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章视觉修辞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视觉修辞第一节视觉修辞的研究转向一什么是修辞(Rhetoric)1发端于古希腊,“说服的技巧”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给“修辞”下的定义:“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才能”。修辞的方式:议政修辞、法学修辞、宣德修辞修辞的技巧:说理、情感与道德2中国古代典籍对“修辞”的解释: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文章教化),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
2、“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狭义上就指语言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字修辞。3新修辞学将修辞理解为一种传播行为。肯尼斯·伯克:哪里有劝说,哪里就有修辞。哪里有意义,哪里就有劝说。修辞学是一种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工具。新修辞学派对修辞领域的拓展为开展视觉修辞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二修辞学的视觉转向1意义:回顾我国修辞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其研究对象多局限于语言符号交际或传播,较少关注其他符号的修辞交际,尤其是图像符号传播。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像以及其他视觉符号的传播在人类信息交流中所占的比
3、重越来越大。因此,把修辞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扩展到视觉符号传播领域以及语言、文字、图像等的综合传播领域,具有修辞学发展的实践和学理的双重需要。2定义:视觉修辞是一种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综合符号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此定义包涵视觉修辞三个方面的内容:(1)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取得最佳视觉形象效果为目的的修辞行为,包括了话语的视觉形象建构和话语的视觉形象理解、认知。(2)是以图像为媒介,通过直接的图像建构主要是摄影、绘画和动态的连续图像建构实施的修辞行为,包括视觉形象的建构、编辑和理解、认知过程。(视觉修辞惯常的定义就是指图像的视觉修辞)(3)是以图像为主,语言文字、音乐等
4、为辅助,共同构成的综合符号修辞行为,同样包括上述综合视觉形象的建构、编辑和理解、认知过程。上述三种现象,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也不尽相同。图像修辞多归属于摄影研究范畴;以图像、语言文字等为媒介的综合修辞行为,多归属于视觉传播范畴。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至于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取得视觉形象效果为目的的修辞行为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尚要加强。第二节视觉修辞一语言视觉修辞研究语言视觉修辞是指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传播媒介,以取得最佳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修辞行为。它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传播过程中,修辞者把生活中的视觉形象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诉诸交际对象,然后通过心理还原为心理上的
5、视觉形象或者再现为实际的画面。人类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需要再现现实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时,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就遇到了与语言符号抽象性的矛盾。人们既需要用语言符号抽象概括,同时又需要呈现生动活泼的各种感官体验。因此,就需要突破语言文字符号的抽象性,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再现视觉等形象。这是语言视觉修辞的交际动力。此外,人们还需要把话语所传达的信息转换为视觉图像,比如把小说、剧本等,转换成影视剧等。可以说,语言与视觉形象全面转换的极致,就是由语言艺术形式转换成图像艺术形式。当然,人们也需要把视觉艺术形象转换为语言符号。这同样需要视觉修辞。语言系统是一个对应于人类经验的符号系统。比如“,绿色”、
6、“黄色”、“色彩缤纷”、“斑斓多彩”;“动听”、“嘹亮”、“悠扬”;“苦涩”、“甜丝丝”、“酸溜溜”;“柔软”、“硬邦邦”、“铁石心肠”、“钢筋铁骨”等等,分别具有引发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效果的功能。“绿色食品”、“开门红”、“黑芝麻”、“紫菜”等,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修辞理据主要是色彩词:“绿”的视觉效果强烈,而“到”、“过”、“入”、“满”,则没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实际上,词语的视觉效果是通过词语所固有的形象性来实现的,比如“向阳花”、“马蹄莲”、“仙人掌”、“千年虫”、“爬山虎”、“梅花”、“红彤彤”、“摇摇晃晃”等,人们在理解这些词语时,会不自觉地激活已有的经验
7、,产生心理上的视觉形象。词语所蕴涵的视觉功能,是话语视觉效果塑造的基础。所谓词语的形象性,实际上大多是指词语可引发视觉效果的功能。鲁迅《秋夜》中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完全可以说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对此的修辞分析,往往立足于句式差异和其意义强调功能;至于为什么具有强调功能,语焉不详。实际上,应该从话语的视觉效果角度分析。作者的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