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337776
大小:925.00 KB
页数:64页
时间:2018-01-10
《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要内容。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2)阶级关系: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统治阶级的重用。(3)思想文化:兴起,“学在官府”到“”,在社会上成一些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2、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道家:;儒家:;墨家:;法家:。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2、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运动。(3)“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为核心;“”,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2.孟子(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2)在伦理观上,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1)主张施政用“”和“”,“”。(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观点。(3)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三、道
3、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③提出“”的政治主张。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提出了。(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643.墨家(1)墨子:主张“”;宣扬“”;提倡节俭主张“”;(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知识点拨】一、重点难点解析:1.百家争鸣⑴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4、、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⑵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周王室衰微,土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这样就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③阶级关系: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地主阶
5、级开始把持政权,新旧势力的斗争激烈进行。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急剧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关系的变动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⑶百家争鸣的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⑴政治思想:①
6、“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统治者要“为政以德”。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逐步改良政治。⑵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⑶教育思想:①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办私学);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③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④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⑷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7、。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3.孟子和荀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性本善”。③价值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