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ID:83042640

大小:2.89 MB

页数:46页

时间:2023-09-20

上传者:152****4171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_第1页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_第2页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_第3页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_第4页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_第5页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_第6页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_第7页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_第8页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_第9页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_第10页
资源描述: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素养目标思维目标:把握两文的思想观点,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含意。

2任务情境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说法,比如“开卷有益”,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那么,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读书?而读书又会有怎样的乐趣?学习这两篇课文,也许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3内容索引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贰壹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学习任务二整合与拓展

4壹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上图书馆读书:目的和前提

5读书:目的和前提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5~7段第8段任务活动一 导图引路,概览全文阅读课文,依据下面表格中的提示,概括相应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读书:目的和前提真正的教养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自己的爱好是开始阅读的凭借个性或人格是教养的提前作者迷恋阅读的情形再次强调必须读杰作

6任务活动二 研读与思辨(一)理解句子含意1.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具体目的”指什么?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答案“具体目的”指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这句话的含意:真正的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并不只是为了提高某种本领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72.“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这里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在于完善自我,提升思想,而不是“散心消遣”,为消遣而读书,再多也无益。3.如何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的含意?答案这是阐述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强调“爱的阅读”“敬重的知识”和“心的教养”。

8(二)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4.作者认为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答案阅读经典的意义在于明白生活的真谛,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它绝不是“散心消遣”,不是自我麻痹,也不是“虚假的慰藉”,在论述读书必要性的同时,再次强调了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5.第2段中说研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那么该怎样研读经典?答案研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96.“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这一长句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强调了什么内容?答案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指出了读书的重大意义,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假的慰藉”。

107.为什么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答案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到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11(三)质疑思辨8.本文作者提倡读书要“重复阅读”,可以说是主张“精”读,而也有人强调开卷有益,也就是所谓的“博”读,二者是否矛盾?答案(观点一)读书求知要求既要“精”又要“博”。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学习需要“博”,“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一些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作深入研究。(观点二)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的作品而言,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位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博”读还是很重要的。

12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市,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黑塞主要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1962年8月9日病逝于瑞士。他是德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和散文作家,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在轮下》《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学习资源附:资源与积累

13(2)世界名人评价黑塞①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德国诗人雨果·巴尔②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最高、最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③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14(3)作者延读黑塞的中国情结黑塞的藏书室里,有一个专门存放中国书籍的角落。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见过黑塞藏书室的照片,满墙到顶的书架,书籍竖立,光线柔和,书房连着餐厅,连着窗外的风景。在另一张书房“中国角”的特写照片中,我仔细欣赏着黑塞的中国藏书……整整一架德译中国书,按书脊上的拼音,能看出有《道德经》《论语》《礼记》《庄子》等等。最令我惊讶的是,其中居然有一本《碧岩录》——此书乃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所著,素有“禅门第一书”之称,可见书的主人对中国文化涉猎之广、浸淫之深。

15“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愉快的角落。这些古老的书本里,写着那么多优秀又非常奇特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在可怕的战争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这里寻得藉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在1921年发表的《我观中国》一文中,黑塞曾这样描述。从27岁起,黑塞就追踪和评论几乎一切可以搜集到的、欧洲人不熟悉的东方图书的译著。他一生研究中国文化达60年之久,读了近160本中国书籍——上至深奥晦涩的宗教、哲学经典,下到怡情悦性的诗歌小说、神话传说。他还写过40多篇关于中国书的文章。甚至可以说,黑塞所读的中国古籍,比大多数中国人还多。

16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国许瓦本地区小城卡尔夫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家庭,其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因自幼耳濡目染,黑塞对古老绚烂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13岁时,黑塞就立志成为一位诗人。诗人的宿命,乃身心漂泊,从成年开始,黑塞就在欧洲游历。1911年,34岁的黑塞与一位画家结伴,启程赴印度,寻觅遥远心灵的故乡——这年的9月至12月,他游历了印度、锡兰、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等地,由于当时中国正爆发辛亥革命,他未能进入中国……此次远行,黑塞对印度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令他感到强大而富有朝气的倒是中国人。回到欧洲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对中国文化的探索。

17其实,早在1907年,黑塞的父亲约翰·黑塞便把老子介绍给了他。同年,黑塞还得到德译中国诗集《中国牧笛》,他如获至宝,读后感叹不已:“……读着这些优美的诗篇,我们仿佛徜徉在异域盛开的莲花丛中,感受到一种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的馨香。”1912年,黑塞离开德国,定居瑞士。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纷飞,在迷惘与苦闷中,黑塞开始离开曾一度迷恋的印度哲学,离开它的忍受和认命思想,转向中国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黑塞认为只有中国的圣贤能够拯救欧洲的灵魂,他把传播中国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给友人罗曼·罗兰的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

