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46637
大小:22.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2-27
《《书愤》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难点: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二、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
2、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三、背景介绍: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解题:书:书写;愤: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五、诵读:1.聆听诵读。(多媒体)2.学生自由朗读。3.全班同学齐诵。六、诗歌鉴赏:1.学生逐句理解,教师小结。⑴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
3、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⑵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⑶颈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⑷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
4、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书愤之“书”: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明确: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
5、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七、全班同学背诵。八、总结: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九、作业:比较:《书愤》与《登高》、《书愤》与《蜀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