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典型错例(13).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典型错例采集样本错误率采集者采集学校错题来源第四单元题型基本√时机课时课型新授课题目出处教科书第51页综合单元√练习课√相关知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拓展总复习复习课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简述这是第四单元练习中的题,主要训练学生对7、8、9的乘法口诀的运用,以及训练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但由于学生对题的不够理解,仍然出现下面的错误。◆典型错题题目:将下列算式填在合适的()里。35÷742÷67×772÷836÷6错解:(49)﹥(9)﹥(7)﹥(6)﹥(
2、5)◆原因分析1.审题不清。题中要求“算式填在合适的()里",而学生却把得数在进行排列。2.学生学习习惯使然.从一年级开始就有类似题目的练习,学生往往不看题目,眼睛一看大小排列,就想当然的进行排列,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列出错误的顺序。3.从教材练习的角度分析。因为教材里也好,还是练习题的设计中也好,经常出现一会儿用算式排列,一会儿出现用得数排列,做的多了以后,对学生造成一种混淆,使学生的判断出现偏差。5◆教学建议1.重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看清题中要求,多读几次.2.要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阅读能力,养成好的习惯,引导学生
3、逐字逐句地阅读完所有信息,学会用笔划一划,圈一圈再解题。3.对于教材的安排时而算式排列,还是得数排列,教师强调特别是算式出现的,一定注意它的要求。◆资源链接强化训练:给下列算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54÷918÷640÷845÷563÷956÷756÷8×3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典型错例采集样本错误率采集者采集学校错题来源第四单元题型基本√时机课时课型新授课题目出处课堂内独立作业综合单元√练习课相关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拓展总复习复习课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简述在这个
4、单元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经历探究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决方法。这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但由于学生关于倍的生活经验很少,加上知识的遗忘(上学期认识了“倍”,学习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很多学生对“倍”的概念模糊了,同时也容易混淆求几倍和求多倍数的不同关系.◆典型错题题目:8的4倍是多少?错解:8÷4=2◆原因分析做错题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看到“倍”想到用除法计算,陷入了机械解题的泥沼.根据教学经验,对关于倍数关系的不同题型的辨别确实是一个难点,如本题中有好几个学生就将“8的4倍是多少?”理解
5、为“8是4的几倍?”,这和学生的审题习惯、分析能力有关,同时也和学生的语言经验(较少用到有关倍的知识)缺乏有关。◆教学建议由于学生关于倍的生活经验很少,加上知识的遗忘(上学期认识了“倍”,学习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很多学生对“倍”的概念模糊了,同时也容易混淆求几倍和求多倍数的不同关系.因此在新授时,教师应适当加以铺垫和复习,注重数形的结合,清晰学生对“倍"的理解。在新授新知后,教师还应该将本学期知识和上学期知识进行对比沟通,使学生清晰两种不同的题型。其次,要关注学生中存在的思维惰性现象,他们或者对数
6、学不太有信心,或者确实存在理解的困难,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时,除了精心备课,想方设法在课堂中突破难点之外,还应该在课外适当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尤其是学困生,更要抽时间进行个别或小组辅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适当多加练习,这是帮助学困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资源链接对比练习:(建议学生结合画图来理解)1.6是2的几倍?2.6的2倍是多少?3.6是哪一个数的几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典型错例采集样本错误率采集者采集学校错题来源第四单元题型基本时机课时√课型新授课题目出处课堂作业本第2
7、4页综合√单元练习课√相关知识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问题拓展总复习复习课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简述这一单元继续在“用2~6的口诀求商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用“7~9的口诀求商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题,有三个数学信息,两个数学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需要舍弃一个多余信息来求解,第二个问题是两步计算,需要学生重新整合相关信息,这一类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难度,教材中也没有这样的例题。◆典型错题题目:图:有六个少先队员在种树文:一共有24棵树.平均每人种几棵?2个小朋友一组,平
8、均每组种几棵?错解:解答“平均每组种几棵?”有8人的解为:24÷2,有11人不能整合相关数学信息进行分析,不会解答。◆原因分析1.一直以来,我们的教科书单一地提供着“两个数学信息,得出一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解题模型,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一旦提供较多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学生变无从下手.2.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没有达到整合多条信息解决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