18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沉潜于内心之路——在内心流亡中,道家学说中“矛盾的两极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既对立又相融”的思想,对黑塞影响极大。黑塞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道家的对立统一思想。他所有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面临着生活的两极分裂……而这种分裂,有时体现在一篇小说的两个人身上,有时又聚焦于一人之身——人们往往在道德与人性、理智与感情、禁欲与纵欲、社会与个人、约束与自由间徘徊,为寻找内心最终的和谐统一而苦苦探求。晚年黑塞对中国的兴趣,逐渐从老庄哲学转向儒家学说、佛教禅宗——就在作家生命之灯即将熄灭时,他的思想仍停留在东方,仍徜徉在遥远的中国,他仍在研读《易经》。1959年,82岁的黑塞还写下了寓意深刻的《中国式传奇——孟夏的故事》,三年后,黑塞离开人世。

19在整个德语文学界,黑塞对中国文化的迷恋与理解,远远超过其他德语大作家,如歌德、席勒、卡夫卡、里尔克等等,在整个欧美作家中也属罕见。【点评】一个外国人能够如此热爱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无疑表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提醒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202.文体知识随 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21字词知识积累卡片词语释义慰藉(jiè)安慰。麻痹(bì)身体某一部分的感觉能力和运动功能丧失,由神经系统的病变而引起;失去警惕性,疏忽;使失去警惕性,使疏忽。戕害(qiānɡ)严重损害;伤害。卷帙(zhì)书籍(就数量而言)。纠葛(ɡé)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一摞(luò)排列得整齐有序的叠堆;堆在一起的或逐个叠放的大量东西。时髦(máo)(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已臻佳境(zhēn)臻:到,到达。指已经到达了美好的境界。

22返回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孜孜不倦孜孜:勤勉。勤奋努力,不知疲倦。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相反相成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

23任务活动一 导图引路,概览全文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④处的内容填写完整。上图书馆中英文藏书丰富比“公书林”更神气包德林图书馆上图书馆之乐

24任务活动二 研读与思辨(一)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1.文中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两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文章开头引用了西蒙·德波伏娃的话,结尾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台词。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开头部分还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结尾部分没有交代。(2)作用:开头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是为了引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结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25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过的这几座图书馆的?答案是从建筑特点、书籍特色、自身感受、自身收获这几个角度进行描述的。

26(二)质疑思辨3.作者在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时,多次写到自己因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心情。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也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答案(示例)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不矛盾。读圣贤书时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闲暇之时就了解社会:浏览新闻,把握时代脉搏;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把“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结合起来,让圣贤书的理论开启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去深刻认识社会,练就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能力,然后以我们的能力再去丰富圣贤的理论,让圣贤之书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27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学习资源附:资源与积累

28(2)作者延读王佐良凭真诚赢得尊敬李景端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从我与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觉得他更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正统教育,不守成规。1980年春《译林》创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请他出任编委。起初以为,他出身牛津大学,又长期从事英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译林》以介绍外国健康的通俗文学为主未必会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爱好要求别人。“文革”害得许多人都不看书了,多登一些好看的通俗文学,能把人们吸引过来看书,这就了不起。他答应当编委,但有个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国诗歌。在后来的

29办刊实践中,我努力照他的话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说他虽然不大看足球比赛,但读了《译林》上介绍法国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传记,增加了许多足球知识,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类似作品。这充分表明他的思想一点也不守旧。治学严谨,不容浮夸。1987年,我和卞之琳、王佐良等好几位译界学者赴香港出席“当代翻译研讨会”。会上,由于王佐良的英文报告要比卞之琳的中文报告受到更热烈的欢迎,我在会议通讯中写了“王佐良教授所做的主旨报告,获得与会人热烈的欢迎”。他发现后相当严肃地要我更正,他说,卞先生是在大会讲,他只是在分组会上讲;卞先生讲了“五四”以来中国的诗歌翻译,他只是讲了近些年部分英诗中译情况,所以作主旨报告的,只能写卞之琳而不能写他。还有一次他告诉我,他著《英国诗史》书稿,压在一家出版社快两年了。我笑说:“您跟他们社长那么熟,打个电话催一下,还怕他不出?”他说:“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关系来出书。我的书,全凭它的学术价值。”看他这么自信,我就进言:“把书稿给我看看,好吗?”他爽快回答:“行。但你绝不要碍于我的人情。”后来书稿很快由译林社出版了,还荣获了“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的一等奖。

30不摆架子,自视平凡。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约了梅绍武、屠珍夫妇去清华园王家探望。王佐良住的还是老清华的旧式平房,冬天还靠烧煤炉取暖。我问他怎么还住这种房子,他笑答,北外那边宿舍很紧,他老伴又在清华工作,老房子住惯了就凑合着住吧。在生活上满足于低标准的“凑合”,这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却自视平凡的一种境界。我又回想起,1987年在南京召开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有一天傍晚,我请王佐良、李赋宁去夫子庙吃小吃。本与司机约好时间来接,哪知因出了交通事故车子被扣。那时南京出租车还很少,我只好带着两位老先生倒了两次车回到饭店。事后那位司机要我带着他去向两位先生“赔罪”。王佐良听后大笑:“这么多人都乘公共汽车,为什么我们乘了你就有罪?我们也是普通人啊!”还有一次在香港,正巧我与王佐良同住一个房间。香港宾馆客房里一般不供应开水,需要的话,要打电话叫人送。可是王佐良常常是自己去热水炉打开水,而且还替我多带一瓶。每到用餐,王佐良找个干净、方便的吃处就行。在那不起眼的小饭馆里,人们想象不到,他就是周游过许多国家、中英文都精通的大学者。

