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低年级写字识字教学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又是思想的载体,语言工具性的外在形态就是文字。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儿童识字,“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我国几千年来总结的一条重要的语文教学原理。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以识字为重点,且要突出强调写字训练,低年级学生应多识字、多写字,才能为读、说、写打下良好的基础。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提出: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用铅笔写字,姿势要正确,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2、现行的《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在识字、写字目标中规定识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由此也提出了三个注意点:1.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是第一学段的重点。2.识字要遵循“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3.汉语拼音教学时要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如何有效地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作为一线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者、铺路者、奠基者,其身上肩负着无法估量的重任。教好学生识字、写字,无疑是低年级语文教师最关键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儿童来讲,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其获取系统知识的第一步,识字教学的效果不仅影响儿童对汉字
3、的掌握,而且会影响其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而必须重视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识字写字教学。 汉字作为我国通用的文字,是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的复合体。鲁迅先生曾说过,“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口诵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识字本身就可以促进儿童的知识增长和智力发展。“识字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使学生统一地理解和掌握汉字三要素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使学生分别认识、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字形,并正确地书写字形。但由
4、于“字形”历来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所以要求低年级教学在写字方面要多下功夫,使学生真正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提高汉字的书写水平。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在识字的过程中重视写字的指导,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识字教学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识字的过程中重视写字的指导,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
5、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怎样执笔、运笔,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一、识字汉字是方块形的表意文字,由图形演变而来,字数多,字形复杂,各种笔画、结构差别很细微,难于辨认;汉字本身不能表示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记,有时一个字还有多种读音。因此,许多人认为汉字有“三多三难”,即“字多,难记;形多,难写;音多,难读”。但是,如果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采用形象联想法来识字,不但可以对学习汉字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形象联想识字法呢?
6、形象联想识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分析,找出三者之间的联系点展开奇特联想,从而在大脑中呈现相应的物象以增强记忆,然后通过暗示学习加以巩固的一种识字方法。(一)形象联想识字法的课堂操作1、自学课文(这儿所说的自学课文不是高年级布置的课后,而是课上)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先让学生在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后,自由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拼拼字音,看看字形,想想意思,初步感知全文,同时为形象联想识字打下基础。2、联想识字常用的形象联想识字法有:(1)图示法(象形法)。象形字一般都能用一幅画
7、来画出。很多独体字如“山、石、田、土、日、月、水、火”等都是象形字。这里的象形法即反用六书中的象形,教学时先出示该字的甲骨文符号或图画,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然后再出示生字,从而建立起字与图画间的联想。在教给学生此识字方法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我国古老的汉字文化,特别给学生讲清汉字的发展、演变(有条件的话,用多媒体演示会更直观),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其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这种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2)演示法。用动作来演示,表示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如识“看”字,可以用一只手放在眼睛上遮住阳光,往远处“看
8、”;识“灭”字,可以用一块板在火上一压,火就“灭”了。(3)会意法。通过分析会意字的部件来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记住字音。如“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二木成林,三木成森”、“不正是歪,小大是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