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

ID:6051622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_第1页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_第2页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_第3页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_第4页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  摘要: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各高校的一项基本工作,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需要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的成因分析,通过积极引导和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来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8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日益严重,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据实证调查和分析,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以及自卑感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随着我国高

2、等教育打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在校贫困生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背景与产差异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也比较能融入到同学们中去。进入大学之后,这种现象产生了改变。当今社会拜金主义风气日盛,反映到大学校园里,即使是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也喜欢相互攀比,表现在同学聚会、拜访老师和衣着消费等各个方面。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很

3、难在这一类活动中找到心理归属感,从而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容易产生心理障碍。1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并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1贫困家庭8据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中心的报告,我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在1978年为0.29,1999年上升到0.397,已经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改革,到90年代初已基本从原来的完全由政府资助变为学生缴费上学

4、与奖、贷、助、补、免的资助政策相结合。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贫困生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父母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卖血。因此贫困生都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此外,由于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极大差异,贫困生的基础教育状况相对于发达地区学生也更多地存在学业不良现象。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联系就业单位问题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可能导致抑郁或绝望等

5、较严重的心理疾病。1.2社会认可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首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来特指我国社会当前的贫困阶层和就业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贫困文化并不等于消极文化,它只是生活于其中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的反映,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信念、理想、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但是,贫困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以及抵触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等,相对于现代化社会所要求的积极进取、乐观开放和善于合作等素质来说,显

6、然是具有落后性的。8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衣着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我们在调查和咨询中发现不少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周围的同学相处不融洽,心理过于敏感,行为上表现出不合群,内心深处有很强的孤独感,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困难。有的贫困生也因过度的自卑而形成过度敏感的自尊,以致对接受学校的困难补助感到羞耻。1.3校园的社会环境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即处于新的群体之中,不仅要与教师和同学发生各种交往关系,同时也要

7、发生受个体人格特征调节的心理关系。社会心理学将这种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它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种人际关系不仅与个人心理特征有关,也与其社会生活背景有关,同时又与外部环境形成强烈的互动性。在学校教育中,不仅存在班级、年级等正式组织,同时也会形成与学生家庭背景和社会身份文化差异有关的非正式组织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也比较能融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去。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却突然变得明显起来。同学们喜欢相互攀比,表现在同学聚会、拜访老师和衣着消费

8、等各个方面。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很难在这一类活动中找到心理归属感,从而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形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