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论文境界论文: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王国维论文境界论文: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ID:6379761

大小:4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12

王国维论文境界论文: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_第1页
王国维论文境界论文: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_第2页
王国维论文境界论文: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_第3页
王国维论文境界论文: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_第4页
王国维论文境界论文: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国维论文境界论文: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王国维论文境界论文: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摘要: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有所继续,并且借用西方美学的概念,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意境理论做了发展,剖析。关键词:王国维;意境;境界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理论,它同时贯穿了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总结,意境理论的发

2、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一、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过程(一)“意境”理论的孕育时期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发端,其主要思想是“道—气—象”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在老子的眼中,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气”。如果脱离“道”、“气”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变得毫无生气了。[1]庄子继续并发展了这个思想,提出“象罔”,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象罔是有形和无形,境相与罔幻的完美结合。[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这个词,并且对审美意

3、象做了很重要的分析。他首先提出了“隐秀”这一组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这样解释道:“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二是用于说明审美意象的多义性。“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义为工”。而“秀”则说明审美意象应该鲜明生动,直接可感。它们既对立又统一,“隐处即秀处”,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情感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二)唐代“意境”的产生及发展意境说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意境说真正的诞生是在唐代。唐代美学家又在“意象”的基础上提出了

4、“境”这个美学范畴。“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3]“境”最早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在《诗格》中,王对诗歌意境的产生做了具体的分析。他说:“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王昌龄所讲的意境创造的几种情况,主要是围绕“境”“心”“思”这三个范畴来说的。“境”是审美客体,“心”是审美主体,“思”是诗人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4]在王昌龄看来意境的创造要依赖“目击其物”的基础上的主观情感(心)与审美客体(境)的契合,从而引发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的前提是“心”与“境”的契合。“思与境偕”,就是说是人的艺术灵感

5、和艺术想象不能脱离客观的“境”,而要依赖于审美观照中“心”与“境”的契合。二、王国维的境界说及其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王国维境界说的产生及涵义王国维的境界说主要体现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在《人间词话》中,不仅大量的出现了“境界”也出现了“境”。王国维最初用到“境界”是在《红楼梦评论》这篇论文中。“境界”在王国维那里,已不再是散见于零碎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或概念,而是一个有系统美学观点的文艺学说了。[5]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或“意境”有以下涵义:第一,“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王夫之反复强调,诗歌意象的基

6、本结构是“情”“景”的内在统一。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由此看来,他把“情”与“景”的统一作为“境界”或“意境”的基本规定。在他而言,情景交融就是有境界。他在《人间词话》序中说的更为明白:“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这里的“意”即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思想感情。而“境”即文艺作品所写的景物,环境。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构成文艺作品的境界。第二,“境界”与“意境”要求再现的真实性。王国维认为这里的真实性具体表现为:一,性情真,写出真性情就有真境界。二,态度真,

7、“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亦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三,观察真,感受真。诗人的审美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境界的必要条件,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善于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和情趣。第三,“境界”还要求文学语言能直接引起鲜明生动的形象感。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的区别。“不隔”即可以直接表现出鲜明生动的意象,有境界。“隔”即不能直接表现出鲜明生动的意象,无境界。也就是说如果“景”与“情”之间融合的不自然,有阻塞,那便是“隔”了。王国维把这种“不隔的理论”概括为“直观自然,不假修饰”。(二)王国维“境界说”对传统“意境说”的发展当然,王维的“境

8、界说”对传统“意境说”不仅有继承,更多被世人关注的在于他的发展。王国维的贡献在于,借用西方美学的概念,对“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