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基础知识

《声现象》基础知识

ID:7822790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2-27

《声现象》基础知识_第1页
《声现象》基础知识_第2页
《声现象》基础知识_第3页
资源描述:

《《声现象》基础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产生的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要振动。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4.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如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交谈。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6.声速:即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气温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

2、之,气体中最慢。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x108m/s。7.回声:声音在传播中,当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形成回声。只有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或障碍物离人至少17米人耳才能把它和原声区分开,否则将和原声混在一起,回声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8.注意:不要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发出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9.不要认为只要听到两次声音就一定是回声,听不到两次就一定没有回声。10.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1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①空气传导;②骨传导

3、。12.人耳听到声音两种途径:①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②声波-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13.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发声体振动,且是每秒振动20-20000次;其次一定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次要有良好的接受声音的器官(人耳)。1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从而能判断声源的位置的现象。应用:正是由于双耳效应,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立体声。注意:不要认为人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15.概念:声音的高低叫音调。16.决定音调因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17.频率:发声体在1秒内

4、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号:Hz人耳的听觉范围:20-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波形紧密的频率高)18.概念: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19.决定响度因素: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高,响度越大。响度还与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20.增大响度的办法:一是减小声音的分散;二是减小人耳到声源的距离。21.音色概念:声音的品质。22.决定音色因素:发声体本身注意:不要认为音调高,响度一定大。23.噪声的概念:①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②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

5、声音,都属于噪声。2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2).听觉下限为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可超过70dB;为了保证息和睡眠声音不可超过50dB。25.噪声的控制:(1).控制噪声产生;(2).阻断噪声的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注意:不要认为优美的音乐一定不是噪声;不要认为0dB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没有物体振动。26.利用声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27.利用声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击碎物质;超声波除尘、洗牙。简答1、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连续打雷形成的吗?为什么?

6、答:不是,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由于声音被山峰、云层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的结果。2、2002年暑假期间,北京大学五名学生到珠穆朗玛峰登山发生雪崩事件,造成重大事故,请你分析:雪地登山,为何不宜高声喊叫?答:登山或探险的人进入雪山或溶洞之中,一般都禁止高声喊叫,这是因为山上雪堆及洞中岩石支撑可能十分脆弱,高声大叫引起空气振动,传到雪堆或岩石上会引起它们振动起来,这样可能引起雪崩或溶洞塌陷,从而危及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进入这类地区千万不要随意大呼小叫。3、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4个有关的合理场景。答:(1)两个人对

7、面说话,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2)闪电过后要好长时间才能听到雷声;(3)发令枪响后好长一段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放礼花时,看到礼花后,很长时间才能听到礼炮声。4、随便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教室中间不动,然后,你站在该同学的正前方或正后方,用两手击掌发声,请问该同学能否准确判断出击掌的地方?为什么?答:不能正确判断击掌的地方,因为人是靠“双耳效应”来判断声源方向的,而当你站在该同学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击掌时,声源到两个耳朵的距离相同,两只耳朵感觉的时间就没有先后之分,不会产生双耳效应,所以不能准确判断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