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探索性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

浅议探索性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

ID:6242954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浅议探索性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_第1页
浅议探索性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_第2页
浅议探索性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_第3页
浅议探索性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_第4页
浅议探索性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探索性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探索性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发现真理。”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再通过探索的道路达到创新的。然而我们当前的物理教学,不同程度的忽视了物理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常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结论,然后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去巩固公式、规律,致使学生负担大,学习枯燥,兴趣不高,两级分化严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是当前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供参考。一、引导学生质疑,提问题5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发表新见解

2、。现在传统教学学生往往很少提问题,只等老师讲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质疑、提问题,首先要营造质疑的条件和环境,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废除旧的教学模式,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法,可采取的方式有复习旧课,课前提问,演示或学生实验,观察自然现象,介绍物理学史等。只要设好提问题的气氛和环境,学生便自然会提出问题。比如,在讲物理“机械运动”一节时,我讲了美国飞行员轻而易举抓子弹的故事后,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看书,看完书后,几乎每个同学都问了几个为什么,像我们能否轻易抓住一块飞行的石头?什么情况下很容易跳到行驶的汽车上?

3、书上的插图中两个人的回答是否矛盾等问题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再如研究“凸透镜成像”一节时,我让学生每个人带一个玻璃球,把球放在光照较亮的地方观察有何现象?也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说出了玻璃球后面有亮点,并立刻反应出为什么?还有让每个同学拿一老花镜,对着电灯从远处往近处移动,观察有什么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可见营造适当的环境是提出问题的关键。要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家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模拟实验,以体现探索精神。比如,在讲“电磁感应”一节时,让学生模拟法拉弟发现问题时的设想,上下移动导体,没电流,不行,水平移动、倾斜移动又会怎样

4、呢?5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物理离不开实验,很多问题都是在实验中提出的。比如,在讲物理“水的沸腾”一节时,我们分成四个同学一组,每个同学在观察方面都有所侧重,有的侧重观察从开始加热一直到沸腾烧杯中水的气泡情况,有的侧重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并随时做好记录,等实验完毕后,他们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了书上没有讲到的知识,象刚加热时,烧杯壁出现小气泡,还有水中也有气泡产生,且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的现象,随时提出为什么?提出了质疑,其实就是创新探索的第一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小培养重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品质。在有些情况下,学生提

5、不出问题,教师也不要抱怨学生,而是要加以引导、提醒学生,从哪方面去发现问题,指出发现问题的途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生硬反驳,求全责备,要认真考虑,分析研究。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先不要给学生讲,而是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从中再体会问题的所在,如果学生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教师要举出一些材料,列举一些事实,或展现一幅图画,一个小实验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可以从方法上指导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比如,在讲“浮力”一节时,学生总以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质量有关,一千克水不可能浮起两千克的物体。他们由于理论知识还很少,从公式

6、上推导是不行的。这时,我告诉他们用实验的方法5能很快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拿两个大小基本相同的碗,在较大的碗中倒少量的水,就可以浮起那个较小的碗,显然碗的质量大于水的质量。还有在研究摩擦力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同学们也是很模糊的。我告诉他们也是用实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形象的比喻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比如讲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结构时,由于分子很小,是看不到的,它的结构也很难让学生理解,我便指导学生想同学们上课、下课、放学时的情况。每个同学好比一个分子,上课时好像固体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下课好象液体分子,只能在校园内运动;放学

7、时好象气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理解了分子的运动情况。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往往受挫于几个疑难点,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选择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化解难点,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三、引导学生分析结论的内涵和外延5我们在学生的做题时,早就发现有些题学生做不出来或做错,很重要的原因是对所学公式、定理的前提条件应用范围以及与其它结论的联系、区别搞不清楚,因此必须加强引导学生分析结论的正确使用。比如,在讲液体压强的公式时(P=ρgh),让学生讨论1.此公式对于计算气体、固体压强是否适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