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证a股与b股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理论探索CONTEMPORARYECONOMICS上证A股与B股协轚关系的实证研究〇唐敏陈道平(重庆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摘要】本文基于协整理论,使用1998年1月5曰至2001年2月19日和2001年2月20日至2007年7月20日两个阶段上证A股指数与B股指数数据对上证A股与B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前A股与B股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而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
2、后,A股与B股存在协整关系。进一步地对不存在协整关系的第一阶段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对存在协整关系的第二阶段构建了误差修正模型,针对所得结论提出了建议。【关键词】A股市场B股市场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自1990年、1991年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相比,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高度分割的市场。这主要表现在:中国股票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A股市场和B股市场。上海股票市场是中国股票市场的一大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其A、B指数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能揭示中国股票市场A、B股的状况和发展规律。一、协整理论简介1、协
3、整概念协整概念由Engle和Granger正式提出,它的提出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变量之间寻找均衡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如果时间序列y,,,ya,Ay„都是d阶单整,即1(d),存在一个向量ct=U,i,a2,使得ay,’:I(d_b),这里d英b英0,>^=(丫„,办,/y„)。则称y,,y2«,Ay„是(<1,阶单整,记为yt~ci(d-b),a为协整向里。协整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对于两个时间序列和,只有在它们是同阶单整即1(d)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然后对这两个同阶单整的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其是否确实存在协整关系;最后对存在协整关系的序列构建误
4、差修正模型,研究序列在短期波动中偏离它们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对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序列不再用误差修正模型,而改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检验其因果关系。2、误差修正模型ECM误差修正模型ECM(ErrorCorrectionModel)基本形式是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于1978年提出,也称为DHSY模型。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即可构建协整回归模型,形式为Ayt=P0+P,AXt+Xecm^+e,。模型解释了因变量yt的短期波动是被Ayt决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变量短期波动AX,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误差修正项ecm。3、格兰杰(Granger)
5、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是指对于序列x和y,如果利用过去的x和y的值一起对y进行预测时,比单用y的预测效果更好的话,序列x和y存在因果关系:y=a„+a,yt_,+"-+akyt-k+P,x,-,+---+PkX.-k其中k是最大滞后阶数,通常按照AIC准则选取。检验的原假设是序列x不是序列y的Granger成因,即=Pk=0。如果拒绝P,=0,则x为y的Granger成因。一般地,还应考虑序列y是否是x的Granger成因。本文使用F检验进行检验。二、实证分析1、样本及数据本文选取1998年1月5日至2001年2月19日、2001年2月20日至2007年7月20日两个阶
6、段的上证A股和B股指数的日收盘价作为分析样本。上证A股指数用SA表示,上证B股指数用SB表示。选择这样一个时间维度是因为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2月19日宣布允许境内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汇开立B股账户交易。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捜狐股票和雅虎财经,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Eviews3.1,各检验的显著水平取5%。2、单整检验常用的单整检验方法有DF检验(迪基-富勒检验)和ADF检验(增项迪基-富勒检验),分别适用于自回归的变量和高阶自回归的变量。进行ADF检验的一般形式是:kAxt=
7、x+at+pSYi^xt-i+yti=1其中是截距项,t表示趋势,A表示一阶差分,y,表示随机误差项。第一阶段
8、上证A、B股指数走势图(1998年1月5日至2001年2月19日)如图1、图2所示,第二阶段上证A、B股指数走势图(2001年2月20日至2007年7月20日)如图3、图4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图1第一阶段上证A股指数图图2第一阶段上证B股指数图从第一、二阶段上证A、B指数图可以发现,序列SA、SB随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740《当代经济》2008年第2期(上)维普资讯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