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

ID:61559292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2-28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_第1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_第2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北碚区黄桷小学李祝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一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于2011年5月开始,申报了北碚区区级重点课题“课堂提问实效性研究”。通过前期一年的课堂教学追踪观察,记录并收集了大量翔实的课堂教学案例。经过认真、细致、深入地分析,总结出我校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1、提问数量过多,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我校实施“课堂提问实效性研究”之初,有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为了在课堂上体现“提

2、问”,一堂课上下来,大大小小的问题有几十个之多,问题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一堂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跑。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思考每个问题。因此显得每个问题都是浮于表面,课堂上没有突显出训练点。课堂提问到底是围绕哪一个训练点来展开的?设计的提问是为了层层突破哪个重点或难点?难道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提问的目标要明确,设计提问的数量要适当,准确地把握提问的时机。2、对语文年段教学目标把握得不够精准,提问过难、过简,让学生无所适从。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

3、…”因此,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对课标的研读和把握不够准确,导致了课堂上的提问过简或过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教材《山行》这首古诗时,整堂课基本以:“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整堂课都围绕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展开。学生说起诗句意思非常困难。而教师没有适时有效地运用挂图,没有用教师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古诗美妙的韵律感。整堂古诗教学变成了枯躁乏味的理解诗句。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三四年级古诗教学学段

4、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悟情、想象、会意”这四个关键词概括了中段古诗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会意”是在前三个关键词目标实施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的,不能脱离了前三步而独立存在。3、提问后教师越俎代包,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话语权。要充分相信孩子。而有的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老是担心学生回答不了、回答不好这个问题,或是回答得“天马行空”,耽误了这堂课的教学进度。说到底,这是教师的潜意识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学生。一位教师在执教《鲁班造伞的传说》这课时,开课伊始,提出了一个问题:“鲁班

5、为什么要造伞?请大家读1、2自然段。”有几个孩子举手了:“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老师马上就接过话头,打断了孩子:“是啊,没有伞有哪些不方便?夏天,太阳……雨天,衣服被淋得……那鲁班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他想:……”这堂课,教师的问题倒是提了不少,但可以说,几乎都是这位老师在自问自答。她讲得绕有兴致,却没看到下面的学生由最初有一部分同学举手,到举手回答的同学寥寥无几,甚至一部分同学从头到尾都是如木偶一般面无表情地坐着,仿佛课堂与他毫不相关。而这位老师下课后忍不住抱怨:“这个班的学生就是这样,回答问题一点都不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木然?难道不

6、就是教师太喜欢包办,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吗?这样,学生就形成了“事不关己”的状态。3其实,大多数中低段孩子都生性活跃,喜欢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给足够的时机让他充分发表看法、意见,不能让他说尽兴,这会潜在地打击孩子想表达的兴趣。长此下去,孩子就慢慢地倦怠了。1、提问设计欠缺层次性,主次不分,课堂上关键问题的解决过程呈现不够。一位教师在上西大版三上语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一文,教师引领着学生进入了情境:在德国的大街上,看到家家户户窗台上种了许多鲜花,让人目不暇接。在引导学生理解“目不暇接”这个词时,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没有及时用语言进行引

7、导,而是马上代答:“眼睛看不过来就是目不暇接”。然后,教师马上又提问:“大街上为什么会有这么美的景象……”学生还一头雾水地沉浸在前一个问题中,头脑还没有运转过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问题。此处,联系上下文理解“目不暇接”这个词语就是要着力解决的训练点。此处的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的过程,提问设计欠缺层次性,没有体现出小学中年级的学段训练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果此处设计为:孩子们,走在德国的大街上,我们可以看到那娇美多姿的月季,那粉得像霞的杜鹃

8、,还有那洁白高雅的百合……每一家窗台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