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435510
大小:2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1-30
《简单的线性规划 文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单的线性规划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线性规划主要用于解决生活、生产中的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问题,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简单的线性规划指的是目标函数含两个自变量的线性规划,其最优解可以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涉及更多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不能用初等方法解决。 本节课为该单元的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重点是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准确建立目标函数,并依据目标函数的几何含义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最优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本课时的目标是: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相关概念. 了解线性规
2、划模型的特征:一组决策变量表示一个方案;约束条件是一次不等式组;目标函数是线性的,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熟悉线性约束条件(不等式组)的几何表征是平面区域(可行域).体会可行域与可行解、可行域与最优解、可行解与最优解的关系. 2.掌握实际优化问题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求解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会从实际优化问题中抽象、识别出线性规划模型.能理解目标函数的几何表征(一族平行直线).能依据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最优解和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其基本步骤为建、画、移、求、答.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对模型中z的最小值的求解,通过对式子的变
3、形,变为,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把看作斜率为的平行直线系在y轴上的截距.平移直线,使其与y轴的交点最高,观察图象直线经过M(4,2),得出最优解x=4,y=2.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线性规划问题的难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线性规划模型;二是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表征;三是线性规划最优解的探求.其中第一个难点通过第1课时已基本克服;第二个难点线性约束条件的几何意义也在第2课时基本解决,本节将继续巩固;第三个难点的解决必须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目标函数直观化、可视化,以图解的形式解决之. 将决策变量x,y以有序实
4、数对(x,y)的形式反映,沟通问题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联系,一个有序实数对就是一个决策方案.借助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准确理解线性目标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与z的最值之间的关系;以数学语言表述运用数形结合得到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过程。 l可行解(含最优解)的几何表征 l可行域(约束条件)的几何表征 l目标函数的几何表征 四、学习行为分析 通过前两课时,学生对于物资调运问题、产品安排问题、下料问题等已初步学会了如何分析实际应用问题,能根据实际数据假设变量,从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作为约束条件;能联想其几何意义,用相应的平面区域行表示它们. 在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
5、区域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从实际优化问题中抽象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对于目标函数学生未必能一下子想到相应的直线系,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把z看成常数,把z=2x+3y看成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然后引导学生关注z与直线z=2x+3y的纵截距的关系,借助直线的截距概念,把较为复杂的线性规划问题变成易于理解和易于操作的图形变换,直观地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最优解和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 通过这种从点与数对的对应,线与方程的对应,到平面区域与不等式组的对应的过渡和提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重要性.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消化能力,教师可借助
6、计算机或图形计算器,从激励学生探究入手,讲练结合,精准的直观演示能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动性. 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动多感官去体验数学建模、用模的思想,让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和几何问题间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引入 引例: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1h;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2h.已知该厂每天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配件,按每天工作8h计算,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什么? 问题1:该厂生产什么?怎么生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题
7、,完成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承前一课时,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组(约束条件)并用平面区域表示. 设甲、乙两种产品每日分别生产x,y件,生产甲产品需满足;生产乙产品需满足;生产时间需满足,从而得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1) 问题2:可能的日安排,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日生产方案的数学符号表示,不等式组(1)的整数解的实际意义,并顺势给出“可行解”、“可行域”概念. 教学中,可以结合几何画板,让学生“读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