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910242
大小:1.38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3-28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记承天寺夜游授课者:郑艳初二上语文课题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
2、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且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作者简介作者图片本文写作背景简介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4岁。死后谥“文忠公”
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全文展示解衣欲睡:解:;欲:。念无与为乐者:念:。遂至承天寺张怀民:遂:,至: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亦:,寝:相与步于中庭:相与:,步:。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耳:字词脱想要想于是到作者的朋友也睡互相动词,散步空灵洁净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句首语气词,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只是
4、句末语气助词,罢了课文理解思考下列问题:1、全文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点明事件时间、地点。第二层写景,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第三层议论,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课文理解2、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心情不好被贬的遭遇,郁郁不得志,难以入眠3.作者和张怀民有相同的遭遇,都是被贬课文理解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欣然”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遂”、“寻”急切、激动......“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探究学习:1、张怀民住在承天寺,那么张怀民是
5、不是和尚呢?作者为什么不去找别人而直接要去找他?苏轼在1080年来黃州,不久之后,张怀民也来了,两人都是被贬来的,但是张怀民的职位比较高,当的是通判(副省长)。两人刚来时,没有公家宿舍可住,也没有钱建屋或租屋,苏轼只好住定惠院,张怀民只好住承天寺,定惠院和承天寺都是寺庙。探究学习:2、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
6、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探究学习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2.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清澈透明)3.体会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
7、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示:作者和张怀民都是被贬的,情怀当然悲凉的,作者感慨人生的同时却写了日夜美景。壮志难酬—积极、乐观、向上主题小结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本文表现他仕途失意的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旷达知识拓展1.读出已收集好的
8、有关写月色的诗句2.对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