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doc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doc

ID:56776776

大小:2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7-09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doc_第1页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doc_第2页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doc_第3页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doc_第4页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  叙述句,矣字,焉字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在古代汉语里,叙述句的结构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例如:  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三十年)  初,郑武公娶於申。(左传隐公元年)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  在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句里,“公赐之食”是双宾语句。“赐食”是一

2、个动宾词组,“食”(食物)是直接宾语;“之”指颍考叔,是“赐食”的对象,是间接宾语。类似的例子如: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多予之重器。(战国策·赵策)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於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例如: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紾兄之臂而夺之食,

3、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  (“紾”zhěn,扭转。)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闭门”是一个动宾词组,“门”是直接宾语;“之”指贤人,是“闭门”的对象,是间接宾语。其馀由此类推。  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éi)字。这个词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古书上有许多句子是用“为”字作动词而后面带有双宾语的。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左

4、传隐公元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三年)  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对於上面这类例句,最容易发生两种误解:或则以为第一第二两个例子里的“为”字是介词(读wèi);或则以为第五个例子里的“为之民”等於说“为其民”。这都是不对的。试就第三个例子来分析:“为箪食与肉”是一个动宾词组,“箪食”与“肉”是动词“为”的直接宾语;“之”指灵辄,是间接宾语。其馀由此类推。  我

5、们还要注意宾语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是放在动词的后面的;但是,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实”字或“之”字复指。例如: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有时候还在提前的宾语的前面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说法。

6、例如: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现代还说“唯你是问”、“唯利是图”,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  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之”字复指。例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鲁颂

7、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滕文公上)由此可见,用代词“是”字或“之”字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汉语变更动宾词序的一种语法手段;即使被提前的宾语本身是代词,也并不排斥这种语法手段。但是,现代汉语没有这种句法了,因此这类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是无需把这种“是”字或“之”字直译出来的。  下面讨论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在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例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  桓公九合诸侯

8、,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现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一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比如“九合”,现代汉语则说“会合九次”(“九”在这里只表示多次,不是实数),不但用了动量词,而且词序也变动了。  从句子成份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