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

ID:71891151

大小:780.50 KB

页数:76页

时间:2023-11-24

上传者:186****5381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_第1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_第2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_第3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_第4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_第5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_第6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_第7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_第8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_第9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过程性评价十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9230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十五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解析】选B。溢美之词:指过分夸赞的言辞。贬义词,这里褒贬误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当前,苹果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企业开了软性制造的先河,中国应当抓住制造业软性变革的历史机遇,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B.各国领导人决心把厦门会晤为新起点,共同打造更紧密、更广泛、更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C.在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中告诉我们,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D.在高考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将成为拉分的关键科目,学好语文,对考生考取重点大学有重大影响。 【解析】选D。A项,成分残缺,“制造业转型升级”谓语残缺,可在其前加“推动”。B项,结构混乱,“各国领导人决心把厦门会晤为新起点”将“各国领导人决心把厦门会晤作为新起点”和“各国领导人决心以厦门会晤为新起点”两种句式杂糅,可取其一。C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结构“在……中”使主语残缺,可去掉“在”和“中”。 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乱象丛生”后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当资本纷纷相中这块热土,一股脑儿涌入,共享单车也就火过了头,以致乱象丛生:企业圈地,无限投放,造成了“单车围城”;单车数量骤增,管理却跟不上,难以约束用户,也无力调度和维护,这又加剧了堆积和毁弃问题。A.想不通,九头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B.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C.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D.同学们:今年七月,恰值我们中学毕业20周年,有人建议搞一个同学聚会。 【解析】选C。“乱象丛生”后面使用冒号,可见后面内容应是具体来说明这“乱象”的表现,冒号的作用是解说作用。A项,冒号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B项,冒号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C项,冒号用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这里与原文句中冒号作用一致。D项,冒号用于称呼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4.将下面的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①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②读书直观意义上是指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③读书还在于淡化其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④读书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短句变长句的方法,可先找出几个短句陈述的主要内容,找出其共有的部分作为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几个短语中的其他成分变为长句里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修饰成分;或把短句中分别与中心语搭配的修饰成分合并在一起与中心词搭配。本题中共有4个句子,其中①是句子的主干,②③④的内容变成宾语“学习行为”的修饰语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②句原本的表达“直观意义上是指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要改换成“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并且为了与③句的“还”呼应,还要加上“除……之外”。 答案:(示例)读书是一种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还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 二、阅读鉴赏(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材料一: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摘编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材料三: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摘编自顾颉刚《怎样读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B.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C.材料二提到读者对所读之书的错误的观念,和材料三提到的读者的成见,内 容是一样的。D.材料三提出了读书的一些方法,和材料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D。A项,材料一第二段,“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说不定要”也不等同于“就要”,选项把或然变成了必然。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掌握”不能等同于“读懂”。C项,材料二提到的“错误观念”是“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而材料三中的“成见”是指“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内容不一样。 6.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光潜先生希望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B.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C.