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61390
大小:27.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1-01
《从文化空缺角度看翻译中不可译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从文化空缺角度看翻译中不可译性 摘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除语言本身对翻译构成障碍外,文化空缺对翻译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关键词:文化空缺词汇空缺不可译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涉及语言、文化的复杂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而语言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内部保存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甚或直接是该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而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必须借助着翻译。但是各国语言都是与其本国文化紧密相连的,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但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起源、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文化也就有了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这就限制了语际有效转换的完全实现,翻译中因而就出现了许多难译甚至是不可译的现象。一、文化障碍与翻译5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提到:“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一般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媒介是统一语言文化,而翻译还涉及译者,其媒介是不同的语言文化,当信息源与信息的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语言和文化障碍时,译者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无法做到译文和原文尽善尽美的对应。”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经常是由文化障碍产生的。由于文化心理状态可能有根基上的不同,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隔阂往往由文化间的差异性造成,而文化的背后多有意识形态的作用。虽然译者对传达意义的方式有决定权,但置身其间,心态和感受都相当复杂,因为翻译面对的语言以及语言所运载的文化意蕴都是由文化决定或直接构成的,所以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工作,不同语系之间的文化沟通工作。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存背景,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沟通方式,也就有不同的语言形式、构词方法、句法结构等,这就直接形成了文化的不可译性。二、文化空缺的概念和表现文化空缺现象是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人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时提出了“偶然的缺口”的概念。后来,人们对于文化空缺现象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由于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务或现象,只为该民族的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东西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或相近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语言的文化空缺。而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5 1.词汇空缺引起的不可译性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又给翻译造成较多困难的现象。词汇空缺可以由多方面引起,如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引起的词汇空缺,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而引起的词汇空缺,还有由于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以及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例如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极,整天与冰雪打交道,对雪有着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他们出于表达的需要,把雪分成七类,并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而在其它语言中表示雪的词不过一两个而已。再如“家庭”这个词,我们把它译成“Familie”,但汉语中的“家庭”,“家”和“庭”都有自己一定的意义。“家”本义是家畜的居所,后引申为人的住处。“庭”则意指堂阶之前门屏之内的那块空地,是中国传统的封闭式的住宅建筑文化现象的反映。而德语中的“Familie”一词就没有汉语中“家庭”一词中的那种文化意义,因为西方国家的住宅建筑样式决定了其不可能有这样的文化内涵。汉语中还有很多称谓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他们都指称着家庭亲属关系中不同成员及其不同的性别之分,而翻译成德语只有“Cousin”(男性)“Cousine”(女性),根本无法把中国文化中那种家庭关系的错综复杂及整体性体现出来。在中国人看来Cousin或者Cousine过于模糊,所以对译时往往需要加上一些限定词,如vonMuttersSeite,5 vonVatersSeite来表达。但这样不仅啰唆,使用起来极为不便。这就造成了一种语言的某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等词的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是造成语言不可译性的主要原因之一。2.习语中的文化空缺除了基本的词汇,一个民族的语言中还有很多成语、习语以及典故,这都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莫大的关联。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不对等性。例如德语中的“etwasaufdielangeBankschieben把谋事束之高阁”,因为在中世纪时,德国法庭判案的档案不是放在柜子里的,而是放在长凳(Bank)状的箱子里,一般法官总是先处理手头的卷宗,而放在箱子里的档案要拖上好久。要是不了解这个习语的文化内涵,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Bank”这个词语通常有“长凳”和“银行”两种解释,必须要了解它的出处,才能正确的进行翻译。再如汉语成语“沉鱼落雁”,要是单从字面上翻译这个词语,是不可能达到很好效果的。要想将这个成语正确的翻译成德语或者是英语等西方语言,必须要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即水边的鱼儿因为西施的美貌而自惭形秽沉入水底,南飞的大雁听到王昭君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她美丽多姿,而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深层文化内涵,而直接翻译成“derFischsinkt,dieWildgans5 f?llt”,显然德国人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三、总结德汉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承载的文化也大不相同,这必然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很多相异指出,文化空缺就是这些相异之处的集中反映。同时由于语义系统结构的相对性,文化障碍和语言的审美功能导致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然而,语言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不可译向可译性转化的趋向性。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文化相互渗透的加深,不可译总是处于向可译的动态转化中。关注语言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处理其中的文化差异,跨越语言文化的鸿沟,这是翻译的主要任务。译者不仅要替译语读者解读原语言的语言符号,更应该破解源于的非语言符号,即文化内涵。所以,译者不仅要具备身后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还需要深刻了解二者文化之间的差异,存在的不对应或不对等性。参考文献:[1]刘长昱.文化空缺与翻译[J].科教论丛,2007-04.[2]陈素珍.浅议翻译中的文化空缺与词义冲突[J].甘肃科技纵横,2009(3).[3]李雅杰.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N].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11,9(4).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