析温室效应将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而不是下降。答案B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实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D.促动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解析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不利于(而不是“促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答案D5.
46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解析以不同图案代表不同的物种,图示可见D图中物种种类最多且分布比较均匀。答案D2.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选择A.物种退化B.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解析自然选择只淘汰不适合环境的生物,并且要经历漫长的年代。物种退化也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没有证据表明物种的退化能在短期内导致大量生物濒危和灭绝。生物的濒危和灭绝,并不是人类对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结果,而是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以及对动植物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结果。答案D3.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的排放量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学燃料低11%〜53%。使用生物柴油的特点是()A.减少空气污染、缓解温室效应、不可再生B.减少空气污染、缓解温室效应、减少酸雨危害C.减少空气污染、不可再生、减少酸雨危害D.缓解温室效应、不可再生、减少酸雨危害解析生物柴油不同于化学燃料,它属于可再生资源。答案B4.据研究,从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2头大熊猫体内提取36种蛋白质实行对比,发现其中只有一种蛋白质具有多态性,这说明()A.大熊猫的物种多样性较低B.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C.大熊猫的蛋白质功能比较单一D.大熊猫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较低
47解析蛋白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36种蛋白质中只有一种蛋白质具有多态性,说明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B项准确。答案B2.(2019桐乡市校级月考)在当今世界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很多,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措施最为有效()A.全力阻止大量使用化学燃料B.全力保护好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和各种生物的栖息地C.完整调查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位置D.减少各地引进外地生物种类以减少竞争作用,保护本地物种解析在现实生活中,全力阻止大量使用化学燃料不现实,A错误;应重点保护好珍惜的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地,B错误;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不是完整调查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位置,C错误;减少各地引进外地生物种类以减少竞争作用,防止生物入侵,保护本地物种,D准确。答案D3.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溞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溞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溞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溞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准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解析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解题关键。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动或增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8分)4.(14分)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48图B(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和(2)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该生态系统的是沿着这种渠道实行的。⑶图B为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此结果产生的原因是(4)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是否相同?为什么?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网和食物链实行的,湖泊受到污染,物种减少,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破坏。从图A中能够看出,乙增多后甲增多,而甲增多又导致乙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成分(2)乙一-甲一-丙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水平降低(4)不同,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2.(14分)为找出更好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员做了相关研究。图甲表示某地排污池下游河道中溶解氧及铵盐含量的测定结果,表乙表示对几种生物研究的相关结果。请回答:甲时间AJ生物毒素含量/(ugL)铵盐吸收率有机物除率硅藻0.152%0
49蓝藻0.55478%0红假单胞光合细菌087%92%乙(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表乙中红假单胞光合细菌属于⑵取水样2L,摇匀后等量分装在黑、白2个瓶中。测得12h内黑瓶氧气下降量为2mg,1d内白瓶氧气增加量为6mg,不计温度影响,则一天内藻类实际产氧量为mg/L。(3)线虫以藻类为食,鲫鱼以藻类和线虫为食。若去掉线虫,鲫鱼的总能量变化趋势是,其原因是
50(3)9〜12天,水中溶氧量快速下降,其主要原因是(5)据表分析,治理水华效果最好的生物是__,理由是___答案(1)生产者和分解者(2)10(3)增加食物链缩短,能量浪费的少(4)藻类大量繁殖后死亡增多,需氧细菌耗氧量增多(5)红假单胞光合菌不产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51模拟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子依次存有于()A.信使RNA和转运RNAB.DNA和信使RNAA.DNA和转运RNAD.DNA和基因解析遗传信息存有于DNA分子中,为DNA分子中的碱基序列,密码子属信使RNA上的碱基序列。答案B2.下列关于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遗传物质都是DNAB.蛋白质合成场所都相同C.都能以ATP为直接能源物质D.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解析不同细胞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差异较大。答案D3.实验室中,检测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常用的试剂是()A.双缩脲试剂B.本尼迪特试剂C.苏丹川染液D.碘-碘化钾溶液解析本尼迪特试剂用于检测还原性糖、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苏丹川染液用于鉴定油脂、碘-碘化钾溶液用于鉴定淀粉。答案B4.下列生物的细胞中,不具有核被膜的是()A.绵羊B.黑藻C.胡萝卜D.蓝藻解析绵羊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核被膜,A错误;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核被膜,B错误;胡萝卜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核被膜,C错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核被膜,D准确。答案D5.(2019温州十校联考)如图为某种生物的细胞核及相关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准确的是
52A.核孔复合体是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B.图示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动物C.染色质与染色体为同一种物质的原因是都只含有蛋白质和DNAD.一个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解析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但核孔复合体对物质的进出具有图示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低选择性,A准确;中心体存有于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等植物或动物,B错误;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有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两种存有形式,C错误;1个细胞含有0个、1个或多个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细胞核,D错误。答案A6•细胞膜上与细胞的识别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糖蛋白B.脂质C.蛋白质D.核酸解析细胞膜表面上的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免疫、保护、润滑等相关,A准确;细胞膜含有糖类和脂质及蛋白质,但脂质不具有识别作用,B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构成细胞的结构,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作用主要是运输,C错误;核酸分为DNA和R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膜上没有核酸,D错误。答案A7.(2019慈溪期中)某动物的一个细胞,其细胞质内含有的糖类和核酸主要是()A.糖元和RNAB.糖元和DNAC.淀粉和RNAD.淀粉和DNA解析糖元是动物细胞内的多糖,淀粉是植物细胞内的多糖;DNA主要存有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有于细胞质中。
