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43068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1
《浅谈孔子教师职业素养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孔子教师职业素养观 摘要:教师职业素养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他根据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掌握教育学生的基本规律,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等,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素养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素养观职业素质要求教师职业素养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他根据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1.教师
2、要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8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重视自身的学术修养,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就必须有学而不厌的精神。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自称好学入迷,达到“发愤忘食”、“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论语》记载:叶公问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不仅好学,而且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只有乐学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孔子的这种好学、乐学的态度
3、使他获得了各种知识,创造了终身为师的条件。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勤学不怠。他不仅“敏而好学”,而且“不耻下问”,采用各种方式获得新知。作为一个好学者,他经常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种“学而不厌”的思想为历代教育家所继承。西汉董仲舒指出:“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即教师学习肯于刻苦、努力坚持,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日益明达。杨雄说:“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这些都是对孔子“学而不厌”思想的继承和
4、发展。拥有广博的知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要达到这项要求,教师必须“学而不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教师更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积累,需要经常反思自己,不断扩大知识面,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2.教师要有不辞劳苦的精神8孔子经常把“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放到一起讨论,说明他对二者同样重视。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并且经常忧虑自己做得不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是历代教师中“诲人不倦”的典型,他从30岁左右开始办学,4
5、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是在他从政的5年中,也仍然从事教学。周游列国时,更随处讲学。他实行来者不拒的方针,晚年也没有停止传授工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孔子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备受学生尊崇。据《孟子·公孙丑》记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贤乎?’孔子曰:‘圣贤则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8”子贡于是评价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仁”是儒家提倡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子贡将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称作“仁”,不为过誉。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不仅表现在毕生从事教育上,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
6、学生上。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很低,屡犯错误,孔子也不嫌弃,仍然接纳他们,耐心劝导,使他们成材。如子路,被人视为无恒的庸人,恶劣至甚,但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捐,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把子路改造过来,并成为突出的人才,这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诲人不倦”是与敬业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优秀品格,也是教育实践固有的职业特性,这种特性在中国古代就表现为“诲人不倦”,教师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辞劳苦,甚至为之奋斗终生。这一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忠诚的爱这一思想基础上
7、的,没有从事教育事业的热忱,就不可能对学生“诲人不倦”。孔子之所以能够教育学生不知疲倦,就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怀有忠诚的感情。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就是他“诲人不倦”的内在动力。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心。除了孔子这位大教育家外,历史上还有很多诲人不倦的典型人物。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南宋朱熹特别反对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只会做科举时文的教师,强调教师要发扬“诲人不倦”的精神,他一度被认为是“伪学之首”,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仍然著书不辍
8、,讲学不休。明末清初王夫之与从游诸子讲学,常常夜谈至鸡鸣,在67岁时,“从游诸子求为解说《周易》”,“乃于病中勉为所传”,授予诸生,如此诲人不倦的精神令人感动。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精神至今还激励着广大教师,他们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为国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3.教师要能熟练掌握和运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