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D.读书要善于思考、质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解析】选B。B项,“是因为……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错,材料二说,“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同时选项还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主题难写好是针对荷马的书而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 7.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B.“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C.“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解析】选D。D项,材料一的观点是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D项谈的是如何选择有用的书来读。两者所论述的观点并不一致。 8.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材料三,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材料开头就提出了“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的观点,紧接着又说到读书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其一,不可以有成见;其二,是应该多赏识。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文章为了更好地让读者明了做学问要多赏识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以显微镜和望远镜作对比,生动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在论述“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的观点时,引用了陆象山的名言“‘六经’皆我注脚”,形象地说明了批评对读书的重要性。 答案:①材料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②文章采用了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以显微镜和望远镜作对比,生动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 9.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作用分别是什么,并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文中的材料一,根据第二段中“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等内容可知,读书能让人寻出某种人生趣味,提升抵抗引诱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等内容,可以总结出“读书能提升阅读技巧,增进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了解。”根据材料三中“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等内容,可以总结出,读书可以求知,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对于此问题的看法,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对此问题的知识积累来作答,作答时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整体修养;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读书可以使人内心更加充实。 答案:材料一:读书能让人寻出某种人生趣味,提升抵抗引诱的能力。材料二:读书能提升阅读技巧,增进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了解。材料三:读书可以求知,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我的看法: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整体修养;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读书可以使人内心更加充实。 【提升·培优】(30分钟30分)一、阅读鉴赏(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坏,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毕飞字: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作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现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B.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C.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现余亮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解析】选A。A项,“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说法绝对,原文“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强调的是哲学和历史也能让人明白人间,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只是它们不如小说那么形象、有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B.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D.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拓深、拓广访谈内容。 【解析】选D。A项,“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错误,原文“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是就读小说应该注重读什么内容而言,并没有说什么是最好的小说。B项,“只要我们……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说法绝对,原文“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坏,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说的是读小说评价好坏的标准。C项,“这是他缺少自信”错,“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只是他的自谦之说。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3分)()A.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B.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解析】选A。分析材料二,本次访谈的核心话题是“怎样读小说”,而“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是由核心话题延伸出来的话题。 4.