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八:叙述句、.ppt

通论八:叙述句、.ppt

ID:61765036

大小:456.50 KB

页数:55页

时间:2021-03-19

通论八:叙述句、.ppt_第1页
通论八:叙述句、.ppt_第2页
通论八:叙述句、.ppt_第3页
通论八:叙述句、.ppt_第4页
通论八:叙述句、.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论八:叙述句、.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通论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一、叙述句:以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为谓语的句子是叙述句。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⑵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⑶初,郑武公娶於申。(左传隐公元年)⑷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叙述句中需要注意的句式类型:1、双宾语句2、宾语前置句3、被动句4、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双宾语句:1、施与类和言说类动词的双宾语句。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⑵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⑶多予之重器。(战国策赵策)双宾语:一是指物的直接宾语(远宾语

2、),一是指人的间接宾语(近宾语)。2、一般及物动词的双宾语句。⑴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⑵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孟子告子下)⑶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左传襄公十四年)3、动词“为”构成的双宾语句⑴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⑵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⑶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三年)⑷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二)宾语前置句1、词序词序是句法结构

3、中各种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也有人称之为语序。就汉语而言,“语序”这个术语可能更为合适,因为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组合中不同词类的词的排列顺序并不一定能够反映这个组合的结构性质。例如“VP+VP”,可以实现为:主谓述宾偏正述补联合等多种句法结构,只描述词的排列顺序无法反映句法结构的性质。古今汉语的语序相同点很多例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有时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会临时改变语序。例如:“野哉,由也。”《论语子路》(太

4、鲁莽了,子路)我们要讨论的是:古代汉语语序同现代汉语语序在语法范围内不相同的现象。2、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充任的宾语要前置。①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②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2)疑问句中,代词充任的宾语要前置。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④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3)一般叙述句中,代词复指的宾语要前置。“宾语前置”和“宾语提前”“提前”——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汉语的宾语原本都是位于动词的后面,只是在某些条件下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前置”——对于汉语

5、起源时代宾语所处的位置没有表达明确的意见。3、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的情况(1)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实”或“之”复指。①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②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③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以上为动词加宾语的情况。④仲叔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⑤我之不共,鲁故之以。(左传昭公十三年)⑥鼋鼍之与处,而蛙黾之与同陼。(国语·越语下)以上为介词加宾语的情况。于、焉、斯都是宾语前置的标记。⑦赫赫南

6、仲,玁狁于襄。(诗经·小雅·出车)⑧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⑨朋酒斯飨。(诗经·豳风·七月)前置的宾语可以由复杂的名词性成分或动词性成分充当。⑽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⑾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⑿保利非义之谓至贼。(荀子·修身)(2)用“惟(唯)……是……”、“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前置的宾语。①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②当臣之临河持竿时,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汤问》③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

7、》④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3)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用“之”字复指。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②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③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4、不用复指代词的宾语前置:⑴代词宾语“是”前置:①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②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⑵介词“以”的宾语前置:①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②《诗》三

8、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三)被动句根据主语和谓语的施受关系,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表示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词行为的目的物,是受事者、被动者。试比较:树‖〔被我们〕挖〈完〉了。——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我们‖挖〈完〉了树。——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施事者通者常制人,穷者制於人。《荀子·荣辱》主语(通者)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施事者;主语(穷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