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界中学校德育的反思与重构

生命视界中学校德育的反思与重构

ID:6116875

大小:3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3

生命视界中学校德育的反思与重构_第1页
生命视界中学校德育的反思与重构_第2页
生命视界中学校德育的反思与重构_第3页
生命视界中学校德育的反思与重构_第4页
生命视界中学校德育的反思与重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命视界中学校德育的反思与重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命视界中学校德育的反思与重构寿县:赵春红内容摘要:回到生命原点去,已成为世纪之交教育学界最为响亮的口号,生命德育也跃然成为时代的新课题。文章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为什么要关怀生命、关怀谁的生命和如何关怀生命等基本问题入手,提出从课程体系、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建构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生命德育模式,倡导道德学习主体与社会亲近、与自然亲近、与生命亲近。关键词:回归生命;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生命德育模式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道德教育的统一点和中心点。道德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

2、无声,让学生的生命质量在道德的浸润中得以自主地提升。回归生命,道德教育才能拨动生命之弦,给丑恶的生命以感化,给自卑的生命以自信,给怯懦的生命以力量,给冥顽的生命以智慧;回归生命,让道德教育步入生命的心灵殿堂,让生命体呈现勃勃生机,让生命亲近社会、亲近自然、亲近生命。所以,文章在考察当代中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生命德育模式的设想。一、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审视与生命德育模式的提出当代中国德育的价值取向是与整个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致的,它从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针、目标与任务切入,因而必然是决策者价值取向的重要表现,这对教育价

3、值产生决定性影响。[1]而且,改革开放前的学校教育研究和改革也被框死在对政府性的改革行为上,往往局限于管理体制改革、课程教法改革等不切弊端的问题上,[2](P832-915)学校德育附随于整个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亦身处选择机制不完善的困境。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解过于简单化、片面化”、“在学习苏联经验存在着照抄照搬、机械模仿的教条主义倾向”、“片面强调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3](P227-228)我们不得不承认,十年“文革”给教育和教育者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不仅戕害至深,而且心怀余悸。

4、所以教育价值的取向至今难以摆脱社会本位和政治伦理的倾向,几乎是以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政治需要为目的,这集中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政治价值或意识形态价值的关注上。这不是教育视野中的道德教育,而是政治视野中严厉的道德控制。改革开放以后,个人本位倾向的教育价值研究迅速崛起。学者开始关注教育的个体价值、个性教育、非智力因素等方面,[4](P464-530)并开始关注人的存在、人的发展规律,以及个体与教育的关系,进而关注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在脱离具体社会情景的基础上展开,描绘的大多是一种的德育理想,是一种可

5、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一旦落到实践便失去了生命力。所以,学校德育依然存在诸多弊病,这些弊病大大降低了育德的实效,使德育流于形式且苍白无力。一方面是“人”的缺失,德育的对象是什么,是“人”还是“事”?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就目前看来,学校德育承担着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角色,正是这双重角色却往往由于日常的组织管理事务而无视了“教育”,辅导员成了管理员,以致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应付突发事件和违规行为的“急救员”角色,德育的对象由此自然地从“人”转到“事”,对人的精神感化也转到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5]于是,教育对象发生了错位,这是

6、学校德育中“人”缺失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文”的缺失,学校的内部管理过分地重视“强规严序”,学生按既定之“规”受教于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缺乏情感交流,道德灌输和政治训导成了维系师生交往的难以替代的纽带等。为了进一步找寻学校德育的出路,学者们提出了构建学校德育现代模式的呼声,并展开了研究和实践。所谓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相对“现代模式”而言,我国的传统德育模式,概括起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通过“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进行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

7、的“知识性德育”;结合各科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进行的“渗透性德育”;通过党团、学生会、社团、班级等组织进行的“活动性德育”。[6]不可否认,我国现有的传统德育模式尽管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从不同方面发挥了德育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行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通过正式的德育课程进行的“知识性德育”偏重于“道德理论”、“道德知识”和“政治伦理”的系统灌输,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往往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政治运动混为一体,德育围着形势转,缺乏自身应有的稳定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空洞的说教”甚至引起学生的反

8、感。其次,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的“渗透性德育”往往被忽视,教师在授课中存在“重专业知识,轻职业操守”的片面性教育。第三,“活动性德育”存在为活动而活动,并不都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使得活动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流于走形式主义,难以起到应有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