31【点评】人们熟悉、尊重王佐良先生,往往是因为他取得的非凡成就。而与这些学术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让人折服的。本文记叙了王先生学术之外的几件小事,让人认识到了王先生难能可贵的真诚,正所谓“一滴水也能折射阳光”。

322.文学常识(1)西蒙·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2)罗伯特·斯蒂文森(1850—1894),苏格兰随笔作家、诗人、小说家、游记作家、新浪漫主义代表。斯蒂文森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早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从学生时代起就酷爱文学,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创作力。斯蒂文森的作品题材繁多,构思精巧,其探险小说和惊险小说更是富于独创性和戏剧性力量。代表作有《金银岛》《化身博士》《诱拐》等,斯蒂文森亦以之在读者中获得巨大声望。对他的诗人身份,一

33般读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长期被认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风格的散文作家和儿童读物及通俗读物作家,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有识者推崇为具有独创性和才能的作家。(3)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34(4)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35字词知识积累卡片词语释义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度过(时间,多指虚度)。暗淡(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返回

36贰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学习任务二整合与拓展

37一、深入整合1.《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答案《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

382.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答案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馆的建筑特点。

39二、深入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红房子黑 塞①红房子,从你的小花园和葡萄园里,向我送来了整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芬芳!我多次从你身旁经过,头一回经过时,我的流浪的乐趣就震颤地想起它的对称极,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有一个家,绿色花园里的一幢小屋,周围一片寂静,远离村落;在小房间里,朝东放着我的床,我自己的床;在小房间里,朝南摆着我的桌子,那里我也会挂上一幅小小的古老的圣母像,那是我在早年的一次旅途中,在布雷西亚买到的。

40②正如白昼是在清晨和夜晚之间,我的人生也是在旅行的欲望和安家的愿望之间渐渐消逝的。也许有朝一日我会达到这样的境地,旅途和远方在心灵中属我所有,我心灵中有它们的图像,不必再把它们变成为现实。也许有朝一日我还会到达这样的境地,我心灵中有家乡,那就不会再向花园和红房子以目送情了——心灵中有家乡!③如果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力从这个中心出发向两端摆动。那时,生活会是多么不同啊!④但是,我的生活没有这样的一个中心,而是震颤地在许多组正极和负极之间摇摆。这边是眷念在家安居,那边是思念永远在旅途中。这边是渴望孤独和修道院,那边是思慕爱和团体!我搜集过书籍和图画,但又把它们送掉。我曾摆过阔,染上过恶习,也曾转而去禁欲与苦行。我曾经虔诚地把生命当作根本来崇敬,后来却又只能把生命看作是功能并加以爱护。

41⑤但是,把我变成另一个模样,这不是我的事情——这是神奇的事情。谁要寻找神奇,谁要把它引来,谁要帮助它,它就逃避谁。我的事情是,飘浮在许多紧张对立的矛盾之间,并且作好了精神准备,如果奇迹突然降临到我头上的话。我的事情是,不满并忍受着动荡不安。⑥绿色花园中的红房子!我对你已经有过体验,我可不想再次体验了。我曾经有过家乡,建造过一幢房屋,丈量过墙壁和屋顶,筑过花园里的小径,也曾把自己的画挂在自己的墙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欲望——我也想按照这种欲望来生活!我的许多愿望已经在生活中实现了。我想成为诗人,也真成了诗人。我想有一所房屋,也真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我想有妻室和孩子,后来也都有了。我要同人们谈话并影响他们,我也做了。可是每当一个愿望实现以后,很快就变成了不满足。但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我于是怀疑起写诗来了。我觉得房屋变狭窄了。已经达到的目的,都谈不上是目的,每条路都是一条弯路,每次休憩都产生新的渴望。

42⑦我还会走许多弯路,还将实现许多愿望,但到头来仍将使我失望。总有一天一切都将显示它的意义。⑧那儿,矛盾消失的地方,是涅槃境界。可是,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3.通读全文,阐释“红房子”的两层意思。答案(1)实指红色的房子和舒适的现实生活;(2)象征实现了的理想、愿望。

434.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应怎样理解?请具体说明。答案“矛盾消失的地方”指人生不停追求的渴望和对安宁生活向往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的境界;“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指在到达一个理想的境界、实现一个愿望之后,人又会产生新的愿望,永远不会满足。

44返回5.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人称使用等方面分条举例赏析。答案(1)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第①段中的比喻、第④段中的反复、第⑥段中的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相辅相成。(3)人称转换自由灵活。第①⑥两段用第二人称“你”似与“红房子”面对面交流,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45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