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综述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综述

ID:6005439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0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综述_第1页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综述_第2页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综述_第3页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综述_第4页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综述  摘要:信息化时代,与“显性逃课”相对应的“隐性逃课”逐渐成为国内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以期为改善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提供参考。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引言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

2、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基于此,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一、学生个体因素(一)逆反心理8张予蜀等人(2006)认为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现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容易对这种“权力”产生逆反心理。王井云(2010)发现学生对任课教师不满,导致逆反心理。王红梅(2011)认为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及价值目标渐趋多元

3、化,导致逆反心理。邵士昌等人(2012)认为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发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产生逆反心理。上述这些学者研究发现,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产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二)学习兴趣与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学习兴趣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一致,部分学生认为要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则产生自学收获大于课堂收获的观点,这就必然引发“隐性逃课”的动机。(三)学习态度不端正邓建壮(2008)认为在不喜欢某一门课,课程内容较难学习的情况下,而又限于组织纪律的约束,这时,学生会采取“隐性逃课”的行为作为抵抗方式。吴丽华和卢森林(2

4、008)认为学生自律能力偏差,放纵心理强于刻苦学习的努力。王井云(2010)认为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兴趣、动机影响课堂的听讲行为。刘秀艳(2012)认为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同时大学生从众心理明显。(四)缺乏学习目标8邓建壮(2008)认为有些学生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表现出对将来的前途失去信心,转而对目前的学习毫无兴趣。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学生个人在大学生活中对于建立新的学习动机不适应。王婷(2011)发现学生学习目标的迷失必然导致听课目标的模糊,以致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王云超和李春迪(2012)则认为学生发生隐性逃课的最根本原因是“缺少学习需要

5、”。(五)微时代导致学生沉迷网络张慧(2012)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沉迷于聊天或看电子小说。二、教师因素(一)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周琦(2001)认为教学方式呆板枯燥,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因此,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隐性逃课行为。张予蜀等人(2006)认为教学内容乏味性导致隐性逃课。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教学质量不高,对职业要求认识不充分导致隐性逃课。王婷(2011)认为教师在授课内容安排、授课方式方法、授课艺术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使大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课情绪。刘秀艳(2012)认为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授课多采用灌输式,容易让学

6、生产生隐形逃课行为。(二)教学管理不力8邓建壮(2008)认为高校的大多数老师对“隐性逃课”现象一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教师的不作为助长了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师生存在沟通障碍,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方面。邓建壮(2008)认为就业压力大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充满功利主义色彩,只对涉及职业实用性知识感兴趣,反之,对能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那么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看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王婷(2011)发现一部分学生为了适应社会和就业需要,积极准备大学英语四六

7、级、计算机、公务员等。综上所述,就业压力带来的这种盲目学习行为,最终成为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四、家庭因素(一)家庭教育引导方式欠缺张赛斌(2008)认为家庭教育引导不当导致学生隐性逃课。(二)家庭环境的差异性邓建壮(2008)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以家庭背景、就业优势自居,这部分学生对于上课任务纯粹是应付了事。王婷(2011)8认为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迫于生活压力,做一些校外的兼职赚钱,导致上课没有精力听课。五、制度因素(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尹海燕(2007)认为高校中相当一部分考试课程(主要为必修课程)仍然没能突破单一的考试手段。考试前划范围

8、、印发习题集等问题仍然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