阅读小说时,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老舍的“念着玩”,出现在文章第二段段尾“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指的是平常人读小说的态度,理解该词的语境在第一段“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②对毕飞宇的“把玩”的理解,首先找到文中相关语句,语句是“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作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再据此概括出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 答案:①老舍的“念着玩”指随便一看,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②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每个要点2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材料一共有五段,共分为三个层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亮明观点“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然后“平常人读小说……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第二段为第二层,“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分别比较了小说与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的不同,得出结论“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第三、四、五段为第 三层,分别从“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坏,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三个角度论述,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答案:①首先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②进而谈论了小说较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的优势,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③最后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每个要点2分) 二、语言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选自《迟子建散文》,有改动) 6.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手表上的时间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B.巨大的太阳翼能低速转动,而带动其转动的是一个“小关节”——太阳翼驱动机构。C.密云水库是京城百姓最依赖的“大水缸”——北京人每喝三杯水,就有一杯来自这里。D.高精度服务是北斗的一大特色,精度控制在5厘米内——这还不是北斗的“极限”。 【解析】选B。文中破折号表解释说明。A项,表声音延长;B项,表解释说明;C项,表语意间的因果关系;D项,表语意转换。 7.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句中将白发比作明丽的雪线,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头发和雪线的形状相似,颜色相似。【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重点在于把握比喻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画横线的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两个方面的相似性:一是色泽相似,“白发”“雪线”在颜色上相似,都是白色的;二是形状相似,“白发”和“雪线”在形状上相似,都具有细密的特点。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从句式结构分析两者不同。原句是采用短句,把“家长”的修饰成分“严厉而又古板”从句中独立出来,是为了强调“家长”的特点,突出“它(挂钟)”具有铁面无私的特点。相比之下,改写的句子把修饰成分“严厉而又古板”直接放在“家长”的前面作定语,这就成了一个长句,也是一个普通的常式句,语气上就显得比较平淡,不能突出强调挂钟具有铁面无私的特点。其次,从衔接的角度分析两者不同。原句与下文的“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而改句在语意的衔接上不太紧密。所以,从以上两方面看,还是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①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文中句子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②文中句子与下文的“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 【加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据今年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数据,我国实体书店扩张速度惊人,越来越多的“最美”“高颜值”实体书店涌现出来。从十年前的消亡危机到今天的复兴,实体书店经历了化茧成蝶的蜕变过程。高晓松最近把他名为“晓岛”的书店开到了北京。“晓岛”很火,一跃而成文艺青年们“打卡”的热门目的地。“晓岛”似乎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书店。例如,这家书店并不靠卖书养活自己,所做的文章也并不是落在书籍的内容、取向、稀缺度等方面上,而是拥有更加个性化的配方:“晓岛”收藏了高晓松亲自从洛杉矶背回来的黑胶唱片,高晓松自己写歌用的吉他也挂在二层,看上去像一件“圣物”。 “晓岛”的非典型性背后,正形成着一种新的典型性。我甚至不太清楚“书店”是否真的是其身份的首要本体。它可以成为我们搬来电脑消磨一天从容码字的处所,也时常成为同仁雅集、传播文字的特定平台。在一个电子书阅读盛行、纸质书网购普及的时代,这种广义的“与书有关”,或许正是独立书店于今日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们在此用眼睛以及其他肉身感官,共同完成综合意义上的“看”。我们无须进入实质的、深度的阅读环节,有时甚至不必翻开书页以摄取知识,而只需要充分而熨帖地感受到书的空间环抱,就已足够。(摘编自李壮《从看书到看书,从书店到书店》) 材料二: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媒”。从媒介学视野看,实体书店不仅是承载书的空间容器,其中的空间营造、物件陈设、结构布局等都是传达意义的媒介。当代的许多实体书店,本身具有独特的空间句法。1992年服务营销学专家比特纳提出服务场景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依靠人而建立起来的有形环境”,其中氛围条件、空间陈列功能性、符号象征和人工制品是构成服务场景的三个维度。实体书店中书籍、空间与陈列的搭配组合以迥异的视觉风格营造美异化场景体验。成都的“侘集本屋书店”为凸现“建筑与生活”主题,在书店空间用圆柱形书架搭建“书塔”象征城市楼群,书架间空间象征“街道”“广场”等,其空间陈 设具有高度的可阅读性,而建筑类书籍则构成嵌入空间的肌理,形成空间与书籍二者的互文,为读者营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此外,物件、收藏、文创品等都是实体书店空间句法的构成要素,彼此交融互嵌,塑造出具有辨识度的空间场景。以独特空间为依托,许多书店致力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读。互联网、电子阅读设备塑造着当代人的新阅读习惯。仅凭纸质书零售,实体书店已难以满足数字化生存者的阅读需求。解构静态“书”,转变为围绕“知识”“阅读”等核心价值的动态阅读成为实体书店的突围之道。举办读书会、沙龙、讲座,以“流动之书”带动大众参与、分享与讨论,既活化利用书店空间,也能够推动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台湾诚品书店设“诚品讲堂”,以“知识的载体,人文的发声”为宗旨,邀请当地学者讲座,鼓励受众深化思考以延伸阅读。 还有的书店通过空间位移,搭建多元的生活场景。