53答案A
548.(2019杭州模拟)下列膜结构中含有光合色素的是()B为高尔基体,C为线粒体膜,解析图中A为叶绿体类囊体膜,其上分布有光合色素,图中D为核被膜。答案A9•如图是高等动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准确的是—③④8.(2019杭州模拟)下列膜结构中含有光合色素的是()8.(2019杭州模拟)下列膜结构中含有光合色素的是()A.①与细胞分裂无关B.②不具有单位膜C.③结构中没有DNA分子D.④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错误;图中②是高尔解析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会发生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基体,它具有单层膜结构,B错误;③是细胞核,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C错误;④是8.(2019杭州模拟)下列膜结构中含有光合色素的是()8.(2019杭州模拟)下列膜结构中含有光合色素的是()线粒体,线粒体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D准确。答案D10.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A.热带雨林B.草原C.荒漠D.苔原解析热带雨林含有的物种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A准确;草原是以一年生植物为主,群落结构较复杂,B错误;荒漠生物种类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C错误;北极苔原环境恶劣,生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很简单,D错误。答案A1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说明()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B.DNA能自我复制
55A.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B.DNA是遗传物质解析该实验并未证明DNA产生可遗传变异,但能证明DNA控制蛋白质外壳生成及噬菌体DNA的复制。答案A10.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原生演替()A.草原的放牧演替B.从裸岩上开始的演替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解析一个从未有植被生长或原来曾有植被,但被彻底毁灭了的地方(如裸岩)发生的演替为原生演替。答案B11.下列相关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巨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B.辅助性T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释放多种蛋白质C.B淋巴细胞只能被抗原MHC复合体致敏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D.巨噬细胞可将抗原分子降解成多肽解析巨噬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A准确;辅助性T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释放多种蛋白质,如白细胞介素2,B准确;B淋巴细胞可被抗原MHC复合体致敏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少数可由抗原直接刺激形成,C错误;巨噬细胞可将抗原分子降解成多肽,D准确。答案C12.下列不属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DNA复制共同点的是()A.复制的场所相同B.所需的原料相同C.都需要酶的催化A.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析原核细胞没有核被膜包围的细胞核,原核细胞的DNA复制发生在拟核中,真核细胞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以及线粒体、叶绿体等中;两者DNA的复制所需原料相同,都是脱氧核
56苷酸,都需要酶的催化,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A10.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所作用的器官分别是A.下丘脑、甲状腺、甲状腺B•垂体、甲状腺、甲状腺C.垂体、垂体、甲状腺D.下丘脑、垂体、垂体解析促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答案C11.将玉米幼苗的顶端以下的部位用不透光的锡箔遮住,再放在右侧光照条件下培养(如图),玉米幼苗将()A.向右侧弯曲生长B.向左侧弯曲生长C.不生长D.直立生长解析玉米幼苗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图中显示尖端曝光,故可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答案A12.(2019宁波模拟)现有酵母菌甲实行需氧呼吸,酵母菌乙实行酒精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则它们放出的CO2总量与酵母菌甲吸收的氧气之比为()A.1:2B.2:3C.3:4D.4:3解析由题意知酵母菌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设为a,则需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是6a,释放的二氧化碳是6a,厌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2a,所以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与消耗的氧气总量的比为(6a+2a):6a=4:3。答案D
5710.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t丙t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解析①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⑤、⑥表示细胞呼吸,A错误;若碳循环能保持平衡的话,则①和②⑤⑥的速率基本相等,B错误;丁是分解者,不能和其他生物构成捕食链,C错误;③、④、⑦是群落内部的碳的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准确。答案D11.下列各项中,能引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是()A.能量是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B.绝大部分太阳能未被生产者固定C.下一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上一营养级多D.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要通过呼吸消耗一部分能量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A错误;绝大部分太阳能未被生产者固定不是引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B错误;下一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一般比上一营养级的少,C错误;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一部分能量而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是引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D准确。答案D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胃酸杀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属于体表屏障B.体内的非特异反应主要需要依赖某些白细胞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血清中抗体参与的免疫一定属于体液免疫D.在免疫应答中,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能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
58化而来解析胃酸杀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属于体表屏障,即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准确;淋巴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B错误;血清中抗体参与的免疫一定属于体液免疫,C准确;在免疫应答
59中,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能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而来,D准确。答案B10.如图为植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相关叙述准确的是D.人胰岛素基因翻译所需的tRNA种类与氨基酸种类数不相同D.人胰岛素基因翻译所需的tRNA种类与氨基酸种类数不相同A.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B.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C.细胞中有4个DNA分子D.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0解析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8条染色单体。答案A这些幼苗的基11.现有基因型为Rr的豌豆植株若干,取其花药实行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因型及其比例为()0Rr基備舉A0R『基因型解析基因型为Rr的豌豆植株,所产花粉类型及比例为R:r=1:1,故单倍体幼苗基因型及比例也为R:r=1:1,如B图所示。答案B23•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A.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没有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B.劳氏肉瘤病毒能以RNA为模板反向地合成单链DNAC.神经干细胞中染色体DNA片段解旋可能是DNA正在复制D.人胰岛素基因翻译所需的tRNA种类与氨基酸种类数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