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应用

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应用

ID:6030701

大小:3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2-31

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应用_第1页
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应用_第2页
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应用_第3页
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应用_第4页
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应用  校园暴力是学生暴力行为的反映。在心理学层面上,学生暴力行为被认为是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是指学生经常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与校纪、校规及社会规范相违背的,侵犯他人的具有攻击性和对抗性的行为,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很大。一、校园暴力的心理学因素(一)人口学变量与校园暴力行为人口学变量是研究人口发展及其规律,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将人口学变量引入校园暴力形成因素的研究,是基于校园暴力的产生本身就是主客观因素的产

2、物,通过大量文献查阅,笔者归纳出以下因素与校园暴力产生的相关性较高,因此,也确定了与校园暴力的形成有关的人口学变量。性别。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表明,男生的暴力行为比女生多,而且在态度上,男生的暴力倾向也比女生高。在量的方面,男性少年犯远多于女性少年犯;在质的方面,男性少年犯常属于暴力犯。10年级。希尔发现,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罗伯特、史蒂夫和李瑟指出,14~15岁的学生发生校园暴力的比率最高。但是夏奥尔罗则认为,年级越高的学生,越有攻击性行为。家庭结构。我国司法部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

3、对全国16个省市18个少管所的6495名少年犯的抽样调查表明,有26.6%的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夏以玲研究指出,暴力及非暴力少年犯,其家庭是单亲家庭或破碎家庭的比例要高于一般少年。家庭经济状况。马利克和戴维斯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较容易产生打架、携带武器的行为。普利斯和阿法里特也指出,在暴力程度高的学校内,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人数占有很高的比例。学业成绩。许多研究均发现,有偏差或暴力行为倾向的少年,其学业成绩较差。父母婚姻生活。有研究表明,家庭婚姻生活和谐、婚姻状态较好、家庭氛围较好的家庭,其子女发生暴

4、力行为与偏差行为的情况较少,也就是说,父母婚姻状况越和谐,子女越不易产生暴力行为。(二)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1.个人因素10一是暴力认知。格瑞和莱比认为,个人对暴力的态度可能是影响个人会有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改变个人对暴力的相关信念,便可以降低攻击行为。琳达提出,对社会情境的认知错误、认为他人的意图均有敌意,与暴力行为的产生有关。二是情绪控制。赖朝辉研究发现,由情绪所引发的困扰与中学生的偏差行为、与攻击行为成正相关。德芬巴希尔、欧汀、莱希和莫里斯则指出,学生如果是表现出冲动、生气、低自我控

5、制,则较容易有暴力行为。三是自我概念。肖特和夏普耶以及劳希曼和道治提出了如下观点:①不关心受害者的痛苦,甚至以能控制他人而引以自豪;②自我评价是负面的,较少向他人表示自己的意见,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而且会逃避与人接触的机会;③易被他人排斥;④较少用人际线索来诠释他人行为;⑤趋于用敌意对他人行为作出归因;⑥人际情境中,较少恐惧与害怕,较多愤怒;⑦较少用口语的反应解决问题,偏好用动作来应对;⑧反社会倾向;⑨功能性损伤。四是沟通技巧。贝蒂·布莱克和阿里斯研究发现,有忧郁倾向的小孩的沟通能力较差,也较容易

6、受到周围人的拒绝,因此较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吴文琪研究发现,当沟通技巧得分越高时,在口语、物品或肢体暴力行为发生的频率越低。五是偏差行为。杰瑟发现,喝酒、使用大麻、犯罪及性交是青少年的一组症候群。刘玲君研究指出,中学生偏差行为和攻击行为成正相关。2.校园生活10一是学校管理。研究指出,稳定、公平、一致的领导方式,学生较少产生攻击行为;独裁式的领导与严厉的管教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攻击行为。贝克研究发现,当学校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是体罚时,不但无法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

7、感。二是师生关系。李煜阳指出,师生互动情形越好,学生的偏差行为越低。郑钧元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老师的负向评价与行为”“老师的关心”“老师的惩罚”与学生的暴力行为有显著相关。三是学习适应。琳达和黄明明都认为,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功课不佳,在学校得不到鼓励,连带促使犯罪及偏差行为的发生。李煜阳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越好的学生,偏差行为越不容易发生。3.交友与休闲费根和韦克斯勒研究发现,暴力性少年犯罪人自我报告的暴力行为与家庭中的犯罪和暴力行为有一定关系,但暴力行为与少年犯罪人的同伴友谊相关更显著。青少年同

8、伴关系越差,越容易发生偏差行为;有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比无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差。4.家庭互动10一是家庭教育。弗雷瑟指出,父母管教态度不一、使用打的方式、对孩子缺乏约束、或与孩子互动时采用强制的方式,均有助长孩子的攻击行为。游福生等人均指出,父母管教方式与子女暴力行为相关。二是亲情互动。李希曼和巴伦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异常行为有关。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生活在家庭关系和睦家庭中的中学生,品德优良的占39.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