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ID:6077759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2

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问题研究_第1页
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问题研究_第2页
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问题研究_第3页
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问题研究_第4页
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霍洪宝(1979.7-),男,汉族,黑龙江,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和传统文化,单位:绥化学院。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寒地黑土文化是我国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单元之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符合文化进步的要求,同时也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当前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关键词:寒地黑土;文化产业;策略寒地黑土在世界上仅有三大片,

2、其中之一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其核心区域是土壤特征和文化特征更为鲜明的地区,包括海伦、绥化以及哈尔滨等。寒地黑土核心区域的文化产业是指该区域以寒地黑土为主要文化资源,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一、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一)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得以确立6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是中国21世纪文化扩散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寒地黑土核心区域已经走上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且取得一定成绩。2011年末,该区域产业机构达到6万多个,从业人员36万人。2011年,该区域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483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

3、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569元,分别占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9.37%和12.77%。2011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亿元,增长率达36%,增速是GDP同期增速的3倍。(二)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园区建设成果显著该区域开发的以寒地黑土产品为主的文化资源十分的丰富,如二人转、黑陶、挂钱、剪纸、风筝、皮影等民间艺术文化形式,还有“北大荒精神”、“闯关东精神”等传统精神文化形式等。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样式新颖。该区域大力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目前,各类文化产业园区2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已建或在建超亿元文化产业项目

4、45个、超千万元项目54个。(三)文化产业初具特色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找准自身的特点,搞出自己的特色,该区域从寒地黑土地区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来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寒地黑土品牌为引导,结合地方历史传统就是其特色所在。6二、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的职能划分不合理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然而,作为文化、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企业自然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政府以往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涉足过多。企业没有发挥更为能动的作用。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企业应成为核心力量。社会组织在我国发展是十分滞后的,各类的社会团体组织在西方发达国

5、家数量是十分庞大的。他们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服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信息,也可以为公民提供帮助。在寒地黑土核心区域的相关社会团体组织数量少,而且力量薄弱,难以发挥第三方独立的应然作用。(二)文化产品存在低俗化倾向寒地黑土核心区域的文化产品开发出现了低俗化和劣质化问题,比如,二人转艺术本来是民间艺术的经典,但在传播方面却与“傻子文化”以及黄色文化混杂,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应有的“贞洁”。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固然是分阶层的,但是,文化的宣传不应该以“雅俗共赏”为借口制造低俗文化。文化产业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也应考虑社会效益。社会调查显示,认为现在文化产品低俗化的占被统计

6、人数的71%。低俗化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品质和产业的发展。6(三)文化产业发展制度化、法治化进程缓慢寒地黑土地区的特殊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应该以制度为基础,以法治为保证。制度性建设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有稳定性和长远性。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却是以细致的政策引导为主,没有总体的、宏观的制度设计,亦或制度不完备。政策的不连贯性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分歧和不确定性。寒地黑土核心区域的文化发展法治化进程也是落后的,人大及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未能制订全面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非规范性文件不能从抽象的角度规范相关的行为,也不能从更为广泛的空间进行总体规定。三、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7、的建设性思考(一)重新建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关系针对各参与主体的关系不明的问题,在解构原有关系之后,应寻求新的建构模式。然而,在解构与重新建构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重新梳理各个主体的责任分工。市场化的改革趋势要求政府从全面的“管理”走向“治理”,从“领导”走向“服务”。政府应该从台前走到幕后,少管,有些事情可以不管。相关的工作可以让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是公民去做。这样,政府可以减轻压力,也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选购”6相关的工作成果,这也使得成果因为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