实体书店的空间优势是营造场景的基础。在洞察读者心理基础上,实体书店空间成为多元生活场景的连接点。无印良品书店将书籍业态与实体空间嫁接,按照用户日常生活场景重新布局,例如在“食”这一功能分区陈列饮食类书籍,周边同时摆放餐具、食物原材料以及零食,使用户沉浸于饮食场景中,同时书籍也更真实地嵌入生活。随着实体书店空间形态与功能整合,实体书店未来将成为城市触媒,激发城市交往与传播的多维场景。桑内特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遇的场所,创造了陌生人相遇的戏剧舞台。实体书店在传统“售书主业”之上,发展出多种附加功能,创造了陌生人相遇交往的机会。在实体书店空间优势上叠加服务 性功能,以满足社区公众日常生活需求,又使书店成为激活社区生活网络的节点。实体书店最终将能激活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精神灯塔”。(摘编自李淼《“去”书店:基于场景的实体书店转型策略与实践》)材料三:人的认知是情境性的。环境作用于感官,影响着认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身体对环境的感知、与环境的接触、环境带来的视觉甚至味觉差异、媒介带来的情绪体验等,对阅读活动及其认知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代社会屏媒介的移动阅读优势,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观念和行为,既然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抽出一个单独的阅读时光,在一个安静而独处的环境之中进行阅读呢?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不是更加便利、经济的一件事情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在广场、地铁、商场、公司各种人声鼎沸的环境中,通过一张屏幕进行着阅读。阅读从正襟危坐、带有仪式感的专门行为,逐渐变成了其他活动中“见缝插针”的伴随性行为。这样看来,实体书店阅读所具有的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正与碎片的屏阅读相反,指向了一段完整的时光、一种沉浸的氛围。(摘编自王颖吉《身体与阅读:从具身认知的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实体书店主要关注对环境、场景的建构与创新,而无须在意店中书籍的本身内容与销售情况。B.实体书店善于创设动态的知识场景,通过举办讲座等公共活动,成为了功能多样的城市触媒。C.可借材料二的观点分析材料一中的现象,“晓岛”没有空间位移、动态知识场景,而专精空间句法。D.材料二从媒介学出发,材料三以认知起笔,而都引向阅读环境、场景的作用,可谓殊途同归。 【解析】选D。A项,“无须在意店中书籍的本身内容与销售情况”表述错误,选项无中生有,其实书籍的内容应该是更加重要的。B项,“成为了”表述错误,将未然当作已然,原文是“实体书店未来将成为城市触媒”。C项,“‘晓岛’没有动态知识场景”的说法曲解文意。从“以独特空间为依托,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读”“解构静态‘书’,转变为围绕‘知识’‘阅读’等核心价值的动态阅读成为实体书店的突围之道”,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像“晓岛”这样的书店正致力构建“动态知识场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晓松的“晓岛”书店把握住了阅读习惯与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与趋势,是实体书店成功转型的代表。B.经过独特的构思与设计,配上相应的书籍陈列、填充其中,一些实体书店的空间自身也能具有可读性。C.实体书店在文化传播的外在形式上推陈出新,但其实依然在坚守着纸质书籍、传统阅读和知识固有的传播样态。D.实体书店是摆书售书的媒介,其空间也是意义的媒介,借此意义及其功能,它还能成为城市文化媒介。 【解析】选C。C项,曲解文意,“依然在坚守着纸质书籍、传统阅读和知识固有的传播样态”表述错误。从材料二中“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读”可知传统书店也在不断寻求突破与改革,而不是一成不变。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实体书店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它是一种跨门类、多功能、延展广阔的公共空间场景。”B.“实体书店大都占有相当大的面积,除了摆放书籍,还有许多空余的空间可供设计或活动。”C.“实体书店力求超越单调的阅读,甚至摆脱书籍、阅读与书店,探寻公共空间的文化潜力。”D.“在实体书店售卖的书籍,其类别与题材通常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文学、心理学等方面。” 【解析】选B。从段首句“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媒’。从媒介学视野看,实体书店不仅是承载书的空间容器,其中的空间营造、物件陈设、结构布局等都是传达意义的媒介”等语句可知,这段强调的观点是实体书店不仅有空间优势,还有充当媒介的意义和价值。A项,强调的是“困难性”,而不是优势。B项,“除了摆放书籍,还有许多空余的空间可供设计或活动”强调的是空间优势之外的延展,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项,“实体书店力求超越单调的阅读,甚至摆脱书籍、阅读与书店,探寻公共空间的文化潜力”的表述违背了“实体书店不仅是承载书的空间容器”的表述,两者出发点不同。D项,“在实体书店售卖的书籍,其类别与题材通常较为局限”也是讲实体书店的局限性,而不是空间优势及其延展。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两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成都的‘侘集本屋书店’为凸现‘建筑与生活’主题,在书店空间用圆柱形书架搭建‘书塔’象征城市楼群,书架间空间象征‘街道’‘广场’等,其空间陈设具有高度的可阅读性,而建筑类书籍则构成嵌入空间的肌理,形成空间与书籍二者的互文,为读者营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等可以知道这是举例论证;而引用1992年服务营销学专家比特纳提出服务场景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依靠人而建立起来的有形环境”,这显然是理论论证。总之,要善于回归文本,从论证的基本方式方法角度作答。 答案:①举例论证。列举成都的“挓集本屋书店”,论证其空间陈设具有高度的可阅读性,列举台湾诚品书店论证许多书店致力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②道理论证。通过桑内特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遇的场所,创造了陌生人相遇的戏剧舞台”,摆事实,讲道理,使论证更充分。 5.中学生课后若想学习思考,是否应该选择实体书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回答:中学生课后若想学习思考,是否应该选择实体书店?不管回答“是”还是“否”,都必须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重点是联系实际去回答。从肯定实体书店的角度看,可以从氛围好;便于交流;有人文情调;另外,书店的设计与其他服务功能让人赏心悦目,利于读者陶醉于书香之中。如果回答不应该,主要是从新媒体的涌现及其强大的搜索优势来看。书店的主业是售书而不是阅览,不利于人沉静下来细细品味,也就是书店的阅读其实也是碎片化的阅读,一段时间的浏览对人的启迪和教益并不那么深刻。 答案:(观点一)应该。①氛围好:实体书店的独特环境让人容易沉浸其中,便于思考;②形式新:实体书店提供了新鲜有趣的知识获取渠道;③能交流:实体书店便于人们共同交流探讨,或求学于学者,促进思考;④时间长:实体书店相对来说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一段阅读时光。(观点二)不应该。①不纯粹:售书是实体书店主业,阅读与思考本身的纯粹性减弱;②不必要:实体书店的许多功能、活动,并非是学生学习思考所必须的;③无优势:在实体书店阅读只是胜于碎片阅读,仍不及安静独处的纸质阅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