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417380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13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附件一: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2011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征集和评选登记表(征文封面)学科类别:中学语文论文题目《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作者姓名王德富学校名称息烽县第一中学课题组成员姓名学校地址贵阳市(州、地)息烽县(市、区、特区)永靖乡(镇)联系电话固定电话:0851-7727262移动电话:13511977002论文内容摘要(200字左右)[摘要]:本教案由学校大楼上的对联导入,激发起学生了解对联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对联的相关知识,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
2、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教案充分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了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联系生活,使学生对对联知识不会有畏难心理,由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的了解把握对联知识。个人诚信承诺(在括号内打“√”):1、所写论文为本人原创,并非从网上直接下载或抄袭他人()2、所写案例真实,源于本人亲历的课堂(√)说明:一、学科类别分别为:1.中学语文2.中学数学3.中学英语4、中学物理5.中学化学6.中学生物7、中学政治8.中学历史9、中学地理10.小学语文11、小学数学12、小学思品13、小学英语14、小学科学15、音
3、乐16.体育与健康17.美术18.信息技术19.综合实践活动20.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注:中小学音乐、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中小学美术、中小学信息技术、中小学综合实践及综合性科研论文都分别合并为一门学科。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
4、能力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2、尝试对简单的对子。 过程与方法1、收集和积累名联。2、试着学对对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欣赏对联,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形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2、尝试对简单的对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安排预习,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历史。一、导入:6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知大家注意我们教学大楼正面墙上所贴的文字没有?有谁能够说一说?
5、(课堂观学生观教育观职业观道德观五观端正人文化民主化知识化科学化大化玉成)。这是什么形式的文字?生:对联。对,这是对联。这是我们学校办公室方老师所写的一副对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 二、文本解读1、走近对联(1)对联起源:(学生就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
6、“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到了宋代,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 (2)对联历史(学生简介)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认为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生活场景和名胜古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对联常识(学生讨论,总结)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中的对联常识,并讨论、归纳小结:①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6②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联(也叫出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句)。③对联讲究对仗,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或相反。
7、④对联讲究平仄,即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⑤注意对联的书写,即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⑥注意对联的张贴,即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2、练习(1)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对对子一题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对下联。下面几种答案,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学生讨论作答)①胡适之②祖冲之③韩退之④王引之(2)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曾为茅盾纪念馆作了一副对联,其中巧用了茅盾的小说名。请你补全对联: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子夜、春蚕)(3)有一
8、位友人在鲁迅先生逝世时,写了副挽联,之间引用了先生所写的两部著名小说,请你补全对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呐喊、彷徨) 3、欣赏对联6对联种类繁多,古今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来说,对联大致可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诙谐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1)学生读自己搜集的对联。(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欣赏对联的意义。(3)学生完成可本上的练习。(课前安排查资料)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