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对岗位培训应用价值的思考与探索

“双元制”对岗位培训应用价值的思考与探索

ID:6924344

大小:35.1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1-31

“双元制”对岗位培训应用价值的思考与探索_第1页
“双元制”对岗位培训应用价值的思考与探索_第2页
“双元制”对岗位培训应用价值的思考与探索_第3页
“双元制”对岗位培训应用价值的思考与探索_第4页
“双元制”对岗位培训应用价值的思考与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双元制”对岗位培训应用价值的思考与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双元制”对岗位培训应用价值的思考与探索   在岗位培训方面,德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先进的职业化的培训教育体系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德国推行的是“双元制”的培训模式,采取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形式,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共同完成岗前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对于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的培训模式,以岗位要求为目标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 一、“双元制”的由来及背景   众所周知,德国的职业化培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第二支柱”,享有良好的声誉,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因此,他们的技术工人的素质高,技能水平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有力先机。 “双元制”

2、的含义   所谓“双元制”是指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工商协会负责质量监控的一种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整个职业教育学习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条线上交叉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中的实践密切结合,各级州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工商协会对整过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估,企业实习由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在德国约有7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培训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作为义务来完成,企业接受培训要签订合同,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培训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双元制”的背景   德国“双元制”是

3、国家立法的双方遵循,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德国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进行职教立法,将职业教育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双方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规定,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企业均把职业岗位培训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习;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等等,这一切均使“双元制”的培训机制健全、完善,使整个培训体系得以顺利的开展。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无论是课程目标制

4、定,还是课程方案的描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 实施“双元制”的特点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精髓是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督工作落实到位,监督部门依据法律对学校、企业进行考核监督,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学校和企业。可以说,“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往前渗透到基础教育,往后延伸到继续教育。整个终生教育体系中,明显看出职业培训教育贯穿始终,从而达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从中“双元制”培训方式的以下特点值得我们深思:   1、联邦法律规定企业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将企业的培训责任纳入法律条款,企业提供给学生实习位置并不是无偿的,

5、联邦政府有相关减免税等政策。   2、职业教育法对职业培训教育的规定非常细,职业培训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是由政府提出,由培训学校各专业推荐教学计划。比如,什么职业学什么,怎么考试,学习时间,对专业教师的要求等。   3、培训由企业和培训学校两个承担者负责。学生大部分的学习不在学校里,而是在企业中,受培训者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 二、现阶段岗位培训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技工荒”的情况,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随着我国教育的大

6、发展,大学的连年扩招,年轻劳动力投入市场步伐放慢。为应对“技工荒”问题,国家加大了对职业培训教育的力度。据统计,截至XX年末,全国共有就业人员77480万万人,其中,600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了再就业培训,81万人参加了创业培训,900万农村劳动者参加了技能培训。有1337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1132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上年增长14%。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有38.1万人,比上年增长19%。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技工荒”问题。但从我国近几年持续出现技工荒的情况来看,劳动力市场技工紧缺情况并未见明显好转,原因如下:   首先,缺乏合适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近年

7、来,技工总体上待遇仍然偏低。虽然薪水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缺乏社会保障;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基本上无法参与企业决策;企业对技工技能比较看重,但又缺乏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激励制度。   其次,技工岗位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培训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往往是为培训而培训,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人发展因素,未能很好地与员工的本身需求相结合、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而是社会上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乏针对性。技工岗位培训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